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pdf_第1页
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pdf_第2页
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pdf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 2卷第 7期 2 0 1 0年 7月 人民黄河 YELLOW RI VER Vo 1 3 2 No 7 J u 1 , 2 0 1 0 【 水利水电工程 】 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机制研究现状与思考 钱海涛 一 , 谭朝爽。 , 王思敬 , 严福章4 ( 1 中国地震局 地壳应力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8 5 ; 2 中国科学院 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北京 1 0 0 0 2 9 ; 3 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 武汉), 湖北 宜 昌4 4 3 0 0 3 ; 4 水利部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 总院 , 北 京 1 0 0 0 1 1 ) 摘要: 总结了国内外碳酸盐岩溶蚀机制理论的研究成果, 介绍了P WP模型、 薄膜理论模型、 反应一扩散动力学模型及 D B L理论模型等多个溶蚀理论模型, 认为目前的研究无法从根本上揭示碳酸盐岩溶蚀的动力学机制, 难以解释不同类型 碳酸盐岩溶蚀特征的差异, 已有的溶蚀理论模型无法可靠推广应用。指出分子动力学可以在分子层次上对碳酸盐岩的 溶蚀过程机理进行研究 , 综合分析在 分子一微观一 宏观 3种不 同尺度层次上的相 关研 究成果 , 可更好地揭示碳酸盐岩 的 溶蚀动力学机制、 建立可靠的溶蚀理论模型。 关键词 :溶蚀 动力学机制 ;理论模型 ;分子动力学;碳酸 盐岩 中图分类号 :P 5 8 8 2 4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1 0 3 9 6 9 j i s s n 1 0 0 0 1 3 7 9 2 0 1 0 0 7 0 5 8 岩溶是因自然界中的碳酸盐岩被溶解而导致的一种广泛 存在的地质现象。近 1 0 0 a 来 , 因岩溶发育而导致的水库渗漏、 岩溶塌陷、 隧道突水 、 塌方等地质灾害频繁发生, 给国民经济和 人 民生活造成 巨大损失 “ 。其原 因在于岩溶勘测 分析理论 存在一定缺陷, 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动力学机制还不甚清楚, 往 往只能做初步、 模糊、 定性的简要分析。 碳酸盐岩溶蚀动力学机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 涉及工 程地质学、 水文地质学、 地球化学等多个学科。笔者通过对国 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的 回顾分 析 , 全面展 示该 领域 内 的研 究 成 果, 分析存在的问题 , 并对可能的解决途径与趋势进行了探讨。 1 国内外研究概况 1 1 国外研究概况 关于碳酸盐岩溶蚀理论的研究, T o m i n a g a使大理岩盘以 4 8 5 r ra i n的速度在稀 H C 1 溶液中旋转, 研究结果表明溶解速 率与包含的 C O 2 体积有关 ; E r g a 、 T e r j e s e n 用 自由漂移法在接近 平衡的2 5的 C O 一H : 0溶液中测定了溶解钙量与时间的函 数关系 , 指出溶解速率 的控制 过程在于水 动力 边界层 ; We y l将 饱和 C O : 水溶液 ( p H= 3 9 ) 喷淋到方解石表面 , 发现溶解速率 与喷淋速率有关, 认为物质传输控制反应过程 ; C u r l进一步对 溶解过程中C O 转换机制进行了研究 , 认为物理溶解 C O : 转变 为具有化学侵蚀性 的 H C O 的过程足 缓慢的 ; Mu l li n提 出了方 解石溶解动力机制 的吸附层模 型; B e me r 、 M o r s e进行 了天然水 中 C a C O 溶解动力学过程试验 揭示 _厂 溶解过程中的质量运 移 扩散机制和表面反应机制 ; P l u m e r 进一步研究发现了在 一 个 总大气压 、 度 2 5 : 的情 况 饱 f 1 j C O, 溶 液中方解石 溶解 的表面反 埔4 罅 ; 曲 0 l 、 l或 K C I 溶 液中方 解 溶解动力 一潜 f 打 =j f 。 【 l、 、 S f ) : 一 等单 j 3 0 个离 子 对 溶 解 动 力 学 过 程 的影 响 ; P lu mm e r 、 Wig le y 、 P a r k h u r s t 对碳酸盐矿物溶解表面的动力学机制进行了较为系 统的总结, 精确地给出了著名的反映碳酸盐岩溶解机理及其动 力学过程的 P WP方程 。 