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基础物理学(第二版)王少杰 顾牡 吴天刚 主编.pdf_第1页
新编基础物理学(第二版)王少杰 顾牡 吴天刚 主编.pdf_第2页
新编基础物理学(第二版)王少杰 顾牡 吴天刚 主编.pdf_第3页
新编基础物理学(第二版)王少杰 顾牡 吴天刚 主编.pdf_第4页
新编基础物理学(第二版)王少杰 顾牡 吴天刚 主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 第第 1 章章 质点运动学质点运动学 1-1. 一质点沿 x 轴运动,坐标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为 x8t36t(m) ,试计算质点 (1) 在最初 2s 内的平均速度,2s 末的瞬时速度; (2) 在 1s 末到 3s 末的平均加速度,3s 末的瞬时加速度. 分析: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物理含义不同,分别用 x t v和 d d x t v求得;平均加速度和瞬时 加速度的物理含义也不同,分别用a t v 和 d d a t v 求得. 解:(1) 在最初 2s 内的平均速度为 3 1 (2)(0)(8 26 2)0 26(m s ) 2 xxx tt v 2s 末质点的瞬时速度为 21 2 d 24690(m s ) d x t t v (2) 1s 末到 3s 末的平均加速度为 2 2 (3)(1)(24 36)(246) 96(m s ) 2 a tt vvv 3s 末的瞬时加速度 2 3 d 48144(m s ) d at t v 1-2一质点在 xOy 平面内运动,运动方程为 2 2 (m),48(m)xtyt. (1)求质点的轨道方程并画出轨道曲线; (2)求=1 s= 2 s tt和时质点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将运动方程 x 和 y 的两个分量式消去参数 t,便可得到质点的轨道方程.写出质点的运动 学方程)(tr 表达式.对运动学方程求一阶导、 二阶导得( ) tv和( )a t,把时间代入可得某时刻质点 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解: (1) 由2 ,xt 得:, 2 x t 代入 2 48yt 可得: 2 8yx,即轨道方程. 画图略 (2)质点的位置矢量可表示为 2 2(48)rtitj 则速度 d 28 d r it j t v 加速度 d 8 d aj t v 当 t=1s 时,有 12 24 (m),28 (m s ),8 m srijijaj v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 当 t=2s 时,有 12 48 (m),216 (m s ),8 m srijijaj v 1-3一质点的运动学方程为 22 (1)xtyt,x 和 y 均以 m 为单位,t 以 s 为单位. 求: (1)质点的轨迹方程; (2)在2st 时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 同 1-2. 解: (1)由题意可知:x 0,y 0,由 2 xt ,可得tx,代入 2 (1)yt 整理得: 1yx 即轨迹方程 (2)质点的运动方程可表示为 22 (1)rt itj 则 d 22(1) d r titj t v d 22 d aij t v 因此, 当2st 时,有 12 42 (m s ),22 (m s )ijaij v 1-5质点沿直线运动,加速度 2 4at,式中 a 的单位为 2 m s,t 的单位为 s,如果当 t=3s 时,x=9m, 1 2m sv,求质点的运动方程. 分析 本题属于第二类运动学问题,可通过积分方法求解. 解 由分析可知 0 2 00 dd(4)d tt a ttt v v v 积分得 3 0 1 4 3 ttvv 由 0 3 0 00 1 dd(4)d 3 xtt x xtttt vv 得 24 00 1 2 12 xxttt+v 将 t=3s 时,x=9m, 1 2m sv代入上两式中得 1 0 1m s v,x0=0.75m 所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3 24 1 0.752(m) 12 xttt 1-6. 一艘正在沿直线行驶的电艇,在发动机关闭后,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大小与速 度大小平方成正比,即 2 d/dtk vv, 式中 k 为常量试证明电艇在关闭发动机后又行驶 x 距离时的速度大小为 0 kx evv . 其中 0 v是发动机关闭时的速度大小. 分析:要证明 xv关系,可通过积分变量替换将时间变量替换掉,即 dd dd a tx vv v,积分即 可证明. 证: 2 dddd dddd k vvv vv x txtx 分离变量得 d dk x v v 两边积分 0 0 1d d x k x v v v v , 0 lnkx v v 证得 0 kx evv 1-11在生物物理实验中用来分离不同种类的分子的超级离心机的转速为 31 3.14 10 rad s.