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地方标准 编号:DB11/xxxx201x 备案号:Jxxxx201x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passenger transfer hub (征求意见稿) 201x-0x-xx 发布201x-0x-xx 实施 北 京 市 规 划 和 国 土 资 源 管 理 委 员 会 联合发布 北 京 市 质 量 技 术 监 督 局 I 北 京 市 地 方 标 准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规范 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passenger transfer hub DB11/*201* 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实施日期:201*年*月*日 201*北京 II 前言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 运营和管理的发展需要, 体现北京城市发展 目标和北京地方特点, 进一步促进城市客运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按照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 管理委员会 北京市 “十三五” 时期城乡规划标准化工作规划 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 于印发 2016 年北京市地方标准编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 (京质监标发201622 号)的要 求, 编制组在广泛调查研究, 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吸取科研成果以及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完成本标准的编制工作。 本规范共分 8 章和 2 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1. 总则;2. 术语;3. 基本规定;4. 总体 设计;5.枢纽道路交通设施;6. 建筑与环境;7. 建筑设备;8. 枢纽信息化系统。 本规范中本规范中 6.3.3、6.4.3 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北京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委员会归口管理, 由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有限公司负责具体解释,标准日常管理机构为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 各单位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 如发现需要修改与补充之处, 请将意见和建议反馈给北 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北大街 32 号市政总院大 厦,邮编:100082,电话 。 北京市城乡规划标准化办公室联系电话:68021694,邮箱:bjbb3000 本规范主编单位:本规范主编单位: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本规范参编单位:本规范参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公联交通枢纽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 III 目目次次 1总则.1 2术语.2 3基本规定.4 3.1 枢纽功能定位.4 3.2 枢纽分类.4 3.3 枢纽分级.4 4总体设计.5 4.1 一般规定.5 4.2 枢纽客流预测与分析5 4.3 总平面布置.5 5 枢纽道路交通设施7 5.1 一般规定.7 5.2 内部道路线形指标7 5.3 基地出入口.7 5.4 停车区及停靠站.10 6建筑与环境.15 6.1 一般规定.15 6.2 换乘空间.15 6.3 水平及垂直交通设施.17 6.4 防灾设计.19 6.5 建筑环境.20 7建筑设备.21 7.1 给水排水.21 7.2 暖通空调.21 7.3 电气.23 8枢纽信息化系统.25 8.1 一般规定.25 8.2 应急管理系统.26 8.3 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27 IV 8.4 交通管理系统.27 8.5 客流信息采集与服务系统 28 8.6 安全防范系统.28 8.7 建筑智能化系统.28 8.8 关联系统.29 附录 A 不同类型枢纽交通设施基本配置要求.30 附录 B 不同类型枢纽信息化系统配置要求.35 1 1总则 1.0.1 为适应北京市城市客运交通发展的需要,使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工程设计做到安全 便捷、经济合理、绿色环保、技术先进,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北京地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日 客流量 10 万以下的客运枢纽可参照执行。 1.0.3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交通专项规划 等相关规划要求,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合理采用技术标准,并 遵循“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便捷、集约环保”的设计理念。 1.0.4 北京地区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规划与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 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2术语 2.0.1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 urban passenger transfer hub 在城市客运交通系统中, 包含城市对外交通方式或两种以上公共交通方式或一种公共交 通方式多条线路的客流集散换乘场所。 