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pdf_第1页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pdf_第2页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pdf_第3页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pdf_第4页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2 卷 2 0 1 6 正 第1 0 期 5 月 农业工程学报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h in e s eS o cie t yo fA g r icu l t u r a lE n g in e e r in g V 0 1 3 2N o 1 0 M a y 2 0 1 6 4 1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 王忠1 ,孙波1 ,赵 洋1 ,瞿磊1 ,赵怀北17 李铭迪z ( 1 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镇江2 1 2 0 1 3 ;2 常熟理工学院机械- V 程学院,常熟2 1 5 5 0 0 ) 摘要:为了深入了解柴油机颗粒在排气管内的变化过程,分析柴油机颗粒粒径分布和氧化特性的变化趋势,采用废气排 放颗粒物粒径谱仪( e n g in ee x h a u s tp a r t icl eS iz e r , E E P S ) ,测量了柴油机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不同位置的颗粒粒径,研究了 不同位置颗粒粒径的分布规律;应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分析了沿排气气流方向不同位置颗粒的表观活化能、着火温 度、燃尽特性指数等特征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沿柴油机排气气流方向,核态颗粒数量减小,聚集态颗粒数量增加;聚 集态颗粒的粒径增大。热重试验结果表明:沿柴油机排气气流方向,在S O F 挥发阶段和s o o t 氧化过程中,颗粒失质量速率 增加,失质量峰值对应温度降低;颗粒中H 2 0 质量由1 3 增加到2 4 6 ,S O F 质量由3 8 2 1 9 6 增加到4 2 0 5 , s O O t 质量由 5 7 8 4 9 6 减少到5 2 2 4 ,灰分质量由3 0 1 9 增加到3 2 5 ;颗粒的指前因子由7 9 3 x 1 0 2 减小到4 6 7 X 1 0 1 2 ,反应活化能由1 5 7 3 降低到1 2 7 9 ,着火温度由5 4 6o C 降低到5 0 1o C ,降低了约8 2 ,燃烧特性指数由8 1 6 x 1 0 一增加到1 6 2 x 1 0 - 8 ,燃尽特性指数 上升了1 4 5 。该研究是对颗粒衍化机理的完善,可为颗粒捕集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柴油机;颗粒;排放控制;排气管;粒径;氧化特性 d o i:1 0 1 1 9 7 5 0 is s n 1 0 0 2 - 6 8 1 9 2 0 1 6 1 0 0 0 6 中图分类号:T K 4 2 1 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 0 0 2 6 8 1 9 ( 2 0 1 6 ) 一1 0 0 0 4 1 0 6 王忠,孙波,赵洋,瞿磊,赵怀北,李铭迪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I J 】农业工 程学报,2 0 1 6 ,3 2 ( 1 0 ) :4 1 4 6 d o i:1 0 1 1 9 7 5 0 is s n 1 0 0 2 6 8 1 9 2 0 1 6 1 0 0 0 6 h t t p :w w w t cs a e o r g W a n gZ h o n g ,S u nB o ,Z h a oY a n g ,Q uL e i,Z h a oH u a ib e i,L iM in g d iC 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p a r t icl eco a g u l a t io na n do x id a t io nine x h a u s t p ip eo fd ie s e le n g in e J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h in e s eS o cie t yo fA g r icu l t u r a lE n g in e e r in g (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S A E ) ,2 01 6 ,3 2 ( 1 0 ) : 4 l - 4 6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d o i:1 0 1 1 9 7 5 0 is s n 1 0 0 2 6 8 1 9 2 0 1 6 1 0 0 0 6 h t t p :w w w t cs a e o r g 0 引言 柴油机颗粒是大气可吸人颗粒物P M z 5 的主要来源之 一,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随着排放法规的日益严格,对柴 油机颗粒排放的质量和数量( p a r t icl e sn u m b e r ,P N ) 提出了 更加严格的要求。