在 这种离心机的转子内,离轴 10cm 远的一个大分子的向心加速度是重力加速度的几倍? 分析 根据定义可得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2 n ar. 解 所求倍数 222242 5 2 44( 61 0 )0 . 1 =41 0 6 09 . 8 rn r gg 1-12. 一质点在半径为 0.10m 的圆周上运动,其角位置变化关系为 3 24 (rad)t.试求: (1) 在 t=2s 时,质点的法向加速度和切向加速度大小各为多少?; (2) 当切向加速度大小恰等于总加速度大小的一半时,值为多少? (3) 在什么时刻,切向加速度和法向加速度恰好大小相等? 分析 本题为物体作圆周运动的角坐标表示下的第一类运动学问题,求导可得到角速度和 角加速度,再由角量与线量的关系求得切向加速度 t a和法向加速度 n a. 解 (1) 角速度和角加速度分别为 2 d 12 d t t d 24 d t t 法向加速度 22222 n 0. 1(12)2. 3010( m s)art 切向加速度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4 2 t d 2 . 44 . 8 ( m s) d art t v (2) 由 t /2aa, 2222 tnt 4aaaa 得 22 tn 3aa 222 4 3(24)(12)rtrt 3 3 6 t 3 3 24243.15(rad) 6 t (3) 由 nt aa,即 2 2 (12 )24rtrt,解得 0.55st 第第 2 章章 质点动质点动力力学学 2-14 摩托快艇以速率 v0行驶,它受到的摩擦阻力与速率平方成正比,可表示为 F= kv2(k 为 正常数) 。设摩托快艇的质量为 m,当摩托快艇发动机关闭后, (1) 求速率 v 随时间 t 的变化规律。 (2) 求速度 v 与路程 x 之间的关系。 分析分析 摩托快艇受到的摩擦阻力为变力,且是速率的函数,列出牛顿定律的微分方程,用 分离变量法求解。将时间变量转变为路程, dddd dddd x ttxx vvv = v 可解出速度 v 与路程 x 之间的关 系。 解解 (1) 由牛顿第二定律 F=ma 得 2 d d kmam t v v 分离变量并积分,有 0 2 0 d d tk t m v v v v 0 11k t m vv (2) 将 dddd dddd x ttxx vvv = v 代入式中得 2 d d km x v vv 分离变量并积分,有 0 0 d d xk x m v v v v 0 ln k x m v v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5 得 0 k x m e vv 2-26. 质量为 M 的木块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桌面上,质量为m,速度为 0 v的子弹水平地射入木 块,并陷在木块内与木块一起运动。求: (1)子弹相对木块静止后,木块的速度和动量; (2)子弹相对木块静止后,子弹的动量; (3)在这个过程中,子弹施于木块的冲量。 分析:由木块、子弹为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可求解木块的速度和动量。由动量定理求解子 弹施于木块的冲量。 解: (1)由于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则由动量守恒定律有 0 ()mmMvv 所以木块的速度 0 m mM v v 动量 0 m MM mM v v (2)子弹的动量 2 0 m m mM v v (3)对木块由动量定理得 0 m IMM mM v v 2-30 一物体在介质中按规律 2 xct作直线运动, c 为一常量。 设介质对物体的阻力正比于速度 的平方。试求物体由 x0=0 运动到 x=l 时,阻力所做的功。 (已知阻力系数为 k) 分析 本题是一个变力做功问题,按功的定义式dWFx 来求解。 解 由运动学方程 2 xct,可得物体速度 d 2 d x ct t v 物体所受阻力大小为 22 2 44Fkkc tkcxv 阻力做的功为 2 00 dd4d2 ll WFxF xkcx xkcl 2-33求把水从面积为 2 50m的地下室中抽到街道上来所需做的功。已 解图 2-33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6 知水深为 1.5m,水面至街道的竖直距离为 5m。 分析:由功的定义求解,先求元功再积分。 解:如解图 2-33 以地下室的 O 为原点,取 x 坐标轴向上为正,建立坐标轴。 选一体积元ddVS x,则其质量为 dddmp VpS x。 把dm从地下室中抽到街道上来所需做的功为 d(6.5)dWgxm 故 1.51.5 6 00 d(6.5)d4.23 10 (J)WWpSgxx 2-37一沿 x 轴正方向的力作用在一质量为 3.0kg 的质点上。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为 23 34xttt,这里x以 m 为单位,时间t以 s 为单位。