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pdf_第1页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pdf_第2页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pdf_第3页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pdf_第4页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n e e r in g G e o lo g y 工程地质学报 1 0 0 4 9 6 6 5 2 0 1 1 1 9 ( 4 ) 0 6 0 1 0 5 毛乌素沙漠风 积砂 地层碎石桩载荷试 验研 究 宋焱勋 王治军 李喜安 何 军 李 亮 贾丽娜 陈文军 宋继文 马 崇 田安家 王锦霞 (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西安7 1 0 0 5 4 ) (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西安7 1 0 0 2 1 ) ( 国土资源部岩土工程开放研究实验室西安7 1 0 0 5 4 ) ( 山西省地勘局 2 1 4地质队运城o 4 4 o o o ) ( 河北省地矿局第一地质大队邯郸0 5 6 0 0 1 ) , 摘要在榆林地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 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行 了探索性研究。通过试验得到天然地基临塑荷载为 1 2 8 k P a , 极限荷载 3 2 0 k P a ;碎石桩单桩临塑荷载为 1 0 1 9 2 k P a , 极限荷载 不小于3 3 1 2 4 k P a ; 桩间土临塑荷载为3 1 8 k P a , 极限荷载 1 5 9 0 k P a ; 复合地基临塑荷载为5 3 5 k P a , 极限荷载不小于2 0 7 2 k P a ;除 此之外 , 在 本文试验条件 下 , 碎石桩的有效桩长可达 8 m左右 , 但上部荷 载则主要 由 4 m 以上桩体 承担 。本文 的有关 结论为该 区振 冲砂桩复合地基 的设计和施工提供 了十分重要 的参考依据 。 关键词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振冲碎石桩承载力 载荷试验 中图分类号 : T U 4 4 1 文献标识码 : A S TATI C LoADI NG TESTS oN VI BRATI NG GRAVEL PI LE FoUNDATI oN I N M U US DES ERT S O NG Ya n x u n WANG Z h iJ u n L I Xi a n HE J u n L I L ia n g J I A L i n a C HEN We n i u n S O NG J iw e n MA C o n g T I AN An J i a WANG J in Xi a ( ( ) C o ll e g e o fG e o lo g y E n g in e e r i n g a n d Geo m a t i cs , C h a n g a n U n i v e r s ity , X i a n 7 1 0 0 5 4 ) ( C o m p a n y li mi t e d o f C h a n g q in g S ci e n ce a n d T e ch n o l o g y , X i a n 7 1 0 0 2 1 ) ( O p e n R e s e a r ch L a b o r a t o o fG e o t e ch n i ca l E n g in e e r in g, T h e Mi n i s t r y o fL a n d R e s o u r ce s , X i a n 7 1 0 0 5 4 ) ( Geo l o g y T e a m of E x p l o r a t i o n B u r e a d o f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e , Y u n ch e n g 0 4 4 0 0 0 ) ( G e o l o g y T e a m of E x p l o r a t i o n B u r e a u o fH e b e i P r ovi n ce , H a nda n 0 5 6 0 0 1 ) Abs t r a ct Th is pa p e r p r e s e n t s t h e f ie ld s t a t i c lo a d in g t e s t s o n Vib r a t i ng Gr a v e l Pi le F o u n d a t i o n in Mu Us