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学论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Bu l l e t in o f M in e r a l o g y, Pe t r o l o g y a n d Ge o ch e mis t r y Vo 【 2 9 No 1 , J a n 2 0 1 0 大 陆古海洋学的特点 、 研 究思路和方法 以东昆仑中段纳赤台岩群蛇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恢复为例 蔡雄飞 , 魏启荣 , 王 岸。 , 王浩霖 , 罗中杰 中国地质大学: 1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地球科学学院;3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4 资源学 院; 5 研究生院 ; 6 数理学院 , 武汉 4 3 0 0 7 4 摘 要 : 大陆古海洋 学是指现代大陆上 已消失了的古 海洋研究, 也可称为造 山带古海洋 学。实践表 明, 传统方法无 法恢复大 陆古海 洋; 因为造 山带古海洋 内部 已经 失序和移位。它的工作 方法 以反序研 究方法为主 , 从现存 的岩石组合 ( 块) 的物态、 时 态( 时序) 、 相态( 相序) 、 位态 ( 位序) 和变形、 变质调查入手, 追寻其原始 生成环境、 时空结构和变位、 变形和变质历程 , 尽可能还 原其本来面 目。本文以东 昆仑 中段纳赤 台岩群蛇 绿混杂岩构造古地理 的恢 复为例, 指 出反序 法最具针对性, 是 大陆古海洋研 究不可缺少 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 : 造 山带古海洋 ; 活动论 ; 反序; 构造 古地 理恢复 ; 纳赤台岩群 ; 东 昆仑 中段 中图分类号 : P 7 3 6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7 2 8 0 2 ( 2 0 1 0 ) 0 1 0 0 9 8 0 9 S pe cia l it y a nd Appr o a ch o f Co nt ine nt a l Pa l a e o - o ce a no g r a phic S t u di e s Ta ke S t r u ct u r e Res t or a t io n o f Na chit a i Te ct o nic M e l a ng e in t h e Ea s t Kun l u n a s a n Ex amp l e CAI Xio n g f e i ,WEI Qi r o n g ,WANG An 。 ,WANG Ha o l in ,LUO Zh o n g j ie 1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o f Bi o g e o l o g y a n d En v ir o n me n t a l G e o l o g y,2 Fa cu l t y o f Ea r t h S cie n ce s , 3 S t a t e Ke y La b o r a t o r y G e o l o g ica l P r o ce s s e s a n d Mi n e r a l R e s o u r ce s , 4 F a cu l t y o f R e s o u r ce s ,5 G r a d u a t e S ch o o l , 6 F a cu l t y o f Ma t h e m a t i cs a n d P h y s ics , C h i n a U n iv e r s i t y o f G e o s cie n ce s , Wu h a n 4 3 0 0 7 4 , C h in a Ab s t r a ct : Co n t in e n t a l Pa l a e o - Oce a n o g r a p h y,a l s o ca l l e d o r o g e n i c b e l t p a l a e o - o ce a n o gr a p h y,i s o f t e n a p p l ie d t o t r a ce b a ck d is a p p e a r e d p a l a e o - o ce a n s T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r e s e a r ch me t h o d s a r e e i t h e r n o t a p p r o p r i a t e o r n o t wo r k a b l e f o r r e s t o r a t io n o f co n t in e n t a l p a l a e o - o ce a n s b e ca u s e