试求: (1)力在最初4.0s内做的功; (2)在=1st时,力的瞬时功率。 分析:由速度、加速度定义、功能原理、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解:(1) 2 d ( )3 83 d x ttt t v 则 11 (4)19m s ,(0)3m s vv 由功能原理,得 22 1 (4)(0)528(J) 2 k WE m vv (2) d ( )68 d a tt t v 1ts时 3.0 (6 8)6.0(N)Fma 1 (1)3 8 32(m s ) v 则瞬时功率 12WPFv 2-39. 质量为 3.0kg 的木块静止在水平桌面上, 质量为 5.0g 的子弹沿水平方向射进木块。 两者合 在一起,在桌面上滑动 25cm 后停止。木块与桌面的摩擦系数为 0.20,试求子弹原来的速度。 分析:由动量守恒、动能定理求解。 解:在子弹沿水平方向射进木块的过程中,由系统的动量守恒有 0 ()MMmvv 一起在桌面上滑动的过程中,由系统的动能定理有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7 2 1 ()() 2 MmMm glv 由带入数据有 1 0 600(m s ) v 2-52一个具有单位质量的质点在力场 2 (34 )(126)Ftt itj中运动,式中 t 为时间,设 该质点在0t 时位于原点,且速度为零,求2t s 时该质点受到的对原点的力矩和该质点对原 点的角动量。 分析:由牛顿定律、力矩、角动量定义求解。 解:对质点由牛顿第二律得 Fma 又因为 d d a t v 所以 2 000 dd(34 )(126)d tt a ttt itjt v v 得 322 (2 )(66 )ttitt jv 同样由 d d r t v得 4332 12 ()(23 ) 43 rtt ittj 所以 t=2 时 40 (N m)MrFk 21 16 (kg ms )Lrmk v 2-53. 一质量为 m 的粒子位于(x, y)处,速度为 xy ijvvv,并受到一个沿 x 方向的力 f, 求它相对于坐标原点的角动量和作用在其上的力矩。 分析:由质点力矩、角动量定义求解 解:角动量 ()()() xyyx Lrmxiyjmijm xykvvvvv 力矩 ()Mrfxiyjf iyf k 第第 3 章章 刚体力学基础刚体力学基础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8 3-1 一汽车发动机的转速在7.0s内由 1 200r min均匀地增加到 1 3000r min。 (1) 求在这段时间内的初角速度和末角速度以及角加速度; (2) 求这段时间内转过的角度; (3) 发动机轴上装有一半径为0.2mr 的飞轮,求它的边缘上一点在第 7.0s 末的切向加速 度和法向加速度。 分析分析 这是刚体运动学问题,刚体定轴转动的运动学规律与质点的运动学规律有类似的关 系,本题为匀变速转动。 解解 (1) 初角速度为 1 0 2200/6020.9(rad s ) 末角速度为 1 23000/60314(rad s ) 角加速度为 2 0 31420.9 41.9(rad s ) 7.0t (2) 转过的角度为 223 0 11 20.9 7.041.9 7.01.17 10 (rad)186() 22 tt圈 (3) 切向加速度为 2 8.38(m s )ar 法向加速度 242 1.97 10 (m s ) n ar 3-10 一飞轮直径为0.3m,质量为5.0kg,边缘绕有绳子,现用恒力拉绳子的一端,使其由静 止均匀地绕中心轴加速,经 0.5s转速达 1 10r s,假定飞轮可看作实心圆柱体,求: (1)飞轮的角加速度及在这段时间内转过的转数; (2)拉力及拉力所做的功; (3)从拉动后10ts时飞轮的角速度及轮边缘上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分析:利用转动定律,力矩做的功定义,线量与角量的关系求解。 解: (1)角加速度为 22 10 2 1.26 10 (rad s ) 0.5t 转过的角度为 222 11 1.26 100.515.7(rad) 22 t 转过的圈数为 2.5 2 N 圈 (2)由转动定律Mf RJ得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9 22 0.5 5 0.151.26 10 47.1(N) 0.15 J f R 力矩做的功为 0 d47.1 0.15 15.7111(J)WMM (3)角速度为 231 1.26 10101.26 10 (rad s )t 边缘一点的线速度为 321 0.15 1.26 101.88 10 (m s )R v 边缘一点的法向加速度为 22652 0.15 1.26102.37 10 (m s ) n aR 边缘一点的切向加速度为 22 0.15 1.26 1018.84(m s )aR 3-11 物体质量为3kg,0t 时刻位于 1 4 m,6(m s )riij v,如一恒力5 Nfj作用 在物体上,求 3s 后, (1)物体动量的变化; (2)相对 z 轴角动量的变化。 分析:写出)(tr 的表达式及力 f 对 z 轴的力矩M 。由动量定理、角动量定理求解。 