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2 8卷第 4期 2 0 0 9年 4月 地质通报 GE0LoGI CAL BUlL LETI N OF CHI NA V0 1 28 NO 4 Ap r , 2 0 09 松辽盆地南缘十屋断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解 国爱, 张庆 龙, 王 良书, 陈娟, 徐士银, 王锡勇 XI E Gu o a i Z H ANG Qi n g l o n g , W A NG L i a n g s h u , CHE N J u a n , XU S h i y i n , WAN G Xi y o n g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3 S ch o o l o fE a r t hSc i e n ce s a n dE n g i n e e r i n g , N a n j in g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j i n g 2 1 0 0 9 3 , J i ang s u , C h in a 摘要: 松辽盆地十屋 断陷早期伸展阶段 形成断陷和坳陷沉积 , 晚期挤压阶段发生盆地反转。采用铲彤和直线彤 2种边界断层模 拟十屋 断陷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模拟 实验结果表明, 较陡的主干断层控制的半地堑断陷在侧向挤压过程中发生盆地反转, 但是 早期形成的正断层不一定发育成为反转断层, 而是 正断层的倾 角变陡, 并导致在断陷内的上部盖层 中发 育形成新的逆断层。这 一 实验 结果较好地解释 了松辽盆地十屋断陷的构造演化特征 , 即断陷期形成的x Y - 断层在后期反转构造中受到挤 压发生产状 变 化并在拗 陷期沉积盖层中发育逆断层 。 关键 词 : 松 辽 盆 地 ; 十屋 断 陷 ; 物 理 模 拟 ; 反 转构 造 中图分 类号 : P 5 4 2 3 2 文献 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 6 7 1 2 5 5 2 ( 2 0 0 9 ) 0 4 0 4 2 0 1 1 X i e G A , Z l mn g Q L , Wa n g L S , C h e n J , Xu S Y, Wa n g X Y P h y s ica l s i mu l a t in g mo d e l o f S h i w u f a u l t e d d e p r e s s i o n s t r u c t a r e i n S o n g l ia o b a s i n , C h i n a G e o l o g i ca l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a , 2 0 0 9 , 2 8 ( 4 ) : 4 2 0 4 3 0 Ab s t r a ct :I n t he e a r l y s t a g e o f S h iwu d e p r e s s io n mo v e me n t o f S o n g l ia o b a s in ,t h e r e wa s fi d n g a n d d e p r e s s io n s e d i me n ta t io n ,a n d b a s in r e v e r s in g h a p p e n e d a t the l a t e r s t a g e I n t h is p a p e r we s imu l a t e d t h e f o r ma ti o n a n d d e v e l o p i ng p r o ce s s b y me a n s o f b o t h s h o v e l s h a pe an d l ine a r b ou nd a r y f a ul t ,wh ich ind ica t e d t ha t h alf o f t he g r a be n fra ct u r e co nt r o l l e d b y t he s t e e p e r f a u l t l e d t O ba s i n r e v e rsi ng du ri ng la t e r al comp r e s s io nI t pr o v id e