为进一步降低柴油机颗粒排放,颗粒捕 集器( d ie s e lp a r t icu l a t ef il t e r ,D P F ) 等柴油机后处理技术已 开始应用。颗粒的粒径与理化特性对D P F 的捕集效率、过 滤体的再生具有很大的影响】。 柴油机排气中含有大量的C O ,、水蒸气、H C 、颗粒等 物质。在柴油机排气管内,温度、压力等参数会发生较大 的变化,排气颗粒物也会发生冷凝、碰撞、氧化还原等过 程,颗粒物的物理化学特性也会随之发生改变1 9 - 1 5 1 。针对柴 油机颗粒在柴油机缸外的变化过程,国内外学者进行了 一些试验和模拟研究。“争,q 以中型柴油机为例,建立了 在稀释取样过程中颗粒成核与气溶胶动力学耦合模型, 分析了含硫量和稀释过程中的温度及湿度对颗粒凝并、 成核的影响。刘双喜等旧以S 1 9 5 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冷 却条件下的排气颗粒演变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 收稿日期:2 0 1 5 1 0 - 2 0修订日期:2 0 1 6 0 2 2 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1 3 7 6 0 8 3 ,5 1 5 0 6 0 1 1 ) ;江苏高校优势学科 建设工程资助项目( P A P D )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 ( C X Z Z l 3 _ 0 6 7 2 ,K Y L X 一1 0 3 5 ) 作者简介:王忠,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柴油机排放控制和替代 燃料研究。镇江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 1 2 0 1 3 。 E m a ihw a n g z h o n g u j s e d u cn 颗粒粒径、质量浓度随排气冷却的变化规律。陈仁煌等旧 开展了柴油机颗粒在排气烟羽中的二次成核和后续增长 的数值研究,分析了颗粒物随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变化 下的成核状况。B e S S a g n e t 等【- 9 l 运用颗粒动力学理论,对柴 油机颗粒在大气运动过程中的变化进行研究,得出了颗 粒在运动过程中分形维数变化的基本规律。目前研究主 要集中在颗粒物的几何特征随排气管冷却条件变化规律 以及颗粒物在大气中的演变规律的变化。实际柴油机排 气管中,颗粒温度及压力的变化较大,尤其是经过冷凝和 碰撞凝并,颗粒不仅几何尺度发生了变化,其自身的物理、 化学特性也发生了变化,直接影响了颗粒组分氧化、还原 以及热解过程,对颗粒着火温度、燃尽特性指数和反应速 率等热解动力学参数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小型非道路柴油机广泛应用于农业机械、工程机械 等领域,但目前中国的小型非道路柴油机的排放等级还 普遍处于T ir 2 阶段,污染物排放量普遍较高。面对日益严 格的排放法规,除了采用提高喷射压力、优化燃烧过程等 方法降低N O 。和颗粒等排放污染物,D O C 、D P F 等后处理 设施也是降低小型非道路排放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以 被广泛用作水泵和发动机机组配套动力的1 8 6 F 非道路 柴油机为研究对象,对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和氧化 特性进行分析,采用E E P S 测量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不同 位置颗粒粒径,研究排气气流冷却过程颗粒粒径分布的 变化规律;采用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对排气管内不同位 置的柴油燃烧颗粒进行氧化特性参数分析,分析了颗粒 4 2 农业工程学报( h t t p :l l w w w t e s a e o r g ) 2 0 1 6 年 的热解过程、热解动力学参数、着火温度和燃尽特性指数, 研究颗粒热解过程的反应速率和难易程度。 1 试验方法与设备 1 1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一台1 8 6 F 直喷非道路柴油机,缸径为 8 6m m ,行程为7 2m m ,压缩比为1 9 ,标定功率为6 3k W , 标定转速为36 0 0d m in ,最大扭矩转速27 0 0r m in 。在最大 扭矩工况,分别对排气管内距排气门0 、1 、2 和3m 位置处 的颗粒应用微孔冲击式采样器( M O U D I ) 进行采集,同时应 用发动机废气排放颗粒物粒径谱仪( E E P S ) 分别对4 个位 置颗粒数密度进行测量。