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手足口病(888).ppt_第1页
认识手足口病(888).ppt_第2页
认识手足口病(888).ppt_第3页
认识手足口病(888).ppt_第4页
认识手足口病(888).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识手足口病,1,医药资料,国际疫情,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死亡病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等。,2,国内疫情,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 2008年全国累计手足口病近25000例 34名患儿死亡 安徽阜阳市共发生71感染病例5513例,已有3764例痊愈,22例死亡 2009年1月1日至3月26日12时,全国30个省份(除西藏)共报告手足口病例41846例,其中重症病例94例;报告病例仍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占93.96%);在实验室确诊的病例中,EV71型占75.00%。截至3月26日24时,报告死亡病例18例。,3,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罪魁祸首是20多种肠道病毒,其中以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主要侵犯儿童,尤以3岁以下小儿多见,夏季为发病高峰。 世卫:检测证明EV71病毒未变异 毒性没增加 手足口病是多种病毒引起的,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是多种型别的,最常见引起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4,潜伏期,该病的潜伏期为2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5,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 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6,传播途径,1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2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7,人群易感性,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 病毒个型间无交叉免疫。 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三岁以下发病率高。,8,手足口病的病原体: 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能灭活,抵抗力,9,发病机制,病毒从咽部或肠道侵入,在局部黏膜或淋巴组织中繁殖,并由局部排出,此时可引起局部症状。继而病毒又侵入局部淋巴结,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导致第一次病毒血症。病毒经血循环侵入网状内皮组织、深层淋巴结、肝、脾、骨髓等处大量繁殖并由此进入血液循环,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病毒可随血流进入全身各器官,如中枢神经系统、皮肤黏膜、心脏等处,进一步繁殖并引起病变。,10,病理特点 易感者感染EV71后,出现血管变态反应 组织炎症病变。 当病毒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组织炎症较神经毒性作用更加强烈,中枢神经系统小血管内皮最易受到损害。细胞融合、血管炎性变、血栓形成可导致缺血和梗死。在脊髓索、脑干、间脑、大脑和小脑的局部组织中,除嗜神经性作用外,还存在广泛的血管周围和实质细胞炎症。,11,临床症状,潜伏期一般27 天,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 手足口病是受肠道病毒感染而导致的疾病。 先发现咳嗽、流鼻涕、烦躁、哭闹,多数发烧或有低烧,有的高烧。 有的孩子可能有恶心、呕吐等症状 发病1-3天后,于手、足、口、臀部出现红疹,疹子的直径约3毫米,12,临床症状,(一)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 (二)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 手、足、口、臀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泡及皮疹通常会在一周內消退。,13,14,15,16,17,18,19,并发症,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手足口病流行地区的婴幼儿虽无手足口病典型表现,但有发热伴肌阵挛,或脑炎、急性迟缓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肿等 这种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20,诊断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 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 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 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21,治疗,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小儿传染病,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这种病属于中医理论里“温病”的范畴,被称为湿热疫毒,而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 主张对手足口病采用清热、解毒、化湿为主的防治办法,22,临床治疗方案,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处理。 可服用维生素、及抗病毒药物,有合并症病人可肌注丙种球蛋白。 孩子患病期间,家长应加强护理,帮助孩子做好口腔卫生,进食前后用生理盐水或温开,23,手足口病的中医治疗方法,金银花、茵陈、生薏仁、大青叶(即板蓝根的叶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开后20分钟倒出,当茶饮用。“喝三五天就可以,但体虚、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 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还可用灯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对于食欲不振的孩子还可在灯心花方子里增加麦芽,以开胃。,24,疱疹中医治疗方法,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25,科学防治远离病痛,手足口病由于是病毒感染引起,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 但可应用下列几项措施: 1、服用抗病毒的中西药,如病毒唑、银花、连翘、大青叶等; 2、保持口腔清洁,如有糜烂,用冰硼散甘油或锡类散涂口,给予易消化的食物; 3、若小儿发热,可用柴胡、黄芩或西药退热剂; 4、皮肤损害宜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无环鸟苷软膏; 5、适当补充维生素B及C可有一定帮助。,26,家庭护理,1、避免让孩子与患儿或有可疑症状者接触,吃东西前一定要洗干净手,不要随意使用别人的餐具或其他生活用品,尽量少去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 2、如果孩子被 感染 ,一定要很好地卧床休息,发热时多给喝温开水,宜吃清淡稀软的饮食,患儿嘴痛时注意给吃低温食物, 疼痛 厉害不能进食时要及时去 医院 输液,补充身体所需的热能。 3、注意让患儿注意卫生,对于粪便应马上进行处理,便盆、衣裤要及时注意消毒,保护手、脚部的皮肤及衣着、被单的清洁,避免污染破溃的疹子,勤给患儿洗手,并且将指甲剪短,以防抓疹子而造成皮肤 感染 。,27,手足口病严重吗?,通常不严重,几乎所有病人不需治疗便可康复。手足口病通常在710天内痊愈。 并发症不常见。极少病人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