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征求意见稿)_第1页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征求意见稿)_第2页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征求意见稿)_第3页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P 备案号: ICS 03.220.20 R 11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B/T XXXXXXXXX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 Urban bus and trolleybus line network setting and adjustment rules (征求意见稿) 2017.05 xxxx-xx-xx 发布 xxxx-xx-xx 实施 GB/T XXXXXXXXX I 目 次 前 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基本原则 2 5 设施条件 3 6 线网设置要求 3 7 线网调整要求 4 8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 6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不同功能层次公共汽电车线网的技术经济指标推荐值 8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技术路线 10 GB/T XXXXXXXXX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交通运输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529)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交通运输部科 学研究院、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 深圳市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公共交通控股 (集团) 有限公司、 成都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济南市 公共交通总公司、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公共交通总 公司、湖南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薛兴海、杨青山、巩丽媛、倪亚洲、王逢宝、刘雪杰、蔡少渠、刘彤、李 松刚、李云辉、叶东强、林正、曾彦、宋伟男、高畅、盛志前、马万经、张凌、王元庆、刘昱岗、 孙涌、吴存钱、陈观宙、李中山、盛力、曹炎等。 GB/T XXXXXXXXX 1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设施条件、线网设置要求、 线网调整要求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汽电车线网的设置和调整。 本标准不适用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线网的设置和调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8487.3 电动车辆传导充电系统 电动车辆交流/直流充电机(站) GB/T 22484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规范 GB 50220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CJJ/T 152011 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 JT/T 935 城市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 22484和GB 50220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公共汽电车线网 bus and trolleybus network 在一定区域内布设公共汽电车线路的道路组成的网络。 3.2 公共汽电车线网布局 bus and trolleybus line network layout 公共汽电车线网在各个城市片区和城市道路网络上的布局。 3.3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 bus and trolleybus line network arrangement 根据客流需求、道路条件以及场站条件等布设公共汽电车线网的行为。简称线网设置。 3.4 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 bus and trolleybus line network adjustment 对既有公共汽电车线网的线路走向、 站点布局、 运营组织模式等进行变更的行为。 简称线网调整。 3.5 快线 express line GB/T XXXXXXXXX 2 采取长距离、大站距的运输模式,为城市组团间和跨区出行提供快速运输服务的线路,具有线路 长、站点少、速度快、直达性强等特点。 3.6 干线 trunk line 主要服务于中、长距离的跨区域出行,具有客流量大、直达性强等特点。 3.7 支线 branch line 主要服务于区域内的中、短距离出行,具有线路长度短、站距短、客流量小等特点。 3.8 微循环线路 microcirculation line 主要为远离公交、 地铁等公共交通站点或难以被公共交通所有效覆盖的城市区域、 社区提供“最后 一公里”运输服务的公交线路。简称微线。 3.9 多样化线路 diversified line 主要服务于特殊运营时段或满足特殊出行目的的出行需求,一般采用较为特殊的运营模式,例如 旅游线路、学生线路、夜间线路、定制公交、购物线路等。 4 基本原则 4.1 应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形态、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线网设置和调整。 4.2 应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结合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和布局模式进行线网设置和调整,在满 足居民基本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同时,引导城市发展。 