试验系统示意图如图1 所示。 孽豳 苜_ 卵一 1 测功机控制系统2 测功机3 单缸试验机4 M O U D I 采样器5 E E P S 排 气粒径谱仪 1 D y n a m o m e t e rco n t r o ls y s t e m2 D y n a m o m e t e r3 E n g in e4 M O U D Is a m p l e r 5 E E P Se x h a u s tp a r t icl es p e ct r o m e t e r 图1 试验装置示意图 F ig 1 S k e t cho fe x p e r im e n ta p p a r a t u s 1 2 颗粒粒径与氧化特性分析设备 颗粒的采样应用美国M P S 公司的微孔冲击式采样器 ( M O U D I ,m icr o o r if iceu n if o r md e p o s it io nim p a ct o r ) 。在真空 抽气泵的作用下,发动机排气经过稀释冷却,以3 0L m in 的恒体积流量进人冲击器,采样时间为3 0m in ,采样滤纸 为M S P 公司的少= 4 7n m 铝箔滤纸。 采用美国T S I 公司的3 0 9 0 一E E P S ( E n g in eE x h a u s t P a r t icl eS iz e ) 发动机废气排放颗粒物粒径谱仪对颗粒的 数密度进行测量,E E P S 可以快速检测出排气中颗粒的数 密度和粒径分布状况,粒径检测范围为5 6 。5 6 0n m 。试验 采用两级稀释,总稀释比为5 0 0 :1 。控制初级稀释系统的 加热温度为1 2 0 ,稀释比为2 0 0 :1 ;第2 级稀释采用一 个流量计对进气流量进行补偿,并同时进行稀释,稀释比 为2 5 :1 。试验中,以1 0S 为时间段,通过测取1 2 个时间 段内颗粒的数量并进行叠加,得出颗粒的数密度与粒径 的分布关系。 图2I 一;E P 5 排气粒径谱仪测量现场图 F ig 2E n g in ee x h a u s tp a r t icl eS iz em e a s u r in go ns p o t 颗粒氧化特性的分析采用瑞士梅特勒托利多集团公司 T G AS D T A 8 51 型热重,差热同步分析仪。热重试验时,保护 气( N :) 和反应气( O :) 的流量均为5 0m l d m in ,升温范围为 4 0 - 8 0 0o C ,升温速率为2 0 。C m in 。试验开始前,未对颗粒进 行干燥化及挥发处理,颗粒为集中保存,确保保存环境一 致。试验测量了随着温度的增加颗粒质量损失的关系曲线, 计算出颗粒的着火温度、燃尽特性指数等氧化动力学参数。 2 结果与分析 2 1 粒径分布特性分析 柴油机排气过程中,在排气气流和温度作用下,颗粒 之间会发生碰撞、凝并等过程,导致颗粒粒径发生变化唧。 图3 为距排气门0 、1 、2 和3m 处排气管内温度分布及颗粒 物粒径分布曲线。图3 a 可以看出,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温 度下降的速率逐步减缓。图3 b 为排气管内不同位置颗粒 的粒径分布规律。可以看出,颗粒主要由核态颗粒和聚集 态颗粒组成,粒径分布主要呈双峰分布。在排气过程中,沿 排气气流运动方向,核态粒子数量减小,聚集态粒子数量 大幅度增加,且聚集态颗粒粒径由0m 处的1 0 0n m 变为3m 处的1 5 0 姗。分析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在排气门附近,废气 与空气温差较大,温度下降速率较大,硫酸蒸汽和碳氢颗 粒前躯体等气态物质发生气一粒成核反应,成核速率较排 气管其他位置剧烈。随着排气气流温度的降低,排气中的 可溶有机物冷凝吸附在颗粒表面,同时颗粒间的相互碰 撞,使核态粒子数量减少,聚集态颗粒增多,粒径增大。 距排气I 、J 距离D is t a n f r ( ) mo L l t ie rv a l y e m a 排气管内不同位置的温度 a T e m p e r a t u r eo fd if f e r e n tp o s it io nine x h a u s ! p ip e ( )5 0l U U1 5 ( 12 0 02 5 03 0 0 牲径P a r t iLI iz e m n 7 排L 管【J 、】不同f i置颗粒的粒径分布 b P a r t icl es iz ed is t r ib u t io no f d if f e r e n tp o s it io nine x h a u s tp ip e 注:N 为颗粒物数量;见为颗粒物粒径。 N o t e :Nist h en u m b e ro fp a r t icl e s ;D Dist h es iz eo fp a r t icl e s 图3 排气管不同位置处温度及颗粒物粒径分布 F ig 3T e m p e r a t u r ea n dp a r t icl es iz ed is t r ib u t io na td if f e r e n t l o ca t io n so fe x h a u s tp ip e 4 3 2 O 一,E色一一:皂111之I】 第1 0 期 王忠等: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 4 3 2 2 颗粒的氧化特性分析 2 2 1T G D T G 曲线分析 通过分析热重曲线( T G 曲线) 和微商热重曲线( D T G 曲线) ,得出了颗粒实时反应下的质量损失变化规律 2 0 1 。