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pdf_第1页
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pdf_第2页
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pdf_第3页
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pdf_第4页
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2 卷 2 0 1 6 焦 第2 期 1 月 农业工程学报 T r a n s a c t io n so ft h eC h in e s eS o c ie t yo fA g r ic u l t u r a lE n g in e e r in g V r 0 1 3 2 N o 。2 J a n 2 0 1 61 6 1 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 王兆礼,李 军,黄泽勤,钟睿达,陈佳颖,邱卓辉 (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州I5 1 0 6 4 1 ) 摘要:近几十年来随着全球变暖的不断加剧,中国多地频繁发生干旱灾害,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因而研究干旱的时 空演变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 s c P D S I ) 分析了1 9 6 1 - - 2 0 0 9 年间年和四季 干湿变化,并利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r o t a t e de m p ir ic a lo r t h o g o n a l f u n c t io n ,R E O F ) 探讨了中国气象干旱的时空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1 ) 近4 9a 来,整体上中国年和四季均呈显著变湿趋势,且均在2 0 世纪7 0 年代初期发生了由干变湿的突变; 2 ) 年及四季均存在2 8a 的振荡周期,其中夏季主周期为4 4a ,其余主周期均为6 2a ;3 ) 根据R E O F 时空分解的前8 个空间模态,将中国划分成8 个干湿特征区域,其中大兴安岭地区、东南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高原南部地区有变湿趋 势,后两个区域变湿趋势显著;东北一内蒙古高原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呈变干趋势,前 3 个区变干趋势显著,黄淮海平原分区干湿变化不明显;各分区普遍具有2 9a 的振荡周期;4 ) 极涡指数、印度洋偶极 子和太平洋涛动与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有较好的相关关系。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防旱、抗旱与干旱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干旱;气象;降水;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旋转经验正交函数;时空演变;中国 d o i:1 0 11 9 7 5 ,j is s n 1 0 0 2 6 8 1 9 2 0 1 6 0 2 0 2 4 中图分类号:S 1 6 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 0 0 2 6 8 1 9 ( 2 0 1 6 ) - 0 2 0 1 6 1 0 8 王兆礼,李军。黄泽勤。钟睿达,陈佳颖,邱卓辉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r J 农业 工程学报。2 0 1 6 。3 2 ( 2 ) :1 6 1 1 6 8 d o i:1 0 1 1 9 7 5 0 is s n 1 0 0 2 6 8 1 9 2 0 1 6 0 2 0 2 4h t t p :w w w t c s a e o 玛 W a n gZ h a o l i,L iJ u n , H u a n gZ e q in , Z h o n gR u id a , C h e nJ ia y in ,Q iuZ h u o h u iS p a f io m m p o r a lv a r ia t io n sa n a l y s iso fm e t e o r o l o g ic a l d r o u g h tinC h in ab a s e do ns c P D S I :阴T r a n s a c t io n so f t h eC h in e s eS o c ie t y o f A g r ic u l t u r a lE n g in e e r in g ( T r a n s a c t io n so f t h eC S A Z ) ,2 0 1 6 , 3 2 ( 2 ) :1 6 1 1 6 8 ( inC h in e s e w it hE n g l is ha b s t r a c t ) d o i1 0 1 1 9 7 5 j is s n 1 0 0 2 6 8 1 9 2 0 1 6 0 2 0 2 4 h t t p :w w w t c s a e o r g 0 引言 干旱是一种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和 环境生态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卜2 1 。