4.3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的要求,在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总体 框架基础上,编制公共汽电车线网规划,并满足以下要求: a)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的建设,明确公共汽电车线网的规模、结 构层次和功能定位; b)根据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布局、道路网规划和类别划分以及交通出行特征,建立结构清晰、功 能明确、层次分明、衔接顺畅的公共汽电车线网体系。 4.4 应适当考虑历史和现状,对已有的合理线路尽量保留,并适当考虑线路原行经区域的连通性和乘 客的乘车习惯。 4.5 应以居民出行需求为导向,线路走向与客流的主流方向一致,优先对客流量较大路段进行线路布 设,主要客流集散点之间宜设置直达线路,减少换乘。 4.6 应靠近道路旅客运输站、火车站、机场、交通枢纽等大型客流集散点设置公共汽电车站点,并充 分考虑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等的紧密衔接与接驳,保证与接驳线路之间 的运力匹配。 GB/T XXXXXXXXX 3 4.7 线网设置和调整宜与公交专用道、加油(气)站、充电设施及场站设施的整合,公交信息服务的 整合,票制票价的整合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整合同步进行。 4.8 线网覆盖率、站点覆盖率、乘客平均换乘系数、公共汽电车线网密度、公共汽电车线路重复系数 等指标应满足 GB/T 22484、GB 50220 的规定。 5 设施条件 5.1 道路条件 应依托城市道路等级、几何线型、容量限制等进行线网设置和调整,具体的道路条件应符合表1 的要求。 表1 线网设置与调整的道路条件要求 指标 具体要求 车道宽度 双向路幅宽度达 7m 以上或单向通行达 4.5m 以上的城市道路,且符合安全行驶要求 车道数量 单行道的车道数不应少于1条,非单行道的车道数不应少于2条 转弯半径 转弯半径不应小于12m 限高 净高不应小于3.8m(单层)、4.6m(双层)、5.2m(无轨电车) 坡度 坡道坡度不宜大于1:10 5.2 场站条件 5.2.1 线网设置与调整应具备场站设施条件,供公共汽电车停放、调度、维修和保养。 5.2.2 公共汽电车场站的选址、规模、设施设置与用地应符合 CJJ/T 15 的规定。 5.2.3 有条件的公共汽电车场站, 宜配建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 充电设施建设应符合 GB/T 18487.3 的规定。 6 线网设置要求 6.1 线网功能定位 6.1.1 应根据城市轨道交通不同的建设阶段,明确公共汽电车线网功能定位,并满足以下具体要求: a)无城市轨道交通或城市轨道交通尚未成网时,公共汽电车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b)城市轨道交通初具网络形态,基本成网运行,但运力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时,基本形成城市轨 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支撑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电车应与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起到 饲喂、分流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客流以及承担城市轨道交通未覆盖区域的公共交通出行的作用; c)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成网,并且运力与需求相匹配时,由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客运出行中占据主 体地位,承担长距离出行,公共汽电车服务于中、短距离客流出行,起到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6.1.2 应根据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不同的建设阶段,明确公共汽电车线网功能定位,具体 满足以下要求: a)无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或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尚未成网时,公共汽电车 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发挥主体作用。 GB/T XXXXXXXXX 4 b) 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 初具网络形态, 基本成网运行, 但运力仍难以满足实际需求时, 应基本形成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为辅助骨干、公共汽电车为主体的公共交通系统, 公共汽电车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 衔接, 起到饲喂、 分流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 沿线客流以及承担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未覆盖区域的公共交通出行的作用。 c)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建设成网,并且运力与需求相匹配时,以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 统(BRT)为骨干,承担长距离出行,公共汽电车服务于中、短距离客流出行,起到辅助和补 充的作用。 6.2 线网分层分级 6.2.1 公共汽电车线网宜根据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城市道路等级、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分区、分 层、分级设置。 6.2.2 应由主及次分层设置各类型线路,构建以枢纽为核心,分区、分层、分级的公共汽电车线网体 系,各层次线网之间应衔接畅通。 6.2.3 按照线路在线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宜将公共汽电车线网划分为以下 五个层级: a)第一级:快线; b)第二级:干线; c)第三级:支线; d)第四级:微线(微循环线路); e)第五级:多样化线路(如旅游线路、学生线路、夜班线路、定制公交、购物线路等)。 