图 4 为排气管不同位置的排气颗粒在O :氛围中的T G 和 D T G 曲线,图5 为4 个位置的颗粒各组分含量。 0 02 0 04 0 06 0 08 【) 【) 温度T e m p e r a t u r e I ) I ) T G 图4 沿排气运动方向不同位置颗粒的T G 和D T G 曲线 F ig 4 T Ga n dD r Gcu r v e so fd if f e r e n tp o s it io n so fp a r t icl e sin d in 、cl i( mo fe x h a u s tf l o w 2 4 逞 ; 工1 6 霎 4 2 睾逞。 壬4 u 警 3 8 巷5 6 耋 z 5 2 Ol23 距排气fJ 距离D is t a I icef r m no u l l e tv a I v e n 1 )123 距排气j 距离D is l a n f r o mo u t l e tv a l v e 1 1 1 b S O F 罩笔3 2 妻蚤,I :二二二 图5 沿排气运动方向不同位置颗粒各组分含量分布 F ig 5 D is t r ib u t io no fp a r t icl e sind if f e r e n tp o s it io n sa l o n gd ir e ct io n 由图4 和图5 可以看出,随着温度的升高,4 个位置 的排气颗粒在氧化过程中均有2 个明显的失质量位置,包 括低温度段( 1 3 0 。2 5 0o C ,低沸点可溶有机物成分挥发阶 段) 和高温度段( 5 0 0 。6 5 0o C ,固体碳颗粒的氧化过程) 。试 验过程中,在5 0 1 3 0o C 温度段内,颗粒所含的水分遇热蒸 发,数据表明,水分约占颗粒的1 - - 2 5 ,此阶段0 、1 、2 和 3m 处4 个位置的排气颗粒样品失质量分别约占样品总 质量的1 3 、1 8 、2 3 2 和2 4 6 ,可以看出,沿着排气气 流运动方向,颗粒含水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温度的 降低,水蒸气冷凝吸附在颗粒表面,使颗粒所含的水分增 加。在1 3 0 。2 5 0o C 温度段内,低沸点可溶有机物快速挥发, 在2 5 0 5 0 0o C 温度段内,高沸点可溶有机物逐渐挥发。数 据表明,可溶有机物( S O F ) 在此阶段0 、1 、2 和3m 处4 个 位置的排气颗粒样品失质量分别约占样品总质量的 3 8 2 1 、3 9 9 4 、4 1 3 1 和4 2 0 5 ,可以看出,沿排气气流 运动方向,颗粒挥发性组分占比增加。这主要是由于在温 度较高的位置,挥发性有机物主要呈气态分布在排气中, 随着温度的降低,挥发性有机物冷凝吸附在颗粒物表面, 使颗粒的S O F 含量增加。由图4 b 可以看出,沿着排气气 流运动方向,颗粒的挥发速率峰值逐渐增加。当温度升高 到5 0 0 6 5 0o C 范围内时,固体碳颗粒开始氧化。试验数据 表明,此阶段0 、1 、2 和3m 处4 个位置的排气颗粒样品失 质量分别约占样品总质量的5 7 8 4 、5 5 1 4 、5 3 2 和 5 2 2 4 ,可以看出,沿着排气气流运动方向,固定碳颗粒的 质量占比减小,氧化速率增加。当温度大于6 5 0 后,颗粒 质量趋于恒定,可以看出,沿着排气气流方向,颗粒的残余 灰分含量逐渐增加,这主要是由于随着排气温度的降低, 废气中的硫酸小液滴冷凝吸附在颗粒表面,造成颗粒中 灰分含量升高。 2 2 2 氧化动力学分析 颗粒的热解过程可简写为: A ( 颗粒) 一B ( 气体) + c( 灰分o ( 1 ) 根据T G 曲线,采用积分法,结合A r r h e n iu s 方程k = A e x p ( 一告) ,整理得到氧化动力学的基本表达式为: n - 骂掣H 筹c 一警,卜蒜。 ( 2 ) 式中O t 为反应物转化率,;A 为频率因子;R 为气体常 数;E 为活化能,k J m 0 1 ;f l 为升温速率。C m in ;T 为温度,。 简化可得到 Y = a + b X 。( 3 ) 根据试验结果,可以得到不同位置的柴油颗粒的X 、 l ,值,进而求得n 、b 值。计算结果如表l 所示,各拟合方程 的R 都在0 9 9 以上。 表1 热解动力学参数 T a b l e1 P y r o l y s isk in e t icp a r a m e t e r s 分析表1 可得,排气管内不同位置的颗粒在氧化过程 4 4 农业工程学报( h t t p :l l w w w t cs a e o r g ) 2 0 1 6 焦 中,活化能介于1 2 0 1 6 0k J m o l 之间,距排气门位置越近, 反应活化能E 越高,排气门处颗粒的指前因子A 随着反 应活化能的降低而减小。说明随着排气气流运动距离的 增加,柴油机颗粒具有较好的氧化性能,有利于颗粒捕集 器的再生。w a l 等 2 1 1 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柴油机颗粒的 内部组织结构有序性越强,颗粒的石墨化程度越高,氧化 活性更低,不易被氧化。在排气门处,温度较高,石墨碳层 的排列较为有序,石墨化程度较高,传热阻力较大,所需的 能级较高。 2 2 3 着火温度与燃烧特性指数 颗粒的着火温度是指由缓慢氧化状态转变到反应能 自动加速到高速燃烧状态的瞬间过程所对应的温度,反 映了颗粒着火的难易程度 2 2 - 2 4 1 。