t he i n ne r s t r u ct u r e s o f t he co n t i ne n t a l p a l a e o - o ce a ns us u a l l y h a v e b e e n n o t o n l y o u t o f t h e o r i g in a l o r d e r b u t a l s o d is l o ca t e d Th e r e f o r e ,t h e b a ck - t r a ck in g h a s t o b e t h e ma j o r t e ch n iq ue in t h e co n t in e n t a l p a t a e o - o e e a n o g r a p hi c s t u d ie s ,t h a t is ,s t a r t f r o m t h e cu r r e n t co n f i g u r a t i o n s ,t e mp o r a l - s p a t i a l d is t r ib u t io n s ,d ia ge n e t i c ch a r a ct e r is t ics o f t h e d if f e r e n t r o ck s t o r e t r i e v e a s mo r e a s p o s s i b l e i n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pa l e o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t he d ia g e ne t ic h is t o r y Th i s p a p e r t a ke s t r u ct u r e r e s t o r a t io n o f Na chi t a i t e ct o n ic me l a ng e in t h e e a s t Ku n l u n a s a n e xa mp l e t o d e mo n s t r a t e t h a t t h e b a ck - t r a cki n g is t h e mo s t a p p r o p r i a t e a p p r o a ch in co n t in e n t a l pa l a e o o ce a n o g r a p h y s t u d ie s Ke y wo r d s : o r o g e n ic b e l t o f p a l a e o - o ce a ns ; a ct iv it y t h e o r y; r e v e r s e o r de r ;t e ct o n i c p a l a e o ge o g r a p h ic r e s t o r a t io n; Na ch it a i r o ck g r o u p;mid d l e e a s t Ku n l u n 大陆古海洋学是指 已消失 了的古海洋的研究 , 也可称为造山带古海洋学。大陆古海洋的恢复相对 于海洋古海洋的恢复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前者不 仅几经后期构造 的改造 , 而且不同岩性、 不同时代、 不同来源的物质混杂在一起, 地层单元之间及其内 部的岩石组合之间基本上都以构造为边界 , 或为断 收稿 日期 ; 2 0 0 9 - 0 4 1 3收到, 1 0 1 9 改 回 基金项 目: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 目; 国土资源部全国重要矿产预测评价项 目( 1 2 1 2 O 1 O 7 3 3 8 O 2 ) 第一作者简介 : 蔡雄飞 ( 1 9 5 2 一) , 男 , 副研究员 , 从事地层和沉积学研究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裂带 , 或为 片理 化带 , 内部 褶 皱 、 断裂 、 片理 化 、 劈 理 化和变质作用均十分强烈 , 为造 山带构造 的拼贴部 位 ; 平 面上包 括 了原地 的 、 准 原地 的和 异地 的沉 积地 层 ; 垂向上除 了沉积地层和变质岩外 , 还有深部的岩 石 ; 时间上失序, 空间上有移位, 总体无序 , 但局部可 能 有序 , 难 以恢 复 内部 的 上 、 下关 系 ; 岩石 地 层 单 位 不符合地层层序律 、 地层原始水平律、 地层原始侧 向 连续律、 化石层序律 和瓦尔特定律等地层学 的基本 原理 。因而它与海洋古海 洋学 的研究思路、 研究方 法也 应该 大相 径庭 。 1 大陆古海洋研 究现状和特点 大陆古海洋 的研究较之海洋古海洋的研究晚得 多。早在 1 8 3 5 1 8 4 0年 , Da r win考察太平洋 和印 度洋时, 首创珊瑚礁形成模式 , 开创了海洋古海洋学 的研究 。1 8 9 1年 , 由 Mu r r a y与 Re n a r d 编制了首 幅世界 大洋 沉积 物分 布 图 。