6.3 线网指标体系 6.3.1 不同功能层次公共汽电车线网应以线路形态、运营模式、线网关系等技术经济指标加以区分, 指标推荐值参见附录 A。 6.3.2 不同类型城市宜根据自身特征,以客流需求为依据,根据道路条件和场站条件,进行公共汽电 车线网的合理选择和设置,并在满足以下因素的阈值时启动线网设置: 居住区人口规模; 居住区公共汽电车出行量; 重要园区的岗位数; 新建商业区、旅游景点日均客流量; 公共汽电车线路日均客运量; 其他因素。 7 线网调整要求 7.1 分类 7.1.1 按调整范围划分,线网调整可分为: a) 区域性调整: 对局部线路或重要区域 (包括综合交通枢纽、 商业中心、 大型居住区、 重点景区、 大型医院、重要园区等)线路进行的分批分期的线网调整; b)全域性调整:对全域范围内既有线网进行的全面结构调整。 GB/T XXXXXXXXX 5 7.1.2 按调整时间划分,线网调整可分为: a)周期性调整:每间隔一定周期对线网进行的常态调整; b)临时性调整:因城市道路施工、道路交通管制或重大活动等原因,对城市道路沿线的线路或周 边线网进行的临时调整。 7.2 线网调整方法 根据城市发展需要,应定期对公共汽电车线网进行调整、优化、升级,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多元化 出行需求。线网调整宜对由主及次分层逐条调整,线路调整方法主要包括: a)线路延长:为加强与城市轨道交通或者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以及新建成的重要商 业区、大型居住社区、教育园区和旅游景点的衔接,可适当延长线路; b)线路截短:当线路过长或线路一端站点客流很少时,可考虑缩短线路长度,对因截断线路产生 的公交服务空白区域,可增加地区性支线,或利用其他线路代替; c)线路拆分:对于线路较长,线路中部穿越功能区或者换乘枢纽,大部分乘客以功能区或者换乘 枢纽为目的地,造成线路呈现明显的两端客流形态时,可将线路拆分成两条线路; d)线路合并:对于线路重复系数较大的道路上,可考虑合并一些其他可以完全替代的线路,以便 于运营调度,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营效率; e) 线路改道: 城市中心城区道路线路过于密集, 或与其他线路重叠部分过长, 或局部客流较少时, 可考虑调整线路走向; f)线路撤销:当城市轨道交通或者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建成后,可撤销沿线重叠部分 过多的线路,通过其他线路换乘或者设置支线的方式满足出行需求。 7.3 线网调整技术路线 7.3.1 临时性调整 7.3.1.1 当遇有城市道路施工、道路交通管制或重大活动等突发情况时,公共汽电车线路或线网需要 临时调整的,应制定临时性调整方案。 7.3.1.2 公共汽电车线路或线网临时调整方案应提前向社会公告,临时调整信息应及时在当地媒体公 布、在各相关车站公告,并在实施前更新车站、车厢及数据库的相关信息。 7.3.2 周期性调整 7.3.2.1 应根据城市道路的建设、城市空间布局的调整以及居民出行结构和出行方式的变化进行线网 调整,线网调整宜以一年至三年为周期,线网调整技术路线参见附录 B。 7.3.2.2 周期性调整可结合居民出行调查、移动互联网等数据,也可通过单独开展公共汽电车客流调 查与居民出行意愿调查、乘客满意度调查等补充调查方式,获取公共汽电车居民出行总量、客流时空 分布、出行意愿以及居民出行 OD 等数据信息。公共汽电车客流调查应符合 JT/T 935 的规定。 7.3.2.3 应根据现状调查数据信息,对公共汽电车线网指标、运营服务指标、乘客满意度指标等进行 诊断,分析现状公共汽电车线网存在的问题以及居民出行需求;有条件的城市,可结合已经建立的公 共交通出行需求模型进行线网诊断及客流预测。 GB/T XXXXXXXXX 6 7.3.2.4 应以客流需求为依据,根据公共汽电车线网指标、线路形态、运营服务指标以及与城市轨道 交通和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的重复站点数量等,选择合理的调整方法进行线网调整,并在 满足以下因素的阈值时启动线网调整: 线网覆盖率; 公共汽电车线网密度; 公共汽电车线路重复系数; 站点覆盖率; 乘客平均换乘系数; 线路长度; 线路非直线系数; 线路日均客运量; 线路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 其他因素。 7.3.2.5 根据出行需求、道路条件、场站设施等基本条件,进行线网调整可行性分析;以线网诊断分 析为基础,制定线网调整备选方案。 7.3.2.6 从客流预测、运营组织、实施条件、客流影响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以定量为主的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通过多方案比选的方式,推荐最终方案,征求社会公 众意见,并通过网站、媒体等渠道进行社会公示。 7.3.2.7 应在线网调整方案实施运营 34 个月后,进行实施方案的后评估工作,评估内容主要包括: a)运营调查:线路上下客、运营速度、客流特征等; b)设施条件:场站、中途站、道路条件等; c)运营指标:线路长度、运量情况、运营速度、发车间隔、客运能力、乘客满意度等; d)总体评价:客流需求、运量与运能、线路运营等; e)效益分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3.2.8 当线网调整方案后评估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时,确定最终的线网调整方案;当线网调整方案后 评估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时,对推荐的线网调整方案进行修改。 8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 8.1 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要求 8.1.1 在保证城市轨道交通满足沿线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条件下,宜适当减少与其平行的公共汽电车 线路。 8.1.2 在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超饱和路段,可适当保留与其重叠走向的公共汽电车线路,起到辅助分流 的作用。 8.1.3 根据客流需求,应在城市轨道交通站点覆盖范围内,增设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换乘的公共汽电 车线路和站点。 8.1.4 宜采用空间立体化衔接方式,利用自动扶梯、电梯等升降设施,方便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 通的接驳换乘。 8.1.5 应在显著位置设置与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换乘的导向标识、标志。 