2.0.2 枢纽客流集结量 passenger collecting volume 以各种交通方式(含非机动化交通方式)到达枢纽的客流总和,不含枢纽过境客流量。 2.0.3 枢纽客流疏散量 passenger distributing volume 以各种交通方式(含非机动化交通方式)离开枢纽的客流总和,不含枢纽过境客流量。 2.0.4 枢纽过境客流 through passenger 在枢纽内不下车,直接通过的客流。 2.0.5 枢纽日客流量 daily passenger flow volume 枢纽日客流量是衡量枢纽规模的重要指标。 是包含非机动化交通方式在内的枢纽内各种 交通方式全日集结和疏散客流量之和(含接送客) ,不含枢纽过境客流量。 2.0.6 枢纽高峰小时客流量 peak hour passenger flow volume 枢纽日客流量中最大的小时客流量。 2.0.7 换乘距离 transfer distance 换乘距离指乘客进出两种交通工具间的水平距离。楼梯、扶梯、自动步道的换乘距离为 水平投影距离。 2.0.8 平均换乘距离 weighted average transfer distance 不同交通方式换乘客流的换乘距离加权平均值(以不同交通方式的换乘客流量为加权 值) 。 2.0.9 循环路 circulation road 枢纽的内部,使车辆围绕枢纽主体建筑运行并连接外部市政道路的道路。 2.0.10 联系路 connection road 枢纽分区之间的道路,或连接外部市政道路的道路。 2.0.11 场区路 parking aisle 特指枢纽站区及停车区内部道路。 2.0.12 出入口 access 枢纽内部路与周边市政路形成的交叉口,主要解决枢纽车辆的进出。 2.0.13 出入口过渡段 access throat 连接枢纽内部路与城市道路之间的通道。 2.0.14 车道边 curbside 到达或出发客流上下车进出枢纽建筑的区域,是枢纽内实现人、车换乘的界面区域。 3 2.0.15 应急管理系统 emergency response system (ERS) 枢纽内发生突发事件时,按应急预案向有关部门提供处置命令的枢纽内部管理系统。 2.0.16 综合管理信息化系统 integrated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IMIS) 直接采集枢纽公共区域的车流量、 客流量及交通运行状态, 并通过交通信息共享机制获 得各类交通方式的班次、运行状态、客流量等信息,对信息加以综合分析、处理、存贮,并 通过信息系统对乘客引导、告知和宣传,等信息发布的系统。 2.0.17 交通管理系统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TMS) 枢纽公共区域道路内通行的各类交通工具的管理系统。 2.0.18 客流信息系统 passenger information system(PIS) 引导枢纽公共区内的客流有序通行的系统。 4 3 基本规定 3.1枢纽功能定位 3.1.1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明确枢纽功能。 枢纽的功能定位应包括区位特征、类型、交通方式构成、服务范围及综合开发等内容。 3.1.2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基础,促进区域经济社会 发展。 3.1.3 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应根据其在国家综合运输网、区域交通网中所处的位置和作用 合理确定功能定位。 城市内部客运交通枢纽应根据其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位置和作用合理确 定功能定位。 3.1.4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枢纽交通功能的条件 下可提供多种城市功能, 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 同时枢纽的规划设计应与周边的土地利用相 结合。 3.2枢纽分类 3.2.1 根据枢纽承担的交通功能和服务范围,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应分为城市对外客运交 通枢纽和城市内部客运交通枢纽两大类。 3.2.2 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包括铁路枢纽、长途客运枢纽。 3.2.3 城市内部客运交通枢纽包括城市轨道交通枢纽、公共汽(电)车枢纽。 3.3枢纽分级 3.3.1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应根据枢纽日客流量进行分级,级别划分应符合表 3.3.1 规定。 表 3.3.1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级别划分 级别枢纽日客流量 P(万人次/d) 特级P80 一级40P80 二级20P40 三级10P20 3.3.2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日客流量应采用规划年限的年日均全方式客流量。 5 4 总体设计 4.1 一般规定 4.1.1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等上位规划确定的区位特 征、枢纽分类分级、交通方式构成、枢纽服务范围及综合开发等规划条件进行设计,并遵循 “布局合理、衔接顺畅、服务便捷、集约环保”的设计理念。 4.1.2 枢纽基地与易燃易爆物品场所和产生噪声、尘烟、散发有害气体等污染源的距离,应 符合安全、卫生和环境保护有关标准的规定,并应有良好的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燃气、 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条件。 4.1.3 枢纽基地标高应符合城市规划要求,并满足城市防洪防涝标准。 4.1.4 枢纽设施规模应根据远期或客流控制期的客流量确定,对远期增设的设施设备应预留 设置条件。 4.1.5 枢纽设计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安全、节能、环保、绿建、防灾和无障碍等标准的规定。 