De s e r t Th e e f f e ct iv e le n g t h o f t h e g r a v e l p ile a n d t h e b e a ri n g ca p a cit y o f t he Vib r a t in g Gr a v e l P ile Fo u n da t io n a r e s t u di e d Th e t e s t r e s u l t s s h o w t h a t t h e cri t ica l lo a d s o f t h e n a t u r a l b a s e, gra v e l pi le, s o il b e t we e n p ile s a n d t h e co mp o u n d f o un d a t io n a r e 1 2 8 k Pa1 01 9 2 k Pa,31 8 k Pa, a n d 5 35 k Pa, a n d t h e li mi t lo a d s o f t h e n a t u r a l b a s e a n d t h e s o il b e 一 $ 收稿 日期 : 2 0 1 1 0 3 2 0 ;收到修改稿 日期 : 2 0 1 1 0 6 1 0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 目( 4 0 7 7 2 1 8 2 ) , 西安长庆科技工程有限责任公 司科技攻关项 目( 2 0 0 9 0 9 1 6 ) ,长安大学 中央高校基 本 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 目( C HD 2 0 1 0 J C ) 资助 第一作者简 介: 宋 焱勋 , 主要从事地质工程方面的科研 与教学工作 E m a i l: s o n g y x ch d e d u a n J o u r n a l o fE n g i n e e r in g 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 学报2 0 1 1 t we e n p il e s a r e 3 2 0 k Pa a n d 3 1 8 k Pa r e s p e ct iv e ly Th e l imit lo a d s o f t h e g r a v e l p ile a n d t he co mpo u n d f o un d a t i o n a r e mo r e t h a n 3 3 1 2 4 k Pa a n d 2 0 7 2 k Pa r e s p e ct iv e ly Th e r e s u lt s a ls o s h o w t h a t a lt ho u g h t h e e f f e ct iv e le n g t h o f t h e gra v e l p ile r e a ch e s 8 m t h e l o a ds a r e s u p p o r t e d ma in l y b y t h e u p p e r 4 m o f t h e gra v e l p il e Th e wo r k o f t h is p a p e r ma k e s gre a t s ig ni fi ca n ce t o p r a ct ice o f t h e gra v e l Pi le Fo u n da t i o n in t h e Mu Us De s e rt Ke y wo r ds Mu Us De s e r t ,Ae o lia n s a n d,Vib r a t in g gra v e l p ile,Be a r in g ca p a ci t y,L o a d in g t e s t 1 引 言 采用振冲碎石桩法进行地基处理可以有效地提 高地基承载力, 并且成桩过程中由于加填料而对桩 周土具有十分明显 的挤密效果 , 加之碎石的掺入使 得桩体材料的力学性质大为提高, 同时桩体材料级 配的改善使得地基中形成渗透性能良好的人工竖向 排水减压通道 , 可有效地消散超孔隙水压力而加快 地基的排水固结, 同时在振 冲碎石桩施工产生的预 振效应也能够有效降低或消除砂土的液化趋势。近 年来 , 振 冲碎石桩法 由于其加 固效果好且技术适用 性强 , 不受场地限制 、 噪音相对较小 、 对环境影响小 、 施工简便、 工期短等优点而在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 层处理施工中得到了较为广泛应用。但相对来说 , 对该区碎石桩复合地基的相关理 论研究却远远滞 后, 难以满足工程实践的要求。为此 , 本文在榆林地 区典型风积砂地层中开展了碎石桩复合地基载荷试 验 , 通过试验对碎石桩有效桩长及承载力等方面进 行了探索性研究 。 2 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试验条件 本次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试验场地位于陕西省 榆林市榆横工业区内, 北邻百米大道, 西距延长 2 0 x 1 0 t 醋酸厂约 3 k m。