s a r e a s on a bl e e x p l ana t io n f o r t e ct o n ic e v ol u ti on o f S h iwu f a u l t e d de pr e s s io n s t r uct u r e in S o ng l ia o ba s i n , tha t is the no r ma l fau l t s f or me d d uri n g d e pr e s s ion mo ve me nt wa s co mp r e s s e d i n l a t e r s tag e r e ve rsi ng ,which r e s ult e d in o ccur - r e n ce ch a ng e an d d e ve l o pe d in t o r e v e r s e f a u l t wit hi n s e dime n tar y co v e r in de pr e s s io n ph a s e Ke y wor d s :So n glia o ba s in;S hi wu f a ult e d d e p r e s s ion S t l UC t ur e ;p h ys ical s i m u l a ti o n;r e ve r s e s t ruct u r e s 前人采 用物理模 拟实验 方法研究 盆地半 地堑 的 反转构造演化过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卜 。在地震 剖 面解释过 程 中 ,常常 出现 高角度 正断层 的反转构 造 在早期伸 展过程 中形成 的高角度 正断层 , 能否在 晚期挤 压反转过程 中沿断层 面形成 逆断层 ,有待 于 深 入研究 。 本次模拟实验通过改变边界断层的形状,模拟 早期盆地以伸展为主的同沉积构造和晚期盆地遭受 挤 压发生 的构造 反转 , 模拟 十屋盆 地断 陷期 、 坳 陷期 的沉积作用和反转期嫩江末期的构造反转 ,特别对 断陷期形成的正断层的反转构造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与比较 , 取得了新的认识 , 为十屋断陷盆地油气勘探 提供 参考 资料 。 1 地质背景 十屋断陷位于松辽盆地南部的东南隆起区, 是 一 个断 、 坳叠置的含油气盆地。 桑树台断裂为十屋盆 地断陷层的西边界,东边界为下白垩统登娄库组的 收稿 日期 : 2 0 0 8 - 0 7 1 6 ; 修订 日期 : 2 0 0 8 1 2 0 8 科技项 目: 中国石 油化工股份有 限公司项 目 松辽盆地南部断 陷层构造沉积特征研究 ( 编号 : DB KT 2 0 0 6 一 Y J 一 0 2 2 ) 资助 作者简 介: 解国爱( 1 9 6 5 一) , 男 , 博士, 副教授 , 从事构造地质学、 构造物理模拟等教学与研究 。E ma i l :n j u x ie n j u e d u cn 第 2 8卷 第 4 期 解 国爱等 : 松辽盆地南缘 十屋断 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4 2 1 尖灭线 ,断陷层逐渐向东超覆 ,形成典型的箕状盆 地 根据十屋断陷层的顶面即登娄库组的顶面形态 和 盆地基 底形 态 ,将 十屋 断陷 盆地划 分 为 5个 一 级 构 造 单 元 ,即后 五 家 户 一四五 家 子 复 式 背 斜 带 、 十 屋一 孤家子深凹带 、 小宽枢纽带 、 大榆树一 大城子断 坡带和东河一 万发缓坡区( 图 1 ) 。 十屋断陷早 白垩世火石岭一登娄库期断陷盆地 呈西断东超的箕状 ,早白垩世晚期一晚 白垩世早期 泉头一嫩江期与松辽盆地主体连成一片,成为统一 的坳 陷盆 地 。盆地 内发 育两 大套 地层 , 即 断陷层 ( 包 括火石岭组 、 沙河子组 、 营城组和登娄库组 ) 和坳 陷 层 ( 包 括 泉头 组 、 青 山 口组 、 姚 家 组 和 嫩江 组 ) , 总厚 3 0 0 0 1 0 0 0 0 m 。 