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 3 卷第1 1 期计算机仿真 2 0 1 6 年1 1 月 文章编号:1 0 0 6 9 3 4 8 ( 2 0 1 6 ) 11 0 1 4 8 0 4 关于车辆主动悬架稳定性控制系统研究 刘兴亚韩振南 ( 太原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山西太原0 3 0 0 2 4 ) 摘要:针对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影响乘坐舒适性的垂直振动、俯仰和侧倾问题,建立全车七自由度模型。以提高汽车乘坐 舒适性为目标对行驶过程中悬架主动力进行动态调整;采用R B F 神经网络和P I D 相结合的控制方法分别对垂直、俯仰和侧 倾进行分析。在M a t la b S im u lin k 中搭建全车运动学模型,然后与R B F 神经网络P I D 控制器相结合。对汽车以一定车速行驶 在c级路面上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R B F 神经网络P I D 控制器可以降低汽车行驶中的垂直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和侧 倾角加速度,可以显著提高汽车的乘坐舒适性。 关键词:主动悬架;七自由度;神经网络;仿真 中圈分类号:U 4 6 3 3 3文献标识码:B R e s e a r cho nt h eS t a b ilit y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o fV e h icleA ct iv eS u s p e n s io n L I UX in g v a 。H A NZ h e n n a n ( S ch o o lo fM e ch a n ica lE n g in e e r in g ,T a iy u a nU n iv e r s it yo fT e ch n o lo g y ,T a iy u a nS h a n x i0 3 0 0 2 4 ,C h in a ) A B S T R A C T :I no r d e rt oim p r o v et h ea u t o m o b iler id in gco m f o r tw h ichisin f lu e n ce db yv e r t ica lv ib r a t io n ,p it ch in g a n dr o llin gint h ep r o ce s so fr u n n in g ,am o d e lo ff u llv e h iclew it hs e v e nd e g r e e so ff r e e d o mise s t a b lis h e d D y n a m ic a d j u s t m e n to ft h ea ct iv ef o r ceo ft h es u s p e n s io nisca r r ie do u tt oim p r o v et h er id in gco m f o r to ft h ev e h icled r iv in g T h e co n t r o lm e t h o do fR B Fn e u r a ln e t w o r kco m b in a t io n 衍t llP I Disu s e dt oa n a ly z et h ev e r t ica l v ib r a t io n p it ch in ga n d r o H in gr e s p e ct iv e ly T h ew h o lev e h iclek in e m a t icsm o d e l int h eM a t la b S im u lin kisb u ilt ,t h e nt h eR B Fn e u r a ln e t - w o r kP I Dco n t r o le risd e s ig n e dt oco n t r o lt h ev e h icled r iv in go nt h eCr o a ds u r f a cew it hce r t a ins p e e d T h es im u la t io n r e s u lt s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a tt h eR B Fn e u r a ln e t w o r kP I Dco n t r o lle rC a nd e cr e a s et h ea cce le r a t io no fv e r t ica l,p it ch in ga n - g I ll盯a n dr o llin ga n g n h r ,im p r o v et h er id in gco m f o r to b v io u s ly K E Y W O R D S :A ct iv es u s p e n s io n ;7d e g r e eo ff r e e d o m ;N e u r a ln e t w o r k ;S im u la t io n l 引言 悬架保证车辆行驶过程操纵稳定性、行驶安全性以及乘 坐舒适性的关键,是底盘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动悬架因 其剐度和阻尼均不能调控,难以满足汽车在各种行驶工况条 件下对平顺性与操纵稳定性的要求。