解: (1)由动量定理可知,动量的增量为 3 1 00 d5d15kg m s t Pftjtj (2)由角动量定理可知,角动量的增量为 0 3 0 dd t t LMtMt 而 ( )Mr tf 22 0000 15 ( )( )( )()()(4)(6) 26 xy r tx t iy t jxt iytatjt ittjvv 5fj 把代入解得 (205 )Mt k 把代入解得: 33 21 00 d(205 )d82.5kg msLMtt ktk 3-13 如题图 3-13 所示,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木杆,其质量 1 1.0kgm , 长4 0 c ml , 可绕通过其中心并与之垂直的轴转动。 一质量为 2 10gm 的子弹,以 21 2.0 10 m sv的速度射入杆 端,其方向与杆及轴正交。若子弹陷入杆中,试求杆的角速度。 题图 3-13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0 分析分析 把子弹和杆看作一个系统,因系统不受外力矩作用,角动量守恒。子弹陷入杆后, 它们将一起以角速度转动。 解解 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 2 22( ) 22 ll mJmv 杆的转动惯量 2 1 1 12 Jml代入 22 212 1 ( ) 2122 ll mmlmv 解得 1 2 12 6 29.1rad s (3) m mm l v 3-16 一长为 L、质量为 m 的匀质细棒,如题图 3-16 所示,可绕 水平轴O在竖直面内旋转,若轴光滑,今使棒从水平位置自由下 摆(设转轴位于棒的一端时,棒的转动惯量 2 1 3 JmL) 。求: (1)在水平位置和竖直位置棒的角加速度; (2)棒转过角时的角速度。 分析:由转动定律可求角加速度,根据在转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 求角速度。 解: (1)由刚体定轴转动定律MJ得细棒在水平位置的角加速度为 2 3 2 1 2 3 L mg Mg JL mL 细棒在竖直位置的角加速度为 2 0 0 1 3 M J mL (2)细棒在转动的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2 1 sin 22 L mgJ 又 2 1 3 JmL 解上述两式得 3 sing l 题图 3-16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1 3-18 一转动惯量为J的圆盘绕一固定轴转动, 起初角速度为 0 设它所受阻力矩与转动角速度 成正比,即MK(K 为正的常数),求圆盘的角速度从 0 变为 0 1 2 时所需的时间 分析:由转动定律及角加速度的定义,对角速度积分可求解。 解:根据转动定律得 MJ d d JK t 分离变量得 d d K t J 两边积分 0 0 2 0 1 dd tK t J 解得 ln2J t K 3-20 一均质细杆,长1mL ,可绕通过一端的水平光滑轴 O 在铅垂面内自 由转动,如题图 3-20 所示。开始时杆处于铅垂位置,今有一子弹沿水平方 向以 1 10m sv的速度射入细杆。设入射点离 O 点的距离为 3 4 L ,子弹 的质量为杆质量的 1 9 ,试求: (1)子弹和杆开始共同运动的角速度。 (2)子弹和杆共同摆动能达到的最大角度。 分析:子弹射入细杆过程中,子弹和细杆组成的系统角动量守恒;细杆摆动时,机械能守恒。 解 (1) 子弹打进杆的过程中, 子弹和细杆组成的系统角动量守恒, 设子弹射入前的角速度为 0 , 子弹和细杆一起共同运动的角速度为,则由角动量守恒定律得 0 (JJJ 子子杆) 又 22 16 ) 4 3 ( 9 L mLm J 子 2 3 1 mLJ 杆 0 1040 33 3 1 44 L v 题图 3-20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2 把式代入式并解得 1 40 rad s 19 (2)设子弹和细杆共同摆动能达到最大角度为角,在摆动的过程中子弹和细杆及地球组成的 系统机械能守恒,则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13311 (cos )(cos ) 294422 mg JJLLmgLL 2 子杆) 把式及10g ,L=1 代入式解得 8496. 0cos 即 0.56rad 第第 5 章章 机械振动机械振动 5-1 有一弹簧振子,振幅 2 2.0 10 mA ,周期1.0sT ,初相 3 4 .试写出它的振动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方程。 分析 根据振动的标准形式可得到振动方程,通过求导即可求解速度和加速度方程。 解:振动方程为 2 cos()cos()xAtAt T 代入有关数据得 3 0.02cos(2)(m) 4 xt 振子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别是 1 d3 0.04 sin(2)(m s ) d4 x t t v 2 22 2 d3 0.08cos(2)(m s ) d4 x at t 5-2 一弹簧振子的质量为0.500kg,当以35.0cm的振幅振动时,振子每0.500s重复一次运动. 