气候变化伴随着人类活 动增加( 如,森林砍伐、大规模修建水库等) 造成全球 气温升高,这加快全球的水文循环,影响干旱发生频次, 甚至可能导致旱灾的发生【3 】。干旱发生在世界上大部分地 区,甚至在湿润地区【4 】。自2 0 世纪5 0 年代以来,大范围 的干旱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生,例如,澳大利亚、非洲、 亚洲、欧洲和美洲等地区【5 】。近1 0 年来中国多地发生严 重旱灾。例如,长江流域多次发生旱灾,在2 0 0 6 年长江 径流量跌落到近5 0 年来最底点【6 1 及2 0 0 9 - - 2 0 1 0 年在中国 西南地区发生冬春极端严重干旱【_ 7 1 。旱灾给社会经济发展 和生态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故分析中国的干旱时空 演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由于干旱的复杂性,使用不同的干旱指数、数据集 或者计算蒸发量方法来评估干旱往往得出不同的结果【8 。 例如,D a i认为全球干旱呈增加趋势【9 J ,但S h e f f ie l d 等研 究发现过去6 0 年里全球干旱状况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10 1 。 众学者也对中国干旱进行诸多研究,获得了若干新的认 收稿日期:2 0 1 5 - 1 1 - 0 6修订日期:2 0 1 5 1 2 2 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5 1 2 0 9 0 9 5 ,5 1 5 7 9 1 0 5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 2 0 1 2 B A C 2 1 8 0 t 0 3 )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基金( 2 0 1 4 Z Z 0 0 2 7 ) 。 作者简介:王兆礼,男( 汉族) ,江苏徐州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水 文水资源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5 1 0 6 4 1 。 E m a il :w a n g z h l s c u t e d u c a 识,但也出现上述类似结果,难有共识性结论。一种观 点认为中国干旱无明显变化,例如,W a n g 等运用S P E I 和S P I 指数分析中国干湿变化,并认为1 9 6 1 - - 2 0 1 2 年期 间中国干旱没有呈增加或减少趋势【1 1 1 。Z o u 等发现1 9 5 1 - - 2 0 0 3 年间,整个中国的干旱状况并无增加或下降的 趋势【l2 1 。徐仁贵等基于蒸散量和湿润指数,研究发现中 国极端干旱区面积在显著减小,西北蒸散量呈显著减小 趋势 13 1 。翟盘茂等认为1 9 5 1 - - 2 0 0 3 年间中国干旱面积略 有增加,但变化趋势并不显著【1 4 】。第二种观点认为中国 干旱呈增加趋势,例如,L i等的研究表明,在1 9 5 1 - - 2 0 0 5 年间中国土壤水分减少趋势显著,干旱加剧【15 1 。W a n g 等 结合土壤中水分变化,分析了中国1 9 5 0 - - 2 0 0 6 年中国干 旱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频率,结果表明由土壤中缺 乏水分引起的干旱变得更加频繁,在东北和中部地区这 种情况更加显著,这容易引起农业干旱【1 6 1 。Y u 等1 1 7 1 表明 近5 0 年来,受旱面积每1 0 年以3 7 2 的速度增长,且自 1 9 9 0 年代以来,中国严重和极端干旱灾害呈增加趋势。 叶敏等【】8 】分析中国早涝时空变化特征,认为2 l 世纪以来, 中国干旱发生变频繁,且强度也增加。陈方藻等 1 9 1 研究 发现近6 0 年来中国干旱的发生整体呈上升趋势。 上述研究成果为中国干旱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 据,但也出现了类似全球研究的两种矛盾性结论。那么, 中国气象干旱的变化趋势到底如何,是否具有突变特性 和显著的周期性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再者,已有的 大多研究使用的干旱指数只牵涉单一的降雨量( 如S P I 指数) ,或所用的干旱指数采用桑斯维特( T h o m t h w a it e ) 1 6 2 农业工程学报( h t t p :w w w t c s a e o r g ) 2 0 1 6 年 算法计算蒸发量,忽略了辐射和空气动力控制等因素( 如 S P E IT h ,P D S IT h ) ,不能精确评估干旱变化1 8 1 。因而 采用精确性更高的s c P D S IP M 指数( 使用P e n m a n - M o n t e it h 公式计算蒸散发) 分析中国气象干旱状况就显得 十分必要了。 