车辆主动悬架能够根 据行驶状态和外界扰动的变化自动地在车架和车桥之间产 生主动控制力,减弱路面传来的振动冲击,提高车辆行驶平 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要实现主动悬架的目标,重点在于控 制。目前对主动悬架的研究主要在于悬架系统控制策略的 优化设计和理论分析阶段 。 目前国内外学者分别提出诸如最优控制 2 、P I D 控 制【”、自适应控制、模糊控制 4 5 1 和神经网络控制等控制方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5 0 7 7 5 1 5 7 ) ;山西省高等学校 留学回国人员科研资助项目( 2 0 1 1 1 2 ) ;山西省基础研究 项目( 2 0 1 2 0 1 1 0 1 2 一I ) 收稿日期:2 0 1 5 1 2 0 5 修回日期:2 0 1 5 1 2 2 4 - 1 4 8 - - 法。最优控制无法满足系统时变的要求;自适应控制只对悬 架参数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缓慢变化下合适;模糊控制首先要 确定很多参数。同时在确定各个参数和控制规则时需要足够 的专家经验:神经网络在分布式信息存储、并行计算、容错能 力强方面有很好的优点。同时先前的研究大多只针对1 4 模型的垂直振动进行分析没有综合考虑汽车行驶时的俯 仰、侧倾等重要因素的影响。本文选用神经网络和P I D 相结 合来作为控制策略。这样既可以利用P I D 鲁棒性好等优点同 时也改善常规P I D 控制器动态性差的特点;同时对影响汽车 舒适性的垂直振动、俯仰和侧倾进行综合控制,最后基于 M a t la b S im u lin k 对建立的控制模型进行仿真分析。 2 悬架系统及工作原理 2 1 悬架系统 为更好的能全面的考虑汽车的汽车运动姿态和控制策 略的综合质量,建立七自由度悬架系统;为了简化研究的 问题。在建模过程中有以下假设:簧载质量和非簧载质量皆 为刚体。轮胎模型模拟车辆一地面接触,忽略轮胎阻尼,简化 为具有等效刚度的弹簧;车辆匀速在路面行驶,轮胎和地面 间持续接触,车辆静平衡状态的几何位移为线性小位移;弹 簧、减振器和轮胎的弹性和阻尼特性可以通过位移与速度的 线性函数描述。该系统如图l,图中包括左前簧载质量和非 簧载质量的相对位移z :一:,左后的相对位移z :一:,右后的 相对位移z :一毛,右前的相对位移一Z , 4 以及车身的垂直方 向的位移z 、车身侧倾角妒、车身俯仰角目。 车身质量m = 1 2 2 0 k g 、轮胎质量m l= m 2 = m 3 = m 4 = 4 0 k g 、 悬架阻尼cl= C ,= 1 5 0 0 N s mc3 = C 4 = 1 5 0 0 N s m 、悬架刚度k “ = k = 2 2 0 0 0 N mk 5 3 = k “= 1 9 0 0 0 N m 、轮胎刚度k 。l= k 口= 1 4 3 0 0 0 N mk ,= k 。= 1 4 3 0 0 0 N m 、前后轴到质心的距离a = 1 2 5 m ,b = 1 4 2 m 、左右轮到质心的距离c= 0 7 8 m ,d = 0 7 8 m 、俯仰转动惯量J 。= 1 8 5 9 k g m 2 、侧倾转动惯量J ,= 4 7 1 k g m 2 系统结构图如图1 昕示 图1 悬架系统结构图 根据动力学分析全车数学模型如下 ,n j - = 矗“( g - 一气) + 矗“( z t 一气) + c- ( z :一Z ) + F i( 1 ) ( i= 1 2 ,3 ,4 ) ,n = d ( :1 一。:) + 1 2 ( 屯一z :) + 尼d ( z 3 一z ;) + k , 4 ( z 。一) + c。( i一7 1 ) + c:( 。:一之) + c,( z ,一之) + c。( 缸一之) 一,一R B F 4 ( 2 ) i= 一 d ( 毛一z :) + c,( 一9 3 ) + k , 4 ( 气一) + c4 ( 五一之) c+ ;。( 毛一g + 1 ) + c。( i Z ) + k a ( 。:一五) + c2 ( 毛一。:) d 一( 厶+ 厶) d + 魄+ 厶) 。 ( 3 ) ,i= 一 ,。( z 。