4.2 枢纽客流预测与分析 4.2.1 枢纽设计应进行客流预测,应包括枢纽客流总量预测、交通方式分担率预测及各种交 通方式间换乘客流量预测。 4.2.2 预测年限以枢纽建成运营年为基准年,可分为初期、近期和远期。初期为建成运营后 第 3 年,近期为第 10 年,远期为第 25 年(航空枢纽为第 30 年) 。 4.2.3 枢纽客流分析应包括常态客流、突发客流、客流敏感性及超高峰系数分析等。 4.2.4 枢纽综合开发应进行独立的客流预测,枢纽的客流分析与设施规模应考虑综合开发客 流的影响。 4.3 总平面布置 4.2.1 枢纽总平面布置应保证枢纽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衔接顺畅、以人为本、公交优先、人 车分流、有序组织。 4.2.2 枢纽总平面布置应合理利用地形条件,布局紧凑,近远期结合。 4.2.3 枢纽总平面应以交通流线组织合理为原则进行布置。枢纽人行流线组织应以换乘客流 量为基础,同时遵循主客流优先,平均换乘距离最小的原则;枢纽车行流线组织应遵循公共 交通优先的原则,不宜迂回、交叉,车行进出流线宜分开。 4.2.4 枢纽总平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分区明确,乘客优先,换乘便捷,流线顺畅。 2 公交及长途车宜分别设置车辆的临时驻车区和夜间驻车区;临时驻车区应与换乘空间 6 紧密联系,夜间驻车区宜与换乘空间分离。 3 出租车宜分别设置上下客区及蓄车区;上下客区应与换乘空间紧密联系,蓄车区可与 换乘空间分离。 4 枢纽管理办公区应相对独立,便于管理。 5 枢纽维修、洗车等附属用房及加油加气站等附属设施应远离乘客活动区域。 4.2.5 铁路枢纽远期客流量大于 30 万人次/d 时, 宜采用两个或两个以上方向的接驳设施与道 路交通设施衔接集散客流,且不同对外方向衔接的道路不应重复利用。 4.2.6 枢纽车辆和人行出入口应分别设置。 7 5 枢纽道路交通设施 5.1 一般规定 5.1.1 特级、一级对外枢纽应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城市快速路等高等级道路衔接,并应 设置城市轨道交通进行客流转换。 5.1.2 枢纽内部道路系统可按道路功能分为循环路、联系路、场区路。一级及以上对外枢纽 宜设置三级枢纽内部道路系统,其他枢纽根据需求设置枢纽内部道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循环路设置在功能区外围,连接主要出入口,宜采用双向车道,不宜设置人行道及非 机动车道。 2 联系路沿建筑周边设置,联系功能分区,提供车辆临时停靠服务。 3 场区路设置在公交首末站和停车场(库)区域,结合停车位、到发站台位置合理设置。 5.1.3 枢纽内部的人行、非机动车、机动车系统应与枢纽基地外部相应设施衔接,体现连续 性及便捷性,并保证相应的服务水平。 5.1.4 特级、一级对外枢纽宜进行车流仿真,交通组织复杂的出入口应进行车流仿真。 5.1.5 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应根据出租车旅客需求量和枢纽内外部条件,安排出租车蓄车 区。 5.1.6 不同类型枢纽交通设施基本配置要求应符合本规范附录 A 的规定。 5.2 内部道路线形指标 5.2.1 内部道路设计指标宜符合表 5.2.1 的规定。 表 5.2.1 内部道路设计指标 内部路 级别 车道数 (条) 设计速度 (km/h) 循环路244050 联系路22030 场区路12515 注:航空枢纽可根据衔接外部市政路设计速度,适当提高。 5.2.2 内部路横断面、平面和纵断面线形指标均应符合相关规范的规定。 5.3 基地出入口 5.3.1 基地出入口位置应结合枢纽基地周边市政路网条件确定。 8 5.3.2 当人行出入口设置在主干路及以上等级道路时,应保证枢纽人流穿越主干道的安全, 人流量大于 5000p/h 或一个进口道或路段上双向车流量大于 1200pcu/h 时,应设置立体过街 设施。 5.3.3 枢纽车辆出入口应满足下列要求: 1 特级、一级对外枢纽应设置机动车专用道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或者城市快速路等高 等级道路连接; 2 其他枢纽的车辆出入口与外部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最小间距宜满足下列要求: 图 5.3.3 出入口与市政路交叉口最小间距 表 5.3.3 出入口与市政路交叉口最小间距取值 基地出入口位置主干路次干路 外部道路设计速度(km/h)A(m)B(m)C(m)D(m) 30/ /4535 4090507535 501306511535 6015085/ 注:1 表中 B 数值适用于坡度小于 2%,当路口坡度大于 2%时,B 值应提高标准。 2 基地出入口位于支路时,参照次干路。 9 5.3.4 出入口宽度受车辆类别、道路缘石半径、外部道路宽度的影响,出入口最小宽度宜符 合表 5.3.4 的规定: 表 5.3.4 出入口最小宽度(m) 车型单向行驶双向行驶 小汽车6 10 公交车7.5 15 注:1 表中数值为小汽车缘石半径为 3m,公交车缘石半径为 6m 时的取值。 2 本表适用于外部道路机动车两侧无非机动车道的情况, 如果有, 可适当减小宽度。 3 进出口车辆行驶速度按 15km/h 考虑。 4 公交车指 12m 单机车。 5.3.5 基地内应设置出入口过渡段,过渡段长度应根据车型、交通量、出入口通行能力、管 理方式等因素确定,保证车辆驶入、驶出顺畅,不影响外部道路交通。 5.3.6 出入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公共汽(电)车和长途车出入口车道数量应根据通行能力计算确定。 2 公共汽(电)车和长途车出入口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 5.3.6-1 的规定: 表 5.3.6 枢纽公共汽(电)车和长途车无信号控制出入口一条车道的通行能力 类型设计通行能力(辆/h) 公共汽(电)车出/入口450 长途车出/入口220 注:1 表中数据均为直行条件下的出入口通行能力,其他形式进出应适当折减。 2 公共汽(电)车为 12m 单机车,铰接车等公共汽(电)车车型可参照城市道路交 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 的换算系数进行折减 3 长途车出入口通行能力含抬杆时间,长途车出口设计通行能力不含出口办理手续的 时间,办理手续时间约 3035s。 