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屯矿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pdf_第1页
对大屯矿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pdf_第2页
对大屯矿区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几点思考.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期 2 0 1 3年 4月 矿 山 测 量 MI NE S URVEYI NG No 2 ADr , 2 0l 3 d o i: 1 0 3 9 6 9 j is s n 1 0 0 13 5 8 X 2 01 3 0 2 0 5 画对大屯 矿区 三维地 理信息系 统 研究的 几点思考 周克清, 温德华 ( 中煤 集 团大 屯煤 电公 司 , 江 苏 沛县 2 2 1 6 1 1 ) 摘要 : 文中根据作者 多年从事地测工作的经验, 介绍 了大屯矿 区地理信 g - 系统的建设现状及存在的 问题 ; 指 出了现有 系统的局限性; 分析探 讨 了系统改进 的研究思路 ; 构想 了系统应达到 的 目标和功 能; 对 完善矿区地理信 息系统 , 促进矿山的现代化建设, 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 词 :矿 区 ; 地 理信 息 系统 ;局 限性 ;目标 中 图分类 号 : P 2 0 8 文献标 识码 : B 文 章编 号 : 1 0 0 1 3 5 8 X( 2 0 1 3 ) 0 2 0 0 1 0一 O 3 煤炭是我国的第一能源 。随着我 国经济体制改 革的不断深人 , 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 煤矿生产必 将以现代化的管理和生产技术展现于世人面前。实 现矿山管理和生产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于矿 山 空间信息管理 的现代化。地理信息 系统是采集、 存 储 、 处理 、 分析、 转换和输出空间数据 的计算机系统 , 是计算机科学、 遥感与航测技术、 计算 机图形学、 计 算数学 、 图论 、 地理学、 地质学等学科综合发展 的产 物 。 煤 矿开 采 过 程 完 全 不 同 于 地 表 的 地 理 地 质 研 究 、 环境监测、 城市规划 , 它 的工作空 间是一个 三维 空间地质实体 , 大量的图形需要动态修改 , 图形 的生 成及数据处理方法有其本身 的特殊性 。由于现有 的 地理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时, 并未考虑煤矿井下点、 线、 面状图形实体及其相关关 系的特点 , 所以很难在 煤矿得到全方位 的应用。另一方面 , 由于与煤矿 日 常生产有关 的各 种地测数据 , 如煤层 资料、 断层资 料 、 导线 点资 料 等 , 它们 不 仅数 量 较 大 , 而 且 存 放 较 为分散。所以 , 根据煤矿生产的具体情况和特点 , 以 现有的计算机 软硬件 和信息管理 的最新 技术 为依 据 , 开发一套如何实现数据共享、 异构数据库 间实现 数据互访、 并 自动为图形系统提供数据 的数据库管 理系 统十 分必 要 。 1 大屯矿 区地理信息 系统的建设现状及存在 的问 题 目前 , 大屯矿 区计 算机 的应用 除了在财务 、 工 资、 营销等领域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外 , 在空间信息 的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矿山的生产技术 信息主要为空 间信息 , 而且地测信息是最基础 的信 1 0 息源之一 , 所 以地测计算机应用水平的落后 直接造 成了大屯矿区计算机整体应用水平的停滞不前。虽 然公司已在煤矿计算机应用领 域投入 了巨额 资金 , 也先后引进了不少软件, 但到 目前为止矿井对 日常 空间信息的处理、 查询 、 图形 的修改 和绘制仍 为传统 的手工或用 C A D绘制 。 1 1 现 有 系统 的局 限性 ( 1 ) 现有的系统对 图形 的输入主要是建立 在图 形数 字 化 的基础 上 的 , 即系统 中的 点 、 线 、 面 、 体 等 图 形数据主要来源于底 图的数字化 , 而根据原始 数据 ( 如钻孑 L 、 矿 山测 量 和观 测 点 数 据 )自动 生 成 图 形 的 功能太 弱 , 甚至 没有 。 ( 2 ) 系统动态修改 图形 的功能无法 满足煤 矿。 虽然可以利用图形编辑 、 生成或插入图例的功能 , 但 这些操作只能对 图形进行有 限的修 改, 而且被修改 的图形实体对其它图形的存 在或形态的影响不大。 