S t u m m、 M o r g a n认为碳酸盐岩 的溶 解过程是一个 异相反应 过程 , 存在6 个依次进行的反应步骤, 当其中一个步骤反应速 率远低于其他步骤反应速率时, 碳酸盐岩溶解的总体反应速率 将取决于速率最慢的一个动力学过程; 在不同环境条件下, 溶 解反应速率不同, 碳酸盐岩溶解的总体控制机理可分为质量传 输控制、 表面化学反应控制以及混合动力学过程控制 3类 。 R ich a r d 、 S j b e r g 提 出了石灰岩溶蚀 的异相反应速率控制模 型 1 6 , H a d d a d对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总结 ; B u h a m a n n 、 D r e b r o d t W建立了碳 酸盐岩 溶蚀 的反应一扩散 动力学理论模 型 ; Ma t s Wa l li n等提出了薄膜理论模型 ; 针对紊流 时的溶蚀作用, D r e b r o d t W 等提出了一个综合性更强的扩散边 界层理论模型 。 从2 0世纪 9 0年代开始, 随着碳酸盐岩矿物溶解动力学模 型的发展 , 开始 了应用性研究 , D r e y b r o d t W 等将碳 酸盐岩溶蚀 的动力学模型应用于灰岩地区岩溶发育演化过程研究 , F o r d D C等将其应用于岩溶管道形成过程研究; R o m a n o v a D等 应用碳酸盐岩溶蚀动力学模型分析了水化学边界条件对岩溶 含水层形成演化过程 的影响 。 收稿 日期 : 2 0 0 9 一l2 一 l3 基金项 目: 中国地 震局 地 壳应 力研 究所 基 本科研 业务 专项 基 金 资助 项 目 ( Z DJ 2 0 0 9 0 7 ) 。 作者简介: 钱海涛( 1 9 7 8 一) , 男, 河南新县人, 副研究员, 博士, 主要从事工程地 质 、 水文地质和地震地质灾害等研 究工作。 E ma il: h a it a oqia n 1 6 3con 人 民 黄 河2 0 1 0年第 7期 1 2国 内研 究概 况 中国科 学院地质研究 所岩 溶组 以溶解 度和 溶蚀度 为溶 蚀 指标 , 分析 了碳酸盐 的成分 、 结 构及成 因类 型对 溶蚀性 能 的影 响 。金玉璋等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 中 的温 度效应 进行 了研 究 ; 石平芳等从化学动力学角度对碳酸盐岩矿物的发育溶 蚀 机理进行 了总结 ; 韩 宝平 等对岩 溶 发育 的微 观机 理进 行 了研究 , 指出 了岩溶过程 巾的非 均匀溶 蚀现象 ; 赵景波 等从 溶 蚀机理人 于 , 分析 厂岩溶发育 的物理化学模式 。 应用方 面 , 祝风君将裂隙溶蚀反应动 力学机理 应用 于太 原 兰村泉域 的岩溶 研究 中 ” ; 沈继 芳等 对清 江 隔河 岩水 库非 连 续介质岩溶发 育的动力学 机制进行 了模拟 研究 ; 刘再华等将 碳酸盐岩溶解和沉积的动力学模型应用于贵州乌江渡水 电站灌浆 廊道钙华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分析 中,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2 理论模 型 碳酸盐岩溶解动力学 机制研究 的核心是 在一定条 件下 , 确 定碳酸盐岩溶解过程的控制因素以及在其控制下的溶解速率。 目前 , 涉及岩溶动力学机理 的代表性理论模型主要有 4种, P WP方程 、 薄膜理论模 型 、 反应一扩 散动力 学理论 模型 及扩 散 边界层 ( D B L ) 理论模 型。 2 1 P WP模 型 P lu m m e r 、 Wi g le y 、 P a r k h u r s t ” 使 用稳 定 p H 法和 自由漂 移 法研究 了不 同温度和 C O 分压条件下 , 晶体冰洲石在稀溶液 中 的溶解行 为 , 通 过对 试验 资料 及 已有研 究成 果 的 系统 分析 认 为, 溶解时在方解石表面同时发生着 3个基元化学反应 : C a C O 3+H C a 。 +H C O f ( 1 ) C a C O 3+H 2 C 0 3 c a +2 H C O f ( 2 ) C a C O 3+H 2 0 C a +O H一 ( 3 ) 基 于上述关 系 , 提 出了著名 的 P WP方程 : R=k 1 ( H )+k 2 ( H 2 co ;)+k 3 ( H 2 O)一k 4 ( ca ) ( H c0 i) ( 4 ) 式中: 为总体溶解速率; 、 k 、 k , 、 k 为反应速率常数。 目前 , P WP模型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由于其是在基于溶液 充分搅拌的条件下获得的, 此时质量传输为非速率限制因素 , 且溶液体积与晶体表面积的比值非常大, C O :向 H C O 的转换 也不能构成对速率的限制 , 因此 P WP方程实际只给出了溶解 过程中表面反应控制信息 , 即 P WP方程属表面化学反应控制 模型。 2 2 薄膜理论模型 Wa ll in 、 B j e d e等 提 出了薄膜理论模型 。与 P WP模 型 相 比, 该模型走 向了另一个极端 , 它假定 固 、 液 界面间达 到相平 衡 , 认为溶解反应由纯粹的质量传输控制, 而这仅是在酸性环 境 ( p H 4 0 ) 中基本满足 。