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组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物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pdf_第1页
三种组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物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pdf_第2页
三种组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物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pdf_第3页
三种组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物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pdf_第4页
三种组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物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6卷第 2期 2 0 1 6年 o 4月 矿 冶 工 程 M I NI NG AND METALLURGI CAL ENGI NEERI NG V0 1 3 6 2 Ap ri l 2 01 6 三种组分 富锂锰 基正极材 料的物性 和 电化 学性能研究 廖达前,习小明, 周春仙, 郭 忻 , 何杜 , 周勤俭 ( 长沙矿冶研究 院有 限责任公 司, 湖南 长沙 4 1 0 0 1 2 ) 摘要: 从成分、 粒度、 比表面积和结构形貌 、 离子价态、 电池电化学性能、 cV曲线和电化学阻抗等方面对 3 种不同组分的富锂 锰基正极材料进行分析 , 探讨富锂材料的本质特征 , 深入分析富锂材料充放电过程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 3种富锂材料中, Li 。 Ni。 。 ,co 。 。 , Mn O :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最优 , 在 0 0 5 C和 2 4 8 V电压范围内, 初始放电比容量高达 2 6 1 m A h g 。试验结果对富 锂材料的选择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锂离子电池;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物性 ; 电化学性能 中图分类 号:T M9 1 2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1 0 3 9 6 9 j is s n 0 2 5 3 6 0 9 9 , 2 0 1 6 。 0 2 0 2 7 文章编号: 0 2 5 3 - 6 0 9 9 ( 2 0 1 6 ) 0 2 - 0 1 0 0 0 4 Ph y s ica l a nd El e ct r o ch e m ica l Pr o p e r t ie s o f Li- r ich M a n g a n e s e - ba s e d Ca t ho d e M a t e r ia l s wit h Th r e e Kin d s o f Co mp o n e n t s L I A O D a q ia n , X I X ia o - m in g , Z HO U C h u n x ia n ,G U 0 X in ,H E D u , Z H O U Q in - j ia n ( C h a n g s h a R e s e a r ch I n s t it u t e o fMi n i n g a n d Me t a l l u r g y C o L t d , C h a n g s h a 4 1 0 0 1 2 , H u n a n ,C h in a ) Ab s t r a ct :L i r ich ma n g a n e s e - b a s e d ca t h o d e ma t e ri a l s wi t h t h r e e k i n d s o f co mp o n e n t s we r e s t u d i e d in t e r ms o f co mp o s l t mn s , p a r t icl e s iz e,s p e cif i c s u r f a ce a r e a,s t r u ct u r e,mo r p h o l o g y,io n v a l e n ce,CV cu r v e s a n d e l e ct r o ch e mica l i mp e d an ce T h e mo s t e s s e n t ia l ch a r a ct e ri s t i cs o f t h e Li ri ch ma t e ri a l s we r e dis cus s e d a s we l l a s t h e r e a ct io n me ch a n is m o f t h e ch a r g e - d i s ch a r g e p r o ce s s wa s a n a l y z e d in d e p t h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a t a mo n g t he t h r e e k in d s o f L i ri ch ma t e ri a l s ,t h e s a mp l e o f L il 1 8 N i0 1 3 C o 0 1 3 M n 0 5 4 O 2 h a s t h e b e s t e l e ct r o ch e m ica l p r o p e r t y , w it h a n in it i a l d is ch a r g e ca p a cit y a s h ig h a s 2 6 1 m A h g a t 0 0 5C u n d e r 24 8 VTh e s e r e s u l t s ca n p r o v id e g u id a n ce f o r t h e s e l e ct io n o f Li r ich ma t e ri a 1 Ke y wo r ds:Li io n ba t t e r y;Li r ich ma ng a n e s e b a s e d ca t h o d e ma t e r ia l ;p h y s ica l p r o pe rty;e l e ct r o ch e mi ca l p r o pe r t y 锂离 子 电池 作 为一 种 最具 应 用前 景 的二 次 电 池 , 因其优越性能而备受青 睐 , 是未来 电动 汽车和储 能领域的首选 电源 J 。