而 大陆古 海洋 的研 究最 早也是在 2 O世纪 7 0年代之后 , 以许靖华 2 研 究阿 尔卑斯 中生代特提斯深海 的瘤状灰岩、 放射虫 硅质 岩和含燧石结核 的远洋灰岩为标志 。可以说 , 大陆 古海洋学是海洋古海洋学研究的延伸 。 Og n ib e n E 3 指 出, 造 山带 的地层学工作 不应该 遵循岩相古地理的原理 , 因为现今地层带的展布( 每 个带内的地层均指示一定 的沉积相或相组合 ) 并不 反映原始 的沉积一 构造格局和古 地理面貌。研究表 明 4 , 造山带在本质上是一个构造反转带 : 现存 的 内带代表地史时期的洋 , 当时它位于大陆之外 ; 现存 的外带则是地史时期的陆, 当时它被大洋( 或 海域) 所包 围。 我 国在上 世纪 9 O年 代后 期 , 大陆 海洋 学有 了长 足 的发展 。当 时 地 质 大 调 查 向槽 区发 展 , 三 江 、 昆 仑、 天山造 山带发 现较多 的大 陆上残 留洋壳 的标 志 蛇 绿混杂 岩 和 洋 岛混 杂 岩 , 提 出 了非 史 密 斯 地层和正序与反序相结合 的研究方法 6 卅 。不过, 当时也只能说是泛泛研究 而已, 尚缺乏完善和系统 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大陆古海洋学研究的客观实体岩石露头看 得见 , 摸得着 , 视域开阔; 相对海 洋古海洋深海钻探 的“ 一 孔之 见” , 当然 条 件要 优 越 得 多 。而 且 地 表 露 头不存在深海钻探资料难觅 的问题L 1 。 。 。不过 , 大陆 海洋的后期受到多期改造所致 的复杂性和局限性也 是一 个 问题 。 大陆古海洋地区通常是复杂的压缩密集的构造 单元 , 记录了多期洋盆的扩张和消减, 反映多个陆块 会聚碰撞的造山过程, 代表板块 间的相对运动和消 9 9 失的大洋。陆块和大陆边缘盆地 由于发生过多期强 烈 的构造运动、 变质作用 、 变形作用、 造 山作用和沉 积作用 , 再加上后期的改造作用, 使古海洋记录发生 了十分复杂的变化, 因而有一系列的反序特征 : 1 ) 使 原 本在 水平 方 向上相 距很 远或 根本不 是 同一构 造层 次 的地 质体 并置 在一 起 ; 而 原先 相 邻 乃 至 同一 个 地 质体, 却可能散布得甚远 。构造拼贴体平面上包括 了原地 的 、 准 原地 的 和异地 的 , 垂 向上 除 了沉积 地层 和变质岩外 , 还会有深部岩石 。2 ) 构造的反转不仅 使原来的正断层变成逆断层 , 洋盆发育阶段 的被动 大 陆边缘 在 洋盆 闭合 后 反 转 成前 陆褶 皱 冲断 带 , 而 且改造了造山带的结构 。3 ) 由于地层内部失序和不 连续 , 使造 山带 的地 层 不仅残 缺不 全 , 而且 时间 上失 序 , 空间上 由于移位变得歪曲或混杂 。因而现今的 地层并不反映原始的沉积格局和古地理面貌; 当然 也不能据此简单地再造岩相古地理 。 1 1 活 动论是 其研 究 的主导 思想 活动论与板块学说是相伴生 的, 但是板块构造 并不是活动论的唯一代表; 板块 构造也含有固定论 的内容: 岩石圈板块活动性主要集中在边界及其毗 邻地域 , 在板块内部则基本是性质均一的刚体 。 由于造山带残留的古海洋经历了长期不同程度 和不同期次的改造 , 而且愈古老的盆地所遭受的改 造愈强 烈 , 因此 必须 自始 至终 以活 动论 为主导 思想 , 才能正确恢复造 山带古海洋的时空关 系。活动论思 想还有助于正确恢复古海洋的构造。古地理重建的 具体过程就是补全残破、 缺少部分 , 最终要 回答原始 的沉积面貌和不同时期受到的破坏和歪曲等问题。 反 序方 法首 先 要从 地 层 人 手 , 这 是 因 为造 山带 构造作用在地层的记录中表现得最为清楚 。上述造 山带地层残缺不全, 表现为地层不连续和内部 的失 序 , 即使远离造山带核部的断片地层体和有序地层 体也经常出现倒转序列。因而 , 恢复地质时期地层 层序必须把握空间和时问, 如造 山带核部的混杂地 层 , 应 由新 至老 、 由近 至远逐 时 、 逐层 区别 异地 的 、 半 异地的和原生的地层体, 结合造 山极性和构造样式 的研究予以复原 。对具体 时期某个层序的建立 , 也 必 须从 地层 学和沉 积学 的反 序 思 维 人手 , 利 用 指 向 构造( 如斜层理、 波痕 、 递变层理等) 恢复层序。 1 2 反序 方法是 揭 示大 陆古 海洋 演化 的重要 途径 造山带地区恢 复古海洋的工作思路也与克拉通 地 区不 同, 也应以反序为主; 反序思维涉及到造 山带 构造、 地层 、 岩相古地理等诸 多方面的重建和恢复。 地层学经典的原理和方法是正序方法 。在克拉 通地区只要运用地层层序律 、 地层原始水平律、 地层 1 0 0 蔡雄飞等 大陆古海洋学的特点 、研究思路和方法 原始侧向连续律 、 化石层序律和瓦尔特定律 , 就能查 明露头剖面区域甚至洲际地层的时空结构条件。但 这种方法仅适用于地层未遭受变形、 变质和变位 , 不 足 以破坏 地层 的原 始 时空 的结 构 。而 在 造 山带 , 由 于造山作用和后造山期多阶段、 多期次变形、 变质作 用 、 构造热事件的影响和破坏 , 地层的时空结构发生 了面目全非的变化; 另一方面 , 造 山带从未遭受改造 的克 拉通 变形 、 变质地 区到造 山带核部 , 变形 和改造 的强 度是递 进的 , 反序 方 法 首先 要从 造 山带地 层 人 手。