鉴于此,本文基于2 0 1 3 年发布的高空间分辨率 s c P D S IP M 数据集,采用线性回归、M a n n - K e n d a l l 方法、 小波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r o t a t e de m p ir ic a l o r t h o g o n a lf u n c t io n ,R E O F ) 等方法,研究1 9 6 1 - - 2 0 0 9 年中国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和演变规律,并探究干旱的 大气环流影响因素,以期为研究区防旱、抗旱提供理论 依据和科学参考。 1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1 1 研究区域 中国幅员辽阔,跨经纬度较广( 7 3 0 4 0 7 1 3 5 0 2 E , 3 0 5 2 5 3 0 3 3 q q ) ,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距 印度洋较近,中国气候受大陆、大洋影响显著。由于地 形复杂,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地跨多个温度带,可划分 为多个不同干湿特征区域,在同一气候类型中,热量和 干湿程度差异较大。中国是全球气象灾害最频繁、最严 重的国家之一,其中干旱又是最严重的灾害之一。过去 干旱普遍发生在中国北区地区,且造成严重危害,但近 年来南方地区严重干旱事件也频繁发生【2 0 1 。在1 9 5 9 、 1 9 6 0 、1 9 7 2 、1 9 7 8 、1 9 9 7 、2 0 0 6 与2 0 0 9 - - 2 0 1 0 年等年份 中国都发生严重旱灾,小干旱灾害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平均每年有千万公顷的农田因旱受灾,占各类灾害影响 面积的6 0 以上【2 1 1 。 1 2 数据获取与处理 本文的s c P D S IP M 数据拉2 J ( s e l f - c a l ib r a t in gp a l m e r d r o u g h ts e v e r it yin d e xb a s e do nP e n m a n M o n t e it h ) 来源于 英国东英格利亚大学气候研究中心( c l im a t icr e s e a r c hu n it , C R U ) 编辑的气候数据集。该数据集基于C R UT S3 1 0 0 1 版本气候数据,具有较高的精度 2 2 1 ,可从英国气象数据 中心下载( h t t p :w w w b a d e r 1 a c u k ) 。本研究所选的中 国地区37 2 5 个网格点的数据资料均来自s c P D S IP M 数 据集,时间范围为1 9 6 1 2 0 0 9 年,空间分辨率为0 5 0 0 5 0 。 有关土壤田间持水量、径流的推求过程可参考文献 2 2 1 。 该数据集主要有3 个优势:1 ) 在多样的气候条件下, s c P D S I 有相似的变动范围,使其更适合分析不同地区的 有效水分。2 ) 使用物理意义更清晰的P e n m a n M o n t e it h 公式( P M ) 计算蒸散量,用实际的植被代替参考作物,植 被数据来源于美国地质调查局,为卫星遥感解译数据 ( 1k m 分辨率) 。3 ) 计算水分平衡时考虑了季节性积雪动 态变化 2 2 1 。中国基础地理信息( A r c G I S 格式) 由中国科 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提供( h t t p :w w w r e s d c c n ) 。 7 4 项大气环流数据由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系统诊断预测室 提供( h t t p :n c c c m a g o v c n ) ;太平洋涛动( P a c if ic O s c il l a t io n ,P D O ) 数据来源于E a r t hS y s t e mR e s e a r c h L a b o r a t o r y ( E S R L ) o fN O A A ( h t t p :w w w e s r l n o a a g o v p s d d a t a c o r r e l a t io n p d o d a t a ) ;印度洋偶极子( I n d ia nO c e a n D ip o l e ,I O D ) 数据由日本低纬度气候预测研究所提供 ( h t t p :w w w j a m s t e c g o j p f r s g c r e s e a r c h d 1 io d e in d e x h t r n l ) 。 数据处理过程为:首先运用A r c G I S l 0 2 软件裁减出中国 部分,再运用R 软件计算年均和四季s c P D S I 值及其M K 值;采用M a t l a b 软件做M K 突变检测图及小波分析图, 最后再运用A r c G I S l 0 2 软件获得R E O F 空间分区图。 1 3 研究方法 1 3 1改进的帕默尔干旱指数( s c P D S I ) P D S I 广泛运用于干旱评估,由P a l m e r 提出的 2 3 】,最 初是为测量陆地表面水分供需的累积距平。P D S I 考虑气 温因素,可以有效反映气候变化对于干旱的影响【2 3 l 。此 外,其表征在一段时间内,该地区实际水分供应持续少 于当地气候适宜水分供应的水分亏缺 2 3 1 。