因此 , 该理 论模型 也不适 用于一 般 自然条件 下碳 酸盐岩溶解情况 。 2 3反应一扩散动力学理论模型 充分考虑碳 酸盐岩溶解过程中各环节 的影响 , 针对 流动系 统 , B u h m a n n 、 D r e y b r o d t W_ l 驯 在 P WP模型 的基础上提 出了综 合性的反应一扩散动 力学理 论模 型。该模 型 同时考虑 水 动力 条件及溶液 中 C O : 的慢速转 换对碳 酸钙溶解 和沉积 速率 的影 响 , 认 为碳 酸盐岩溶解 同时受 3个动 力过 程控制 : 酸 钙 阎体 的 表面反应 , 其动力学反应速率可 由 P WP方程 表述 ; 溶液 中 C O 的慢速转换反应 , C O 一H c0 ; 碳酸钙阎体表面溶解反应绀分 Ca “ 、C O : 一 、 rico ;向溶液的质量传输过程以及溶液中的 H 、 H : C O , 、 C O : 向固体表面的质量传输过程 。 针对 自然条件下碳酸盐 岩溶蚀 的情 况 , B u h ma n n 、 D r e y b r o d t 给出了模型数值解。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认为, 在水流为层流 情况下, 在远离溶解平衡时, 其速率与浓度差近似呈线性关系 R d( C 一C) ( 5) 式 中: 为溶解速率常数 , 取 决于系统 的温度 、 C O : 分压 、 水 流厚 度 ; C为溶液 中 C a “ 的浓度 ; C 为某 一温 度下 , 办 解 溶 解 达 到平衡时溶液 中 c a “ 的浓 度。 D r e y b r o d t 对碳酸盐岩在近饱 和时 的溶蚀 动力学 过程进 行了研究, 发现在接近溶解平衡状态时 溶蚀速率比远离平衡 时低几个数量级 , 式 ( 5 ) 的线性 溶蚀 速率模型已不再适 用 , 经综 合分析以溶液中 ca “浓度为指标, 将溶解过程近似分为几个阶 段 , 并给 出计算公式 : R( C):k ” ( C 一C ) ( 6 ) 式中: n=1 , 2 , 4, ; k 为对应溶解反应阶段 n的速率常数。 通过对比理论计算结果与试验资料及野外 自然条件下灰 岩溶蚀情况发现, 虽然理论值超过实际值, 但两者有一定一敛 性 , 利用它分析碳 酸盐岩溶蚀 问题 可以得 到许多重要 信息。 2 4 扩散边界层( D B L ) 理论模型 针对紊流时的溶蚀作用, 特别是自然界快速流动的 C O 一 H : 0系统 , 上述 反应一扩 散动 力 学理 论模 型 过 于简 化 , 对 此 , D r e b r o d t h W、 B u h ma n n D通过引入固、 液界面间的扩散边界层 ( D B Ld i f f u s i o n B o u n d a r y L a y e r ) 对 反应一扩散 动力 学理 论模 型进行了进一步扩充 。D B L 模型假定扩散边界层内的质量 传输为分子扩散, 而此外的溶液区为均匀溶液区, 扩散边界层 ( D B L ) 厚度通过试验确定 。 扩散边界层( D B L ) 模型是一个更为综合性的模型 , 但 目前 还处在发展阶段, 对封闭性系统还未曾考虑, 也无法解释水溶 液近平衡时的溶解和沉积特征, 其在高速水流和慢速水流下的 适用性还需进一步验证 。 3 存在的问题与讨论 3 1 存在 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碳酸盐岩溶蚀机制研究在理论 和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目前的碳 酸盐岩溶蚀理论研究 主要根据宏观溶蚀 试验结果 , 从唯象角度 进行分析总结并建立理 沦模型 , 未 能从 微观角度 揭示其溶蚀动 力学机制, 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目前的溶蚀理论研究主 要针对方解石和冰洲 石这 类纯碳 酸盐 岩进行 , 难 以解 释灰岩 、 方解石、 冰洲石 、 白云岩、 泥灰岩及大理岩等不同类型碳酸盐岩 溶蚀特征上的差异, 对于实际自然条件下的不纯碳酸盐岩开展 研究得很少 ; 日前 的溶 蚀理论 仅 限于化 学反应 方面 , 对应 力 的影响未 曾考虑 , 大量研 究表 明 , 岩 矿 物彳 F 不 州 力 境 F l 31 人 民 黄 河2 0 1 0年第 7期 的溶解度 、 溶蚀速度等具有一定差异 , 因此需要更为全 面 地考虑应力特征的碳酸盐岩溶蚀理论 ; 尽管目前碳酸盐岩溶 蚀的理论模型已初步应用于一些岩溶地质问题分析中, 但真正 应用于具体工程实践的很少 , 两者需要深入结合和相互补充 。 3 2 研 究新 思路 上述问题存在 的原因是研究尺 度 、 层 次不 足 , 目前 关于碳 酸盐岩溶蚀理论的研究集 中在野外调查 、 宏 观溶蚀 试验以及显 微镜和扫描 电镜层 次上 的微观观测 , 未能从更 为细 微尺度层次 上开展研究 , 无法从 根本上揭 示碳酸盐 岩溶蚀 的机理 。因此 , 从科学研究方法论 的角度上 , 需要从 根本 、 细微 的尺度层 次上 开展研究 , 才可能克服诸多 限制 。 分子动力学是一门结合物理 、 数学和化学的综合分子模拟 方法, 许多在试验中无法获得的微观细节,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 中都可以方便地观察到, 分子动力学方法给我们指引了一条新 的研究思路 。