因为造山带的构造作用对地层的记录表现得最 为清楚 。前述 造 山带 地层 残 缺 不全 , 表 现 为地 层 不 连续和内部失序 , 即使远离造 山带核部 的断片地层 体和有序地层体也经常出现倒转序列 。因而 , 恢复 地质 时期地层 层序必 须把握 空 间和时 间的反序 。如 造 山带 核部 的混杂地层 应 由新至 老 、 由近 至远逐 时 、 逐层区分出不同来源的地层体, 结合造山极性和构 造样式复原其原貌。某个地层层序也必须从地层学 和沉积 学 的反 序 思 维 人 手 , 恢 复 指 向构 造 ( 如 斜 层 理 、 波痕和递变层理) 。从反序人手查明指向构造的 无倒转现象以建立正确的层序。特别需要指出的, 是造山带的研究往往过分强调构造地层学而忽视了 沉积学的指向作用。研究表明, 原始层理和沉积构 造 往往是 反序研 究方法 的基础 。 古海洋构造古地理的恢复也需要反序思路。造 山带古海洋构造的古地理具时空特点 : 时间上的失 序 和空 间上的移 位 。必 须 以活 动论 构 造 观 为指 导 , 不 能仅在 现代 的地理 底 图 上根 据 现有 的产状 重 塑 。 因为地史 时期 的很大 部 分构 造 古地 理 已经 消失 , 现 存 的情况 大多是 中 、 新生代 后才 出露地 表 。 造山带古海洋构造古地理反序研究应根据被洋 盆分 隔 的两 个 大 陆 的古 地 磁 、 古 气 候 、 古 生 物 等 资 料 , 重 塑一个 洋盆 , 再 恢 复洋岛 、 海 山、 陆 隆和 陆壳残 块 。 1 3反序研 究 的方法 反序研究 的基本 思路 , 是从现存 的岩石组 合 ( 块) 的物态 、 时态 ( 时序 ) 、 相态 ( 相 序 ) 、 位态 ( 位序 ) 和变形 、 变质人 手 , 追 寻其 原 始生 成 环境 、 时空 结 构 和变位、 变形、 变质历程, 尽可能还原其本来面 目, 恢 复造 山带 的三维 结构 , 揭示 造 山带 形 成 机制 和 大 地 构 造演化 历程 。 ( 1 ) 研 究混 杂岩 的组 成结 构及相互 关 系 : 系统 采 集围岩的成分、 古生物化石、 岩石和沉积地球化学样 品, 注意这些混杂岩的化石只能指示岩片的地层时 代 , 而不能用于推断下伏和上覆关系。 ( 2 ) 时代 分析 : 理 想 情况 下 , 应 尽 可能 获 取 年代 信息, 确认所有基本 岩石组合 的时代归属。主要通 过化石确定时代。如蛇绿混杂岩 、 洋岛混杂岩地层 中要注 意寻找 大化 石 。在 缺少 大 化 石 时 , 应 系 统采 取 放射虫 、 牙形 石 、 几 丁虫 、 凝 源类 和 孢粉 等 微 体化 石 , 以查清构造混杂岩带内不同来源、 不同时代、 不 同大小构造混杂岩片的时空序列和时代归属 。 必要时应采用同位素定年。如进行混杂岩带中 火山岩组合 ( 岩片) 的锆石 S HR I MP年龄分析和构 造 热年代 方法 ( 如 F T、 Ar Ar ) , 以直 接确定其 时代 。 ( 3 ) 位 序 的反 序 : 应 用 大地 构 造相 方 法 , 分 析 生 物古地理、 古地磁、 古海盆的演化和构造变形 , 以及 地球化学示踪和同位素, 将造 山带内的各种构造岩 片 由新 至 老恢复 到原 位 , 并根 据 运 动史 和 定位 特 点 划分 不 同的构造相 , 构筑造 山带 内部结构 。 ( 4 ) 空 间上 的反序 : 逐 层研究 混杂岩 系两侧 的局 部有序 地层 , 寻找各 种原生 沉积构 造标志 , 判断地层 的倒转 与否 , 划分不 同类 型的相带 和鲍玛序 列类 型 , 收集古 流 向等资料 , 由新 至老 分 析混 杂 岩 两侧 的微 体古生物和古环境 , 打开消失的洋盆, 复原其构造古 地理 。 ( 5 ) 变形 变质分 析 : 经 受了强烈 构造混 杂 、 变形 、 变位的无序地层 , 常伴随有区域动力变质作用, 不同 岩石组合之间一般为构造边界, 各种岩石组合内部 往往也有强烈的变形 。因此 , 查明其构造变形组合 , 特别是不 同岩石组合边界的断裂性质和活动史是地 层复原的重要 内容之一。充分运用构造变形分析 , 研究构造混杂岩带内各地质体的构造过程及变质作 用 过程 , 由新至 老恢 复 基本 构 造 格架 , 追 寻 源产 地 , 再 造岩 片裂解 聚合历程 , 恢 复造 山带 的构造 演化史 。 反序对造山带构造作用恢复至关重要。从本质 上说 , 消减一 碰撞造山带本身就是一个构造反转带。 恢 复构造 作用 的反序方 法 , 就是 由新 至老 , 一层 一层 地研究其后期构造, 使之显现研究 区的主造山带真 实 面貌 , 将 已移位 的地质 记 录复原到原 始位置 。 因而 大陆古 海洋 的研究 , 应 大 力 提倡 以反序 为 主的工作方法。将已移位 的地质记录复原到原始位 置只是大陆古海洋学研究 的第一步。在复原与复位 的基础上 , 还需进行古地理重建、 古深度、 古水流等 方面 的研究 。 2 实例 : 东 昆仑纳赤 台群 2 1 纳赤 台群地层 概况 工作区位于青海格尔木以南的东昆仑 中段下古 生代纳赤台岩群出露地区。 