但因P D S I 对于 不同空间的干旱分析有差异,认为不适用于评估不同地 区的干旱【2 2 1 。而s c P D S I 较P D S I 有较大改进,且使用F A O P M 公式计算蒸散发,精确度更高【2 2 1 。此外,s c P D S I 用 各自站点的气候资料得出的值取代气候权重因子和持续 因子,故较少受地域约束,具有更大的空间可比性【2 4 1 , 具体P D S I 和s c P D S I 计算方法详见参考文献 2 5 2 6 1 。 s c P D S I 指数的干旱等级分布,详见表1 。 表1s c P D S I 干湿等级划分标准 T a b l e1C l a s s t ic a t io no fs c P D S Iv a l u e s s e P D S I 指数干湿等级s c P D S l 指数干湿等级 ! 塑! ! 型堡! ! 旦旦塾! 坐g ! 型! ! 旦旦坠! 型塑! 业! ! ! 璺! ! g 型 i 4 极端湿润 2 一l 轻微干旱 3 4 严重湿润 3 2 中等干旱 2 3中等湿润 4 一3严重干旱 l 2轻微湿润 4极端干旱 1 3 2 统计方法 对于中国气象干旱的时间变化主要采取趋势分析、 突变分析和周期分析,空间变化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 数( R E O F ) 。本文采用M a n n n - K e n d a l l 法( M - K 法) 1 2 7 - 2 S 对年和四季s c P D S I 值进行突变检测。M K 法是一种非参 数统计检验方法,具有不需要样本遵从一定的分布,不 受少数异常值干扰,检测范围宽广和定量化程度高的优 点。小波分析( c o n t in u o u sw a v e l e tt r a n s f o r m ,C W T ) 2 9 1 是建立在经典的傅里叶分析和窗口傅里叶变换的基础上 发展起,是国际上十分热门的一种周期分析方法。它可 以很好表征时间序列的周期振荡现象,可以提供连续、 平滑的小波能量谱图。 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R E O F ) 1 3 0 是基于经验正交函数 ( e m p ir ic a lo r t h o g o n a lf u n c t io n ,E O F ) ,进一步分析要素 场空间分布的局部区域特征,可更好表现地域差异,同 时反映不同地域的相关分布,将气候要素一致的地区划分 为同一的区域。上述方法的计算步骤详见参考文献 3 1 。 2 结果与分析 2 1 中国干湿变化分析及周期分析 2 1 1 年与四季千湿变化趋势和突变检测 为研究1 9 6 1 - - 2 0 0 9 年中国年、四季的干湿突变情况, 采用M K 法对年和四季的s c P D S I 时间序列进行突变分析 第2 期 王兆礼等: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 1 6 3 ( 图1 ) 。由图1 可知,U F 曲线自2 0 世纪7 0 年代呈上升 趋势,表明整体上中国呈变湿趋势。一直到2 1 世纪初期, 这种变湿趋势超过0 0 5 临界线,表明变湿趋势显著 ( 尸 0 0 5 ) ;但2 0 0 5 年以来,又呈现明显的变干趋势,这 与近几年中国多地频繁发生干旱灾害相吻合。U F 与U B 曲线相交位置可知,1 9 7 1 年为由干变湿的突变点。基于 面积平均的中国春季、夏季、秋季、冬季与年系列的变 化趋势基本一致( 图略) ,均呈显著的变湿趋势,1 9 7 0 年代初期为变湿的突变点,均通过了检验( P 0 0 5 ) 。 ;荔矽 ;W愉1 I u f l 、I u Iq 、I J 矧 I J S jl t 删11 0 。) 52 0 ( I n2 0 0 j ! 川0 7 t j “ r e a l 注:u F 为正序列统计量,U B 为反序列统计量。 N o t e :U Fr e p r e s e n t st h es t a t is t ic so ff o r w a r ds e q u e n c e ,U Bt h es t a t is t ic so f b a c k w a r ds e q u e n c e 。 图1中国年s c P D S I 指数M K 突变检测图 F ig 1 M a n n K e n d a l lt e s to f a n n u a ls c P D S Ia c r o s sC h in a 2 1 2 年及四季的干湿变化周期分析 为研究干湿序列不同时间尺度的变化特征,使用小 波分析其周期变化特征。由2a 小波功率图可知,在 1 9 6 1 - - 2 0 0 9 年s c P D S I 序列存在2 6 、4 4 、6 2 、1 4 7 和 2 4 8a 的周期,其中2 6 、4 4 和6 2a 的周期通过9 5 的 红噪声检验,6 2 a 为该序列的主周期。在连续小波变换图 中,能量密度的峰值主要集中在1 9 6 0 年代、1 9 8 0 年代到 9 0 年代中期、8 0 年代中期到2 0 0 0 年和1 9 5 0 年代到2 l 世纪初期。其中,1 9 8 0 年代到9 0 年代中期、8 0 年代中 期到2 0 0 0 年分别存在5 8a 和2 3a 的振荡周期,并均 通过红噪声检验,此外1 9 6 0 年代和1 9 8 0 年代到2 l 世纪 初期存在2 4a 和4 8a 的振荡周期,但没有通过红噪 声检验,可知基于面积平均的中国年干湿变化存在2 0 8 0a 的振荡周期。 a W a v e l e tp o w e rs p e c t r u mp o w e rs p e c t r u m 注:图2 a 黑色粗实线内的值表示通过9 5 置信水平的红噪声检验,黑色粗 实线包络显示了C O l ( c o n eo f in f l u e n c e ,表示连续小波变换的数据边缘效应 影响较大的区域) 区域。