通过对颗粒在氧气氛围下 的T G D T G 曲线分析( 图4 ) ,得出颗粒的着火温度,确定 不同排气气流位置颗粒的燃烧温度。表2 为颗粒综合燃 烧特性指数,可以看出,沿着排气气流运动方向,颗粒的 着火温度逐渐降低,与排气门位置颗粒相比,1 、2 和3m 处颗粒的着火温度分别降低3 8 、7 1 和8 2 。燃烧特性 指数 s :挚。 式中( id w ) 为颗粒的最大燃烧速度,( id w ) 。一为颗粒的 平均燃烧速度,瓦为颗粒的燃尽温度,燃烧特性指数S 是 用颗粒的最大燃烧速度、平均燃烧速度、燃尽温度和着火 温度4 个参数综合表征颗粒燃烧性能的指标,定义颗粒失 质量占总失质量9 7 时对应的温度为燃尽温度。可以看 出,沿着排气气流运动方向,颗粒的燃烧特性指数5 明显 上升,说明随着排气温度的降低,颗粒的燃烧特性指数逐 渐增大,说明颗粒的燃尽性能更好。 表2 颗粒燃烧特性指数 T a b l e2 B u r n in gch a r a ct e r is t icsin d e xo fp a r t icu l a t e s 。 着火温度最大燃烧速度平均燃烧速度燃烧特性指数 l 曲1 l t l o nM a x l m u n lb u r n l n gA v e r a g eD u r n l n g L o m b u s n o n P 0 s l t l 酬t e 面e r a t u r er a t e ( d 埘d t ) d 。 r a t e ( j 似,山) 一。ch a r a ct e r is f icsin d e x “1 E l K ( n a g “ m in - I )( m g m in 一1 )S l ( m 乎 m in _ 2 k 一1 ) 2 2 4 燃尽特性指数 燃尽特性可以表征颗粒的燃烧性能阎。采用燃尽特性 rr 指数( c :址) ,对排气管不同位置的颗粒进行分析,判断 丁0 不同位置颗粒的燃烧性能。式中 为着火点对应的颗粒 损失质量和颗粒中总的可燃物质含量的比值;1 1 0 为颗粒的 燃尽时间( 颗粒质量减少9 7 所应用的时间) ,厂为总燃尽 率( 燃尽时间所对应的颗粒失质量与颗粒中可燃物质含 量的比值) ,则艿为T G 曲线上着火点至燃尽点颗粒失质 量与颗粒中可燃物质含量的比值( 仨 + 疋) 。表3 为不同排 气位置燃烧颗粒的燃尽特性指数,可以看出,沿着排气气 流运动方向,颗粒的燃尽特性指数逐渐上升,上升了约 1 4 5 ,说明颗粒的燃尽性能更好。 表3 燃尽特性指数 T a b l e3B u r n o u tch a r a ct e r is t icsin d e xo fp a r t icu l a t e s 3 结论 论文通过对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 分布与氧化特性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 ) 粒径分布主要呈双峰分布,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 核态颗粒数量逐渐减小,聚集态颗粒数量逐渐增加。 2 ) 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颗粒中H :O 、S O F 和灰分的 含量增大,s o o t 的含量减小;在S O F 挥发阶段和s o o t 氧化 过程中,颗粒失质量速率增加,失质量峰值对应温度降 低,热解性能增强,有利于D P F 的有效再生。 3 ) 沿排气气流运动方向,颗粒的指前因子减小,反应 活化能降低,着火温度由5 4 6o C 降低到5 0 1o C ,燃烧特性 指数增加,燃尽特性指数上升了1 4 5 ,改善颗粒的燃尽 性能。 f 参考文献1 1 】W ie r z b ick aA ,N il s s o nPT ,R is s l e rJ ,e ta 1 D e t a il e dd ie s e l e x h a u s tch a r a ct e r is t icsin cl u d in gp a r t icl es u r f a cea r e aa n dl u n g d e p o s it e dd o s ef o rb e t t e ru n d e r s t a n d in go f h e a l t he f f e ct sin h u m a nch a m b e re x p o s u r es t u d ie s J A t m o s p h e r icE n v ir o n m e n t , 2 0 1 4 ,8 6 ( 3 ) :2 1 2 - 2 1 9 【2 】X uY ,B a r r e g a r dL ,N ie l s e nJ ,e ta 1 E f f e ct so fd ie s e le x p o s u r eo n l u n gf u n ct io na n din f l a m m a t io nb io m a r k e r sf r o ma ir w a ya n d p e r ip h e r a lb l o o do fh e a l t h yv o l u n t e e r sinach a m b e rs t u d y 【J 】 P a r t icl e F ib r eT o x ico l o g y 2 0 1 3 