GB/T XXXXXXXXX 7 8.2 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的衔接要求 8.2.1 在保证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满足沿线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条件下,宜适当减少与其 平行的公共汽电车线路。 8.2.2 在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客流超饱和路段,可适当保留与其重叠走向的公共汽电车线 路,起到辅助分流的作用。 8.2.3 宜采用同站台换乘的模式;交叉异站台换乘时,可通过过街设施缩短换乘距离,换乘距离宜小 于 200m。 8.3 与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 8.3.1 应在距离交叉口较远的站点提供过街设施,方便步行换乘。 8.3.2 应在大型客流集散点设置公共自行车、共享单车或自行车停放区,方便与自行车出行的换乘。 8.3.3 应与出租车、轮渡等交通方式方便衔接换乘。 GB/T XXXXXXXXX 8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不同功能层次公共汽电车线网的技术经济指标推荐值 不同功能层次公共汽电车线网的技术经济指标推荐值参照表A.1执行。 表 A.1 不同功能层次公共汽电车线网的技术经济指标推荐值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快线 干线 支线 微循环线路 多样化线路 线路 形态 功能定位 主要服务于长距离的组团间出行 和跨区出行,连接城市各主要组 团、城市功能节点和主要交通节 点,实现城市各主要组团、大型客 流集散点和大型枢纽之间的快速 联系 主要服务于区内出行或中、 长 距离的跨区出行, 辅助承担中 距离的组团间出行, 实现跨区 和区内主要客流集散点、 大型 枢纽之间的贯通 主要服务于各分区和组团的边 缘地区或公共汽电车线路稀疏 区域的中、 短距离出行, 填补公 交空白, 增加线网覆盖率, 并承 担与快线和干线的接驳作用 主要服务于较小范围内 区域性出行,可以作为轨 道站点接驳线路、片区公 交的运营方式,线路较 短,运营方式灵活 主要服务于一些特殊 时段和出行目的的公 交出行需求,在运营 模式上采用一些较为 特殊的方式 线路长度(km) 1530(或超过 30) 1225 815 38 平均站距(km) 0.82 0.50.8 0.30.5 非直线系数 1.4 1.6 2.0 停靠站点 停靠大型的枢纽站、 换乘站和客流 集散点 停靠沿途所有站点或主要客 流集散点 停靠沿途所有站点 通道设施 (或公交优先设施) 允许进入城市快速路运行, 城市主 干路及以上道路对全线的覆盖率 在 80%以上, 公交专用道对全线的 覆盖率在 50%以上 主要在城市主干路、 次干路运 行, 城市次干路及以上道路对 全线的覆盖率在 80%以上, 公 交专用道对全线的覆盖率在 35%以上 主要在城市次干路、支路运行 主要在支路、小区或街巷 道路运行 GB/T XXXXXXXXX 9 表 A.1 (续)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快线 干线 支线 微循环线路 多样化线路 运营 模式 运营车辆 选型配置 特大型、大型车 大型车 中型车 小型车 线路日均客运量 (万人次) 2 万人次以上 1 万-2 万人次 0.3-1 万人次 0.3 万人次以下 根据客流需求确定 平均运营时速(km/h) 20 15-20 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 70% 80% 80% 80% 80% 发车间隔(min) 3-10 5-15 线网 关系 与公共汽电车的关系 与其他线路的途经道路重复率原 则上不得高于75% 与其他线路的途经道路重复 率原则上应不高于75% 与其他线路的途经道路重复率 原则上不应高于75% 根据客流和车型确定 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 系统(BRT)的关系 与BRT线路重复站点原则上应小 于9个 与BRT线路重复站点原则上 应小于9个 与BRT线路重复站点原则上应 小于9个 根据客流和车型确定 与城市轨道交通 的关系 与轨道线路重复站点原则上应小 于9个(保障轨道应急线路除外) 与轨道线路重复站点原则上 应小于9个(保障轨道应急线 路除外) 与轨道线路重复站点原则上应 小于9个(保障轨道应急线路除 外) 根据客流和车型确定 GB/T XXXXXXXXX 10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技术路线 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技术路线参照图B.1执行。 图 B.1 线网调整技术路线图 N Y 客流调查 线网指标 运营服务 乘客满意度 。 。 。 。 。 。 是否达到 预期效果 综合评价分析 客流需求 道路条件 场站设施 。 。 。 。 。 。 线网诊断 客流预测 确定线网 调整方案 制定线网 调整方案 可行性分析 客流预测 运营组织 实施条件 客流影响 。 。 。 。 。 。 推荐最终方案 方案后评估 运行调查 设施条件 运营指标 总体评价 效益分析 。 。 。 。 。 。 方案 调整 国家标准国家标准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 (征求意见稿) 编编 制制 说说 明明 标准起草组 2017 年 6 月 9 日 1 目目 录录 1 工作简介 1 1.1 任务来源 1 1.2 协作单位 1 1.3 主要工作过程 1 1.4 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工作 4 2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论据 4 2.1 编制原则 4 2.2 确定主要内容依据 7 3 主要内容说明 11 3.1 标准框架结构 11 3.2 标准范围说明 11 3.3 标准主要内容说明 12 3.4 主要创新点 14 4 主要试验的分析、综述报告,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 17 5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程度,以及与国际、国外同类标准 水平的对比情况 17 6 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18 7 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 18 8 标准作为强制性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18 9 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 . 18 10 其他应予说明的事项 . 