断陷层火石岭组为火山岩夹湖沼相沉积 ;沙河 子 组一 营城 组一 登娄 库组 从沉 积相 、岩 性组合 特 征 来看 , 是由深一半深湖相的暗色泥岩夹砂岩层 , 向上 竺 双 0 180km 十屋 43 4O 线 图 1十屋 断陷层构造区划图 Fig 1 Te c t on ic r e g io na l iz a t io n o f S hiwu f a u l t e d de pr e s s ion I一后五家户一四五家子复式背斜带 ; I I 一十屋一 孤家子深凹带 ; 一小宽枢纽带 一大榆树一 大城子断坡带 ; V一东河一 万发缓坡区 4 2 2 地 质 通 报 G E O L O G I C A L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A 2 0 0 9年 逐渐递变为浅湖、湖沼和河漫等相的杂色砂泥岩和 砂砾岩层组成的一个大的反向沉积旋 回;泉头组一 嫩江组全区分布,泉头组为以河流相为主体的冲积 平原沉积 即以不同类型的河流一浅水湖泊相沉积 为特征; 青山口组一嫩江组为湖泊相一河流相沉积 , 岩性以具盖层特征的泥质岩为主。各地层岩性及沉 积特 征描述见 表 1 。 2 实验模型设计 十屋断陷为典型的箕状断陷盆地。盆地西界 为桑树 台断层 , 该断层切割断陷层所有 的地层 , 断 层下端倾角变缓进入变质基底 。桑树 台断裂在 地 震剖面上 的反映是较宽的区域 。对其解释出现铲 型和直线型 2种断层形态 。因而, 在模型固定端设 计 2种形状的断层边界 ,采取单侧水平伸展和挤 压受力方式 。 实验采用长X 宽 高为 5 3 c mX 4 0 c mX 4 0 c m 的 砂箱实验装置,在固定端内侧埋设一高 2 0 c m 的直 角梯形橡胶块 , 橡胶块的斜边为弧线和直线, 模拟 2 种形状的边界断层 ,分别是铲型正断层和直线型正 断层 ( 图 2 ) 。在 底板和梯 形斜边 上垫 上一层 1 mr n厚 的塑料薄膜 。 薄膜右端在拉伸阶段与活动挡板连接 。 挤压阶段与底板连接 ,薄膜强度要求承受上覆材料 的重量, 拉伸时薄膜不发生变形。 表 1 十 屋 断 陷地 层简 表 T a b l e 1 S t r a t ig r a p h y o f S h iwu f a u l t e d d e p r e s s io n 构造演 系 统 组 厚度 m 岩 性 简 述 化阶段 第 p 习 系 Q O 1 3 0 黄土、灰黄色暗灰色粘土 、杂色砂砾层 上部 :灰绿 、暗灰色粘土层与灰白色砂岩、砂砾岩 古 近 系 E 0 2 8O 下部 :灰绿色泥岩 、粉砂岩、砂岩、砂砾岩 明水组 上部 :灰、灰绿、灰紫色泥岩、粉砂岩,夹棕红色薄层泥岩 反转阶段 0 5 00 K2 m 下部:灰绿、棕红、灰紫色泥岩为主,夹粉砂岩 四方 台 灰绿、灰黑色及少量棕红色泥岩、灰色粉砂岩、细砂岩 、泥 0 4 20 组 K 砾岩 。上部有 2 层黑色泥质岩 ,为区域标志层 上 , , 、 V 。 , , 、 , 、 , 、 , , 、 , , , 、 、 一 、 、 、 、 统 嫩江组 上部 :浅灰、灰绿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 。中部 :灰色泥岩夹 K, n 深灰色页岩 。下部:灰色和灰 白色粉、细砂岩夹灰绿色泥岩 K2 姚家组 1 0 0 上部:棕红色泥岩与粉、细砂岩互层 K 2 y 1 5 0 0 下部:棕红色泥岩夹粉砂岩 坳陷阶段 青山口 上部:棕红色泥岩夹灰色和灰绿色粉、细砂岩 白 组 K2 下部:棕红色泥岩与灰白色粉细砂岩不等厚互层 垩 泉头组 5 0 0 上部:棕红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 系 Kl q l 8 0 0 下部:棕红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含砾砂岩不等厚互层 K 一 、 、 , 、 , 、 v , V、 、 , 、 V V 、 、 登娄库 1 0 0 上部:褐黑色泥岩与灰白色砂岩互层 组 Kl d 1 5 0 0 下部:褐黑、灰黑色泥岩与灰 白色砂岩、含砾砂岩互层 、 , 、 一 、 、 、 v v v, 、 、 、 、V 、 下 上部:灰黑色泥岩夹灰 白色中、细砂岩 统 营城组 2 0 O 中部 :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细、中含砾砂岩互层 K 1 2 00 K1 下部:灰黑色泥岩与灰白色粉 、细砂岩互层 断陷阶段 沙河子 6 O O 上部:灰黑色泥岩与灰黄色粉细砂岩互层 。