1 0 ( 1 0 ) :1 - 9 3 】李新令,黄震,王嘉松,等柴油机排气颗粒浓度和粒径分布 特征试验研究 J 】内燃机学报,2 0 0 7 ,2 5 ( 2 ) :1 1 3 1 1 7 L i X in l in g ,H u a n gZ h e n ,W a n gJ ia s o n g ,e ta 1 I n v e s t ig a t io no n co n ce n t r a t io n sa n ds iz ed is t r ib u t io nch a r a ct e r is t ico fp a r t icl e s f r o md ie s e le n g in e J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C S I C E ,2 0 0 7 ,2 5 ( 2 ) :11 3 - 11 7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f 4 1 谭丕强,胡志远,楼狄明车用柴油机瞬态工况的排气颗粒 数量叨机械工程学报,2 0 1 2 ,4 8 ( 1 4 ) :1 3 4 1 4 0 T a nP iq ia n g ,H uZ h iy u a n ,L o uD im in g E x h a u s tp a r t icl en u m b e r o fv e h icl ed ie s e le n g in ed u r in gt r a n s ie n to p e r a t in gco n d it io n s J J o u r n a lo fM e ch a n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 ,2 0 1 2 ,4 8 ( 1 4 ) :1 3 4 1 4 0 ( in 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5 】R a oKMK ,M aJYC ,T e r e n ceM ,e ta 1 T im eco u r s eo fg e n e e x p r e s s io n o fin f l a m m a t o r ym e d ia t o r sinr a tl u n ga f t e rd ie s e l e x h a u s tp a r t icl ee x p o s u r e J E n v ir o n m e n t a lH e a l t hP e r s p e ct iv e s , 2 0 0 5 ,11 3 ( 5 ) :6 1 2 6 1 7 第1 0 期 王忠等:小型非道路柴油机排气管内颗粒的粒径分布与氧化特性 4 5 【6 N in gL i,C o n s t a n t in o sS io u t a s ,A r t h u rC h o ,e ta 1 U h r a f in e p a r t icu l a t ep o l l u t a n t sin d u ceo x id a t iv es t r e s sa n dm it o ch o n d r ia l d a m a g e J E n v ir o nH e a l t hP e r s p e ct ,2 0 0 3 ,1 1l ( 4 ) :4 5 5 - 4 6 0 7 】K a is e rJ M o u n t in ge v id e n cein d ict sf in e - p a r t icl ep o l l u t io n J 1 S cie n ce ,2 0 0 5 ,3 0 7 ( 3 ) :1 8 5 8 - 1 8 6 1 【8 】8S u b r a h m a n y a mC ,R e n k e nA ,M in s k e rLK N o v e lca t a l y t ic n o n - t h e r m a lp l a s m ar e a ct o rf o rt h ea b a t e m e n to fV O C s J C h e m ica l E n g in e e r in gJ o u r n a l ,2 0 0 7 ,13 4 ( 1 2 3 ) :7 8 8 3 9 】M a g n eL ,P a s q u ie r sS L I Fs p e ct r o s co p ya p p l ie dt ot h es t u d yo f n o n t h e r m a l p l a s m a sf o ra t m o s p h e r icp o l l u t a n ta b a t e m e n t 田 C o m p t e sR e n d u sP h y s iq u e ,2 0 0 5 ,6 ( 8 ) :9 0 8 9 1 7 【1 0 】汪家全,孙平,梅德清,等乙醇柴油发动机的颗粒排放及其 热解动力学分析 J 】农业工程学报,2 0 1 l ,2 7 ( 增刊2 ) :1 1 0 1 1 3 W a n gJ ia q u a n ,S u nP in g ,M e iD e q in g ,e ta 1 P a r t icu l a t em a t t e r e m is s io na n dit s p y r o l y s isk in e t ic a n a l y s iso fe t h a n o l d ie s e l