锂离子电池 的性能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正极材料 的性能 , 目前商业化的正极材料 包括 L iC o O 2 、 L iMn 2 O 4 、 L i F e P O 4 和三元材料等 J , 但 以上材料的实际比容量基本小于 2 0 0 mA h g 。与传统 正极材料相比, 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x L i L i , Mn , O :- ( 1 一 ) L iMO 成本更低 、 更环保 , 材料在 2 0 4 8 V电 压区间内的比容量大于 2 0 0 m A h g , 这成为发展能量密 度大于 3 0 0 Wh k g锂离子 电池的重要候选正极材料。 富锂锰基层状正极材料也可以看成主要由 L i Mn O ,与 层 状 材 料 L iMO , ( M=C o , N i, Mn等 ) 形 成 的 固溶 体 卜 。本文研究了 3 种不 同组分 的富锂锰基正极材 料, 其中 L i 1 -2 N i 0 _1 , C o 0 lI3 M n 。 l5 4 0 : ( 编号为 A ) 可以写成 0 6 L i L il 3 Mn 2 3 O 2 0 4 L iN i1 3 C o l 3 Mn 1 3 0 2 , 是 富锂 材料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材料; 而 L i 加 N i C o 。 , M n 。 l54 0 ( 编号为 B) 与 A材料相 比, C o含量略低 , 成本有一定 的优势 ; 而 L i : N i 。 Mn 。 0 ( 编号为 C) 完全不含钴 , 是三者中成本最低 的。主要从成分 、 粒度 、 比表面积 、 结构形貌 、 离子价态 、 电池 电化学性能 、 C V曲线和电化 学阻抗等方面对 以上 3种材料进行分析 比较 , 掌握 富 锂材料的本质特征 , 深入分析富锂材料充放电过程反 应机理 , 剖析 3种材料的优劣 。 1 试验部分 3 种材料的物相结构采用 x射线衍射仪( R i g a k u , D Ma x - r A) 测试。形貌分析采用 J S M一 5 6 0 0 L V型扫描 电子显微镜测试。样品中L i、 co 元素含量采用原子吸 收光谱法确定, N i元素含量通过丁二酮肟重量法确 定 , Mn元素用化学滴定法确定。 按正极材料、 乙炔黑和粘合剂质量比8 : 1 : 1 配料, 使用自动涂敷机将混合均匀的浆料涂覆在集流体铝箔 收稿 日期 : 2 0 1 5 1 0 2 2 基金项目: 转制科研院所创新能力专项经费( 2 0 1 4 E G 1 1 3 1 7 3 ) ; 国家 自 然科学基金项目( 5 1 4 7 4 0 3 7 ) 作者简介: 廖达前( 1 9 7 6 一 ) , 男, 湖南人, 博士, 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电源材料的研发工作。 矿冶工程 第 3 6卷 结合能均位于7 7 9 8 e V附近, 说明A, B两种材料中的 C o主要 以 co 形式存 在; 3个样 品的 Mn 2 p结合能均 位于 6 4 1 7 e V附近 , 说明 3种材料 中的 Mn主要 以 Mn 形式存在。 图 3 样 品 A的 X P S图谱 表 3 样品结合能( 单位 e V) 2 5 电化学性能 图 4为 3个样 品 0 0 5 C恒流充放 电电流密度下在 2 0 4 8 V电压范围内的第一次充放电曲线, 其中 1 c 定 义为 2 5 0 m A g 。可以看 出, 所有 曲线均由一斜坡区域 与一长的平台组成。电压小于 4 5 V出现的斜坡 区域 主要是 由 L i 层 中的 L i 脱出导致。经过这一过程 , N i 2 + 被氧化为 N i , 而 C o 被氧化为 C o 。接下来长 的平 台是由晶格 中氧的缺失所引起。在这 晶格氧缺失的平 台过程 中, L i M n O 组分脱锂形成 电化学活性 Mn O , 因此带来随后循环过程的高容量。它们的首次放电比 容量均高于 2 0 0 mA h g , 样 品 A、 B和 c 的首次放电比 容量分别为 2 6 1 , 2 0 4 3和 2 1 6 5 m A h g 。 出 比容量 ( mA h g - ) 图 4 样品第 1 次充放电 曲线 图 5为 3个样品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图。从图 5可 以看出, 样 品 A和 c 的倍 率和循环性 能相差不 大, 而 样品 B的倍率和循环性能稍差。3 个样品的电化学性 能和材料 的六方有序性和阳离子混排程度是密切相关 的。样品 A六 方有序性 最佳 , 阳离子混排程度最低 , 因此在 3个样 品中表现出最佳的电化学性能。 罩 重 莩 搭 0 0 5C 0 1 C 0 2 O C 0 5 C 1 C A B C : l 4 1 I : : : : l - I 吉 次数 图 5 样品倍率和循环性能 2 6 CV曲线和电化学阻抗分析 图 6为样品 A和 C第 1次和第 2次充放 电 C V曲 线 图。从图 6可以看出 , 样 品 A在首次充 电过程 中出 现 了 2个阴极峰 , 对应 的电位分别为 4 2 V与 4 6 5 V。 于 4 2 V处的第 1 个阴极峰对应 了 L i 的脱 出和过渡金 属被氧化的过程 ; 于 4 6 5 V处的第 2个阴极峰对应 了 氧的不可逆脱出过程 。