纳 赤 台群 为青 海 省 地 质 局 石 油 普 查 大 队 ( 6 3 2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队) 1 9 6 2年 在 “ 祁 连 、 阿 尔 金 山 昆仑 山地 层 概 况” 一 文 创建 的“ 纳 赤 台系” 。原义 指北 昆仑 山地 区 的奥 陶 志 留系绿灰 色、 蓝灰色千枚 岩、 灰绿色板 岩夹石灰 岩 , 厚度 1 3 0 0 0 m。青 海省 区测 队 ( 1 9 7 0 ) 的 1 : 1 0 0 万 温泉 幅 ( I 一 4 6 ) 区 域地 质 调 查 报 告 书 将 分 布 于 昆 仑河、 秀沟一带、 厚约 2 4 0 0 0 m 的浅变质凝灰质千 枚 岩 、 板 岩 、 砂 岩及 片 岩 、 大 理 岩 和 片 理化 中酸 性 火 山岩、 火山碎屑岩、 凝灰质砾岩等组成的“ 绿色岩系” 称为“ 纳赤 台群“ , 并划分了四个岩组, 时代为早古生 代 。青海 省地 层表 编写 小组 ( 1 9 8 0 ) 沿 用上述 划分 方 案 , 但 时代 归 属为 中一 晚 奥 陶世 。青海 省 第 一 区调 队( 1 9 8 1 ) 将纳赤 台东北水泥厂至三道湾山一带的灰 色 、 灰 绿色 、 浅灰 色 变砂 岩夹 千枚岩 和 石灰岩 凸镜 体 的地 层定 为“ 纳 赤 台群 ” 。李 光 岑 、 林 宝 玉 ( 1 9 8 2 ) 认 为 , “ 纳赤台群” 由三个不完整的沉积旋 回组成, 由上 而下分别为哈拉 巴依沟组 、 石灰厂组 和水泥厂组 。 1 9 9 7年 , 青海地质 矿产 局沿用 文献 1 1 的划分方 案。原 1 : 2 0万格尔木幅、 纳赤 台幅依据接触关系和 碳酸盐 岩 中 的大量 化石 , 将 其 从 “ 纳 赤 台群 ” 中分解 出来置 于下 二叠 统 。 研 究显 示 , 原 以“ 绿 色 岩 系 ” 为 代 表 的 “ 纳 赤 台 一 上翌 m 1 01 群” 实际上包括了不 同时代 的岩石 , 需要根据所获的 新资料将其保留的纳赤台岩群的基本涵义定为一套 奥 陶系 一志 留系 的绿 色 岩 系 , 明 显表 现 为 一 套 蛇绿 构 造 混杂 岩系 。 2 2 纳赤 台岩 群的 构造 混杂 岩 系特 征 测 区 的纳赤 台岩群蛇 绿构 造混 杂岩 均 以岩 片形 式 出露 , 表现出强烈的劈理化和片理化 , 沉积构造大 部分被破坏 。可划分为 四套岩石组合 : 1 ) 碳 酸盐岩 组合( OS N ) : 为灰 白色大理岩 、 灰黑、 深灰色灰岩; 2 ) 变碎 屑 岩 组 合 ( OS N ) : 主 要 为 灰 色 变 砂 岩 和 含 砾变砂岩夹板岩 , 内部发育重力流序列 ; 3 ) 玄武岩组 合( OS N口 ) : 为灰绿色变玄武岩 ; 4 ) 变超镁铁岩组合 ( Os N ) : 为强蚀变的菱镁滑石片岩、 菱镁方解石绿 泥片岩和辉橄岩等, 保 留有具洋壳特征 的残 留体。 所 有岩 石均 不 同程 度地 发 生 了片 理化 、 千枚 岩 化 或 糜棱岩化 , 岩系中发育多个强片理化或强变形带 , 致 使 O S N 构 造 混 杂 岩 系 呈 特 征 的构 造 岩 片 形 式 产 出 。超基 性 岩岩 片 、 变质 玄 武 岩 岩 片 和含 硅 质 岩 的 碎 屑岩 岩 片构成 了蛇 绿 岩 的“ 三 位 一 体” , 只不 过 是 以岩 片 的形 式 混 杂 产 于 OS N 构 造 混 杂 岩 系 中 ( 图 1, 2)。 P c】 os - H- Q s 0 Q 雷 1 国 2圉 3 囤 4囤 5 圉 6 日7圉 8圉9圉 1 0圉1 1日 1 2圜1 3囫1 4囫I 5 1 砂质板岩 ; 2 变云母 长石石英砂岩 ; 3 杂砂 岩; 4 变长石石英砂岩 ; 5 变砾岩; 6 板岩 ; 7 变玄武 岩; 8 钙、 泥质板 岩; 9 变 中、 细粒长石石英砂岩;1 0 绢云母绿 泥石石 英绿砂 岩; 1 1 结晶灰岩 ; 1 2 大理岩 ; 1 3 断层 ; 1 5 韧性剪切带 1 s a n d y s l a t e ;2 v a r ia b l e mica f dd s p a r q u a r t z s a n d s t o n e 3 g r a y wa ck e 4 v a r ia b l e f e l d s p a r q u a r t z s a n d s t o n e 5 v a r ia b l e co n g l o me r a t e ; 6 s l a t e ;7 v a r ia b l e b a s a l t ; 8 ca l ciu m ,cl a y s l a t e ;9 ch a n g e in f in e gr a in e d f e l d s p a r q u a r t z s a n d s t o n e;1 0 s e r icit e - e h l o r it e q u a r t z g r e e n s a n d s t o n e ;1 1 cr y s t a l l in e l ime s t o ne ;1 2 ma r b l e ; 1 3 f a u h;1 5 t e n a cit y s h e a r z on e 图 1 纳赤台岩群( 0S N) 蛇绿构造混杂岩剖 面图 Fig 1 Ge o l og ica l p r of il e o f op hiol it e s o f Na ch it a i Gr oup ( 1 ) 超 基 性 岩单 元 : 以 O S N灰 黄 色 菱 镁 滑 石 片 岩岩 片 的形 式 出现 , 由两 个构 造岩 片所 组成 , 厚度 为 1 2 3 0 4 m。