求振子的振动周期 T、频率 、角频率 、弹簧的倔强系数 k、物体运动的最大速率 max v、和弹 簧给物体的最大作用力 max F. 分析:最大速率 max Av, 2 max aA, maxmax Fma,2 v, 1 v T ,所以只要 求出周期 T 即可. 解:由题意可知 0.500sT ;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3 所以频率 1/2.00HzvT; 角频率 1 2=4 =12.6(rad s )v ; 倔强系数 221 0.500 12.679.4(N m )km ; 最大速率 1 0.35 12.64.41(m s ) max A v 最大作用力 22 0.500 0.35 12.627.8(N) maxmax FmamA 5-7 某质点振动的 x-t 曲线如题图 5-7 所示.求: (1)质点的振动方程; (2)质点从0t 的位置到达 P 点相应位置所需的最短时间. 分析 由旋转矢量可以得出初相位和角频率,求出质点的振动方程。并根据 P 点的相位确定最 短时间。 0 00 0 1cos() 0,/ 2,0 3 1s, 32 5 6 5 0.1cos()(m) 63 20 xAt txA tt xt P 解:()设所求方程为: 从图中可见, 由旋转矢量法可知; 又 故: ( )点的相位为 v 0 5 00.4s 63 0.4s ppp ttt P 即质点到达 点相应状态所要的最短时间为 5-11 一简谐运动的振动曲线如题图 5-11 所示, 求振动方程. 分析 利用旋转矢量图求解, 由解图 5-11 中两个确定点求 得相位,再根据时间差求得其角频率。 解:设所求方程为)cos(tAx 当0t 时, 11 5cm,0x v由 A 旋转矢量图可得 题图 5-7 题图 5-11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4 2 3 当2st 时,从 x-t 图中可以看出 22 0,0x v 据旋转矢量图可以看出 2 3 2 t 所以,2 秒内相位的改变量 20 325 236 tt 据t可求出 1 5 rad s 12t 于是,所求振动方程为 52 0.1cos()(m) 123 xt 5-16 一物体沿 x 轴做简谐运动,振幅为 0.06m,周期为 2.0s,当 t=0 时位移为0.03m,且向 x 轴正方向运动,求: (1)t=0.5s 时,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2)物体从0.03mx 处向 x 轴负方向运动开始,到达平衡位置,至少需要多少时间? 分析 通过旋转矢量法确定两位置的相位从而得到最小时间。 解:设该物体的振动方程为)cos(tAx 依题意知 1 2 /(rad s ),0.06mTA 据 A x0 1 cos 得 3 由于 0 0v,应取 3 可得 解图 5-16 解图 5-11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5 0.06cos()(m) 3 xt (1)0.5ts时,振动相位为 36 t 据 22 cos ,sin ,cosxAAaAxv得 12 0.052m,0.094m s ,0.512m sxa v (2)由 A 旋转矢量图可知,物体从0.03mx 处向 x 轴负方向运动,到达平衡位置时,A 矢量转过的角度为 5 6 ,该过程所需时间为 0.833st 5-23 一物体质量为0.25kg,在弹性力作用下做简谐运动,弹簧的劲度系数 1 25N mk ,如 果物体起始振动时具有势能0.06J和动能0.02J,求: (1)振幅; (2)动能恰等于势能时的位移; (3)经过平衡位置时物体的速度. 分析 简谐运动机械能守恒,其能量由振幅决定。 解:(1) 2 1 2 kP EEEkA 1/2 2()/ 0.08m kP AEEk (2) 因为 2 1 2 KP EEEkA, 当 KP EE时,有2 P EE,得 22 11 2 22 kxkA 即 /20.0566(m)xA (3)过平衡点时,0x ,此时动能等于总能量 2 1 2 kP EEEmv 1/21 2()/0.8m s KP EEm v 5-25 两个同方向的简谐运动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2 1 1 4 10cos2 ()(m), 8 xt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6 2 2 1 3 10cos2 ()(m) 4 xt (1)求合振动的振幅和初相位; (2) 若另有一同方向同频率的简谐运动 2 3 5 10cos(2)(m)xt , 则为多少时, 31 xx 的振幅最大?又为多少时, 32 xx 的振幅最小? 分析 合振动的振幅由其分振动的相位差决定。 解: (1))2cos( 21 tAxxx 按合成振动公式代入已知量,可得合振幅及初相为 2222 4324cos(/2/4) 106.48 10 (m)A 4sin(/4)3sin(/2) arctg1.12(rad) 4cos(/4)3cos(/2) 所以,合振动方程为 2 6.48 10cos(21.12)(m)xt (2)当k2 1 ,即4/2 k时, 31 xx 的振幅最大. 