下部:深灰、 组 Kl 1 4 0 0 灰黑色泥岩与灰 白色粉、细砂岩互层,底部夹泥页岩、煤线 、 、 、 , 、 , , 、, v 、, 、V 、 、 , 、 、 V 、 , 火石岭 2 O 0 安 山岩 、安山质凝灰岩,局部夹杂色砂砾岩、煤线 组 K lh 1 5 00 v , , , , 、 八, 、 、 八 、 一 、 A 、 A 、 八 , 、 、 八 古生界 变质岩基底 热隆阶段 注 : 据 中国石化内部报告 松辽盆地南部断陷层构造沉积特征研究 , 2 0 0 8 第 2 8 卷 第 4期 解 国爱 等: 松辽盆地 南缘 十屋断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I 固 睾 端 、 涪 莉 r 、 咱固 ,阖定端 ( B , 活动谶 r 、 J 一 咽 g 是 1 图 2 两种形状 的边界断层模 型剖面设置图 F i g2 S e c t i o n s e t t i ng f or t WO k i nd s ha pe s of bo u nd a r y f a u lt mo de l A铲型边界断层 : B 直线型边界断层 实验 材料 为 粒 径 2 0 0 4 0 0 m 之 间 的松 散石 英 砂 。 石 英砂 的变 形遵 循 莫 尔一 库 仑 破坏 准 则 破裂 内 摩擦角 2 5 - 3 0 , 非常接近地壳浅部沉积岩层的脆性 变形行为同 。用染色的红色石英砂作为分层标志 , 以 便对 变形 构造 进行 观察 ,染 色石 英砂 的力 学性 质一 般保 持不 变 。 实验采 取单侧 伸展后 挤压 ,速度 均 为 0 0 0 5 mm s 。 实验过程采用数码相机定时间隔拍摄。每个 模型经 2 次实验 , 以证实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 实验 在南京大学构造物理实验室进行。 3 实验过程观测 3 1 铲 型 边界模 型 3 1 1 水 平伸展 变形 将底板上的薄膜与右侧活动端连接,进行伸展 和同沉积 。 实验过程如下。 在 模 型底 面均 匀 地 铺 设 1 0mm 厚 的 白色 石 英 砂 顶面用红色石英砂作为标志层 , 代表 十屋 断陷 的基底 ( 图3 一 ) 。右侧活动推板向右水平运动2 0 mm, 在基底 顶 面形成 断 层 F , 与主 边 界 断层 倾 向 一 致( 图3 一 ) 。继续伸展 2 0 I T l l T I , 同时在模型顶面铺 设 白色石英砂 , 代表火石岭组沉积地层 , 保持顶面水 平 。 在模 型顶 面相继 形成 F 、 F , 、 F 三条 断层 , 其 中 F 和 F 。 倾 向活动端 ,即与主边界断层倾 向一致 , F 和 F 4 倾 向 固定 端 ,即 与主 边 界 断层 倾 向 相反 , 2组倾 向相反的断裂组合构成地堑样式( 图 3 一 ) 。再伸 展2 0 mm, 沉积沙河子组。 靠近地堑中部 的 2条断层 F , 和 F : 向上继续活动, 远离地堑中部的 2条断层 F 和F 停止活动( 图 3 一 ) 。 再伸展 3 0 l n l T l, 沉积营城 组 。F 和 F 继续 向上 活动 , 在 地堑 中部 增加 了倾 向 活动端的 F 和 F 断层( 图 3 一 ) 。 继续伸展 3 0 1 1 1 1 “1 , 沉积登 娄库组 , 新增加 断层 3条 , 其 中 F 和 F 。 断 层倾向活动端 , F 断层倾 向固定端 , 并切割 F 断层 ( 图 3 一 ) 。上述所有正断层倾角都较陡,在 6 0 7 0 o 之间和安德森模式 中正断层倾角较陡的理论 一 致 。 3 1 2水 平 收 缩 变 形 将薄膜与活动端脱离, 与底板连接 , 进行盆地挤 压反转过程 。 在登娄库组顶面沉积 1 5 IT I 1 T I 厚的石英 砂 , 代表坳 陷期( 泉头组一嫩江组) 沉积 , 右侧挤压缩 短 6 0 1 T l n l。形成 F 】 F 1 9 逆 断层 , 倾 角在 2 5 - 4 0 o 之 间 , 其 中F 。 切断 基底 至顶 面 , F 和 F : 出现 在断 陷 期 的 地层 中, F 3 F 。 发育于浅部坳陷期的地层中, 向下仅 切断登娄库组的顶面。断陷期形成的靠近活动端的 正断层 向下倾角逐渐变陡 , 接近直立 断面朝活动端 弯曲凸出, 为右侧挤压造成的。 边界断层上盘内所有 的正断层在构造反转期几乎没有沿断层面形成逆断 层 ( 图 3 一 ) 。 4 24地质通报G E OLO GIC A LB U L L E T IN O FCH INA 0 图3铲型边 界模型演化过 程 F i g 3Evolutionofshovelshapebou nd ar yf aultmodel 左 图为 实验 系列照片,右 图为照 片中模型解 释 图,照片 中的箭 头代表 伸展或 缩短方 向 ,百分比数值代表总伸展率 313铲 型边界模 型正断层的演化 该模型共发育9条正断层,对不同伸展或收缩 阶段的正断层 进行断距和倾角测 量,测量的断距为 切割最底层顶面的断距,测量的倾角为断层中下部 断层的倾 角,取得 的数据见表2。 根据表2的数据作出铲形 边 界模型伸展 量 一 断 距关系 图(图4 ) 和 铲形边 界模型伸展量 一 断层倾 角 关 系图(图5)。 