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练: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练: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练: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练: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培优练: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姓名:班级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课重点(1)化学实验探究的方法本课难点(2)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中现象及结论的描述一、单选题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稀盐酸。为能立即确定它是否为稀盐酸,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猜想假设 B.进行实验 C.查阅资料 D.交流讨论【答案】B【详解】A.猜想假设只是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测,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B.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等可以确定是否为稀盐酸,符合题意;C.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D.交流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但是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确定是否为稀盐酸,不符合题意。故选B。2.擦玻璃时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更干净,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A.二氧化碳B.氮气C.水蒸气D.氧气【答案】C【详解】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汽,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擦玻璃时,人们时常向玻璃上“哈气”,再擦会干净,这说明与空气相比,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故选C。3.通过探究:“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的实验,得出结论正确的是()A.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B.我们呼出的气体都是二氧化碳C.我们吸入的气体全部都是氧气D.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含量低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答案】A【详解】A.人吸入氧气,将氧气在体内转换为二氧化碳排出体外,故呼出的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选项正确;B.我们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气体是氮气,选项错误;C.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稀有气体等多种气体,故我们吸入的气体一部分是氧气,选项错误;D.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的含量高于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4.在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向一瓶空气和一瓶呼出气体中各滴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振荡,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得出的结论是()A.吸入的空气中不含二氧化碳B.呼出的气体中全部是二氧化碳C.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D.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低【答案】C【详解】A.吸入的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故A不正确;B.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和二氧化碳,故B不正确;C.发现只有滴入到呼出气体中的石灰水变浑浊,则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故C正确;D.二氧化碳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比在吸入的空气中的含量高,故D不正确。故选C。5.在对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实验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氮气且不被人体吸收B.证明呼出的气体含较少氧气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木条燃烧更旺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较多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出现水雾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答案】B【详解】A.空气中有氮气而氮气不被人体吸收,故呼出气体中含氮气,故A正确;B.证明呼出气体中氧气含量少的依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熄灭,故B错误;C.对着干燥玻璃片哈气形成水雾,说明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多,故C正确;D.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呼出的气体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故D正确。故选B。6.区分一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可行的方法是(1)闻气味(2)观察颜色(3)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并振荡(4)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A.(3)(4) B.(1)(3)(4) C.(2)(3)(4) D.全部【答案】A【详解】(1)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没有气味,用闻气味的方法不能鉴别;(2)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3)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分别倒入等量的石灰水并振荡,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是呼出的气体,无明显现象的是空气,可以鉴别;(4)氧气含量越多,燃烧越旺。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是呼出的气体,木条正常燃烧的是空气,可以鉴别。故(3)(4)可以鉴别。故选A。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下列关于蜡烛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泪”是指石蜡燃烧生成的水B.“泪”说明蜡烛燃烧只发生物理变化C.“泪”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D.“泪”说明石蜡不能燃烧【答案】C【详解】“泪”指的是高温下蜡烛融化变为液态,属于物理变化,说明化学变化的同时伴随有物理变化。8.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同学们认为它可能和铁一样,有磁性。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我们可以先拿磁铁来吸一下”。就“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做出结论【答案】C【详解】对该种金属提出“可能是和铁一样的金属”是假设;某些金属工艺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是观察;“拿磁铁来吸一下”是实验;通过实验知道该金属是什么金属。故选C。9.将“跳跳糖”放入水中,有无色气体产生。小军同学提出以下研究此气体成分的设想,其中不可能获得正确结论的是()A.收集气体并观察 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C.查阅 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答案】A【详解】A.收集气体并观察,只能获取表面物理现象,对是什么气体根本无法作出判断,此选项符合题意;B.送交食品检验部门检测,可知气体成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C.通过查阅资料,可知气体成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D.咨询生产厂家工程师,可知气体成分,此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10.从事科学实验的重要一环是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有:①充分使用资料;②设计合理的方案;③明确实验目的;④进行科学实验;⑤准备实验器材.其中正确的设计步骤是()A.③①④⑤ B.③①② C.③①②⑤ D.①③②④【答案】B【详解】进行科学实验的设计,科学实验的设计的步骤有:③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阐明实验原理,分析现有仪器和药品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仪器和药品,①根据实验的特点,设计实验装置,画出装置草图,掌握充分的资料,②根据实验的要求,设计可行的操作步骤和观察重点,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如反应过程中是否需要除杂及尾气处理等),③①②是正确的设计步骤,④⑤是具体的实验操作过程,不是科学实验的设计步骤,故选B。