图2 b 虚线表示9 5 置信水平的红噪声检验曲线, 若实线的峰值超过虚线则表示对应的周期显著。 N o r e :V a l u eint h eb l a c ks o l idl in er e p r e s e n t st h e9 5 c o n f id e n c el e v e lf o rar e d n o is en u l lh y p o t h e s isinF ig 2 b T h eb l a c ks o l idl in es h o w st h ec o n eo fin f l u e n c e ( C O I ) e n v e l o p ea r e a ( ar e g io no ft h ew a v e l e ts p e c t r u mw h e r ee d g ee f f e c t s b e c o m eim p o r t a n t ) T h eim a g in a r yl in einF ig 2 bd e s ig n a t e st h e9 5 c o n f id e n c e l e v e lf o rar e dn o is en u l lh y p o t h e s is I ft h ep e a kv a l u eo ff u l ll in ee x c e e d st h e im a g in a r yl in eint h ep o w e rm a pt h e n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n gp e r io diss ig I l if ic a n t 图2中国年干湿变化小波分析图 F ig 2 W a v e l e ta n a l y s ism a Do fa v e r a g ea n n u a ld r y w e t c h a n g e sinC h in a 春、秋和冬季干湿变化周期基本一致( 图略) ,均 存在2 6 、6 2 、1 4 7 和2 4 8 a 的周期,其中2 6 和6 2a 的 周期经过红噪声检测,主周期均为6 2a 。夏季存在3 1 、 4 4 、1 4 7 和2 4 8a 的周期,其中3 1 和4 4a 的周期经过 红噪声检测,主周期为4 4a 。四季干湿变化基本一致, 存在2 8a 的振荡周期。 2 2 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2 2 1 R E O F 空间分区 为研究中国干湿变化空间分布规律,对中国4 9a 的 年和四季s c P D S I 值作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R E O F ) 分解, 结果表明:年和四季空间分区基本一致。限于篇幅,本 文仅分析年尺度空间模态,前8 个主分量旋转后的方差 贡献分别为1 4 3 、9 8 、8 6 、7 2 、6 9 、5 5 、 5 1 、4 5 ,累积解释方差贡献占总方差的6 1 9 。 图3 是年s c P D S I 值前8 个R E O F 旋转载荷向量 ( r o t a t e dl o a dv e c t o r ,R L V ) 的空间分布。图3 a 为第1 空 间模态( R E O F l ) ,R L V l 正的高值区位于中国西北部地 区,其中心旋转载荷向量值为0 0 5 5 。图3 b 为第2 空间 模态( R E O F 2 ) ,R L V 2 正的高值区位于东北一内蒙古高 原地区,中心旋转载荷向量值为0 0 5 3 。第3 旋转载荷向 量R L V 3 正的高值区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区,中心旋转载 荷向量值为0 0 6 1 ( 图3 c ) 。图3 d 为第4 空间模态 ( R E O F 4 ) ,R L V 4 负的高值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 心旋转载荷向量值为一0 0 5 7 。第5 空间模态( R E O F 5 ) , R L V 5 正的高值区位于中国中部地区( 包括四川盆地、汉 中盆地和黄土高原等地区) ,其中心旋转载荷向量值为 0 0 5 5 ( 图3 e ) 。图2 f 为第6 空间模态( R E O F 6 ) ,R L V 6 的高值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其中心旋转载荷向量 值为0 0 6 7 。第7 空间模态( 图3 9 ) ,I 也V 7 的高值区位 于大兴安岭地区,其中心旋转载荷向量值为0 0 6 6 。第8 空间模态( 图3 h ) ,R L V 8 负的高值区位于中国东南地 区,其中心旋转载荷向量值为- 0 0 6 0 。 根据各模态在空间上的高载荷区,将中国划分成8 个干湿特征区域:西北地区、东北一内蒙古高原地区、 黄淮海平原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部地区、青藏 高原南部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东南地区。相邻区域基 本没有重叠,I I O F 分区结果合理地反映了中国地形的实 际情况。 2 2 2 各分区年和四季干湿状况时间演变趋势分析 I I O F 分解得到的旋转主成分( r o t a t e dp r in c ip a l c o m p o n e n t s ,R P C ) 序列实际上反映了各分区干湿状况的 时间变化特征,本文分析8 个分区年和四季干湿状况的 时间变化M K 值,结果见表2 。