在放 电过程 中 , 在 3 8 V出现 阳极峰 , 对应 的是过渡金属被还原 的过程。样 品 C首 次充电过程 只出现了 1 个 阴极峰 , 类似的现象在不含 钴 的 L i 。 , N i l 4 M n 3 4 0 2 4 样品中也 出现 了 。在第 2次 充电过程中 , 两个样品均只出现一个 阴极峰 , 这说明首 次循环过后, 材料中氧的脱出过程已完成, 且此过程不 第2期 廖达前等: 三种组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物性和电化学性能研究 1 0 3 可逆, 在之后的充电过程中, 只存在 L i的脱出和过渡 金属被氧化的过程 。 煺 粤 电压 V 圈 6 样品A和 C第 1 次( a ) 和第2次( b ) 充放电C V曲线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不同样品脱嵌锂过程中的电荷 转移 , 对 3个样品的电池进行 了 E I S测试 。所有 电池 测试前以 2 5 m A g的电流密度充放电一 次并静 置 2 4 h , 所得 N y q u i s t 曲线见图7 。3 个样品的数据都采用 Z s i m p w i n 软件进行拟合, 图 8为样品 B的拟合结果, 图中的插图为模拟阻抗谱采用的等效电路。在等效电 路中, R 1 代表了电池的内阻, R 2和 C P E 1 分别代表正 极材料与电解液之 间的界面阻抗 和电容 , R 3和 C P E 2 分别对应体相材料中电荷转移阻抗与双层电容, 而 W1 则是 Wa r b u r g阻抗, 其与 L i 离子扩散相关。拟合 后的阻抗参数列于表 4中。由表4 可知, 样品A的 R 3 值最小 , 说明该 电池的电荷转移阻抗值最小 , 因此显现 出如前所述 的最高首次放 电比容量。 z , n 图 7 样品 电化学 阻抗 N y q u i s t 图 z n 图 8 样品 B电池电化学阻抗 N y q u i s t 图和拟合数据 表 4 样品电池拟合阻抗参数 3 结 论 比较了 3种富锂样 品的物性 和电化学性能, 主要 结论如下 : 1 )从组分上看, 由于样品 c不含钴, 而样品 B钻 含量要低于样品 A, 因此 , 在成本方面, 样品 c最低 , 样 品 B其次, 样品 A最高。 2 ) 样品A和B粒度分布集中, 样品很密实, 球形度 很好 ; 而样品 C粒度稍大, 样品不密实, 球形度要差O 3 )3 个样品都有超晶格峰, 在 X R D图谱上都有 富锂材料最明显的特征; 在晶体结构方面, 如结晶性、 六方有序性与阳离子混排性等指标, 样品 A最好, 样 品 C其次 , 样 品 B最差 。 4 )从 X P S结 果来 看 , 3个 样 品 中的 N i 主要 以 M 形式存在; 而 M n 主要以 M n 形式存在; 样品A和 B的 c 0 主要 以 C o 形式存在 。 5 )样品的首次放电 比容量 , 样品 A最高, 样品 C 其次, 样品 B最低, 这与 3个样品电荷转移阻抗拟合 值的规律一致。 参考文献: 1 Z h a n g S S , R e a d J A A n e w d ir e c t i o n f o r 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i m p r o v e - me n t o f r e c h a r g e a b l e l i t h i u m s u l f u r b a t t e ri e s J J o u rna l o f P o w e r S o u r c e s , 2 0 1 2, 2 0 0: 7 7 8 2 2 X u B , Q i an D , Wang zY , e t a 1 R e c e n t p r o g r e s s i n c a t h o d e m a t e r i a l s r e s e a r c h for a d v anc e d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ie s J Ma t e ria l s S c i e n c e a n d En g in e e ri n g R, 2 0 1 2, 7 3: 51 6 5 3 习小明, 廖达前 多相氧化还原法制备钴酸锂的烧结和电化学性 能 的研究 J 矿冶工程 , 2 0 1 3 , 3 3 ( 1 ) : 9 7 - 9 9 ( 下转第 1 0 7页) 第 2 期 田华玲等: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L i F e T i O C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1 0 7 结果见图 8 。由图可见 , 2种材料均表现 出一个半 圆和 一 条直线 , 由此可得 , L i F e T iO 4材料和 L i F e T iO C复 合材料在电化学过程中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均只发生 一 个电化学过程。对比不同曲线起点与横轴的交点, 表明材料的溶液电阻没有显著区别, 且溶液阻抗小, 不 会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图中半圆为电荷传递过程 产生的电阻与电容; 直线部分为 L i 在固相中的扩散步 骤。由于碳包覆没有改变材料 的结构 , 因此 2种材料 在相 同的电解液下具有相近的溶液 阻抗 , 但其 电化学 反应阻抗和离子迁移电阻相差较大。通过 Z v ie w 2 8 V 软件计算可得到 L i F e T i O 材料的电化学反应阻抗和 离子 迁 移 阻 抗 分 别 为 4 9 9 6 Q 和 3 2 1 6 , 而 L iF e T iO C复合材料分别为 2 7 6 Q 和 2 1 7 3 Q, 表明 碳包覆材料的电荷传输 电阻小 、 电导率高、 电化学性能 优异。交流阻抗测试结果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一致。 , Q 图 8 样 品交流 阻抗测试 结果 3 结 论 高温固相法一步制备新型尖晶石结构 L iF e T iO C 材料, 并将该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 能 测试表 明, 在o 1 5 c 倍率下 , 材料 的首周放 电比容量 为3 2 7 6 m A h g , 循环 5 0 周后保持在 3 0 8 3 m A h g ; 在 5 c大倍率下, 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依然保持在 2 0 5 m A h g 。L iF e T iO C材料具有优异 的循环稳定性和 良 好的库伦效率, 有望成为继 L i T i O 。: 之后可以实用化 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参考文献 : 1 B r u n o S R, B l a k e y C K,P o h a v e t s V V N o v e l L i F e T i O 4 P o l y m o r p h wit h a T u n n e l S t r u c t u r e:S y n t h e s is , S t r u c t u r a l a n d El e c t r o c h e mic al C h a r a c t e riz a t io n J E C S T r a n s a c t i o n s , 2 0 1 2 , 4 1 ( 2 9 ) : 2 9 - 3 4 2 Y i n j i e Wa n g , J i n c h e n g L i u , e t a1 H i g h q u a l i t y r e d u c e d g r a p h e n e O X id e n a n o c r y s t a l l i n e p l a t i n u m h y b rid m a t e ria l s J N a n o E x p r e s s , 2 0 1 1 ( 6 ): 2 4 1 3 X u n Z h o u , T i e j u n S h i H y d mt h e r m a l p r e p a r a t i o n o f Z n O - r e d u c e d g r a p h e n e o x id e h y b ri d with h is h p e rf o r ma n c e in p h o t o c a t a l y t ie d e g r a d a t i o n J A p p l i e d S u rf a c e S c i e n c e , 2 0 1 2 , 2 5 8 : 6 2 0 4 6 2 1 1 4 Y a m e n g R e n , J u a n Z h a n g , Y a n y a n L i u,e t a 1 J u a n Z h a n g S y n t h e s i s a n d S u p e rio r An o d e Pe rf o rm anc e s o f T iO2 - Ca r b o n r GO C o mp o s it e s in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ie s J A C S A p p l M a t e r I n t e rf a c e s , 2 0 1 2 ( 4 ) : 4 7 7 6 - 47 8 0 5 C h ris t o p h e r M B u r b a L o c al s t r u c t u re i n t h e L i - i o n b a t t e r y c a t h o d e ma - t e r i al L i ( M n F e 1 一 ) P O 4 f o r 0 x 1 a n d Y =0 0 ,O 5 a n d 1 0 J J o u r n a l o f P o w e r S o u r c e s , 2 0 0 7 ( 1 ) : 8 7 0 8 7 6 6 何则强, 刘文萍, 熊利芝 , 等 锂离子电池用 I J i T i O 。 一 碳复合材料 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 J 无机化学学报, 2 0 0 7 ( 4 ) : 7 3 3 - 7 3 9 7 乐斌 , 唐子龙, 张中太 L i F e P O 固相碳热合成法研究 J 稀有 金属材料 与工程 , 2 0 0 7 , 3 6 ( 1 ) : 1 7 7 1 8 0 8 汪燕呜, 王飞, 朱丽丽, 等 纳米 L iM n P O 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 其 电化学性能研究 J 化工新型材料 , 2 0 1 3 ( 6 ) : 3 6 - 3 9 9 周春仙, 廖达前, 习小明, 等 富锂锰基材料 L I l _3 5 N i 。 3 5 M n 0 6 5 0 2 + y 的合成与 电化学性能研究 J 矿 冶工程 , 2 0 1 5 ( 3 ) : 1 3 5 1 3 7 1 O L i Wa n g , Q i z h e n x i 8 0 , Z h a o h u i L i, e t a 1 S ynth e s i s o f L i2 C o T i 3 0 8 fib e a n d t h e i r a p p l i c a t i o n t o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ie s J E l e c t re c h i m i- c a Ac t a, 2 01 2, 7 7: 7 7 8 2 1 1 Z h e n s h e n g H o n g ,Mi n g d e n g We i, X i a o k u n D in g , e t a1 L i2 z n T i 3 O 8 n a n o r ods : A n e w a n o d e ma t e r ial f o r l i t h i u m i o n b a t t e ry J E l e c t r o c h e m i s t r y C o mm u n i c a t i o n 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