一g + 1 ) + C 1 ( i g j l) + k , 4 ( 气一) + c4 ( z 4 一z 、4 ) 口+ k 正( 一z :) + c:( 之一之) + d ( 乃一五) + c3 ( 乃一乃) b 一( 厶+ 厶) b + ( 厶+ 厶) o ( 4 ) 当侧倾角p 和俯仰角0 很小时可以近似为 z := 孑一一+ d 9 ( 5 ) z := :+ 6 日+ 如( 6 ) := z + b O c妒 ( 7 ) z := z 一0 一c妒 ( 8 ) 其中:m 是悬架总的簧上质量,m ( i= 1 ,2 ,3 ,4 ) 分别表示左 前、左后、右后及右前悬架的簧下质量;c;( i:1 ,2 ,3 ,4 ) 分别 表示左前、左后、右后及右前的减振器阻尼系数;矗。( i= 1 ,2 , 3 ,4 ) 分别表示每个悬架的刚度系数;后。( i= 1 ,2 ,3 ,4 ) 分别 表示每个轮胎的刚度系数;F i( i= 1 ,2 ,3 ,4 ) 依次是悬架的主 动力; 表示车身的侧倾惯量,L 表示车身的俯仰惯量。 2 2 建立状态方程和状态变量 利用现代控制理论建立系统的状态方程和状态变量 0 = A 埘+ B u ( 9 ) r = C w + D u ( 1 0 ) 其中,状态变量W 、输入量u 、输出量r 为 W = z l,Z 2 ,:3 ,7 4 ,。,p ,;1 ,j 2 ,z 3 ,g 4 ,;,扫,毒 7 r = ;,;,z 。一z :,z :一乏,乃一z i,z 4 一Z - 4 ,舀,; q l一= l,q 2 一Z 2 ,q 3 一。3 ,9 4 7 4 7 M = q 。,q 2 ,q 3 ,g 。,F 。,疋,B ,凡r 2 3悬架系统的工作原理 如图2 所示:当汽车行驶在一定不平度的路面时,即给 车轮一个垂直向上的路面输入q ;该输入通过车轮传递至悬 架弹簧和减震器经过衰减后进而传递至车身引起车身姿态 的变化,输出量为车身垂直振动加速度z 、俯仰角加速度日和 侧倾角加速度刍;把期望值与输出量相减作为R B F 神经网络 的控制输入量,经过神经网络确定P I D 的参数值,进而确定 悬架作动器的主动力F :主动力输人至全车模型,对姿态进 行调整,降低输出量的大小,同时完成悬架主动控制的全过 程。在这个过程如何设计一个高效的控制器是控制过程的 关键部分,而控制器的关键又是设计控制算法即控制策略。 图2控制系统原理图 3创建控制系统算法 3 1R B F 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R B F 神经网络具有结构简单、训练速度快、编程容易等 优点。它是一种三层前向网络,由输入到输出的影射是非线 性的,而隐含层空间到输出空间是线性的,从而加快了学习 速度并避免B P 网络的局部极小问题。R B F 神经网络的结构 一1 4 9 图3R B F 神经网络结构图 在R B F 神经网络的结构巾,工= :工,。: ,。j7 为网 络的输入向量。H = h 。,h : ,| I l,h 。 7 为径向基向 量,h 为高斯基函数 i= e x p ( f lX q | I2 ( 2 6 ,2 ) ) ( 1 2 ) 其中,q = 勺,勺 , , 7 为网络中心向量= 1 , 2 ,m ;i= l,2 ,n ;b i为基部宽度参数。形= W 。, W : ,蛳 ,W 。 7 为权重向量。 神经网络的输出:y m o u t = W r 日 ( 1 3 ) 神经网络学习性能指标为: J = 1 2 ( y o u t ( k ) 一y m o u t ( k ) ) 2 ( 1 4 ) 根据梯度下降法。输出权、节点中心及基度参数的迭代 算法为 w j ( k ) = 叶( 矗一1 ) + ! ( y o u t ( k ) 一y m o u t ( k ) ) + a ( w j ( k 一1 ) 一w j ( k 一2 ) ) ( 1 5 ) 6 ,( k ) = 6 i( k 一1 ) + ( y o u t ( k ) 一y m o u t ( k ) ) + 叶l掣+ a ( b j ( k 1 ) 一b s ( k 一2 ) ) ( 1 6 ) 。i= C i( k 1 ) + 7 ( y o u t ( k ) 一y m o u t ( k ) ) 蚺字+ 毗( h ( ) ) 1 7 式中:钾是学习速率;O r 为动量因子。 对象的输出对控制输入的灵敏度为 迎O 盟。r 、一主叶虻掣( u ( k ) O y m o u t ( k )18)Ouk3 uk b、,( ) 鲁一厂; 、 y r ( k ) 为控制器车身加速度的期望值,设定y r ( | j ) = 0 ; y o u t ( k ) 为主动悬架车身加速度的输出值,转换器输出的 X C ,x c2 ,石c,是神经网络学习控制所需要的状态量t J c。,埘c2 , W C 3 为并cl,X C 2 ,石c3 的权值。其中,e ( k ) = y r ( k ) 一y o u t ( k ) 为 性能指标或递进信号,为一个教师信号; X C 。