3 小汽车出入口单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 5.3.6-2 的规定: 表 5.3.6-2 小汽车出入口单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出入口类型管理方式设计通行能力(pcu/h) 入口 人工280 取卡390 电子识别490 出口 自动收费460 人工计时收费 110 刷卡计时、人工收费 130 电子识别、人工收费 150 10 5.4 停车区及停靠站 5.4.1 对外交通枢纽中 300 辆以上的小汽车停车场库应设置独立、连续的人行通道,减少与 机动车的交叉,且人行通道净宽不应小于 750mm。 5.4.2 公交停靠站的站台形式可选择直线式、港湾式、锯齿式。单向单车道应考虑设置港湾 式停靠站或专用停靠车道, 单向双车道可采用直线式停靠站。 公交到车区和发车区宜分别设 置。 5.4.3 公交停靠站应符合以下规定: 1 直线式停靠站应符合图 5.4.5-1、图 5.4.5-2 和表 5.4.5-1 的规定。 1)无超车道站台 图 5.4.5-1 无超车道直线式停靠站 2)有超车道站台,每个停车位上的公共汽(电)车可以单独驶入驶出。 图 5.4.5-2 有超车道可单独驶入驶出的直线式停靠站 3)有超车道站台,每个停车位上的公共汽(电)车不能单独驶入驶出。 11 图 5.4.5-3有超车道不能单独驶入驶出的直接式停靠站 表 5.4.5-1 直接式停靠站设计参数(m) 参数普通公交铰接公交 L1218 A24.530.5 B13.519.5 C15.521.5 2 港湾式停靠站应符合图 5.4.5-3 和表 5.4.5-2 规定。 图 5.4.5-3 港湾式停靠站 表 5.4.5-2 港湾式停靠站设计参数(m) 驶入段停靠段驶出段港湾长度 181.5+(Lv+1.5)n1231.5+(Lv+1.5)n 注:1 Lv 为车辆长度;n 为车站停靠泊位数; 2 停靠段长度按公交车顺序进站设计。 3 锯齿式停靠站应符合图 5.4.5-4 的规定。 12 图 5.4.5-4锯齿式停靠站 表 5.4.5-3 锯齿式停靠站设计参数(m) 参数普通公交铰接公交 L1218 C19.825.9 5.4.4 小汽车落客区车道、上客区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应符合表 5.4.4-1 和表 5.4.4-2 的规定。 表 5.4.4-1 小客车落客区车道边设计通行能力 车道对应组车道数设计通行能力(pcu/h) 第一组 2490 3600 第二组 2400 3510 第三组 2260 3360 注:该表为 100m 标准段的车道边通行能力。 13 图 5.4.4-1落客区车道边示意图 表 5.4.4-2 小汽车上客区车道边设计通行能力 布置形式合理泊位数(个)设计通行能力(pcu/h) 单排平行式48200300 并排平行式1014350500 斜列式 每列 1 车位:58 每列 2 车位:1016 430500 500650 矩阵式 3 列:1518 4 列:1224 530580 540770 14 图 5.4.4-2上客区车道边示意图 5.4.5 小汽车落客区、上客区车道设计宜符合下列规定: 1 落客区停车位单车道宽度 3m,长度 6m。 2 行车道宽度 3.25m。 3 长度超过 100m 的落客区车道宜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枢纽建筑出入口与之对应。 4 出租车上客区车道边长度超过 50m 时,上客区宜分区设置。 5.4.6 大客车车道设计宜符合下列要求: 1 落客区停车位单车道宽度 3m,行车道宽度 3.5m。 2 每 100m 长的落客区车道边的设计通行能力为 50 辆/h。 3 落客区和上客区车道边应设置在车道最靠近建筑出入口的一侧。 5.4.7 自行车停车设施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自行车停车场宜设置在行人换乘通道附近,根据需求分散设置,优先设置在地面, 设于地下时,宜具备骑行出入的条件。 2 自行车停车场应设置雨篷、照明、排水等相关设施。 15 6 建筑与环境 6.1 一般规定 6.1.1 枢纽建筑设计应满足客流换乘需求,保证换乘安全、便捷,具有良好的通风、照明、 卫生、防灾等条件,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换乘环境,并应满足运营及管理需求。 6.1.2 枢纽建筑设计应根据枢纽客流预测、用地条件、使用要求等,合理确定各类用房及空 间的功能布局及建设规模。 6.1.3 枢纽建筑应按功能划分为公共区域和非公共区域,公共区域宜按功能划分为换乘空间 和服务空间,非公共区域包含管理用房、设备用房和附属设施等。各类用房及空间应合理划 分,功能明确,便于管理,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换乘空间宜开敞、明亮,乘客流线顺畅、组织有序。 2 管理用房宜集中设置于建筑次要部位,并与换乘空间有良好的联系条件,与运营有关 的用房应靠近换乘空间。 3 与换乘空间无关的设备用房应远离换乘空间设置。 6.1.4 枢纽建筑设计应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11T 825 中绿色建筑二星级标准。 6.2 换乘空间 6.2.1 换乘广场、换乘厅的规模以及换乘通道、出入口、楼梯、自动扶梯等设施的能力,应 按超高峰设计客流量确定。 超高峰设计客流量为预测远期高峰小时客流量或客流控制期的高 峰小时客流量乘以 1.11.4 的超高峰系数。 超高峰系数应根据枢纽功能定位及客流特征等因 素综合确定。 6.2.2 换乘空间各部位最小净宽和最小净高应符合表 6.2.2 的规定。 表 6.2.2 换乘空间各部位最小净宽和净高(m) 名称最小净宽最小净高 换乘通道、天桥(地饰面至吊顶或雨棚垂直高度)2.72.6 换乘厅(地饰面至吊顶垂直高度)-3.4(机械通风) 3. 8(自然通风) 单向人行换乘楼梯2.12.4 双向人行换乘楼梯2.82.4 注:1.通道内悬吊设施距地饰面垂直高度不应小于 2.2m。 2.通往非机动车库及小汽车库的换乘楼梯宽度不应小于 1.1m。 6.2.3 正常运营时换乘空间各种设施的最大通行能力应符合表 6.2.3 的规定。 16 表 6.2.3 换乘空间各种设施的最大通行能力 名 称最大通行能力(人/h) 1m 宽通道或坡度不大于 5%的坡道 单向通行4000 双向混行3200 1m 宽楼梯 单向下行3400 单向上行3000 双向混行2600 1m 宽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0.50m/s4400 0.65m/s5400 0.60m 宽自动扶梯或自动人行道 0.50m/s2600 0.65m/s3200 注:1. 交通设施客流量中对外交通方式客流量占比超过 50%时,最大通行能力应乘以 0.85 的折减系数。 