19 2 附件一:国内外相关文献 20 附件二:政策文件 22 附件三: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 24 附件四:地方标准规范 25 附件五:2015 年 4 月 10 日杭州标准研讨会议纪要 . 27 附件六:2016 年 1 月标准个别辅导纪要 . 31 附件七:2016 年 3 月 25 日北京标准研讨会议纪要 . 36 附件八:2016 年 4 月 13 日北京标准检查会纪要 . 40 附件九:2016 年 7 月 28 日北京标准咨询会纪要 . 41 1 1 工作简介工作简介 1.1 任务来源任务来源 2015 年 3 月,组织进行立项申报工作。本标准于 2015 年 12 月正式 立项,并列入国家标准委 2015 年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 本标准由交通运输部提出,由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SAC/TC 529)归口。 计划编号: 20152357-T-348 项目名称: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 制定或修订:制定 上报单位: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 1.2 协作单位协作单位 本标准由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牵头起草,参加标准编制工作的 协作单位有: 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 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湖北省交通运输厅运输管理局、深圳市都市交通 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市公共交 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江苏省交通规 划设计院、长安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济南市公共交通总公司、杭州市 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公共交通 总公司、湖南现代城市建设发展研究中心等。 1.3 主要工作主要工作过程过程 (1)2014 年 12 月2015 年 2 月,编写标准草案:2014 年 12 月开 始,标准编制工作组对国内外有关公共汽电车运营线网设置和调整的科 2 研资料、相关文件、交通政策、标准规范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在此 基础上,2015 年 2 月完成标准草案的编制。 (2)2015 年 3 月,召开标准立项审查会:城市客标委在北京组织 召开了标准立项审查会,本标准通过立项审查,并按照城市客标委要求 进行上报。 (3)2015 年 4 月,召开标准研讨会:2015 年 4 月 10 日,在杭州 召开标准研讨会,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湖南现代城市建设 发展研究中心、 深圳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 西南交通大学、 杭州公交集团、 青岛公交集团、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济南市城市交通研究中心、郑州天迈科技有限公司、白马公司等单位的 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围绕标准定位、框架结构、相关内容进 行讨论并提出了相关意见。 (4)2015 年 5 月2015 年 12 月,形成工作组讨论稿:2015 年 5 月-12 月,对标准草案稿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相关内容,形成工作组 讨论稿。 (5)2016 年 1 月,个别咨询辅导:分别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 同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分院、成都公交集团的专家进 行个别辅导,有针对性地听取了相关建议和意见,取得很好的效果。 (6)2016 年 2 月2016 年 3 月,形成工作组讨论稿修改稿:对标 准工作组讨论稿进一步调整,修改完善相关内容,形成工作组讨论稿修 改稿。 (7)2016 年 3 月,召开第二次标准研讨会:2016 年 3 月 25 日, 3 标准编制组在北京组织召开了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规则国家标 准研讨会。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市 都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公共交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江 苏省交通规划设计院、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 议。标准编制组对标准编制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研讨了标准框架 和主要内容,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8)2016 年 4 月2016 年 6 月,城市客运标准编制工作进展第一 次检查会:客标委于 2016 年 4 月 12 日-13 日在北京组织召开 2016 年度 城市客运标准编制工作进展第一次检查会。全国城市客运标准化技术委 员会、湖北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信息化专 业委员会、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长安大学、北京交通信息 中心、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标准编制组 对标准编制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人员研讨了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提 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会后对标准进行了修改。 (9)2016 年 7 月,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咨询会:2016 年 7 月 28 日在北京组织召开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初稿咨询会。 