= e ( k ) 一e ( k 一1 ) 反映了误差的变化( 相当于比例 项) ; 算c,= e ( k ) 反映了系统误差变化的积累( 相当于积分 项) ; z “= e ( k ) 一2 e ( k 一1 ) + e ( k 一2 ) 反映了误差变化的一 阶差分( 相当于微分项) 一1 5 0 一 u ( J | ) = M ( 七一1 ) + K W C i( | ) X C i( | ) ( 2 3 ) 其中:K 为神经元的比例系数。 在神经网络控制器中引人输出误差的二次平方型性能 指标,通过修改神经元控制器的加权系数使性能指标趋于最 小,从而实现自适应P I D 的最优控制。 w e 。( k ) = W C i( k 一1 ) + 7 1 K ( y r ( k ) 一y o u t ( k ) ) + 羔蚺与掣 J 2 1 u i 3 2R B F 神经网络P I D 控制器的建立 利用上述R B F 神经网络P I D 的算法原理,在M a t la b 中编 写S 函数的m 文件 8 。在S im u lin k 中建立控制器。控制器如 图4 图4R B FP I D 控制器线路图 在上图控制器中,输入r ( k ) 表示期望值,一般为0 ,输人 Y ( k ) 为全车模型实际输出量。u ( k ) 表示控制器输出主动 力,o u t 2 表示输出蜘,尉,尉的值。 3 3 搭建仿真控制器 根据式( 9 ) 、( 1 0 ) 状态方程和状态变量,结合式( 1 ) 一 ( 8 ) 中悬架的动力学公式,确定矩阵A 、B 、C 、D 。在S im u lin k 中的S t a t e S p a ce 建立全车模型图5 ,其中输入为四个车轮 受到的路面冲击q i和四个经过控制器计算过的主动力F i;设 计好的R B F 神经网络P I D 控制器分别对车身垂直加速度、侧 倾角加速度、俯仰加速度进行计算分析控制力,然后三方面 进行综合确定每个悬架主动力的大小。 由汽车行驶的运动过程可知。同侧前后轮的路面输入量 I 应该基本是一致的,只是在输入时间上有个延迟t = 生业, 口 即前后轴距和车速的比值。在考虑侧倾时,对于右侧输入加 上一个增益,以体现差异。 3 4 随机路面试验 路面不平度的生成方法多种多样,大都采用计算机软件 和相关程序进行仿真本文决定采用基于白噪声路谱和汽车 平顺性的仿真。在比较几种路谱生成方法之后,采用滤波白 噪声来生成路谱 9 。 即 图5全车控制器框图 q 。( t ) = 一2 刀兀q i( t ) + 2 z r n o G 。( ,lo ) “ W ( t ) ( 1 1 ) 其中,q ( t ) 为路面输入位移,n 。参考空间频率,n 。= 0 1 m , G 。( n 。) 为参考空间频率下的谱值,取G 。( n 。) = 2 5 6 1 0 “m 2 m 。( c级路面) 。F 为车速“ = 6 0 k m h = 1 6 6 7 m s ,W ( t ) 为均值为零的高斯白噪声,白噪声的参数设置 是在p a r a m e t e r 中予以设置。二是下截止频率工= 0 1 H z 。 G 。( ) 、”都影响了高斯白噪声的增益W ( t ) ,系数为2 z r n 。 锕万万= 2 t3 1 4 + o 1t 压丽可 丽= 0 0 4 1 而路面位移的系数一24 p i* f o = 一6 2 8 0 1 = 一0 6 2 8 。利用M a t la b 中的S im u lin k 工具箱,得到路面激励的时 域信号如图2 昕示 00 2 i j - 一 024681 0 时间旭 图6C 级路面谱时域信号 4 仿真结果与分析 4 1 仿真基本参数 为验证上述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需要基于图5 的控制模 型进行仿真分析。设置仿真时间为lO s ,步长为0 0 1 秒。当 设置控制器的输出力为零时,全车控制模型即为被动悬架模 型10 。 4 2 仿真结果与分析 汽车行驶在C 级路面上时,被动悬架与R B F P I D 控制 的主动悬架之间的车身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侧倾角加速 度的对比: 由图7 的仿真曲线可以看出,相比于被动悬架来说R B F _ P I D 主动控制使车身加速度明显降低,特别是大大减小了 峰值加速度。从图8 和图9 可以看出在加人俯仰角和侧倾 角的控制以后对于车身的侧倾角加速度和俯仰角加速度有 明显的抑制效果特别是对侧倾角加速度的控制更为明强 被动悬架 譬2 。 R B F 主动悬架。 m 瓤吖。,ih n ,_ _ 。、,i 蓦。 _ 。、 _ 。 娄。 抖3 至、0 , 5 R B F 主动悬架lJ 委。沁虮。札F V 灏刘 缸5 i1 苦0 5 蛊 蟊0y 硝 饕叫 嚣 基1L 图8 俯仰角加速度对比 被动悬架 J R B F 主动悬剂 lN 八心趴j 024681 0 时间,g 图9 侧倾角加速度对比 在表1 提供的加速度均力根值史能清晰的发现R B F 冲 经网络P I D 控制器在对影响乘坐舒适性最为关键的垂直加 速度方面有很好的控制效果。