2.自动扶梯上不得使用行李推车,自动人行道上使用行李推车时最大通行能力应乘以 0.8 的折减系数。 3.对于倾斜角大于 6的自动人行道,其额定速度应限制在 0.5m/s 以内。 6.2.4 换乘广场或换乘厅内用于交通换乘的使用面积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Sh换乘广场或换乘厅内用于交通换乘的使用面积(m2) ; Qh通过换乘广场或换乘厅的最高聚集人数(人) ; Si人均使用面积(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不应小于2.3m2/人,城市内部客运交通枢纽不 应小于1.9m2/人) (m2/人) ; Q通过换乘广场或换乘厅的高峰小时换乘人数(人) ; 超高峰系数; Th通过换乘广场或换乘厅的时间(三级枢纽宜取 5min,二级(含)以上枢纽宜取 6min) 。 6.2.5 特级、一级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的主要换乘空间应进行客流动态仿真模拟,二级枢 纽的主要换乘空间宜进行客流动态仿真模拟。 6.2.6 乘客的最远换乘距离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公交线路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 120m。 2 公交与轨道交通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 200m。 3 其他交通方式间的换乘距离不宜大于 300m。 4 超过 300m 时宜设置自动人行道或采用立体换乘形式。 6.2.7 受节假日影响客流量变化大的交通枢纽,应设置乘客临时滞留区域或缓冲区域。 6.2.8 枢纽内设置安检、检疫等设施时应设置相对独立的区域,并预留乘客排队空间;设施 规模应根据设施通行能力计算。 17 6.2.9 枢纽服务设施的分类配置标准宜符合表6.2.9的规定。 表6.2.9 枢纽服务设施的分类配置标准 枢纽类型枢纽等级 需要配置的服务设施 问询处 交互式乘客信 息查询系统 金融便利自助零售 城市对外客运 交通枢纽 特级、一级、 二级、三级 城市轨道交通 枢纽 特级、一级、 二级、三级 公共汽(电)车 枢纽 三级 注: “”表示应设的设施, “”表示宜设的设施, “”表示不设的设施。 6.2.10 问询处应邻近乘客主要出入口或主要换乘节点设置。 问询客流与枢纽进出及换乘客流 应避免干扰。 6.2.11 换乘空间内的商业及服务设施布置不应影响乘客通行。 6.2.12 换乘空间内应设置厕所,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厕所设置位置明显,标志易于识别。 2 厕所宜分散布置,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80m。 3 厕所卫生设施数量应符合城市公共厕所设计标准CJJ14 的规定。 4 服务人数应按公共厕所对应的换乘空间内最高聚集人数的 0.5 倍计算。 6.3 水平及垂直交通设施 6.3.1 换乘楼梯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室内楼梯踏步宽度宜为 300mm,并不应小于 280mm;高度宜为 150mm,并不应大于 160mm。 2 楼梯宜直跑设置,每个梯段踏步不应小于 3 级,并不应大于 18 级;分段设置时,中 间休息平台深度不宜小于 1.5m,条件困难时不应小于 1.2m。 3 楼梯最小净宽应符合本规范表 6.2.2 的有关规定。 4 楼梯净宽大于3.6m时应设中间扶手。 5每组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旁应至少并列设置一部楼梯供扶梯故障或检修时使用,楼 梯的净宽不得小于1.4米。 6.3.2 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提升高度大于、等于 4m 时,应设上下行自动扶梯。在设置双向自动扶梯困难且提升 高度不大于 6m 时,可仅设上行自动扶梯。 18 2 当自动扶梯提升高度小于、等于 13m 时,自动扶梯应一次提升。当自动扶梯提升高 度大于 13m 时,宜分段连续设置;各段自动扶梯工作点间距不得小于 9.0m,且扶梯速度、 宽度及水平梯级踏板数均应相同。 3 自动扶梯的维修空间应满足设备故障、维修等作业时的运营要求。 6.3.3 供换乘使用的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自动扶梯和和自动人行道自动人行道应能满足高强度的使用应能满足高强度的使用,即即全年每天连续工作全年每天连续工作20 小时以上小时以上,且在任何且在任何3小时的间隔内小时的间隔内,持续重载时间不少于持续重载时间不少于1小时小时,其载荷应达到其载荷应达到100%的制的制 动载荷并且设备停止运行时,能够作为固定楼梯(通道)使用。动载荷并且设备停止运行时,能够作为固定楼梯(通道)使用。 6.3.4自动扶梯倾角不应大于30,扶梯名义速度可采用0.5m/s 或0.65m/s。自动人行道的倾斜 角不应大于12。 6.3.5 两台相对布置的自动扶梯工作点间距不得小于16m;自动扶梯工作点与前面影响通行 的障碍物间距不得小于8m;自动扶梯与楼梯相对布置时,自动扶梯工作点与楼梯第一级踏 步的间距不得小于12m。 6.3.6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扶手带外缘与平行墙装饰面或楼板开口边缘装饰面的水平距离, 不得小于80mm,相邻交叉或平行设置的两梯(道)之间扶手带外缘的水平距离,不得小于 160mm。 当扶手带外缘与任何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小于400mm 时, 则应设置防碰撞安全装置。 6.3.7 当自动扶梯额定速度为0.5m/s,且提升高度不大于6m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 于2块;当额定速度为0.5m/s,且提升高度大于6m时,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3块;当 额定速度等于0.65m/s时, 上、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3块; 当额定速度大于0.65m/s时,上、 下水平梯级数量不得少于4块。 6.3.8 自动扶梯的梯级前缘,以及自动人行步道胶带上空与任何障碍物的最小垂直距离不应 小于2.4m。 