此外 , 在 哈 萨 山、 老道 沟一 带 , 还 可见 多 条超基 性 岩岩 片 , 岩 石类 型为 灰 黑 色 透 闪 石化 蛇 纹石 化辉 橄岩 。 ( 2 ) 玄武 岩单 元 : 以 O S 的灰绿 色强 片理 化 的 变质玄武岩岩片的形式 出现 , 由六个变质玄武岩岩 片所组成 , 均发生了强烈的片理化, 变质作用十分明 显 。玄武 岩岩 片 的最大 可见 厚度 为 7 2 9 3 1 m。 ( 3 ) 深水一 半 深 水 沉 积物 单 元 : 由 OS Nd的灰 、 深灰 、 灰 绿 色 的 变 质 硅 质 岩一 碳 酸 岩 盐一 碎 屑 岩 岩 片 组成 , 总厚度为 2 6 6 8 6 2 m。该套 深水一半 深水沉 积物单元 以硅质岩的出现为特征 1 。 上述岩石单元说 明, 测 区早古生代纳赤 台岩群 ( OS N) 构造混杂岩系为一套蛇绿混杂岩系。 2 3 蛇 绿混 杂岩 形成 的构 造环境 分 析 蛇绿 混 杂岩 中玄 武 岩 、 硅 质 岩 的 化学 成 分 及 硅 质岩 中放射虫的生态组合能指示蛇绿岩形成的大地 构造背景 。玄武岩的岩石成分与其形成的构造背景 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L 1 。 1 0 2 蔡雄飞等 大陆古海洋学的特点、 研究思路和方法 囵 囵:圆,回 回s回 固 口s 圃 圃 1 0回 -困 z回 , 团 圃1 5固16固17四1 8 固1 9 囤2 0 囫2 1囫 2 2 2 3 因2 4圈2 5 1 全新统冲积物 ; 2 上更 新统洪冲积物 ; 3 中更新统冰碛物 ; 4 古近系古一 始新统沱沱河组 ; 5 中三叠统希里可特组 ; 6 中一 下三 叠统闹仓坚沟组 ; 7 下三叠统洪水川组 ; 8 下寒武统沙松乌拉组 ; 9 早古生界纳赤台岩群变碎 屑岩组 ; i0 早古生代纳赤台岩群 变玄武岩组 ; 1 1 志留系赛什腾组下段 ; 1 2 中元古界万保沟岩群青办食宿站组 ; 1 3 中元古界万保沟岩群温泉沟组 ; 1 4 玄武岩 ; 1 5 晚三叠世二长花岗岩 ; 1 6 晚志留世一早泥盆世花岗闪长岩 ; 1 7 晚志 留世一早泥盆世二长花 岗岩 ; 1 8 晚志 留世一早 泥盆世 钾长花岗岩 ; 1 9 超基性岩 ; 2 0 同位素样品符号; 2 1 地质界线 ; 2 2 角度不整合 ; 2 3 断层 ; 2 4 推测断层 ; 2 5 韧性剪切带 1 Ho l o ce n e a l l u v iu m ;2 Up p e r Pl e is t o ce n e a l l u v ia l fl o o d s 3 The mid d l e Pl e is t o ce n e g l a cia l de p os it s :4 P a l e o g e n e o l d - Eo ce n e Tu o t u o he g r o u p s ;5 He a l y M id d l e Tr ia s s ic ca n be S p e cia l g r o u p;6 in - t he n e x t t hr e e Pe r m i a n Fo r ma t io n i n d o wn t o wn wa r e h o u s e Ca in e ;7 Lo we r Tr ia s s ic f l o o d Ri v e r Gr o u p;8 Lo we r Ca m b r ia n S h a s o n g wu l a g r o u p;9 Ea r l y Pa l e o z o ic Na ch it a i Ro ck Gr o u p v a r ia b l e cl a s t ic r o ck s g r o u p;1 0 Ea r l y Pa l a e o z o ic Na ch it a i Ro ck Gr o u p Va r ia b l e b a s a l t g r o u p;1 1 S a is h it e n g S il u r ia n Gr o u p a t it s n e x t s e g m e n t ;1 2 M id d l e Pr o t e r o z o ic r o ck s Ul t r a m a r in e W a nb a o g o u Of f ice a cco mm o d a t io n s t a t io n g r o u p;1 3 M id d l e Pr o t e r o z o ic r o ck g r o u p Wa n b a o g ou W e n Qu a n g o u g r o u p;1 4 Ba s a l t;1 5 La t e Tr ia s s ic mo n