该场地原地貌单元属毛乌素沙 漠边缘的沙丘地貌, 主要为波状沙丘地 , 场地整平后 的地面标高介于 1 1 2 3 7 11 1 1 5 9 4 m 之间。据钻 探揭露 , 场地地层 自上而下 由人工素填土、 风积砂、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砂类土等组成 : 细砂( Q ; ) : 褐黄色、 松散、 稍湿、 级配差。厚度 0 3 6 8 m, 层底 标高 1 1 1 2 3 31 1 2 0 6 8 m, 层底 深度 1 88 O m。 细砂 ( Q ) : 褐黄色、 湿一 饱和, 稍密一 中密、 颗粒 均匀 , 分选性较好, 局部夹有 中砂薄层 。厚度 1 2 0 7 4 0 m, 层底标高 1 1 0 7 3 41 1 1 6 3 3 m, 层底深度 5 51 1 1 0 m。 细砂 ( Q 呻 ) : 褐黄 色、 饱 和 , 密 实 、 颗 粒 均匀 , 分 选性 较好 , 局 部 夹有 中砂 薄 层 。厚 度 3 8 01 2 5 0 m, 层底标高 1 1 0 0 7 91 1 1 0 0 6 m, 层底深度 1 2 4 2 1 O m。 细砂 ( 一 ) : 灰褐色, 饱和 、 密实, 级配良好 , 分选性较好, 局部夹有粉砂薄 层 。厚 度 6 0 1 2 6 0 m, 层 底 标 高 1 0 9 0 9 4 1 0 9 9 4 6 m, 层 底 深 度2 4 9 2 8 0 m。 细 砂 ( Q ) : 灰褐色 , 饱和、 密实, 级配 良好 , 分选 性较 好 , 局部夹有粉砂薄层。在场地普遍有所揭露 , 本次 勘察未穿透 , 最大揭露厚度 9 0 m。根据勘察结果, 选择各层厚度较为稳定 、 岩性较为均一 的工程场地 作为本次振冲碎石桩复合地基试验场地 , 地层剖面 图如图 1所示。地下水埋深约为 8 m。由 图 1可以 看出, 在 1 5 m深度范围内均为、 层岩性, 1 0 m 深度范围内则多为 、 层岩性。 图 1 试验场地风积砂地层工程地质剖面图 F ig 1 C r o s s s e ct io n o f t h e Ae o lia n S a n d la ye r s o ft he t e s t fi e ld s 振冲施工选用当地普遍使用 的 Z C Q 4 5型振冲 器 , 功率 4 5 k W。主要 步骤 为:清 理平整施工场 地 , 布置桩位 , 开挖排水 网系统;施工机具就位 , ; 起动供水泵和振 冲器, 将振 冲器徐徐沉入直至达 到设计深度 ; 到达深度后将射水量减至最小 , 以 0 7 8 6 m 。 m 填料量分段灌入 3 7 cm碎石填料并 留振至规定密实电流 , 上提并逐段填料振密直至孔 口; 重复以上步骤制作各碎石桩。 按照 1 8 m 的桩间距制桩 , 共制桩 1 2根 , 设计 桩长 1 0 m, 桩径 1 m, 按三角形形式布置 ( 图2 ) 。 1 9 ( 4 ) 宋焱勋等: 毛乌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 0 碎 石 桩 复 合 地 基 载 衙 试 验 点 Ln 矗 墓 霾 嘉 餐 蚕 警 地 D 复 合 地 基 载 荷 板 直 径 压 力盒 单桩 载荷 试验点 图2 碎石桩复合地基试桩平面布置图 Fig 2 La y o u t ch a r t o f v ib r a t in g g r a v e l p ile s t h e co mp o s it e f o u n d a t io n 3 振冲碎石桩桩间距 结合当地的施工实践 , 选 择 1 8 m的桩间距进 行试验。振冲碎石桩施工过程 中, 一方面 由于在振 动作用下填料的加入而使得桩体产生侧向强力挤 密 , 另一方面 , 振动作用使得桩间土颗粒重新紧密排 列 , 最终使桩间土密度提高, 孔隙比减小。根据振冲 碎石桩复合地基桩问土与天然地基不 同深度标贯试 验结果可见 ( 图 3 ) , 振冲碎石桩施工后桩间土标贯 击数提高十分明显。 4 0 3 5 3 。 五 辐 怕 舡c 1 5 1 0 5 O 黯 闻 ll l l l , _ 天然 基 , , | I 。 一 r , r , ; , 0 1 3 2 2 3 3 33 4, - - 4 3 5- - - 53 6 “ - 6 3 7-7 3 8- - 0 3 深 度 m 线如图4所示 。得到临塑荷载 P =1 2 8 k P a , 极限荷 载 p :3 2 0 k P a 。碎 石 桩 单 桩 承 载 力 原 位 静 载 荷 试 验 , 采用最大堆载 3 0 0 t , 载荷板直径为 lm, 采用 3 2 0 t 千斤顶电泵加压 , 设 计每级荷载增量为 2 5 4 8 k P a 。 施工现场见图5, 压力盒布设示意图见图 6 。载荷试 验 P S曲线 如 图 7所 示。得 到 临塑 荷 载 P ,= 1 0 1 9 2 k P a , 试验终止荷载为 3 3 1 2 4 k P a 。