e n g in e J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 C h in e s eS o cie t yo fA g r icu l t u r a l E n g in e e r in g (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S A E ) ,2 0 1l ,2 7 ( S u p p 2 ) :1 1 0 一 1 1 3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甜is ha b s t r a ct ) 1l 】R ich t e rH ,H o w a r dJB F o r m a t io no fp o l y cy cl ic a r o ma t ic h y d r o ca r b o n sa n dt h e irg r o w t ht os o o t :Ar e v ie wo fch e m ica l r e a ct io np a t h w a y s J P r o g r e s sinE n e r g ya n dC o m b u s t io nS cie n ce , 2 0 0 0 2 6 ( 4 6 ) :5 6 5 - 6 0 8 1 2 】S e h n it z e rM I ,M o n r e a lCM T h eco n v e r s io no fch ick e nm a - r 1 u r e t ob io o ilb yf a s tp y r o l y s isI b io o il s ,a n d ch a r b y 1 3 C A n a l y s iso fch ick e nm a n u r e , a n dl HN M Ra n dF r I R s p e ct r o p h o t o m e t r y 叨J o u r n a l o fE n v ir o n m e n t a lS cie n cea n d H e a l t h P a r t B ,P e s t icid e s ,F o o dC o n t a m in a n t sa n dA g r icu l t u r a l W a s t e s ,2 0 0 7 ,4 2 ( 1 ) :7 1 7 7 1 3 】马征,李耀明,徐立章农业工程领域颗粒运动研究综述阴 农业机械学报,2 0 1 3 ,4 4 ( 2 1 :2 2 2 9 M aZ h e n g ,L i Y a o m in g ,X uL iz h a n g S u m m a r iz eo fP a r t icl e M o v e m e n t sr e s e a r ch in A g r icu l t u r a l e n g in e e r in gr e a l m 叨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h in e s eS o cie t yf o rA g r icu l t u r a lM a ch in e r y , 2 0 1 3 ,“( 2 ) :2 2 - 2 9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1 4 1 苏丽萍,宁智,付娟,等汽车排气微粒演变特性的参数分析 【J 】燃烧科学与技术,2 0 0 7 ,1 3 ( 6 ) :4 7 9 - - 4 8 4 S uL ip in g ,N in gZ h i,F uJ u a n ,e ta 1 P a r a m e t e ra n a l y s iso nt h e e v o l u t io nc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v e h icl ee x h a u s tp a r t icl e s J J o u r n a l o fC o m b u s t io nS cie n cea n dT e ch n o l o g y ,2 0 0 7 ,1 3 ( 6 ) :4 7 9 - 4 8 4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f 1 5 1 梅德清。赵翔,王书龙,等柴油机排放颗粒物的热重特性分 析 J 农业工程学报,2 0 1 3 ,2 9 ( 1 6 ) :5 0 5 6 M e iD e q in g , Z h a oX ia n g ,W a n gS h u l o n g , e ta 1 T h e r m o g r a v im e t r ic ch a r a ct e r is t ics a n a l y s iso fp a r t icu l a t e m a t t e ro fe m is s io no f d iv id e dd ie s e l J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h in e s e S o cie t y o f A g r icu l t u r a l E n g in e e r in g T r a n s a ct io n s o f t h e C S A E ) ,2 0 1 3 ,2 9 ( 1 6 ) : 5 0 5 