z o g r a n it e ;1 6 La t e S il u r ia n - Ea r l y De v o n ia n g r a n o d io r it e ;1 7 La t e S il u r ia n - Ea r l y De v o ni a n mo n z o g r a ni t e ;1 8 La t e S il u r ia n Ea r l y De v o n ia n K- f e l d s p a r g r a nit e ;1 9 Ul t r a b a s ic r o ck s ;2 0 I s o t op e s a m p l e s o f s y mbo l s ;2 1 Ge o l o g ica l b o u n d a r y; 2 2 An g u l a r u nco n f o r mit y;2 3 F a u l t ;2 4 S p e cu l a t e f a u l t ;2 5 Duct i l e s he a r z o n e 图 2 下古生界纳赤台岩群分布略图 Fig 2 Ge o l o gica l ma p o f Na chit a i Gr o up 蛇绿混杂岩中玄武岩的化学成分能指示蛇绿岩 的形成构造背景 , 且玄武岩的岩石成分与构造背景 之 间有着 密切 的关 系。在玄 武岩 的 Z r - Z r Y判别 图 解 ( 图 3 - 1 ) 中 , 早 古 生 代 纳赤 台岩 群 ( O S N) 蛇绿 混 杂岩中玄武岩的成分投影点绝大部分落在板 内玄武 岩 区 ( C区) , 个 别 位 于洋 中脊 玄武 岩 与板 内玄 武岩 的混合区( E区) 。在 Z r 4 - 2 Nb Y判别图解( 图 3 2 ) 中, 玄武岩主要位于板 内碱性 +板 内拉斑玄武岩 区( A I I 区) 与板 内拉 斑 玄 武 岩 + 火 山 弧 玄 武岩 区 ( C区) , 个别 位于 N 型洋 中脊 玄 武岩 ( N MOR B ) + 火 山弧玄 武岩 区( D区) 。 在 T iO 一 F e O Mg O构造环境判别图( 图 3 - 3 ) 中, 早古生代纳赤台岩群( OS N) 蛇绿混杂岩中玄武 岩的成分投影点主要落在洋 中脊玄武岩区( MO R B 区) 和洋岛玄武岩区 ( OI B区) 。在 ATK构造环境 判别图( 图 3 4 ) 中, OS N 玄武岩的成分投影点亦落 在洋中脊玄武岩区( I区) 及靠近洋 中脊的板内玄武 岩 区( I I区) 。 在 TiO 一 F e O Mg O构造 环境 判 别 图 ( 图 3 3 ) 中 , 早古 生代 纳赤 台岩群 ( OS N) 蛇绿 混 杂岩 中玄 武 岩的成分投影点主要落在洋中脊玄武岩区( MO R B 区) 和洋 岛玄 武 岩 区 ( 0I B 区) 。在 A TK 构 造 环 境 判别图( 图 3 4 ) 中, 0S Nb 玄武岩的成分投影点亦落 在洋中脊玄武岩区( I区) 及靠近洋 中脊的板内玄武 岩 区 ( I I 区) 。 因此 , 结合 早古 生代 纳 赤 台岩 群 ( O S N) 蛇 绿 混 杂岩的岩石组合 、 主量元素 、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成 分特征 , 以及玄武岩的构造环境判别图, 可以认为早 古生代纳赤 台岩群( 0S N) 蛇绿 混杂岩形成于大洋 环 境 。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0 曲 0 2 Nb 图 3 玄武岩对蛇绿混杂岩构造环境 的指示 F ig 3 B a s a l t in t h e t e ct o n ic m6 1 a n g e o f o p h io l it e s 在探讨 蛇绿 混杂 岩形 成 的构 造背 景 时 , 与蛇 绿 岩中玄武岩共生的硅质岩的岩石化学成分也能有效 地指示其形成的构造环境 1 。 研究表明, A1 。 O 。 ( A1 : O。 +F e : O。 ) 是判别硅质 岩形成环境 , 特别是区分洋 中脊和大陆边缘成 因的 良好标志。测 区早 古生代纳赤 台岩群 ( Os N) 蛇绿 混 杂 岩 的 硅 质 岩 ( OS N )的 Al O ( Al O 。+ F e 0。 ) 值为 0 2 7 O 4 6 , 明显低 于大洋盆地硅质岩 ( O 4 “ - - , 0 7 ) 和大 陆边缘 硅 质 岩 ( O 5 O 9 ) 】 , 而与 洋中脊硅质岩相当。 硅质岩的稀土元素, 特别是 C e C e 值和 L a N C e N值 , 可用来有效判别硅质岩的形成环境。从洋 中脊 、 大洋盆地至大陆边缘等不 同构造背景沉积 的 硅质 岩 , C e C e 值 会 从 负 异 常 变 为 无 异 常 , 甚 至 变 为正异常。洋中脊附近的硅质岩 C e Ce 为 0 2 2 0 3 8 , 平 均为 0 3 0 , 而 L a N C e N约 为 3 5 ; 大 洋盆 地 硅质岩 的 C e C e 为 0 5 00 6 7 , 平 均 为 0 6 0 , L a C e N为 1 O 2 5 ; 大陆边缘盆地硅质岩的 C e 1 03 Y C e 为 0 6 7 1 3 5 , 平均 为 1 O 9 , L a N C e N为 0 5 1 5。 