利用分子动力 学方法 可以从更 细微 的分 子尺度 层次上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 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反应开展研究 , 能更 深入地揭示碳酸盐岩溶蚀的机理。 研究的最终 目的是服务于工程 实践 , 因此仅在细微 的分 子 尺度层次上开展研究是不够的 , 需要在弄清机理 的基础 上提出 工程勘察 、 宏观可用的理论模型 , 此 时 , 结合传统 的微观一宏 观 层次上的试验及理论研 究方 法是很有 必要的 。综合在 分子层 次一 微观层次一宏观层次 3种不同尺度层次上 的研究成果 , 才 能从 根本上揭示碳酸盐岩溶蚀动力学机制 , 建 立可靠适 用的溶 蚀理论模型。 参考文献 : 1 卢耀如 中国岩溶( 喀斯特) 发育规律及其若 卜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J 地质学报 , 1 9 7 3 ( 1 ) : 1 2 11 3 6 2 国家地质总局 书刊编辑室 岩溶 地区水文 地质 及工程地质 工作经验 汇编 ( 第二辑) G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 9 7 8 3 铁道部第二勘测设计院 岩溶工程地质 Mj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 9 8 4 4 俞锦标 , 杨立铮, 章海生, 等 中国喀斯特发 育规 律典型研究 M 北 京: 科 学出版社 , 1 9 9 0 5 邹成杰, 张汝清, 光耀华 等 水利水电岩溶工程地质 M 北京: 水利电力 出版社 , 1 9 9 4 6 沈继方 , 李焰 云, 徐 瑞春 , 等 清 江流域岩 溶研究 M 北京 : 地质 出版社 , l9 9 6 7 中国地质科学院情报所 国外岩溶研究 R 北京: 中国地质科学院情报 所 , 1 9 7 8 8 卢耀如 岩溶水文地质环境演化与l _: 程效应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 9 9 9 9 张佳桂 三峡库 区灰质泥质岩岩溶及岩溶地质灾害研究 R 北京 : 中 国地 质科学研究院, 2 0 0 1 1 0 罗玉华 水库岩溶坝基处理实践 与研究 以湖北 五峰 龚家坪水库大坝 为例 D 南京 : 河海大学, 2 0 0 4 , 1 1 D r e y b r odt WP r o ce s s e s in K a r s t S y s t e m s P h y s ics ,C h e m is tr y , a n d G e o l o g y M B e r lin : S p r i n g e rV e r la g ,1 9 8 8 1 2 K a y e C A T h e e ff e ct o f s o l v e n t m o t i o n o n l i m e s t o n e s o l u t i o n J J o u r n a l o f Ge o lo g y, 1 9 57, 6 5: 3 5 4 6 1 3 W e y l P T h e s o lu t io n k i n e t i cs o f cal ci t e J J o u r n al o f G e o l o gy, 1 9 5 8 , 6 6 : l6 31 7 6 1 4 P l u m m e r L N , W i g h y T 1 M T h e d i s s o l u t i o n o f ca l ci te i n C O 2 : s a tu r a t e d s o l u - t i o n s a t 2 5 。 C a n d 1 a r m to tal p r e s s u r e J G e h im i ca e t C o s m o ch im ica A ct a , 1 9 7 6, 4 0: 1 912 02 l3 2 1 5 R ick a r d D T , S j b e r g E L M i x e d k in e t ics co n tr o l o f ca l ci t e d i s s o lu t i o n r a t e s J A m e r J S ci, 1 9 8 3 , 2 8 3 : 8 1 5 8 3 0 1 6 j P lu m m e r L N, W ig le y T L M, P a r k h u r s t D L T h e k in e t ics o f ca lcit e d is s o lu t io n i n C O 2 一 w a t e r s y s t e m s a t 5 6 0 o C a n d 0 01 0 a t m C 0 2 J A m e r J s ci, 1 9 7 8 2 7 8: 1 7 92 1 6 1 7 F o r d D C , Wi l l i a m s P W K a rs t G e o m o r p h o l o g y a n d H y d ro l o g y M L o n d o n : Un win Hy wa n, 1 98 9 1 8 D r e y b r o d