当) 12( 2 k,即2/32 k时, 32 xx 的振幅最小. 第第 6 章章 机械波机械波 6-1、某潜艇声纳发出超声波,其振幅为 3 1.2 10 mA ,频率为 4 6.0 10 Hz,波长 2 2.5 10 m ,波源振动的初相0 0 .求: (1)该超声波的表达式; (2)距波源2.0m处质元的振动方程. 分析: 根据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标准形式, 代入相关参数即可得波的表达式, 再把2.0mx 代入波函数 即可求得相应的振动方程。 解:设波函数的表达式为 cos2 () x yAt 代入已知条件化简得该超声波的表达式为 35 1.2 10 cos(1.2 1080)(m)ytx 把 x=2m 代入上表达式得相应的振动方程 35 1.2 10 cos(1.2 10)(m)yt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7 6-2 一横波在沿绳子传播时的表达式为0.04cos(2.5)(m)ytx (1)求波的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 (2)求绳上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 (3)分别画出1st 和2st 的波形,并指出波峰和波谷.画出1.0mx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并讨 论其与波形图的不同. 分析:与平面简谐波的波函数标准形式比较即可确定其特征参量。 解: (1)用比较法,由 2 0.04cos(2.5)cos()ytxAtx 得振幅、波速、频率及波长 0.04mA ; 2.5 1.25(Hz) 22 ; 2 ,2.0m 1 2.5m su (2)绳上的质点振动时的最大速度为 1 0. 314 m s m A (3)1st 时的波形方程为 1 0.04cos(2.5)(m)yx 2st 时的波形方程为 2 0.04cos(5)(m)yx 1.0mx 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 0.04cos(2.5)(m)yt 题图 6-2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8 6-5 波源的振动方程为 2 6.0 10cos(m) 5 yt 它所激起的波以 1 2.0m s的速度在一直线上 传播.求 (1)距波源6.0m处一点的振动方程; (2)该点与波源的相位差. 分析: 先写出波函数, 再代入6.0mx , 即可得相应的振动方程, 最后由0x 和6.0mx 两处的振动方程中的相位便可求两点间的相位差. 解: (1)设波源在坐标原点,依已知条件,可知波函数为 2 6.0 10cos()(m) 52.0 x yt 把6.0mx 代入波函数可得相应的振动方程为 2 6.0 10cos(3.0)(m) 5 yt (2)两点间的相位差为 5 3 5 )0 . 3( 5 tt(即该点比波源的相位滞后 5 3 ). 6-6 一平面简谐波沿 x 轴正向传播,波的振幅10cmA,波的角频率 1 7 rad s ,当 1.0st 时,10cmx 处的a质点正通过其平衡位置向 y 轴负方向运动, 而20cmx 处的b质 点正通过5.0cmy 点向 y 轴正方向运动.设该波波长10cm,求该平面波的波方程. 分析 通过旋转矢量图法,结合10cmx 点和20cmx 点,在1.0ts的运动状态,可得到 波长和初相。 解:设平面简谐波的波长为,坐标原点处质点振动初相为,则该列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可 写成 2 0 . 1 co s ( 7) ( m ) x yt 1.0st 时,10cmx 处 0.1 0.1cos720y 此时a质点向 y 轴负方向运动,故 0.11 72(1) 2 而此时, b质点正通过0.05my 处,有 0.2 0.1cos720.05y 且质点b向 y 轴正方向运动,故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19 0.21 72 3 由(1)、(2)两式联立得 0.24m , 17 3 所以,该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17 0.1cos(7)(m) 0.123 x yt 6-7 已知一平面简谐波的波方程为0.25cos(1250.37 )(m)ytx (1)分别求 12 10m,25mxx两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求 1 x、 2 x两点间的振动相位差; (3)求 1 x点在4st 时的振动位移. 分析 波动方程中如果已知某点的位置即转化为某点的振动方程。 直接求解两点的振动相位差 和某时刻的振动位移。 