测 区早 古 生 代 纳 赤 台 岩群 ( OS N) 蛇 绿 混 杂 岩 的硅质 岩 ( O S N ) 的 C e C e 值为 0 7 1 O 8 2 , L a N C e 值为 1 2 7 1 4 9 ( 表 1 ) , 与大洋盆地硅质岩和 洋 中脊附近的硅质岩相当。硅质岩的某些微量元素 也是判别硅质岩成 因的有效指标 。研究表 明, 洋 中 脊和大洋盆地硅质岩的 V含量明显高于大陆边缘 的硅质岩 , 而 Y含量则相反 。因此, 洋 中脊和大洋 盆地硅质岩的 V Y明显高于大陆边缘硅质岩。一 般来说 , 洋中脊硅质岩的 V、 V Y和 T i V值分别约 为 4 2 g g 、 4 3和 7 ; 大洋 盆地 硅质 岩 的 V、 V Y 和 Ti V值分别约为 3 8 t g g 、 5 8和 2 5 ; 大陆边缘盆 地 硅质 岩 的 V、 V Y 和 Ti V 值分 别 约 为 2 0 p g g 、 2 0和 4 O 。测 区早古生代 纳赤 台岩群 ( 0S N) 蛇绿 混杂岩的硅质岩 ( OS Nd ) 的 V、 V Y和 T j V值分别 为 8 4 O 1 6 1 0 b t g g 、 2 1 8 4 8 6和 1 8 6 3 8 2 86 1 04 蔡雄飞等 大陆古海洋学的特点 、 研究思路和方法 表 1 早古生代纳赤台岩群( O S N) 蛇绿混杂岩的稀土元素组成 T a b l e l R E E co mp o s it i o n( mgg )o f o p h io l it i e s i n t h e E a r l y P a l e o z o ic N a ch it a i R o ck Gr o u p( O S N) # g g 注: 计算稀土元素有关参数时, 超基性岩、 辉绿岩和玄武岩稀土元素标准化用球粒陨石( S u n a n d McD o n o u g h , 1 9 8 9 ) , 硅质岩稀土元素标准化用北美页岩 ( Ha s k in e t a 1 。1 9 6 8 ) 在 T i V 图解中( 图 4 ) , 早古生代纳赤 台岩群 ( 0S N) 蛇绿混杂岩 中的硅质岩与大陆边缘硅质岩 相 近。而在 Ti V V Y 图解 中( 图 4 ) , 早 古 生 代 纳 赤台岩群 ( 0S N) 蛇绿混杂岩中的硅质岩则与大陆 边缘硅质岩和洋中脊硅质岩有关。 图 4 硅质岩对蛇绿混杂岩构造环境 的指示 Fig 4 Sil ica l it e in t he t e ct on ic m6 1 a ng e o f op hio l it e s 2 4反 序 方 法 这样一大套具有不同时代、 不同岩石组合 、 不同 环境 、 不 同构 造形态 的混杂 岩系碰撞 带 , 需 要用 反序 方法 , 根据被消减的大洋分隔的两侧地层的年龄、 岩 石、 构造等资料打开洋盆 , 再把洋岛、 海山、 陆隆和陆 壳残块 等一一恢 复 到这个洋 盆 中去 。 针对 两侧 构造 形 态 的不 同 , 采集 和 处 理两 侧 岩 系中的放射虫、 牙形石 、 孢粉等微体古生物 , 但结果 一 无所 获 。北 侧 基 性 变 玄武 岩 的锆 石 年 龄 为 2 3 6 7 2 5 Ma , C L图象显示均为岩浆捕获 围岩的锆石, 因而不 能代表 岩浆 喷发 的年 龄 。对 比万保 沟地 区万 保沟群基性变玄武岩、 大理岩的岩性组合 , 颜色、 岩 性 组合 基本 一 致 , 锆 石 年 龄为 1 3 4 3 2 5 Ma , 把 它 们归为中元古界温泉沟岩组和青办食宿站岩组 比较 合适 , 它们属 于一 大套 玄 武 岩 、 碎 屑 岩 、 碳 酸盐 岩 组 成 的洋 岛地层 序 列 。南侧 的 内部特 征 则大 不 相 同 。 变碎屑岩系发育两套不同的类型。一套为被后期构 造破坏, 发生强烈的变形和变质 , 沉积构造大部被破 坏 , 原始层理多被片理、 板理所置换 。另一套后期构 造破坏较轻 , 基本保留了沉积构造。根据岩性组合 对比, 前者应归为纳赤台群变碎屑岩系 , 后者归为赛 什腾 组第一 段 。纳 赤台岩 群变碎 屑岩 系夹碳酸 盐岩 的年龄可据测区以西老道沟一带纳赤台岩群变碎屑 岩系夹碳酸盐岩中采获的奥 陶纪牙形石予以确认。 纳赤台岩群在南侧应 由 4部分组成。变超镁铁岩、 变玄武岩、 变碎屑岩 、 碳酸盐岩和赛什腾组第一段变 碎屑 岩系 。它们虽 然强烈 混杂 , 又经历 过后期 改造 , 但多 少保 留了沉积 构造 和岩石组 分 的特 点 。超 镁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岩具 残 留洋壳特 征 , 变玄武 岩 夹板岩 、 硅 质岩具 洋 岛 沉积 的特 征 。变 碎 屑 岩 的岩 屑 组 分 含 量较 高 , 长石 为 5 2 0 , 分选 和成 熟度 很低 , 具 碎 屑流 的 沉积 特点 。碳酸盐岩很可能为外来的 , 本身含有不少陆 源细 碎屑 岩组分 , 石英 含 量 为 5 9 6 3 0 , 具 近 岸碳 酸盐岩沉积的特点。赛 什腾组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