限于篇幅,本文具体分 析年尺度干湿变化特征。 由表2 可知,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大兴 安岭地区和东南地区有变湿趋势,其前两个区变湿趋势 显著( P 0 0 5 ) ;而东北内蒙古高原地区、青藏高原北 部地区、中部地区和黄淮海平原地区呈现出变干趋势, 其中,前3 个分区变干趋势显著( P = 0 0 5 ) ,黄淮海平原 地区变干趋势不明显。此外,西北地区年和四季M - K 值 均大于1 9 6 ,表明全年变湿趋势显著( P 0 0 5 ) ;而中部 0 505050 5 0 5 0 33,一,O O一 竺lsI专ls2三_I暮+t咩至 地区年和四季M K 值均小于一1 9 6 ,全年变干趋势显著 ( 尸 O 0 5 ) 。其他分区干湿变化季节特征较明显,存在一 aR E O F l CR E O F 3 fR E O F 6 定差异性,但大部分地区春季均呈变干趋势,夏季均呈 现变湿趋势。 bR E O F 2 dR E O F 4 g R E O F 7 N 0 05 61 2 0k in eR E O F 5 hR E O F 8 注:R E O F I 8 分别为前8 个旋转载荷向量空间分布;a 曲虚线圈出区域分别代表中国西北地区、东北一内蒙古高原地区、黄淮海平原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地 区、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地区。 N o t e :R E O F I 8r e p r e s e n ts p a t ia ld is t r ib u t io n so ff ir s te ig h tR E O F sf o ra n n u a ls c P D S I D o t t e dc ir c l er e g io n sr e p r e s e n tn o r t h w e s tC h in a ,N o r t h e a s t - I n n e rM o n g o l ia p l a t e a ua r e a ,H u a n gH u a i H a ip l a in ,N o r t h e r nT ib e t a nP l a t e a u ,M id d l ea r e a ,S o u t h e r nT ib e tp l a t e a u ,G r e a t e rK h in g a nR a n g ea r e a ,S o u t h e a s tC h in a 图3 前8 个R E O F 的旋转载荷向量空间分布 F ig _ 3S p a t ia ld is t r ib u t io n so fr o t a t e dl o a dv e c t o ro ff ir s te ig h tR E O F s 表2 中国各分区年和四季千湿变化M K 值 T a b l e2M Kt r e n dt e s to fa v e r a g ea n n u a la n ds e a s o nd r y w e tc h a n g e sinC h in a 第2 期 王兆礼等:基于改进帕默尔干旱指数的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 1 6 5 2 2 3 各分区年干湿变化周期 为了进一步探索中国4 9a 来不同区域干湿的年际及年 代际变化特征。采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前8 个空间模态的 干湿状况( 即旋转主成分r o t a t e dp r in c ip a lc o m p o n e n t s , R P C ) 的周期特征( 图4 ) 。由图4 可知,不同分区干湿 变化的时间尺度分布不均匀,各分区具有2 9a 的振荡周 期,且具有明显的局部化特征,干湿变化具有区域差异性。 西北地区( 图4 a ) 1 9 9 3 - - 2 0 0 5 年存在3 5 a 振荡周期, 1 9 9 7 - - 2 0 0 9 年存在6 9a 振荡周期。由图4 b 可知,东北 一内蒙古高原地区1 9 8 2 - - 2 0 0 9 年存在3 9a 的振荡周期。 专。2 i 8 冀 年份Y e a r a 西北地区 aN o r t h w e s tC h in a 萋l | 陲 互3 2 l = 二三兰苎兰苎竺三= 二:= 艘擀簿薛拱萨 ;f 价Y c a l 。 c j _ :地R e M id d ieC h iil a = 詈j 58 冀 b 东北一内蒙古高原区 bN o r t h e a s t - in n e rm o n g o l iap l a t e a ua r e a ; 善8 星1 6 主3 2 专。2 58 冀 在黄淮海平原地区1 9 6 1 1 9 6 9 年存在4 8a 的周期, 1 9 8 7 1 9 9 4 存在4 6 年的周期( 图4 c ) 。青藏高原北部 地区( 图4 d ) 1 9 6 1 1 9 6 7 年存在2 5a 的周期,1 9 8 1 1 9 8 8 存在6 7a 的周期。在中部地区( 图4 e ) ,3 6a 的周期大约出现在1 9 6 1 1 9 7 0 年,1 9 7 0 年至2 0 0 9 年存在 6 8a 的周期。由图4 f 可知,青藏高原南部地区1 9 7 3 1 9 8 4 年存在3 4a 的周期,1 9 8 0 - - 2 0 0 3 年存在8 1 0a 的周期。