随着地质研究或矿山的开采, 对 已有 图形 的修改并 不是 简单 的点 、 线 、 面 的增 减 , 而 是 在 加 入 原 始 控 制 数据点的基础上 局部或全 部重新 生成 图形 确切 的 说 , 现有 的系统 主要 从 图形 编 辑 的角 度 实 现 对 图 形 的动态修改 , 没有从 数据模 型和数据结构 的角度 完 成对图形的动态修改机制 。 ( 3 ) 对 现有 的系 统 而 言 , 建立 模 型 时 , 一 般 没 考 虑制图区域内的突变信 息, 如具有上下盘断层线的 断层 , 特别是逆断层及其组合。有 的把 断层简化为 单线条 , 有 的简单地讨论 了处理正断层上下盘线 的 算法 , 该算法 的实质是使三角形边与所有 的断层线 求交 , 如有交点 , 那 么三角形扩展边 的扩展点非法。 显然 , 这些算法是无法满足地质应用的要求的, 更无 法处 理逆 断层 。 第 2期 周 克清等 : 对 大屯矿 区三维地 理信息 系统研 究的几点思考 2 0 1 3年 4月 ( 4 ) 矢 量 图形 数 据 结 构 并 不 能 完 美 地 表 达 地 质 体特有的点、 线、 面及其相关关 系。如剖面图上带楔 形的地层剖面线等。所 以, 必须设计地测领域特有 的矢量数据结构。 ( 5 ) 无法处理井下纵横交错的采掘巷道图形。 1 2 造成地测管理信息系统落后 的原因 ( 1 ) 在矿井生产过程 中, 需要根据最新 的地测信 息动态修改或 自动生成地测图形 , 这就要求管理信 息系统具有动态处理图形的功能。而现有的引进 的 地测信息系统 对图形 的管理 往往是静态的 , 无法快 速生成新的图形 , 其结果是系统无法在煤矿得 到实 际 应用 。 ( 2 ) 受传统管理模式的限制 , 以专业和职能部门 为界线 , 分别 开发各 自领域 内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和 制图系统。各系统的数据结构相互独立 , 互不兼容。 从系统论 的角度来看 , 煤 矿空间管理信息系统为一 个大系统 , 而地质、 测量、 水文 、 “ 三量” 管理等为大系 统中的子系统 。所 以, 只有建立一体化 的综合管理 信 息系统 , 煤矿地测 空间信 息的管理才能取得实质 性的突破 , 并最终改变煤矿生产现有的管理模式 , 为 矿山管理 的现代化提供技术上的保证。 ( 3 ) 并未全方位地开展矿 山信息 的分类和编码 研究 , 以形成煤矿生产统一的编码系统。没有统一 的编码系统 , 必然造成数据共享困难 , 并增加数据处 理 的难度 。 ( 4 ) 在图形处理方 面, 大多借 助于 A u t o C AD的 开发 和 编辑 环境 。 由于 A u t o C AD主 要实 用 于机械 制 图领域 , 故在图形数据库文件结构 , 空间信息 的操作 和界面的设计方 面都有很多不适合煤矿应用 之处。 A u t o C A D是一计算机辅助设计 系统 , 正如前 面论述 的那样 , 与地理信息系统有很大的区别 , 无法大量存 储各种矿 山属性信息 , 同时, 因图形间无法建立拓扑 关 系 , 这 就为 矿 山 日常信 息 的查 询 和处 理 带来 了很 大 的困难 。 2 系统 改进 意见 及应 达 到的 目标 2 1 系统的 改进 意见 煤矿地测管理信息系统 的最大特点之一是对已 有信息的动态修改。这些 修改不是对专题 图形点 、 线 、 面的简单修改 , 而是对与最新信息有关 的所有相 关地层、 巷道、 地层实体 图形 的属性 的全面修改 , 以 使三维分 布的煤 系地层更 加逼 近它 的实际分 布形 态, 最大限度地为矿 区生产提供准确 的信息。为 了 提高成 图的 自动化程度 , 实现矿山任意 比例尺 , 任意 局部区域间图形 的 自动转换 , 图形的 自动绘制与处 理 , 就必须解决 以下几个 问题 : ( 1 ) 建立动态的具有拓扑结构的矿 山地质模型。 现有的系统和相关技术对矿山地质模型动态修改重 视 不够 , 更 没有 建立 相应 的拓 扑 结构 。所 以 , 只能 对 图形进行图形学意义上 的修 改, 无法动态查询属性 信息, 不能以小 比例尺的底图为准 自动生成满足矿 山要求的大比例尺局部图形 。对地质模型的动态修 改可以把最新 的地层控制信 息反应 到地质模 型中, 通过 地质 模 型生 成 的矿 图也 就反 应 了地层 的最 新 变 化。拓扑结构可 以反应 矿 山图形 实体 间的相关关 系 , 从而为矿山的 自动综合和生成提供信息支持 。 ( 2 ) 动态拓扑地质模型及相关信息系统 的建立 , 将 为矿 山设计 部 门提供 全 新 的技 术 方法 和计 算 机设 计手段。对矿区而言 , C A D技术一般只能完成纯图 形 的设计 , 不 能 很 好 地 对 与设 计 结 果 有 关 的大 量 描 述、 计算、 决策提供直接支持 。 ( 3 ) 生成采掘工程平 面图的原始数据点为测量 导线点 , 也就是说 , 无 论采掘图的 比例尺如何变化 , 它的原始数据点的空间分布结构是不变的 , 巷道 间 的空 间分 布 及 相 互 关 系 ( 如 平 面 相 交 , 空 间 相 加 , T 字型相交等) 是 固定 的。对于系统而言, 巷道间的相 关关系即为图形间的拓扑关 系。由于矿井巷道在空 间的分布类似三大数据库数据模型 中的网状模型 , 所 以建立巷道的网状拓扑数据模型及数据结构就相 当重要 。因建立 了巷道线 间的拓扑关 系, 系统就可 以利用这些关系重新求交并放置左右邦巷道线。这 样 , 在管理信息系统 中就无需分别绘制各种 比例尺 的图形 , 以最常用的 1 : 1 0 0 0的图形为准即可。 ( 4 ) 系统要 能够根据最新 的空间数据动态修改 煤层等实体模型 , 并得到正确的分析结果和图形 , 无 需 先进 行 人工 的处 理 , 再 通 过 数 字 化 等 途 径 完 成 对 地质图件的输入和处理 。 ( 5 ) 充 分利 用计 算机 发展 的最 新 网络 技术 , 实 现 对矿山原始数据 的管 理, 特别是对属性数据库的管 理 。 2 2 系统应达 到 的 目标 和 功能 通过系统的改进和完善 , 矿 区地 理信息系统应 达 到如 下 目标 和功 能 : ( 1 ) 在 Win d o w s 环境下 , 利用面向对象的编程技 1 1 第 2期 矿 山 测 量 2 0 1 3年 4月 术( V is u a l C+) 研制 出适合大屯矿区的煤矿地测 管理信息系统。 ( 2 ) 系统具备独立的图形输入输出功能 。 ( 3 ) 系统的设计及功能的实现必须遵循现有的 各种图例 、 规范。另外 , 系统不仅具有通用 G I S的实 用 功能 , 而且 还应 有大 量 的煤矿应 用 的专业 功 能 。 ( 4 ) 系统不仅具备处理静态图形( 如对 已有底图 的数字化及其处理 ) 的能力 , 而且还需具有强大的动 态处理数据和 图形的能力 , 即依据煤矿开采获取 的 最新信息 自动生成或动态修改老的图形。 ( 5 ) 系统要达到界面友好 , 操作简单、 实用 , 自动 性强 , 符合 煤矿地质 、 测量 图例规范 的要求 。 ( 6 ) 实现地测信息 的远程综合查询 , 实现地质 、 测 量 、 水文 和储量 ( 三 量 ) 数 据 的一体 化 网络 管理 。 ( 7 ) 在井下巷道数据 、 井下测量 资料 、 测量图纸 及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井下巷道三维模 型, 该模型 须能显 示井 下所 有 巷道 、 硐室 。 ( 8 ) 该三维系统建立的矿井井下巷道三维模型 须能显示巷道掘进情况 、 各种煤柱 留设情况 , 能显示 矿井所有的巷道、 煤仓、 水仓 、 重要导 线点 的位置和 标高 、 井 口高程 、 井底高程。 ( 9 ) 该系统建立 的工业广场三维模型须能显示 矿井工业广场范围内的所有建筑物、 永久电力线 、 传 送带、 围墙、 道路及绿化带等。 ( 1 0 ) 在搜集整理各期钻探 、 物探、 生产揭露等煤 层赋存情况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矿井煤层三维地质模 型 。 ( 1 1 ) 在煤层 、 巷道三维模型基 础上结合所有勘 探 、 生产中揭露的地质构造 , 形成构造地质体三维模 型 。 ( 1 2 ) 该三维系统建立的矿井煤层三维地质模型 须 能 显示该 矿井 的煤 层状 况 、 煤 层 回采 情 况 , 且 能 显 示该矿井的各种地质构造 , 包括断层 、 褶 曲、 陷落柱 等 。 ( 1 3 ) 使用系统能任意切割并生成该方 向的三维 地质剖面图 , 能任意切割块段并计算该块段 的资源 储量。 ( 1 4 ) 创建一个三维地质模型与三维地震数据体 的接 口, 能实现资料 的相互转换 , 动态 的相互利用 、 修改 , 实现动态可视化管理 。 ( 1 5 ) 在矿 井 三 维 地质 模 型 、 井 下 巷 道 三 维模 型 的基础上, 利用水文地质资料 , 使该系统能显示该矿 井的有关水文地质情况。 3 结 语 实现矿山管理和生产现代化的关键技术之一在 于矿山空间信息管理的现代化。大屯矿区在地理信 息系 统建设 方 面 , 经 过多 年 的努 力 , 虽 取 得 了一 些 成 果 , 但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 应不断地进行改进 和完 善 , 使该系统更具实用性 , 能更好地为矿井的现代化 生产和地测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 1 王军锋 , 黄勇 , 匡勇, 等 矿 山信 息化的主要 问题 与关键 因素 J 采矿技术 , 2 0 0 4 , 9 ( 3 ) : 5 05 1 2 宁 津 生 测 绘 学 概 论 M 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