6.3.9 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宜避开建筑物变形缝设置。当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跨越结构 诱导缝设置时应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 6.3.10 供换乘使用的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应符合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 重型自动扶梯、 自 动人行道技术要求DB/11T705中的有关规定,其它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应符合现行国家 标准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的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GB 16899中的有关规定。 6.3.11供换乘使用的电梯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中无障碍电梯的 有关规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电梯额定载重量不应小于1000kg。 2 电梯名义速度不应小于0.63m/s,宜采用1m/s。 3 电梯开门宽度不应小于1m(1000kg 梯)或1.1m(1600kg 梯),且宜采用双扇中分 门。 6.3.12 换乘空间内当采用坡道换乘时, 坡道坡度不应大于1:20, 且水平连续长度不得超过24m, 超过时,应设长度不小于3m的平坡段。 19 6.4 防灾设计 6.4.1 枢纽建筑应具有防火灾、水淹、风灾、冰雪、地震、雷击等灾害的防灾设施,并以防 火灾为主。 6.4.2 枢纽建筑防火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汽车库、修车库、 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 的有关规定。 6.4.3 枢纽建筑的枢纽建筑的耐火等级地耐火等级地上部分上部分不应低于二级不应低于二级,地下地下部分不部分不应低于一级。应低于一级。 6.4.4 枢纽包含综合开发时,综合开发部分和枢纽部分应划分成不同的防火分区;安全出口 及疏散楼梯应各自独立设置,不得借用。 6.4.5 除其他规范另有规定外,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电梯不得作为安全疏散使用。 6.4.6 换乘空间的疏散门不应设置门槛, 其净宽度不应小于 1.4m, 且紧靠门口内外各 1.4m 范 围内不应设置踏步。 换乘厅的室外疏散通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 3m, 并应直接通向宽敞地带。 6.4.7 建构筑物中对风荷载敏感的室外结构和构件应进行抗风设计。 6.4.8 一、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的枢纽换乘厅,当设置自动灭火系统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并 采用不燃烧或难燃烧材料装修时,其每个防火分区的最大允许建筑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 1 设置在高层建筑内时,不应大于 6000m2; 2 设置在高层建筑的首层裙房,并且与高层部分划分为不同的防火分区时,不应大于 15000m2; 3 设置在单层建筑或仅设置在多层建筑的首层内时,不应大于 15000m2; 4 设置在地下或半地下时,不应大于 3000m2。 6.4.9一、 二级耐火等级建筑内疏散门或安全出口不少于 2 个的换乘厅, 其室内任何一点至 最近疏散门或安全出口的直线距离不应大于 40m; 当疏散门不能直通室外地面或疏散楼梯时, 应采用长度不大于 20m 的疏散走道通至最近的安全出口。当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室 内任何一点至最近安全出口的安全疏散距离可分别增加 25%。 6.4.10 换乘空间中每层的房间疏散门、 安全出口、 疏散走道和疏散楼梯的各自总净宽度应通 过计算确定,除应满足正常运营乘客的使用需要外,还应满足事故疏散使用。 6.4.11 换乘厅内的各防火分区之间宜采用甲级防火卷帘分隔,不宜采用防火墙分隔。 6.4.12 地下或半地下换乘厅可采用下沉广场等室外开敞空间、避难走道等方式进行疏散,并 需满足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 第 6.4.12 条、6.4.14 条的要求。 6.4.13 上部为综合开发的枢纽, 综合开发部分可利用下部建筑的开敞屋面进行疏散, 屋面楼 板的耐火极限时间不应低于 1.5 小时。开敞屋面用于疏散的净面积不应小于 169m 2,且应独 立设置不少于 1 部直通地面的疏散楼梯, 疏散楼梯的总净宽度不应小于任一防火分区通向室 外开敞空间的设计疏散总净宽度。 6.4.14 枢纽换乘厅内设置商店、餐饮等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时,配套商业服务设施总建筑面积 不得大于换乘厅建筑面积的 5%,并不得使用明火。 6.4.15 设有人防工程的交通枢纽宜将人防工程与周边建筑的人防工程连通。 20 6.5 建筑环境 6.5.1 建筑采光、通风、保温、隔热、隔声和污染物控制等室内环境要求,应符合国家和北 京市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6.5.2 装修应采用防火、防潮、防腐、耐久、易清洁的环保材料,并便于施工与维修。顶棚 及墙面材料宜兼顾吸声;地面材料应防滑、耐磨。 6.5.3 枢纽内应设置综合信息、换乘导向、事故疏散等服务乘客的标志引导系统。标志引导 系统的结构、构造应安全可靠。 6.5.4 换乘空间内设置的广告不应干扰标志引导系统。 6.5.5 外装修不应大量采用涂料、面砖等易脱落的装饰材料,宜采用外挂幕墙装饰系统。 21 7 建筑设备 7.1 给水排水 7.1.1交通枢纽建筑的用水定额、水压、水质、水温等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 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 与建筑中水设计规范 GB50336 等的有关规定。 