图4表明,水平伸展阶段,随着伸展量的逐渐加 大每条正断层的断距都在加大, 而在水平收缩 阶 第 2 8卷 第 4期 解 围爱等 : 松辽盆地南缘 十屋断 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4 2 5 g 量 L 亡j o 伸 展 ram 图 4 铲 型边界模型伸展量一 断距关系图 Fi g4 R e l a t i o n d i a g r a m b e t w e e n e xt e ns i o n a moun t a nd t hr o w of s h ov e l s ha pe bou nd a r y f a u k mo de l 伸 展 黾 mm 图 5 铲型边界模型伸展量一 断层倾 角关 系图 Fi g 5 R e l a t i o n d i a g r a m be t we e n e xt e ns i o n a mou nt a nd dip a ng l e of s h ov e l s h a p e bo un da r y f a u l t mod e l 地质通报GEO L O GICALBU L L E T INOFCHINA O 图6直线型边 界模型演化过程 F i g 6Ev olutionoflinear shapebound ar yf au ltmodel 左图为实验 系列照片,右图 为 照片 中模型解 释 图,照 片中的箭头代表伸展或缩短方向 ,百分比数值代 表总伸展率 几乎所有断层 的断距都没有减小,说 明这些正断 没有反转形成逆断层。从图5中可见,水平伸展阶 ,随着伸展 量的加大,各正断层的倾 角先 加 大 ,然 减小,而在水平收缩 阶段,倾 角几乎都在加 大 ,表 这些正断层在挤压过程 中倾 角逐渐变陡。 32直线 型 边界模型 321水平伸展变形 将底板上的薄膜与右侧活动端连接, 进行伸展 和同沉积,实验过 程如下。 在模型底面均匀地铺设10m m厚的白色石英砂 , ? 第 2 8卷 第 4期 解 国爱等 : 松辽盆地南缘十屋断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4 2 7 表 2 铲 型边界模型 中的伸展量与正 断层的断距、 倾角 T a b l e 2 Ex t e n s i o n a mo u n t , t h r o w a n d d i p an g l e o f no r m a l f au l t s i n s ho ve l s hap e boun dar y f a ul t m o de l 代表十屋断陷的基底 ( 图 6 一 ) 。向右侧伸展2 0 r m , 在基底顶面形成断层 F 和 F , 构成地堑( 图6 一 ) 。 继续伸展 2 0 mm, 同时在模型顶面铺设白色石英砂, 代表火石岭组沉积地层 , 保持顶面水平 。F 和F 。 继 4 2 8 地质 通 报 G E O L O G 1 C A L B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A 2 0 0 9年 续向上活动 , 增加 F 。 断层 , 倾向活动端( 网6 一 ) 。 再 伸展 2 0 mm, 沉 积沙 河 子组 , 地 堑 中部 形成 断层 F , 倾向活动端 , F 和 F 向上继续活动, F 停止活动( 图 6 一 ) 。再伸展 3 0 m m, 沉积营城组, 新增加 F 和 F 断层 , 倾 向相反 , F 和 F 继续 向上 活动 , F 和F 。 停 止 活动( 图 6 一 ) 。 继续伸展 3 0 I I I 1T I , 沉积登娄库组 , 没 有新增断层( 图 6 一 ) 。 g g U 3 2 2 水 平 收 缩 变 形 将 薄膜 与活动端脱 离 , 与底 板连接 , 进行盆地挤 压反转过程。 在登娄库组顶面沉积 1 5 1T I1 T I 厚的石英 砂 , 代表坳陷期( 泉头组一嫩江组) 沉积 , 右侧挤压缩 短 6 0 1 1 1 1 1 1 。 形成 F F 逆 断层 , 其 中 F 向下切 断断陷 期的地层 , F 和 F 发育在浅部坳陷期的地层 中, 向 下仅切断登娄库组的顶面。断陷期形成的 F - F 正 图 7直线型边界模型伸展量一断距关系图 F i g 7 Re l a t i o n d i a g r a m be t we e n e xt e n s i on a mou nt a n d t h r ow of l i ne a r s ha p e bo u nd a ry f a ul t mod e l 图 8 直线型边界模型伸展量一 断层倾角关系图 Fi g 8 Re l a t i on d i a g r a m be ve e n e xt e ns i on a mo un t a nd d i p a ng l e o f l i n e a r s ha pe bou nd a r y f a u l t mo de l 第28卷第4期 解国爱等:松辽盆地南缘十屋断陷构造物理模拟研究 429 断层倾角变陡、断面弯曲,没有 沿断层面形成逆断层 (图6 一 (7 )。 