同时对于影响车身姿态的俯仰 角加速度和侧倾角加速度也可以达到不错的效果。基于 R B F 神经网络P I D 控制器构成的综合控制器确实对于乘坐 舒适性有更全面的提升。 表1 仿真结果对比 ( 下转第2 1 1 页) 一1 5 1 :厂 丽 I 三鳖IJ ? 1 1 。、 2 弩 _ I 一 o 卜 j 1 气 扩 茜 一 实验次数 图3 造价效益预测结果 于质量量化Q o S 调度建筑工程造价效益分配优化控制模型。 构建大型城市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建筑建筑工程造价效益 预测模型。采用质量量化Q o S 调度方法进行建筑工程造价效 益预测约束均衡设计。最后采用自适应模糊系统学习控制方 法建立建筑工程造价效益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 模型能有效提高建筑质量量化分析水平,满足用户对建筑质 量的需求的同时,提高工程造价的合理规划和预算能力,提 高建筑施工效益。 参考文献: 1 邹文力如何加强建筑造价管理提高工程经济效益 J 工程 技术( 文摘版) ,2 0 1 6 ,( 6 ) :4 0 4 0 2 刘喜洋,顾传芳加强工程造价管理提高工程投资效益 J 工业。2 0 1 6 ,( 1 9 ) :1 4 - 1 4 3 1张一奔全过程工程造价经济效益模型的讨论 J 价值工 程,2 0 1 4 ,( 1 5 ) :9 7 9 8 4 曾晖混合建筑造价估计经济模型研究与仿真 J 计算机仿 真,2 0 1 5 ,3 2 ( 3 ) :4 3 0 4 3 3 5 何茂辉4 G 网络下的多终端建筑工程现场移动数据采集系统 设计 J ,现代电子技术,2 0 1 6 ,1 5 :2 5 2 7 6 刘云萍全过程工程造价经济效益模型的讨论 J 科技经济 市场,2 0 1 4 ,( 6 ) :1 4 7 1 4 8 7 白书成,李晓春浅谈如何提高工程造价水平,增大施工企业 经济效益 J 工程技术( 文摘版) ,2 0 1 6 ,( 7 ) :2 6 4 2 “ 8 吴和毅探究建筑工程预算在工程造价控制中的作用 J 智 能城市,2 0 1 6 ,( 2 ) :1 8 4 1 8 5 9 孙丽虹,张婷浅谈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J 工程技术( 全文版) ,2 0 1 6 ,( 3 4 ) :2 7 2 7 1 0 吕箫红谈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的核心作用及其影响因素 J 工程技术( 引文版) ,2 0 1 6 ,( 1 6 ) :3 9 3 9 作者简介 陈永霞( 1 9 7 1 一) ,女( 汉族) ,江苏南京人,硕士,讲 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造价,房地产开发与管理。 ( 上接第1 5 1 页) 5 结论 针对汽车行驶时主动悬架的控制问题。以提高汽车的乘 坐舒适性为目标,以降低车身加速度、俯仰角加速度和侧倾 角为依据。建立更能体现汽车动态模型的线性七自由度悬 架模型作为研究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高中培训知识通关课件
- 高一化学课件原电池
- 砖厂经营权承包与环保技术改造投资合同
- 标准化无财产无子女离婚协议书起草及审核服务
- 搬家搬家租车合同范本含司机搬运技能培训
- 施工合同签订前的合同主体资格、履约能力审查要点
- 冷链仓库保洁维护合同
- 环氧乙烷生产设备维护手册
- 人才引进与留住战略规划的成功实践
- 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总结
- GB/T 38381-2019新闻出版知识服务知识元描述
- GB/T 24600-2009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土地改良用泥质
- GB/T 1839-2008钢产品镀锌层质量试验方法
- 检验科标本采集手册
- 07FD02防空地下室电气设备安装图集
-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与评价新进展课件
- 闽教版(2020修订版)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DB32-T 3434-2018人民防空核生化监测中心工程设计规范-(高清现行)
- 矿山机械公司生产制造质量管理方案(参考)
- DB32∕T 2882-2016 城市轨道交通桥隧结构养护技术规程
- 建设银行员工劳动合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