7.1.2公共卫生间应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CJ/T164,采用感应式或自闭式龙头等节 水型卫生器具。 7.1.3汇水面积较大的屋面宜采用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 屋面雨水排水系统应有溢流设 施。溢流设施的排水能力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 的有关 规定。 7.1.4交通枢纽建筑宜根据当地的降雨情况及场地硬化面积设置雨水收集、 回用设施, 并应 符合现行国家标准雨水控制与利用工程设计规范DB11/685 的有关规定。 7.1.5交通枢纽建筑消防给水和灭火设施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 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084 的有关规定。 7.1.6 当交通枢纽建筑内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时,对于室内净空高度大于 12m 的换乘大厅 等人员密集场所,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宜采用带雾化功能的自动水炮等灭火系统。 7.1.7自动水炮灭火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固定消防炮灭火系统设计规范 GB50338 的规定。 7.1.8营业面积大于 500m2的餐饮场所, 其烹饪操作间的排油烟罩及烹饪部位应设置自动灭 火装置,且应在燃气或燃油管道上设置紧急事故自动切断装置。 7.2 暖通空调 7.2.1 交通枢纽建筑的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室内温湿度要求以及 经济水平等因素确定,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736、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11/687 的有关规定。 7.2.2 交通枢纽建筑地下换乘区域夏季室内空气计算温度和相对湿度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通风方式时,地下换乘区域的空气计算温度不应高于室外空气计算温度 5, 且不应超过 30。 2 当采用空调方式时,地下换乘区域的空气计算温度应比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温度低 23,且不应超过 30,相对湿度应在 4065%之间。 7.2.3交通枢纽建筑地下换乘区域冬季室内最低空气温度不应低于 12。 22 7.2.4 交通枢纽建筑地上换乘区域设置采暖时,冬季室内空气温度应为 16。 7.2.5 供暖地区交通枢纽建筑的各类功能用房室内设计供暖温度宜按表 7.2.5 确定。 表 7.2.5 各功能用房室内设计供暖温度() 房间名称室内设计温度 换乘大厅1618 办公室1820 会议室1820 餐厅等商业设施1618 驻班宿舍1820 7.2.6 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交通枢纽建筑各类功能用房室内设计参数宜按表 7.2.6 确定。 表 7.2.6 各功能用房空气调节室内设计参数 房间名称 夏季冬季 最小新风量 m3/(h.人) 温度 () 相对湿度 (%) 温度 () 相对湿度 (%) 换乘大厅26286516183010 办公室24266518203030 会议室24266518203030 餐厅等商 业设施 24266516182520 驻班宿舍24266518203030 7.2.7 交通枢纽建筑冷热源的选择应根据气候条件、能源政策、经济状况、周边市政设施状 况等情况,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7.2.8 大空间换乘区域空气调节系统的设计应满足节能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宜采用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 2 全空气空气调节系统的送风机和回(或排)风机宜根据空调负荷的变化进行变频调速 控制。 3 冬夏季空调系统运行时,宜根据空调区域的 CO2浓度控制空调系统的新风量。 4 过渡季空调系统宜采用全新风运行,并设计相应的排风系统。 7.2.9 当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 10m,且体积大于 10000m3时,应采用分层空调气流组织形式。 7.2.10 交通枢纽建筑中采用对室内空气进行冷/热循环处理的末端设备加集中新风的空气调 节系统,其设计最小新风总送风量大于等于 40000m3/h 时,应有相当于总新风送风量至少 25%的排风设置集中排风系统,并进行能量回收。 7.2.11 交通枢纽建筑中全空气直流式集中空调系统的送风量大于等于 3000m3/h 时,应对相 当于送风量至少 75%的排风进行能量回收。 7.2.12 采用燃气灶具的地下室、半地下室(液化石油气除外)或地上密闭房间厨房,通风系 23 统应符合下列要求: 1 用气房间应设置燃气浓度检测报警器; 2 应设置独立的机械送排风系统; 3 事故通风换气次数不应小于 12 次/h; 4 事故通风应采用防爆型通风装置。 7.2.13 建筑物内的燃油、 燃气锅炉房的锅炉间、 直燃机房以及与之配套的油库、 日用油箱间、 油泵间、 燃气调压和计量间等应设置可靠的通风设施及安全报警装置, 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 准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 锅炉房设计规范GB50041 的有关规定。 7.2.14 交通枢纽建筑的防火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防烟、 排烟系统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GB*的有关规定。 7.3 电气 7.3.1交通枢纽建筑电气设计应遵循现行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和规范。 