323直线型边界模型正断层的演化 该模型共发育6条正断层,对不同阶段每条正 断层的断距 和倾角进行测量,取得数据见表3。根据 表3的数据作出直线型边界模型伸展量 一 断距关系 图(图7)和直线型边 界模型伸展 量 一 断层倾 角关系 图(图8)。 图7和图8表 明,直线型边界模型发育的正断 层 和铲型边界条件模型类似,各正断层的断距在水 平伸展阶段 不断加大,在水平 收缩阶段断距 没有发 生减小说明正断层在挤压过程中没有反转形成逆 断层。各正断层的倾角在水平收缩 阶段 不断加大,正 断层的倾角在挤压过程中逐渐变陡。 将2种边界类型的模型进行对比,直线型边界 模型形成的断层数量较少,构造样式相对简单 一 些 。 而铲型边 界模型上盘盆地内形成的构造样式相对复 杂。即边界断层的形状决定断陷盆地内构造样式 的 变化,与前人的研究结果 一 致用。 4实验结果与实际地质模型 比较分析 十屋断陷从 断陷期开始充填至今共经历 了多次 构造运动,但是对盆地 沉积改造作用较大的构造运 动只有3次:晚侏罗世末期发生的火石岭运动,以 强烈伸展为特征,形成了以桑树台断裂为控盆断裂 的十屋断陷;早白垩世晚期发生的登娄库末期构 造运动以挤压抬升为主。断陷沉 积结束,早期沉 积地 层改造强烈,褶皱、断裂发育,而后十屋断 陷与松辽 盆地南部 大部 分地区进入统 一 的坳 陷盆地 沉 积阶 段;晚白垩世 出现的嫩江末期构造运动,使得坳 陷 盆地沉 积结束,受到挤压褶皱抬升。盆地大部分地区 遭受剥蚀,广泛发育背斜、反转构造等 【 8 _173 。 将上述模 拟实验结果与十屋断 陷Nw sE向 剖面(图9)、S N 650地震剖面解释 图(图10)进行比较, 无论 是 盆地的整体形态 (西断东超 的箕状 盆地),还 是盆地内部的构造样式(如地堑、正断层等)都非常 图9十屋断陷剖面(据何生等,1995,有修改,剖面位置见图1,地层代号注释同表1) F i g 9S ec tionofShiw ufaulteddepres sionstru cture 图10十屋断陷S N650地震剖面解 释(剖面位置见 图1,地层代号注 释同表1) Fi g 10Seismicprof ileinterpretationforSN650ofS hiw ufaulteddepres sionstr u cture l 234 曹般驰癸 她 质 通 报 G E O L O G 1 C A L B U L L E T I N O F C H I N A 2 0 0 9年 相似 。 尤其是铲型模型相似程度更大。 5 讨论与结论 十屋 断陷在嫩 江末期运 动形成 的构造反转 已形 成共识 , 并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在对反 转构造分析 的过程 中 张青林等 将十屋断陷正反 转构造分为五大类 。 其中第一类为复活型反转构造 , 即反 转 过程 中形成 的逆 断层 是早 期 正 断层 的复 活 , 早期正断层的断面被逆断层全部利用 。龙胜祥等同 认为十屋断陷反转构造是在 Nws E向挤压作用 下 。 先存的正断层发生逆转 , 形成的“ 下正上逆型” 或 “ 上下皆逆型” 反转构造。 从模拟实验可以看出, 断陷 期 盆地 内形成 的正断层 ,在挤 压反转 过程 中没有形 成逆转 , 只是断面倾角变陡或弯曲。 这是因为在拉伸 应力作用下 。根据安德森模式形成的正断层倾角一 般较大,而在水平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低角度的逆 断层 ,所以在反转挤压过程中很难沿着断陷期形成 的高角度的正断层面发生逆转。边界断层可能会发 生逆转形成逆断层, 因为下盘坚硬不易变形 同时边 界断层 深部倾角 变缓 , 上 盘受到挤 压后 , 容 易沿边 界 断层发生逆向滑动, 产生正反转构造。 模拟实验结果 将帮助解释十屋断陷盆地地震剖面的反转构造 , 对 十屋盆地 内高角度正断层的反转解释要慎重。 十屋盆地西边界发育桑树台铲形断层 ,断层倾 角在浅部 较陡 。 深部 较缓 。 桑 树 台边 界断层 控制 十屋 盆地 的基 本构造形态 ,断 陷期伸展 形成 2 组 倾 向相 反 的正断层 , 构成地堑 构造样 式 , 形成 西断 东超 的同 沉积构造和生长地层。 