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_第1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_第2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_第3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_第4页
小古文阅读原文注释及译文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七)杞人忧天杞人有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列子杞人忧天)词语注释:3 杞:春秋时期国名,在今河南杞县。崩坠:崩塌,坠落。身亡(w)所寄:没有地方存身。亡,通无。寄,依附,依托。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又有一个为他的忧愁而担心的人。之,的。忧,忧愁、担心。晓:开导。若:你。屈伸:身体四肢的活动。终日在天中行止:整天在天空气体里活动。行止,行动和停留。果:如果。日月星宿(xi)不当坠邪:日月星辰不就会坠落下来了吗?星宿,泛指星辰。只使:即使。中(zhng)伤:打中击伤。奈地坏何:那地坏了(又)怎么办呢?地积块耳:大地是土块堆积成的罢了。四虚:四方。躇(ch)步跐(c)蹈:泛指人的站立行走。躇,立;步,行;跐,踩;蹈,跳。行止:行动和停止。奈何:为什么。舍然:释然,舍弃心事的样子。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忧愁而忧愁,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是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空气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那个人又说:如果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 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经过这个人一解释,那个杞国人放下心来,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作品鉴赏:这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是一则非常有名的古代寓言。它通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这是一则益智寓言,写了忧天者与忧人者两种人。作者并不以这两种人为然。文章重要刻画了一个杞国人的形象,他头顶蓝天,却整天担心蓝天会崩塌下来,脚踏大地,却成天害怕大地会陷落下去,以致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他还担心天上的太阳、月亮、星星会掉下来,惶惶不可终日。在别人耐心的开导下,他又放下心,高兴极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就浮现在读者的眼前了。另外一个人物,开导杞人的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古代道家学者长卢子也并不赞成这个开导者关于天地无毁的说法,他认为一切事物既有成,就有毁。而列子认为,天地无论成毁对人来说都是一样的。道的本质在于虚静无为,人也应该以笃守虚静的处世态度,不必在不可知的事物上浪费心智。这则寓言的客观意义是值得重视的,它反映了当时自然科学在宇宙形成理论上的成果,所谓积气、积块、日月星宿亦积气中有光耀者等见解,其辩证思维水平之高,是令人膺服的。这则寓言故事运用对话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分明。故事短小,但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文章基本以对话构成,言简意赅,逻辑严谨,读来文气贯通。这则寓言也成为后世文人常用的典故,如李白有诗曰杞国有人忧天倾,即出于此。(十八)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1祠(c):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3卮(zh):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4相谓:互相商议。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9安能:怎么能;哪能。10为:给;替11遂:于是;就。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14终:最终、最后。15引:拿起。16且:准备。17成:完成。18余:剩余。19足:脚。足:画脚20亡:丢失,失去。21为:给,替。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26、谓:对.说。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真是可惜!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十九)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逆:违抗 不信:不诚实,不可靠。文言文翻译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字词翻译(狐假虎威) 假:假借,凭借。狐狸假借老虎的威风去吓唬其它野兽。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去欺压别人。(虎求百兽而食之)求 :寻求,寻找。(子无敢食我也)子:你。无:不。(天帝使我长百兽)长(zhang):同“掌”,掌管。(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然:对的,正确的。遂:前进,前往。(故遂与之行)遂:于是。(兽见之皆走)走:逃跑。(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畏:害怕。(二十)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赶集,她的孩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待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猪去杀。她就劝阻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夫人)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孩子不知道(你)在和他开玩笑。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在欺骗他,这就是教育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孩子,孩子就不会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教育孩子的正确方法啊。”于是曾子把猪给杀了,煮了之后把猪给孩子吃掉了。