t W K in e t ics o f d i s s o lu tio n ca lci t e a n d it s a p p li ca t io n t o k a r s te a tio n J C h e m i cal G e o lo g y , 1 9 8 1 , 3 1 : 2 4 5 2 6 9 1 9 B u h a m a n n D, D re y b r o d t W T h e k in e t i cs o f ca l cit e d is s o lu tio n a n d p r e ci p ita t io n i n g e o l o g i ca l l y r e l e v a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k a rs t a r e a s : O p e n s y s t e m J C h e m i ca l G e o lo gy ,1 9 8 5 , 4 8: 1 8 9 21 1 2 0 B u h a m a n n D , D r e y b r o d t W T h e k i n e t i c s o f calci t e d i s s o l u ti o n a n d p r e ci p i t a t i o n i n g e o l o g i cally r e l e v a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k a r s t a re a s : C l o s e d s y s te m J C h e m i cal Ge o l o gy ,1 9 8 5, 5 3: 1 0 91 2 4 2 1 M a t s W, I n g e m a r B A m a s s tr a n s f e r m o d e l f o r lim e s t o n e d is s o lu t io n f r o m a 1- o - t a r in g cy lin d e r J C h e m E n g , 1 9 8 9 , 4 4 ( 1 ) : 6 1 6 7 2 2 M a ts W, l n g e m a r B R a t e m o d e l s f o r l i m e s to n e d i s s o l u t i o n : A co m p a r i son J G e o ch i mica e t C o s mo ch im ica A ct a 1 9 8 9, 5 3( 6 ): ll7 11 1 7 6 2 3 Wo lfg a n g D , D ie te r B A m a s s tr a n s f e r m ode l f o r d is so lu t i o n a n d p r e cip it a t io n o f ca lcit e f r o m s o lu t io n s in tu r b u l e n t m o tio n J C h e m i ca l G e o lo g y , 1 9 9 1 , 9 0 : lO7 1 22 2 4 D r e y b r odt W T h e r o te o f d i s s o l u t i o n k i n e t i cs i n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k a r s t a q u i - r s in lim e s t o n e : A m o d e l s im u la t i o n o f k ar s t e v o lu t io n J J o u r n al o f G e o lo - g Y , 1 9 9 0, 9 8( 5 ): 6 3 96 5 5 2 5 D r e y b r o d t W P r i n ci p l e o f e a r l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k a r s t e o n d u i u n d e r n a t u r a l and m an ma d e co n d it io n s r e v e al e d b )r ma th e ma t i cal a n a ly s i s o f n u m e r i cal mo d e ls J Wa t e r R e s o u r ce s R e s e a r ch , 1 9 9 6 , 3 2 ( 9 ) : 2 9 2 3 2 9 3 5 2 6 G a b r o v s e k F , D r e y b r o d t W A m o d e l o f t h e e a r l y e v o l u t i o n o f k a r s t a q u i f e r s i n l i m e s t o n e i n t h e d i m e n s i o n s o f l e n g t h and d e p t h J J o u r n a l o f H 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