由于 P S 曲线上没有 出现 明显拐点 , 而按照规范沉 降总量也 未达到载荷板直径的 6 1 0 0, 桩体未发生破坏 , 因此 截止试验终止碎石桩一直处于塑性 变形 阶段 , 而未 达到其理论极限承载力。桩间土静载荷试验采用最 大堆载 5 0 t , 载荷板直径为 4 0 cm, 采用 5 0 t 千斤顶手 动加压 , 设计每级荷载增量为 1 5 9 k P a 。载荷试验 P Js曲线如图 8所示 , 得到临塑荷载 P =3 1 8 k P a , 极 限荷载 P =1 5 9 0 k P a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上部堆载 2 0 0 t , 3 2 0 t 千斤顶电泵加压 , 载荷板直径为 1 8 9 m, 设计每级荷 载增量 为 5 3 5 k P a 。但 由于载 荷板较 大, 直至加载到第 1 2级 6 4 2 k P a试验终止 , 碎石桩复 合地基并未发生破坏。载荷试验 P S曲线如 图 9 所示 , 得到临塑荷 载 P = 5 3 5 k P a , 最大试 验荷 载加 至 6 4 2 k P a , 复合地基一直处于塑性变形阶段 。 p k P a 0 64 9E ; 17R 1 1 , ,4,56,嘲 n粥 ,勰 图4 碎石桩天然地基原位载荷试验 P S 曲线 Fig 4 PS cu r v e o b t a in e d f r o m t he lo a d in g t e s t o n t h e na t u r a l s a n d f o u nd a t io n 图 3不 同 桩 间 距 不 同 深 度 挤 密 效 果 标 贯 试 验 成 果 5 振冲碎石桩有效桩长的确定 F ig 3 C u r v e s o f S P T N o w it h d iff e r e n t d e p t h a n d p ile s p a cin g 4 复合地基原位载荷试 验 试验场地天然地基原位静载荷试验采用最大堆 载 5 0 t , 载荷板直径 为 lm, 采用 5 0 t 千斤顶 手动加 压 , 按每级荷载增量 3 2 k P a加载 。载荷试验 P S曲 在比例极 限荷载 ( 1 0 1 9 2 k P a ) 作用 下, 由埋设 的压力盒测得的水平附加应力随深度变化曲线如图 1 0所示。由图可见 , 在上部荷载作用下振冲碎石单 桩水平附加应力 随地基 深度 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其 中在 4 m深度范围内水平附加应力急剧减小 , 在 4 8 m深度时水平附加应力仅在很小的范围内变化 , 且 J o u r n a l o f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工程地质学报2 0 1 1 图 5 单桩 承载力原位静载荷试验现场 Fig5 P- S C H I V e o b t a in e d f r o m t h e lo a din g t e s t o n t h e g r a v e l p ile 1I 一 1 1 1 1 2 图 6 单桩承载力载荷试验振弦式压力盒布设示意图 Fig6 L a y o u t cha r t o f t h e v ib r a t in g wir e ce lls s u r r o u n din g t h e g r a ve l p ile 5 暑 1 0 1 5 p k Pa o o 5 0 9 6 1 O l 9 2 1 5 2 s 8 2 o 8 8 , 4 2 5 4 8 o 3 0 57 s 3 5 6 7 2 图 7 单桩极限承载力 载荷试验 P S曲线 F ig 7 P S cu r v e o b t a in e d f r o m t h e u lt ima t e lo a d in g t e s t o n t h e s a nd p ile 3 0 p k P a 0 1 s g 3 1 8 4 77 6 3 6 7 g 5 g 6 4 1 1 3 1 2 7 2 1 柏 1 1 69 0 1 7 d g 1 g 0 8 图 8 桩 间土极限承载力载荷试验 P S曲线 F ig 8 P- S c u r v e o b t a in e d f r o m t h e u lt ima t e lo a d in g t e s t o n t he s a nd be t we e n pile s p k Pa 1 0 7 21 4 3 2 1 4 2 8 5 35 64 2 图 9 复合地基承载力载荷试验 P S曲线 Fig 9 PS ch iv e o b t a in e d f r o m t h e u lt ima t e lo a d in g t e s t o n t h e co mp o s it e f o un d a t io n p k P a 0 1 0 2 0 3 0 4 0 5 o e o j i 图 1 0 振冲碎石桩单桩水平附加应力与荷载 的关系 F ig 1 0 C u r v e o f o fi z o n t M s u b s id ia r y s t r e s s o f t h e g r a v e l p i le wit h t he t e s t lo a din g 0 2 4 6 8 0 2 g 日 5 6 7 6 5 O 1 2 3 4 5 6 7 8 目J7 1 9 ( 4 ) 宋焱勋等:毛鸟素沙漠风积砂地层碎石桩载荷试验研究 其值也 已经很小。