模拟实验表明, 十屋盆地坳陷 期构造 反转形 成 的逆断 层 主要 发育 在坳 陷层 内 , 只 有少量逆 断层 向下发 育切断 断陷层 的地层 。断陷期 形 成的正 断层 在后期反 转构造 中受 到挤压 时倾 角变 陡 ,反转期 的缩短量 主要是通 过地层 弯 曲和形 成缓 倾角的逆断层得到平衡的,逆断层几乎不沿着早期 的正 断层形成反 转构造 。 致谢:研究过程中得到南大易派科技有限公 司 吴晓俊总经理、 刘正高级工程师的指导 , 在此表示诚 挚的感谢。 参 考文献: 【 1 Ko o p ma n A, s p e k s nij d e r A, Ho r s fie l d W T S a n d b o x mo d e l s tud i e s o f i n v e m i o n t e c t o n i c s J T e c t o p h y s i c s , 1 9 8 7 , 1 3 7 : 3 7 9 3 8 8 f 2 B u c h a n a n P G, Mc C l a y K 1 k S a n d b o x e x p e r i me n ts o f i n v e r t e d l i s t r i c a n d p l a n a r f a u l t s y s m s 明 Te c t o p h y s i c s , 1 9 9 1 , 1 8 8 : 9 7 1 1 5 【 3 Mc C l a y K R, s c o t c A D E x p e r i me n t mo d e l s o f b a n n g w a l l d e f o r - ma t i o n i n r a mp fl a t l i s tr i c e x t e n s i o n f a u l t s y s t e ms U T e c t o p h y s i c s , 1 9 91 ,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文献检索与科技写作》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区域分析》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资阳环境科技职业学院《建筑结构认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农学通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特殊教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编导》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郑州财税金融职业学院《环境工程仪表与自动化》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青岛航空科技职业学院《产品CAD》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治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金融建模与计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公共运输职业学院《嵌入式原理及应用Ⅱ(嵌入式系统技术)》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审计大学《水污染控制工程综合实验》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城市供热人工费施工合同
- 三个责任制自查(2篇)
- 2024-2030年中国家电维修市场发展现状及前景趋势分析报告
- 嵌入式系统的应用与创新
- 普通饮片车间共线生产风险评估报告
- 三年制中职旅游管理课程标准 《旅游心理学》课程标准-中职
- 银屑病治疗新进展
- 医疗机构信息化成本控制方案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护理
- 【工程法规】王欣 教材精讲班课件 35-第6章-6.1-建设单位和相关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度
- 定金购车合同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