6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1 6 】L iF o r m a t io na n dt r a n s f o r m a t io no fv o l a t il en a n o p a r t icl e sf r o ma d ie s e le n g in ed u r in ge x h a u s td il u t io n J C h in e s eS cie n ceB u l l e t in , 2 0 1 2 ,5 7 ( 8 ) :9 4 8 - 9 5 4 1 7 】刘双喜,宁智,付娟,等柴油机排气微粒冷却演变特性的实 验研究跚环境科学,2 0 0 7 ,2 8 ( 6 ) :1 1 9 3 1 1 9 7 H uS h u a n g x i,N in gZ h i,F uJ u a n ,e ta 1 E v o l u t io nch a r a ct e r is t ics o fd ie s e lp a r t icl e su n d e rco o l in gco n d it io n j E n v ir o n m e n t a l S cie n ce ,2 0 0 7 ,2 8 ( 6 ) :11 9 3 一1 1 9 7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 a b s t r a ct ) 1 8 1 陈仁煌柴油机排气烟羽颗粒物二次生长过程研究 D 】武 汉:华中科技大学,2 0 0 8 C h e nR e n h u a n g S t u d yo nt h eT w oG r o w t hP r o ce s so fD ie s e l E n g in eE x h a u s tP l u m eP a r t icl e s D W u h a n :H u a z h o n gU n iv e r s it y o fS cie n cea n dT e ch n o l o g y ,2 0 0 8 ( in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 a b s t r a ct ) 【1 9 】B e s s a g n e tB ,R o s s e tR F r a ct a lm o d e l l in go fca r b o n a ce o u s a e r o s o l s a p p l ica t io n t oca l “ e x h a u s tp l u m e s J A t m o s p h e r ic E n v ir o n m e n t ,2 0 0 l ,3 5 ( 2 8 ) :4 7 5 1 - 4 7 6 2 2 0 1 姚锡文,许开立玉米芯的热鳃特性及气相产物的释放规律 J 农业工程学报,2 0 1 5 ,3 1 ( 3 ) :2 7 5 2 8 2 Y a oX iw e n ,X uK a il iP y r o l y s isch a r a ct e r is t icso fco mco ba n d r e l e a s er u l eo fg a sp r o d u ct s J 1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h in e s e S o cie t yo fA g r icu l t u r a lE n g in e e r in g ( T r a n s a ct io n so ft h eC S A E ) , 2 0 1 5 ,3 l ( 3 ) :2 7 5 2 8 2 ( in C h in e s e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2 1 】W a lRLV ,T o m a s e kAJ S o o tn a n o s t r u ct u r e :d e p e n d e n ceu p o n s y n t h e s isco n d it io n s J C o m b u s t io n & F l a m e ,2 0 0 4 ,1 3 6 :1 2 9 1 4 0 【2 2 】曹青,鲍卫仁,吕永康,等玉不、心q 4 - 热解及过程分析【J 】燃料 化学学报,2 0 0 4 ,3 3 ( 5 ) :5 5 7 5 6 2 C a oQ in g ,B a oW e ir e n ,L t iY o n g k a n g ,e ta 1 P y r o l y s isa n d r e a ct io nm e ch a n is ma n a l y s iso fco r n co b 叨J o u r n a lo fF u e l C h e m is t r ya n dT e ch n o l o g y ,2 0 0 4 ,3 3 ( 5 ) :5 5 7 - 5 6 2 ( inC h in e s e 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t ) 2 3 1 葛新玉基于热分析技术的煤氧化动力学实验研究【D 安徽 理工大学,2 0 0 9 G eX in y u AP r e l im in a r yE x p e r i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