由此可 以推断, 虽然有效桩长可 达 8 m左 右 , 但 上部 荷 载则 主 要 由 4 m 以上桩 体 承担 。 6 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由于试验条件实际的情况所限, 碎石桩单桩及 桩间土均未能通过载荷试验直接得到理论极 限值 。 对于本次试验 , 取 A , =1 , 置换率 m=2 8 , 而若以 比例界限所对应 的临塑荷载值作为承载力基本值 , 根据本次试验 的结果进行反推计算 , 求得 A 1 , 若以碎石桩单桩及桩间土测到的最大荷载作为其特 征值 , 代人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得到复合地基 承载力为 2 0 7 2 k P a , 由此可见 , 本次试验的碎石桩复 合地基其极 限承载力不小于 2 0 7 2 k P a 。 参考文献 张艳美 ,张鸿儒 , 张旭东碎石桩复合地基 的研究进展 与分析 J 工程地质学报 , 2 0 0 5 , 1 3 ( 1 ) :lO Ol O 6 Z h a n g Ya n me i, Z h a n g Ho n g r u, Z h a n g Xu d o n g, Th e a n a ly s e a n d r e - s e a r ch d e v e lo p me n t o f cr u s h e d s t o n e co mp o s it e g r o u n d J o u r n a l o f E n g i n e e r i n g G e o l o g y , 2 0 0 5, 1 3 ( 1 ) :1 0 01 0 6 孙举 , 刘开富 , 谢新宇 , 朱向荣沉管 干振挤 密碎石 桩的 承载 力分析 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 2 0 0 4, ( z 1 ) : 4 5 6 8 4 5 7 2 S u n J u, L iu Ka i f u, Xie Xin y u, Z h u Xia n g r o n g An a ly s is o n b e a r in g ca p a cit y o f d iv in g d r y v ib r a t io n co mp a ct io n s t o n e p ile s Ch in e s e J o u r n a l o f R o ck Me ch a n i cs and E n g i n e e ri n g , 2 0 0 4, ( z 1 ) : 4 5 6 8 4 5 7 2 范媛媛 ,张建 , 黄质宏碎石桩复合地基 的试验检测 J 建筑 技术开发 , 2 0 1 0 ( 2 ) :1 6 1 7 1 9 F a n Yu any u an , Z h ang J i an , Hu a ng Z h ih o n g Gr a v e l p ile co mp o s it e f o u n d a t io n o f t h e t e s t f o r d e t e c t io n B u ild in g T e c h n iq u e De v e lo p m e n t , 2 0 1 0 , ( 2 ): 1 61 7 ,1 9 4 董亮 ,周家俊振 冲碎 石桩 法在 可 液化 砂 土地 基 中 的应 用 J 四川建筑 , 2 0 1 0, ( 4 ) :1 2 51 2 6 ,1 2 8 D o n g L ia n g , Z h o u J i a j u n A p p l i ca t i o n o f v i b r o - r e p l a ce me n t crns h od s t o n e c o lu mn in liq u e f a ct io n f o u n d t io n S ic h u an Ar chi t e ct u r e , 2 0 1 0, ( 4 ) :1 2 51 2 6, 1 2 8 5 罗亚松 散砂土地 区地基处理方法 的选择 与应 用 J 天津科 技 , 2 0 1 0, ( 4 ) : 4 95 O L u o Ya Ap p lica t io n an d s e le ct a b o u t f o u n d a t io n n a n n e n t me t h o d s i n l o o s e s a n d g r o u n d T i a n j i n S ci e n ce T e ch n o lo g y , 2 0 1 0 , ( 4) : 4 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