解:(1) 1 10mx 、 2 25mx 的振动方程分别为 10 0.25cos(1253.7)(m), x yt 25 0.25cos(1259.25)(m) x yt (2) 2 x与 1 x两点间相位差 21 5.55rad (3) 1 x点在4st 时的振动位移 0.25cos(125 4 3.7)0.249(m)y 6-10 一平面谐波沿 Ox 轴的负方向传播,波长为 ,P 点处质点的振动 规律如题图 6-10 所示.求: (1)P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2)此波的波动方程; (3)若题图 6-10 中 2 d ,求 O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 题图 6-10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0 分析 首先由已知振动规律结合旋转矢量图可得 P 点振动的初相与周期,从而得到其振动方 程。 波动方程则由 P 与原点的距离直接得到。 波动方程中直接代入某点的坐标就可求出该点的 振动方程。 解:(1)从题图 6-10 中可见4sT ,且0, po tyA ,所以 0 ,则 P 点处质点的振动方 为 2 cos()cos()(m) 42 p yAtAt (2)向负方向传播的波动方程为 cos() 2 m xd yAt (3)把/2,0dx代入波动方程即得 0 /23 cos()cos() 22 m 4 yAtAt 6-18 如题图 6-18 所示,两列相干波在 P 点相遇.图中 0.45mBP ,0.30mCP ,若一列波在 B 点引起的振动 是 3 10 3 10 cos2(m)yt ;另一列波在 C 点引起的振动 是 3 20 1 3 10cos(2)(m) 2 yt ;两波的传播速度 1 0.20m su ,不考虑传播途中振幅的减小,求 P 点的合振动的振动方程. 分析 重点在于求出两列波在 P 点的相位差。根据相位差确定合振动的振动方程。 解:第一列波在 P 点引起的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3 1 9 3 10cos(2)(m) 2 yt 第二列波在 P 点引起的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3 2 5 3 10cos(2)(m) 2 yt P 点的合振动的振动方程为 3 12 1 6 10cos(2)(m) 2 yyyt 6-20 两波在一很长的弦线上传播,其波动表达式分别为 2 1 1 4.00 10cos(424 )(m) 3 yxt 题图 6-18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1 2 2 1 4.00 10cos(424 )(m) 3 yxt 求: (1)两波的频率、波长、波速; (2)两波叠加后的节点位置; (3)叠加后振幅最大的那些点的位置. 分析 首先得到驻波方程,然后根据节点和波腹相位特点求得节点和波腹位置。 解:(1)与波动的标准表达式cos2 () x yAt 对比可得 4Hz, 1.50m 波速 1 6.00(m s )u (2)节点位置 41 () 32 x n 即 31 () m,0,1,2. 42 xnn (3)波腹位置 4 3 x n 即 3 /4 m,0,1,2.xnn 第第 7 章章 气体动理论气体动理论 7-2 一氦氖气体激光管,工作时管内温度是 27C。压强是 2.4mmHg,氦气与氖气的压强比是 7:1.求管内氦气和氖气的分子数密度. 分析 先求得氦气和氖气各自得压强,再根据公式pnkT求解氦气和氖气的分子数密度。 解:依题意, nnn 氦氖, 5 2.4 1.013 10 Pa 760 ppp 氦氖 ;:7:1pp 氦氖 所以 55 2.10.3 1.013 10 Pa,1.013 10 Pa 760760 pp 氦氖 , 根据 pnkT,得 5 223 23 2.1 7601.013 10 6.76 10 (m ) 1.38 10300 p n kT 氦 氦 213 9.66 10 (m ) P n kT 氖 氖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2 7-5 容器内储有 1mol 某种气体。今自外界输入 2 2.09 10 J热量,测得气体温度升高 10K,求该 气体分子的自由度。 分析 理想气体分子的能量只与自由度和温度有关。 解:理想气体的内能 2 A i ENk T 所以,该气体分子的自由度为 2 22 2.09 10 5 6.02 1.38 10 A E i N k T 7-8 有 33 2 10 m刚性双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其内能为 2 6.75 10 J。 (1) 试求气体的压强; (2) 设分子总数为 22 5.4 10 个,求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及气体的温度 分析 将能量公式 2 i ENkT结合状态方程 N pkT V 求解气体的压强。由能量公式 2 i ENkT求解气体的温度。 再由气体的能量为单个分子能量的总和求解单个分子的平均平动 动能。 