大兴安岭地区( 图4 9 ) 仅在1 9 7 7 - - 1 9 9 4 年存在 3 8a 的周期。在东南地区( 图4 h ) ,1 9 6 8 1 9 7 7 出现2 4a 的振荡周期,1 9 9 4 - - 2 0 0 5 年出现4 6a 的振荡周期。 e 黄淮海平原地区 cH u a n gh u a ih a ip l a in 薛艚簿对斛萨 午fY e a r g 大兴安岭地 gG r e a t e rk h in g a nt a n g ea r e a 2 暑4 声8 蚕1 6 銎3 2 年份Y e a r d 青藏高原北部地区 dN o r t h e r nt ib e t a np l a t e a u 薜或辞薛最忒斛萨 年份Y e a r 1 1 尔南地区 1 1S o u t h e a s tC h in a 图4R E O F 分解的8 个旋转主成分小波分析 F ig 4 C o n t in u o u sw a v e l e tt r a n s f o r mo fa n n u a lr o t a t e dP Cs e r ie s 2 3 与大尺度环流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中国地处亚洲季风区,容易受各种 大气环流的影响【3 2 - 3 5 。但有关大尺度大气环流指标对中 国干旱的演变是否有影响的研究还较薄弱,故本文用年 s c P D S I 值及各分区旋转主成分( R P C ) 与大气环流因子做 相关分析( 表3 ) ,识别可能影响中国干旱的大气环流因子。 表3 全国和各分区s c P D S I 与大气环流指数的关系 T a b l e3C o r r e l a t io nb e t w e e ns c P D S Ia n dc ir c u l a t io nin d ic e so fs u b r e g io na n dw h o l eC O U R t l y 瘫j 亚洲面积极涡指数,A P V A :北美极涡面积指数,N A P V A ;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V P A :亚洲极涡强度指数,V P A S :印度洋偶极子,I O D ;太平洋涛动, P D O 。表示通过0 0 5 可信度检验。 N o t e :I n d e xo ft h ea r e ao ft h ep o l a rv o r t e xint h eA s ia , A P V A ;I n d e xo ft h ea r e ao ft h ep o l a rv o r t e xint h en o r t hA m e r ic a n ,N A P V A ;I n d e xo ft h ea r e ao ft h en o r t h e r n h e m is p h e r ep o l a rv o r t e x ,V P A ;I n d e xo ft h es t r e n g t ho ft h ep o l a rv o r t e xint h eA s ia ,V P A S ;I n d ia nO c e a nD ip o l e ,I O D ;P a c if icO s c il l a t io n ,P D O + r e p r e s e n t s s ig n if ic a n tc o r r e l a t io n s 由表3 可知,极涡指数跟年均s c P D S I 值密切相关, 当极涡指数低值时,s c P D S I 值较大。西北地区不仅受极 涡指数影响,也受印度洋偶极子( I O D ) 和太平洋涛动 ( P D O ) 影响,与其呈正相关趋势。I O D 与东北一内蒙古 高原地区呈负相关关系。黄淮海平原地区P D O 呈负相关 关系。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与极涡指数呈正相关关系,但 与I O D 呈负相关关系。中部地区受北美、亚洲极涡面积 指数影响,与其呈正相关关系,但与I O D 呈负相关关系。 极涡指数与青藏高原南部地区呈负相关关系,I O D 与青 藏高原南部地区呈正相关关系。北半球极涡面积指数与 大兴安岭地区呈负相关关系,亚洲极涡强度指数与东南 地区呈正相关关系。 以上相关分析表明,极涡指数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 象干旱有较好相关性。前人众多研究结果认为极涡与中 z 峙 密出2 O 之。 温婴_ - - j e 零 鍪 1 6 6 农业工程学报( h t t p :w w w t c s a e o r g ) 2 0 1 6 年 国不少区域降水、气温有一定的联系。例如,极涡指数 与后期中国气温呈负相关,在春季,若太平洋区极涡面 积异常大,亚洲区极涡面积、北美区极涡面积强度异常 弱,长江、黄河之间中游地区的降水出现负距平,广东、 福建沿海降水出现正距平 3 6 - 3 7 】。印度洋偶极子与中国部 分地区降雨密切相关,如I O D 指数为正位相时,华北及 江淮流域夏季干旱少雨,而华南沿海地区为多雨带。此 外云南、河套地区北部、东北北部也为正的降水距平区。 当印度洋偶极指数为负位相,夏季南北地区多雨而长江 流域少耐3 8 】。北半球冬季I O D 正异常峰值后一年春季欧 亚中高纬度地区呈显著的负欧亚太平洋型遥相关,长江 以北( 特别是黄河中上游地区) 大部分地区持续多雨, 反之,中国东部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容易发生大范围 干旱。太平洋涛动是影响中国降雨的另一重要因素【3 9 】。 亚洲一太平洋涛动指数可很好指示中国东部水变化。