7.3.2交通枢纽用电负荷等级应按不低于二级负荷供电要求设计,其中重要、特级、一级的 交通枢纽应为一级负荷,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 及民 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16 的规定。 7.3.3用电设备的负荷分级: 一级负荷:火灾自动报警设备、消防水泵及消防水管保温设备、防排烟风机、防火(卷 帘)门、消防电梯、应急照明、火灾或其他灾害仍需使用的用电设备;通讯系统设备、信息 系统设备、综合监控系统设备、电力监控系统设备、门禁系统设备、安防设施、安检设施; 自动售检票设备。 其中火灾自动报警设备、通讯系统设备、信息系统设备、综合监控系统设备、应急照 明为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 二级负荷:长途公交到发车区、换乘厅正常照明、排污泵、自动扶梯、非消防电梯、 电能质量检测系统设备、乘客信息系统与标志系统设备、锅炉房设备、非消防用电动窗。 三级负荷:不属于一级和二级的用电负荷。 (如空调制冷及水系统设备、一般照明、广 告照明、电开水设备、厨房设备等) 当枢纽建筑机房及重要场所中有一级负荷中特别重要负荷的设备时,直接为其运行服 务的空调用电不应低于一级负荷; 有大量一级负荷设备时, 直接为其运行服务的空调用电不 应低于二级负荷。 有特殊要求的用电负荷,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工艺要求确定。 7.3.4 照明: 1 照明及应急照明照度标准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和行 业标准交通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243 的有关规定。 24 2 乘客公共场所应设置合理的引导标示照明。 3 高度较高的场所,宜按使用要求采用 LED 灯、金属卤化物灯或电子感应(无极)灯 等,应急照明应选用 LED 灯、紧凑型荧光灯、荧光灯等能快速点燃的光源,疏散指示标志 照明宜选用 LED 疏散指示灯。 4.引导标示照明的配电可按相应建筑的高级别负荷电源供给。 5.应急照明的配电应按相应建筑的最高级别负荷电源供给,且应能自动投入。 6.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的备用电源的连续供电时间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50016 的相关规定。 7.3.5 照明控制: 1 照明控制方式应根据使用条件及功能要求决定,一般场所宜采用就地分散控制;公共 场所的照明及广告、标示照明宜采用分区域集中控制。 2 天然采光良好的场所,应按该场所的照度自动开关人工照明或调节照明照度。 3 门厅、换乘大厅、候车厅、到发站厅、车库等公共场所应采用夜间自动降低照度的 装置;门厅、换乘大厅、候车厅、到发站厅等公共场所运营期间应根据客运情况控制照明照 度,低峰时间降低照度,但不得低于标准值的 1/2,非运营时间可只保留火灾应急照明及值 班照明。 4.走廊、楼梯间、卫生间采用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照明,人员活动不密集的走廊、 楼梯间、卫生间采用声光或人体感应控制,人员活动密集的走廊、楼梯间、卫生间采用集中 控制。 5 设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及消防控制室的交通枢纽内,当确认火灾后,由发生火灾的 报警区域开始, 顺序启动全楼疏散通道的消防应急照明和疏散指示系统, 系统全部投入应急 状态的启动时间不应大于 5s。 7.3.6电缆 1交通枢纽建筑中除直埋敷设的电缆和穿管暗敷的电线电缆外,其他成束敷设的电线 电缆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电线电缆; 用于消防负荷的应采用低烟无卤阻燃耐火电线电缆或矿 物绝缘电缆。 7.3.7广告系统、标识系统等特定功能系统供电须单独计量,并应独立控制开关。 7.3.8电气节能设计除满足相关规范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宜设置电力监控系统,商业、出租等区域应设置电能计量表; 2设置建筑设备监控系统; 3设置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4机电设备及电气器件选用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的能效比标准和谐波限值。 25 8 枢纽信息化系统 8.1 一般规定 8.1.1 枢纽应同步实施具有不同建设要求的信息化系统,应符合表 8.1.1 的规定。 表 8.1.1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信息化系统建设要求 枢纽类别城市对外客运交通枢纽城市内部客运交通枢纽 铁路枢纽长途汽车 枢纽 综合 枢纽 轨道交通枢 纽 快速公共汽 车(BRT)或 常规公共交 通枢纽 信息化系 统建设要 求 中心区中心区 外围 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外贸经理招聘笔试预测题及解析
- 2025年医疗法规与政策知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村级水利工程师选拔试题及答案解析
- 无菌操作知识培训课件
- 肠道激素受体结合研究-洞察及研究
- 2025年教育心理学研究与应用教师招聘笔试预测试题集
- 2025年病理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与习题集
- 2025年中级无人机应急投送员面试指南考点解析与模拟题训练
- 2025年电子商务运营策略与案例分析预测题集
- 2025年汽车工程师中级面试题集与行业趋势分析
- 松毛岭战役课件
- 北京市东城区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统一检测 化学试卷(解析版)
- 燃气管道巡线人员管理制度
- 采购主管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
- 江苏保安考试题纲及答案
- 2025年一次性社保赔偿协议模板
- 《镁铝合金的腐蚀与防护》课件
- 园区安全培训
- 初中数学+认识方程+课件++鲁教版(五四制)数学六年级下册
- 初高中一体化贯通培养教育管理探索与思考
- 港股基础知识入门培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