全国城市客运标 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道路运输协会城市客运分会、北京公共交通控股 (集团)有限公司、天津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青岛公交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杭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市公共交通总公司 的有关专家参加了会议。标准编制组对标准编制情况进行了汇报,与会 人员研讨了标准框架和主要内容,提出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10)2016 年 8 月,形成征求意见稿:根据标准检查会和标准咨询 4 会专家意见和建议,对国家标准具体内容和标准编制说明进行修改,形 成标准征求意见稿。 1.4 标准主要起草人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及其所做工作所做工作 薛兴海、巩丽媛、杨青山等主要负责标准框架结构的制定以及标准 编制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倪亚洲、王逢宝、宋伟男、高畅等具体负责 参考资料的整理、标准具体技术内容的编写、标准咨询会议的组织等工 作;蔡少渠、张凌、叶东强等主要负责主管部门的有关公共汽电车管理 的政策文件、 标准规范、 法律法规等资料及意见的搜集和整理; 刘雪杰、 刘彤、李云辉、盛志前、马万经、王元庆、盛力、刘昱岗等主要负责提 供公共汽电车线网规划、设置、优化、调整等理论、方法的搜集和整理; 林正、曾彦、孙涌、吴存钱、陈观宙、李中山、曹炎等主要负责公交企 业对于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需求、实践经验总结和提供以及技 术指标的验证等。 2 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论据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论据 2.1 编制原则编制原则 (1)本标准只对公共汽电车的线网设置和调整提出要求。城市轨 道交通和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的线网设置与调整不纳入本标 准,重点考虑公共汽电车与城市轨道交通和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的衔接。 (2)本标准对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线网调整分别设定要求。公 共汽电车线网设置主要是为满足片区(主要是新建地区)发展、或当外 部交通发生重大变化(新建或调整) 、或城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发生重 5 大变化(新建或调整)时,通过考虑新增公交线路,填补公交出行空白, 满足居民出行需求。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主要是在既有线网的基础上, 通过线路延长、线路截短、线路拆分、线路合并、线路改道和线路撤销 等方式,对局部线网的调整。 (3)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应兼顾不同城市规模、形态和特 征。2014 年 10 月 29 日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 发201451 号) 对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以城区常住人口 为统计口径, 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 规定:“城市道路应按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 服务功能等,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和支路四个等级”。根据我 国城市规模划分和道路等级划分,各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水平也有很大 差别,以此为基础,各城市应构建多层次、适应不同出行需求的公共汽 电车线网。 (4)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标准制定应考虑客流、道路、场 站等基础条件。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应满足一些约束条件和影响 因素,其中最主要的包括客流条件、道路条件和场站条件。第一个条件 是客流条件,理想的公交线网布局应满足大多数交通需求的要求,具有 服务范围广、非直线系数小、出行时间短、直达率高(换乘率低) 、可 达性高等特点。第二个条件是道路条件,城市道路是公交线网布置的物 质基础和前提,同时即便道路网存在,也并非所有的道路都适合公交车 辆行驶,还要考虑道路几何线型、路面条件和容量限制等因素。第三个 条件是场站条件,公交场站缺口是各个城市都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场站 6 设施提出相关要求,是能够很好地解决公交企业在线路运行过程中存在 的实际问题,也是线路布设的重要支撑。 (5)公共汽电车线网布局应考虑分类设置公交线网。对于没有形 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城市来说,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和公共汽电车系 统可作为过渡和补充,对于已形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的城市,建立以轨道 交通为骨干、以地面公交为支撑的公共交通系统。公共汽电车线网本身 应结合不同出行者的服务需求进行层次划分,明确不同类型线网的功 能,使得不同类型线网各司其职,提高整体公共汽电车线网的效率。 (6)公共汽电车线网通常是在不同时代、不同背景条件下,历经 多年的规划和优化逐步形成的一种网络形态。因此,公共汽电车线网设 置必须综合考虑历史文化、城市规划、土地使用、出行需求、道路条件 等多方面因素。 一是要考虑城市的差异性:线网设置应考虑不同类型 城市的规模、形态、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因地制宜。二是要尊重 历史和现状:对已有的合理线路宜尽量保留,适当考虑线路原行经区域 的连通性和乘客的多年乘车习惯。三是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公交线网应 尽量适应城市的发展和再开发,特别是新建区域的公交服务需求。