当 P D O 指数偏高时,长江以北和以南、南亚地区的降水增 加,而长江流域的降水减少 4 0 1 。 3 讨论 论文应用s c P D S IP M 指数研究表明,中国年和四季 变湿趋势均显著且存在2 8a 的振荡周期,该结论有别 于前人 1 1 - 1 9 1 的研究结论。究其原因主要是采用P M 公式计 算蒸散发所导致。已有的研究多采用桑斯维特 ( T h o m t h w a it e ,T h ) 算法计算蒸发量,其在中国的效用 是值得怀疑的【4 1 1 ,用T h 算法评估干旱的结果很可能会被 夸大u 川。而P e n m a n M o n t e it h ( P M ) 算法考虑了辐射因 素、风速等因素,这可以更加精确地评估干旱【l0 1 。Z h e n g 等 4 2 】研究表明风速、太阳辐射和湿度对中国地区的蒸发 量有较大影响。而由于辐射、水汽压差以及( 或者) 风 速的减小,可能最终导致蒸发的减弱 1 0 】。C h e n 等用P M 算法计算中国1 9 5 6 - - 2 0 0 5 年的蒸发量,发现蒸发量显著 减少。然而,由于气温的显著增加,采用1 1 1 公式计算得 到的潜在蒸发量大都呈增加趋势 1 0 , 1 7 , 4 1 】。因而,在中国大 部分地区蒸发量减少的背景下,s c P D S I 指数采用P M 算 法计算蒸发量,这可能使得s c P D S IP M 值更加准确,在 此基础上得出的相关研究结论可能更接于实际情况。后 续的研究可借鉴N a t u r e 期刊讨论全球干旱变化趋势研究 的思路与方法弘。o 】,深入探讨T h 与P M 公式以及不同数 据源降水数据对中国气象干旱变化趋势分析的影响。 4 结论 根据中国1 9 6 1 - - 2 0 0 9 年间高空间分辨率( 0 5 0 0 5 0 ) s c P D S IP M ( s e l f - c a l ib r a t in gp a l m e rd r o u g h ts e v e r it yin d e x b a s e do nP e n m a n M o n t e it h ) 数据集,M a n n K e n d a l l 法、 小波分析和旋转经验正交函数( r o t a t e de m p ir ic a lo r t h o g o n a l f u n c t io n ,R E O F ) 等方法对中国气象干旱时空演变分析, 并探讨了干旱与大气环流因子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 1 ) 在1 9 6 1 - - 2 0 0 9 年间,整体上中国年和四季变湿 趋势均显著( P 0 0 5 ) ,且均于2 0 世纪7 0 年代初期发生 了突变。周期分析表明,年和四季的周期基本一致,年 干湿变化存在2 6 、4 4 和6 2a 的周期,其中主周期为 6 2a ,春、秋、冬季有2 6 和6 2a 的周期,主周期为6 2a , 夏季主周期为4 4 a :年和四季均存在2 8a 的振荡周期。 2 ) 根据前8 个R E O F 空间模态,将中国划分为8 个 干湿特征区:西北地区、东北一内蒙古高原地区、黄淮 平原地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 部地区、大兴安岭地区、东南地区。R E O F 分区结果较好 表现了地域特征,客观反映了中国干旱分区实际情况。 各分区年干湿时间演变趋势分析表明:西北地区、青藏 高原南部地区、大兴安岭地区和东南地区呈变湿趋势; 其中前两个区变湿趋势显著( P 0 0 5 ) ;东北一内蒙古高 原区、青藏高原北部地区、中部地区和黄淮平原区呈现 出变干趋势,其中前3 个区年变干趋势显著;8 个分区所 处地理位置不同,受各种气候因素影响存在差异,但干 湿变化普遍存在2 9a 的振荡周期。 3 ) 极涡指数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气象干旱有较好相关 性;西北地区干湿变化可能受极涡、印度洋偶极子( in d ia n o c e a nd ip o l e ,I O D ) 和太平洋涛动( p a c if ico s c il l a t io n , P D O ) 影响;东北一内蒙古高原区、青藏高原和中部地 区( 包括四川盆地、汉中盆地和黄土高原等地区) 干湿 变化受I O D 影响显著;P D O 与黄淮海平原地区干旱呈负 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 A s h o kKM ,V ij a yPS D r o u g h t m o d e l in g - ar e v ie w J J o u m a lo f H y d r o l o g y ,2 0 11 ,4 0 3 :1 5 7 1 7 5 2 】 S t e v e nM Q ,T im o t h yNP A ne v a l u a t io no fa g r ic u l t u r a l d r o u g h tin d ic e sf o rt h eC a n a d ia np r a ir ie s J A g r ic u l t u r a la n d F o r e s tM e t e o r o l o g y ,2 0 0 3 ,11 8 :4 9 6 2 【3 L iuZ h iy o n g ,Z h o uP in g , Z h a n gF a n g q iu ,e ta 1 S p a t io t e m p o r a l c h a r a c t e r is t ic so fd 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