1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母子火焰”实验。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说法错误的是A.导管的一端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很充足B.子火焰中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C.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的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成气态D.要使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答案】A【详解】A.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而不是该处氧气充足。A错误;B.在燃着蜡烛火焰的焰心上插一根导管,在另一端导管口点燃产生“子火焰”,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B正确;C.蜡烛中石蜡在温度不高的条件下能变为石蜡蒸气,说明石蜡的沸点较低。C正确;D.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能太长,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冷凝,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D正确。故选A。12.某小组对一元硬币的组成材质开展探究活动。根据其外观特征,同学们猜测其“主要成分可能是铁”,在讨论如何确认这一猜测时,有位同学提出“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就“主要成分可能是铁”和“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两个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A.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 B.提出问题获得结论C.猜想与假设反思与评价 D.进行实验表达交流【答案】A【详解】根据题意,“拿磁铁来吸一下”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实验过程,在假设、实验、观察、做结论等基本环节中应属实验的环节。“主要成分可能是铁”和“拿磁铁来吸一下”这两个过程分别属于猜想与假设和进行实验两个环节。故选:A。13.某兴趣小组利用蜡烛进行实验,下列根据现象作出的分析错误的是A.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取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出现水雾,说明石蜡中含有氢、碳元素C.用一个烧杯将燃着的蜡烛罩住,燃烧一段时间后熄灭,说明物质燃烧一般需要氧气D.燃着的蜡烛一吹就灭,是因为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说明燃烧需要达到一定温度【答案】B【详解】A.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正确;B.把冷小烧杯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有水雾产生,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说明石蜡中含有氢元素,而不能判断碳氧元素,故不正确;C.燃着的蜡烛用烧杯罩住,火焰熄灭,说明燃烧一般需要氧气,故正确;D.蜡烛一吹即灭,说明温度降至蜡烛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故正确。故选B。14.下表的探究实验中,“对问题的回答”属于“实验方案设计”的是选项问题对问题的回答A吹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B火焰为什么会向上?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C蜡烛火焰温度哪层最高?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D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是什么?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答案】D【详解】A.“主要成分是未燃烧的石蜡蒸汽形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结论,故A错误;B.“热气流上升,形成对流,还可补充氧气”属于解释原因,故B错误;C.“外焰氧气浓度大,反应剧烈,温度高”,属于实验现象分析,故C错误;D.“用干燥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稍后迅速将烧杯倒置,倒入适量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属于设计的实验方案,故D正确。故选D。15.某化学小组按照如图所示探究蜡烛及其燃烧实验。有下列实验现象或说法,其中正确的有()①实验I中c处最先变黑②实验II中若用干冷的烧杯,可以观察到烧杯内壁有水雾③实验II中能够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④实验III中,若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无火焰产生⑤实验IV中,蜡烛又被点燃是因为火柴直接将蜡烛点燃⑥蜡烛熄灭时产生的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B.3个C.4个D.5个【答案】B【详解】①蜡烛的三层火焰中温度最高的是外焰,实验I中a处最先变黑,故错误;②蜡烛燃烧生成水,所以观察到干燥烧杯内壁有水雾产生,故正确;③蜡烛不完全燃烧会产生黑色物质炭黑,所以干燥烧杯内壁被熏黑,故正确;④由于导管可以将石蜡蒸气导出形成白烟,白烟是石蜡固体小颗粒,用火柴点燃导管另外一端,白烟被点燃,会有火焰产生,故错误;⑤蜡烛又被点燃,是火柴将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白烟)点燃,进而导致蜡烛被点燃,故错误;⑥白烟是石蜡的固体小颗粒,石蜡具有可燃性,由于二氧化碳与水均不是固体,且都不具有可燃性,所以白烟不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正确。二、实验题16.人体通过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吸入空气中的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但人体排出的二氧化碳究竟是空气中原有的,还是人体代谢的最终产物?为了证明这个问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的装置进行了实验。(1)人吸入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填字母,下同),关闭活塞______。(2)人呼出气体时,应打开活塞_____,关闭活塞_____。此时可以观察到②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___________,瓶②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将上述操作反复进行,能证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答案】(1)AB(2)B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变浑浊人呼出的气体中是否有二氧化碳【详解】(1)人吸气时,要除掉混合气体中存在的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让吸入的气体通过①瓶进入,应打开活塞A,关闭活塞B;(2)人呼气时,需要证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因此呼出的气体需要通过②,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故应打开活塞B,关闭活塞A,此时观察到瓶②内的现象是②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瓶①中所装试剂的作用是证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很少,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瓶和②瓶的作用不同,①瓶是吸入气体的装置,是为了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防止造成干扰;②是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通过上述操作,能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所含有的二氧化碳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的产物。17.为了研究植物的呼吸作用,小刚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请你和小刚一起探究下列问题:(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________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2)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_______(选填“左移”“右移”或“不动”)。揭去广口瓶外的黑纸,观察到广口瓶中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答案】(1)光合(2)左移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植物发生呼吸作用,吸收氧气,放出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瓶内压强减小【详解】(1))实验时,广口瓶用不透光的黑纸包住,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瓶内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对实验产生干扰;(2)植物进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与澄清石灰水反应,使溶液变浑浊,导致瓶内压强减小,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看到细玻璃管中的红墨水会左移。三、科学探究题18.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