解:(1) 设分子数为N,由能量公式 2 i ENkT 再根据状态方程得 5 2 1.35 10 Pa NE pkT ViV (2) 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21 33 7.5 10J 25 kt E kT N 因为 kTNE 2 5 所以气体的温度为 2 362K 5 E T Nk 7-11 一容器内储有氧气,测得其压强为 1atm,温度为 300K.试求: (1)单位体积内的氧分子数; (2)氧气的密度;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3 (3)氧分子质量; (4)氧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分析 应用公式pnkT即可求解氧分子数密度。应用状态方程求出质量密度。结合氧分子数 密度和质量密度求出氧分子的质量。最后利用公式直接求解氧分子的平均平动动能。 解:(1) 5 253 23 1.013 10 2.45 10 (m ) 1.38 10300 p n kT (2) 53 3 1.013 1032 10 1.30(kg m ) 8.31 300 pM RT (3) 26 25 1.30 5.3 10(kg) 2.45 10 m n (4) 2321 33 1.38 103006.21 10J 22 kt kT ( ) 7-13 容积为1m3 的容器储有1mol 氧气,以 1 sm15 v的速度运动,设容器突然停止,其中 氧气的80的机械运动动能转化为气体分子热运动动能.试求气体的温度及压强各升高了多 少? 分析分析 容器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容器内分子除了相对容器作杂乱无章的热运动外,还和容器一 起作定向运动.其定向运动动能(即机械能)为 2 1 2 mv.按照题意,当容器突然停止后,80定向运 动动能转为系统的内能.对一定量理想气体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则有关系式: TR M m mE 2 5 %80 2 1 2 v成立,从而可求T.再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求压强的 增量. 解解 由分析知 2 15 0.8 22 m EmR T M v,其中m为容器内氧气质量.氧气的摩尔质量为 21 3.2 10kg molM ,解得 222 0.80.8 3.2 1015 0.14(K) 55 8.31 M T R v 当容器体积不变时,由 m pVRT M 得 8.31 0.14 11.16(Pa) 1 m R pT M V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4 7-16 有 N 个假想的气体分子,其速率分布如题图 7-16 所示(当 0 v2v时,分子数为零).试求: (1)纵坐标的物理意义,并由 N 和 0 v求a; (2)速率在 0 1.5v 0 2.0v的分子数; (3)分子的平均速率. 分析 根据速率分布函数的定义 d ( ) d N f N v v , 可得出其纵坐标 的物理意义,再由归一化条件可确定其常数 a 的值,从而得到具体的分布函数;根据速率分布 函数的意义和平均速率的概念,求分子数和平均速率。 解 (1) 由 d ( ) d N f N v v 得 d ( ) d N Nfv v 所以( )Nf v的物理意义为在某速率附近单位速率间隔中的分子.由图可知在不同的速率区间的 ( )Nf v)为 0 ( ) a Nfvv v 0 0vv ( )Nfav 00 2vvv ( )0Nfv 0 2vv 根据归一化条件 00 0 00 00 2 ( )d1 ,dd1 , 3 aaN fa NN v2v v vvv vv vv (1) 由于 d ( ) d N f N v v 所以速率在 0 1.5v到 0 2.0v之间的分之数为: 00 00 2.02.0 0 1.51.5 ( )dd 23 aN NNfa vv vv vvvv (2) 跟据平均速率的计算公式 00 0 2 22 00 00 0 1111 ( )ddd 69 aaa f NNN vv v vvvvvvv vvv v 题图 7-16 第 1 章 质点运动学 25 第第 8 章章 热力学基础热力学基础 8-2 在等压过程中,0.28kg 氮气从温度为 293K 膨胀到 373K,问对外做功和吸热多少?内能改 变多少? 分析 热力学第一定律应用。等压过程内能、功和热量都可根据公式直接得到,其中热量公式 中的热容量可根据氮气为刚性双原子分子而求得。 解:等压过程气体对外做功为 2121 ()() m Wp VVR TT M 3 280 8.313732936.65 10 (J) 28 气体吸收的热量 4 21 2807 8.313732932.33 10 (J) 282 p m QCTT M 内能的增量为 4 21 2805 8.313732931.66 10 (J) 282 V m ECTT M 8-3 一摩尔的单原子理想气体, 温度从 300K 加热到 350K。其过程分别为体积保持不变和压强 保持不变。在这两种过程中: (1) 气体各吸取了多少热量? (2) 气体内能增加了多少? (3) 气体对外界做了多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