四是 要保证公共汽电车线网和城市发展形态相协调:一方面,线网应结合土 地利用性质、强度、模式,推动城市规划的实施;另一方面,在满足居 民基本公交出行需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线网方案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反作 用,引导城市良性发展。五是要以客流出行需求为导向:规划的公交线 路走向应与乘客主流向一致,优先满足客流量较大路段的线路布设,主 要客流集散点之间尽量设置直达线路,减少换乘。六是要完善衔接。完 7 善各种公共交通方式之间及与其他方式客运系统的衔接。 2.2 确定主要内容依据确定主要内容依据 2.2.1 技术方案选择技术方案选择 标准编制组通过与主管部门、公交企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等, 召开咨询会、面对面咨询、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进行讨论交流,总结近 几年来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基本需求、理论方法、存在的问题 等。标准编制单位在梳理各方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多次召开研讨会,统 一意见,确定国家标准的框架结构、具体内容、技术指标等。 2.2.2 主要参考依据主要参考依据 主要参考了国内外科研资料、政策文件、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典 型城市公共汽电车线网指标数据等。 (1)国内外科研资料 国内外关注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学者越来越多,随着公众 对公共汽电车服务质量要求的提高,研究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 相关成果也日益丰富。目前,国内对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研究 主要在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网络设计、技术方法、优化模型、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接驳设计与优化等方面。 相关文献见附件一。 (2)政策文件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相继出来 了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和规划性文件,对公共汽电车运 营线网设置和调整提出了相关要求。本标准的制定应适应城市公共交通 8 发展新形势和新特点,满足居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需求。 相关政策文件见附件二。 (3)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规范 目前,国家和行业还没有针对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专门制定 过相关的标准或规范,但在相关的国家或者行业相关标准规范中,提出 了关于公共汽电车线网的一些规定。2015 年苏州制定出台了苏州市公 交线网优化技术导则(2015) ,2016 年 2 月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制定出台 了上海市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优化导则 ,还有其他一些地方性 标准规范,对于本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见附件三。 地方标准规范见附件四。 (4)典型城市公共汽电车线网指标数据 线路长度:指有公交线路经过的道路中心线长度。单位:km 表 2 典型城市线路长度对比 城市 线网 分级 北京 上海 深圳 苏州 武汉 济南 青岛 快线 20 13-50 20 18-30 主城:25-30 新城:30-60 15 35 干线 10-20 7-30 50 主干线:12-25 次干线:12-20 主城:15-25 新城:25-30 20 20 支微线 支线:6-10 微线:0.8 0.8 8 1-2 1.5 2km,或者连续两 站的最大距离不小 于全线长度的40% 干线 0.5-0.8 0.5 0.3-0.8 主干线:0.5-1 次干线:0.3-0.8 0.4-0.6 0.4-0.8 支微线 支线: 0.3-0.5 微线:不限 0.3 不限 支线:0.3-0.5 微线:不限 不限 不限 非直线系数:指公交线路首末站之间的实际距离与起终点间的直 线距离之比,反映公交线路的曲折程度,用于评价线路的绕行程度。单 位:无。 表 4 典型城市非直线系数对比 城市 线网分级 上海 深圳 苏州 济南 青岛 快线 1.3 1.4 1.4 1.2 1.4 干线 1.5 1.4 主干线:1.6 次干线:2 1.4 支微线 1.6(环线除 外) 2.0 无要求 2 2 行驶道路:一般是指公交线路在城市运行过程中所经的城市道 路,主要以城市主次干道和支路为主。 10 表 5 典型城市行驶道路对比 城市 线网 分级 北京 深圳 苏州 武汉 青岛 快线 高速路、快 速路、主干 路 高快速路和设置公交 专用道的城市主、次 干道,占全线长度的 60%以上(含60%) 主城:公交专用 道和快速路,占 全线80%以上 高快速路和带公交 专用道的城市主、 次 干路须, 占全线长度 的50%以上 干线 15-20 主干线: 20-25 次干线: 15-20 新城:高快速道 路,占全线50% 以上 支微线 主干路、次 干路 城市次干道及以上道 路宜占线路长度的 50%以上 主城:公交专用 道和快速路,占 全线80%以上 交通次干路及以上 道路, 占全线长度的 50%以上 车辆选型配置:一般指为单条公交线路配置的车辆类型。 表 6 典型城市车辆选型配置对比 城市 线网分级 北京 苏州 武汉 快线 大型车 11-14米车型 主城:12-16米长型或铰接车辆 干线 中型车 10-15 新城:10.5-12米标准或长型车辆 支微线 中型车 8-12米车型 主城:10.5-12米标准、长型或双层车辆 平均运营速度:指公共交通营运车辆的运送距离与运送时间之 比。单位:km/h。 表 7 典型城市平均运营速度对比 城市 线网分级 北京 苏州 武汉 快线 20 25-60 主城:25 新城:30 干线 15-20 主干线:20-25 次干线:15-20 主城:20-25 新城:25-30 支微线 根据客流 和车型确定 支线:15 微线:12 主城:15-22 新城:18-25 11 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指在统计期内最高路段客流量和最高路段 车容量之比。