注释:(1)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2)曾子之妻之市:曾子的妻子到集市去。之,前一个作助词“的”,后一个作动词“去”。(3)其子随之而泣:曾子的孩子就哭了。之:指曾子妻子要去市场。(4)女:通“汝”人称代词,你。(5)反:通“返”,返回。(6)顾反为女杀彘:回头回家时给你杀猪(吃)。彘(zh):古代意为“猪”。(7)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适:往,到,去。(8)止:阻止。(9)特:只不过,只是。(10)戏:玩笑,戏弄。(11)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12)非有知:没有知识,意思是孩子很单纯。(13)待:依赖。(14)子:你。对对方的称呼。(15)是:这。(16)而:则,就。(17)非所以成教也:不能把(它)作为教育的方法。(18)遂:于是。(19)烹(png):煮。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体现了儒家“言必信”的道德理念。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道理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要有言必行。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制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二十一)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yu,窗),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子高:叶公的字。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图案、花纹“文”通“纹”。以:在闻:听说。下之:到叶公住所处。窥(ku):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u):窗户。施(y):延伸,同“拖”。堂:厅堂还(xu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逃跑。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是:由此看来。好:喜欢。夫:这,那。是叶公非好龙也: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这个成语的意义是:比喻表面上或口头上爱好、赞赏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爱好,或者实际上并不了解,一旦真正接触,不但并不爱好或赞赏,甚至还惧怕它,反对它。(二十二)与善人居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处者焉。注释:化,同化,与趋向一致。之,代词,代前文的芝兰(鲍鱼)是,不能单独解释,与以字一起,是以解释为:所以;因此者,的人。译文 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也是融入到环境里了;藏丹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红,藏漆的地方时间长了回变黑,也是环境影响使然啊!所以说真正的君子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告戒 简单的说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必须谨慎的选择自己处身的环境(二十三)魏武将见匈奴使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行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世说新语容止词语注释1 魏武将见匈奴使-选自世说新语容止。魏武,即曹操,曹丕称帝后追尊曹操为武帝。匈奴,古代少数民族之一。使,外交使臣。2以:认为。3形:外貌。4雄:称雄,这里意为慑服。5崔季珪:崔琰,字季珪。传说他相貌清朗而威重。代:代替,这里指崔季珪代替曹操。捉刀:握着刀。6床:古代一种坐具,即榻,不是卧具。7毕:结束。8雅望:儒雅的风采。9非常:不同一般。10足:足够、充足。11雄远国:威震远国。12闻:听到。13既:已经。14乃:是。15匈奴:中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亦称胡16捉刀人:指执刀的卫士,即站在坐榻边的卫士。后来成为固定用语,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的人。17见:接见18使:使者古今异义捉刀(zhu do)古:指执刀护卫,今:以比喻替别人代笔作文。见:接见。翻译曹操将要接见来自匈奴的使者,但自认为自己身材相貌矮小丑陋,不足以慑服远方的国度,于是命令崔琰(字季珪)代替自己,自己则拿着刀站在坐椅边。等到接见完毕,曹操派密探去问那个使者:你觉得魏王如何?匈奴使者答道:魏王儒雅的风采不同寻常,然而坐在榻旁持刀的那个人,才是真正的英雄啊!曹操听后,就派人在途中追杀了这个匈奴的使者简介魏武将见匈奴使是有关曹操的故事,写了曹操因匈奴使者才智过人而心生杀念。这个故事表现了曹操过人的气质和才能,也把他极度的自私、自卑、猜疑、狠毒、气量狭小、奸诈凶残等个性特征深刻地表达出来。(二十四)王冕者,诸暨人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注释1窃:偷偷地,暗中,私下。2辄:总是(常常)、就。3亡:丢失。4挞:鞭打。5曷:何,怎么。6去:离开。7潜:偷偷地。8执策:策通册,指书册;执:拿;这里指拿书。9长明灯:佛像前的灯,昼夜不灭。10恬(tin):心神安逸。11韩性:绍兴人,大学者。12异:对感到奇怪。13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14被:通披。15或:有的人。16痴:入迷。17旦:天亮。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赏析文章告诉我们: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天教育重要,要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条件,刻苦用功,踏踏实实学习。(二十五)华歆避难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注释】华歆:东汉末举孝廉,任尚书令。王朗:与华歆同时代人。两人都是当时著名人物。俱:一起。欲:想要。依附:依傍附从。辄:立即。难:以为难,使人感到为难。意动用法幸:幸好。尚:还。何为:有什么。迫至:追赶上来。舍:丢下,抛弃。所:用在动词前,代表所接受的事物。携:携带。本:刚才。疑:犹豫。此:代这个原因。耳:语气词,相当于“嘛”“啊”。既:既然。纳:接受。其:他的。自托:把自己托付给别人。宁:岂,难道。可以:因为。相弃:抛弃。耶:语气词,相当于“呢”。遂:于是,就。携拯:携带救助。如初:像当初一样。以:通过。此:代这件事。定:裁定,判定。之:道德的。疑:犹豫【翻译】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后面的贼寇马上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