单位:%。 表 8 典型城市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对比 城市 线网分级 上海 苏州 快线 50-80 90 干线 55-80 主干线:90 次干线:80 支微线 65-80 70 3 主要内容说明主要内容说明 3.1 标准标准框架结构框架结构 本标准主要框架结构如下: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基本原则 5 设施条件 6 线网设置要求 7 线网调整要求 8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 3.2 标准范围标准范围说明说明 本标准规定了公共汽电车线网设置和调整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 则、设施条件、线网设置要求、线网调整要求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12 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公共汽电车线网的设置和调整。 本标准不适用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 线网的设置和调整。 3.3 标准主要内容说明标准主要内容说明 (1)基本原则 考虑不同因素,提出了线网设置和调整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原则及 因素如下: 4.1 应根据不同类型城市的规模、 形态、 发展阶段等方面的差异性, 进行线网设置和调整。 (考虑城市的差异性) 4.2 应与城市用地布局相协调,结合土地利用性质、开发强度和布 局模式进行线网设置和调整,在满足居民基本公共交通出行需求的同 时,引导城市发展。 (考虑与土地利用协调) 4.3 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和城市公共交通规划 的要求,在城市公共交通线网总体框架基础上,编制公共汽电车线网规 划,并满足相关要求。 (符合上位规划要求) 4.4 应适当考虑历史和现状,对已有的合理线路尽量保留,并适当 考虑线路原行经区域的连通性和乘客的乘车习惯。 (尊重历史和现状) 4.5 应以居民出行需求为导向,线路走向与客流的主流方向一致, 优先对客流量较大路段进行线路布设,主要客流集散点之间宜设置直达 线路,减少换乘。 (以客流出行需求为导向) 4.6 应靠近道路旅客运输站、火车站、机场、交通枢纽等大型客流 集散点设置公共汽电车站点,并充分考虑与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共汽 13 车交通系统(BRT)等的紧密衔接与接驳,保证与接驳线路之间的运力 匹配。 (考虑运力匹配) 4.7 线网设置和调整宜与公交专用道、加油(气)站、充电设施及 场站设施的整合,公交信息服务的整合,票制票价的整合以及与其他交 通方式的整合同步进行。 (注重系统整合) 4.8 线网覆盖率、站点覆盖率、乘客平均换乘系数、公共汽电车线 网密度、 公共汽电车线路重复系数等指标应满足 GB/T 22484、 GB 50220 的规定。 (基础指标要求) (2)设施条件 包括道路条件和场站条件,其中道路条件应满足车道宽度、车道数 量、转弯半径、限高和坡度基本要求;场站条件应满足停车、保养、维 修等功能要求,用地与布置、建筑与设施应符合相关规定,提出场站配 建新能源车辆充电设施要求。 (3)线网设置要求 主要包括线网功能定位、 线网分层分级、 线网指标体系三部分内容。 “线网功能定位”中,提出在轨道交通建设、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 统(BRT)的不同阶段,公共汽电车的功能定位。 “线网分层分级”中,提出将公共汽电车线网划分为五个层级。其 中,第一级:快线;第二级:干线;第三级:支线;第四级:微线(微 循环线路) ;第五级:多样化线路。 “线网指标体系”中,针对不同功能层次公共汽电车线网提出了关 键技术经济指标和运营服务指标。其中,关键技术经济指标中线路形态 14 方面的指标包括线路长度、平均站距、非直线系数、停靠站点、通道设 施(或公交优先设施) ;运营模式方面的指标包括运营车辆选型配置、 线路日均客运量、平均运营时速、高峰小时平均满载率、发车间隔;线 网关系方面的指标包括与公共汽电车的关系、与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 (BRT)的关系、与轨道交通的关系。 (4)线网调整要求 主要包括线网调整的分类、线网调整方法、线网调整技术路线三个 部分。 “分类”中,将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按调整范围划分为区域性调整 和全域性调整,按调整时间划分为周期性调整和临时性调整。 “线网调整方法” 中,线路调整基本方法包括线路延长、线路截短、 线路拆分、线路合并、线路改道和线路撤销。 “线网调整技术路线”中,分别针对临时性调整和周期性调整提出 了具体步骤、工作内容和要求。 (5)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 “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要求”中,分别对公共汽电车线网与轨道 交通、快速公共汽车交通系统(BRT) 、步行、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的衔 接提出了具体要求。 3.4 主要创新点主要创新点 (1)新增相关术语,并给出术语定义 本标准中,除了引用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 (GB 50220) 和城市公共汽电车客运服务 (GB/T 22484)中的相关术语外,还给 15 出了“公共汽电车线网” 、 “公共汽电车线网布局” 、 “公共汽电车线网设 置” 、 “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 、 “快线” 、 “干线” 、 “支线” 、 “微循环线路” 、 “多样化线路”九条术语及其定义,有利于对相关术语的准确理解和规 范使用。 (2)对公共汽电车线网进行了分层分级 公共汽电车线路的分层分级与其运行的道路等级有一定的关联性, 不同层级的公共汽电车线路需要不同等级的道路条件。本标准按线路在 公共汽电车线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以及对沿线的服务功能等,划分为 以下五个层级:第一级:快线;第二级:干线;第三级:支线;第四级: 微线(微循环线路) ;第五级:多样化线路。线网层级的划分有利于各 个城市根据城市的规模、空间和用地布局、交通需求和公共交通供给特 征,结合城市自身特点,对线网进行分层分析,明确不同层次线网的功 能定位,提高整个线网的运营效率。 (3)对公共汽电车线网调整进行了分类 各对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