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
  • 1998-03-23 颁布
  • 1998-09-01 实施
©正版授权
SC 1027-1998 尼罗罗非鱼.pdf_第1页
SC 1027-1998 尼罗罗非鱼.pdf_第2页
SC 1027-1998 尼罗罗非鱼.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SC 1027-1998 尼罗罗非鱼.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S C 1 0 2 7 -1 9 9 8前言 尼罗罗非鱼原产非洲, 7 0 年代后期引进我国。 为了鉴定尼罗罗非鱼, 保护和保存尼罗罗非鱼优良的性状及种质, 防止苗种生产过程中混杂和退化, 并开展有效的种质监测, 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主要是“ 八五” 科技攻关成果, 并吸取了前人的有关资料 本标准的附录 A、 附录 B是标准的附录。 本标准的附录 C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农业部渔业局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水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淡水养殖分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上海水产大学、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李思发、 赵金良、 蔡完其、 周碧云、 吕国庆、 范兆廷、 徐忠法。2 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产行业标准尼罗罗非鱼s c 1 0 2 7 一 1 9 9 8N i l e t i l a p i a1 范 围本标准给出了尼罗罗非鱼( O r e o c h r o m i s n i l o t i c u s ) 的主要形态构造特征、 生长与繁殖、 遗传学特性以及 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尼罗罗非鱼的种质鉴定。2 名称与分类2 . 1 学名 尼罗罗非鱼( O r e o c h r o m i s2 . 2 分类位置 属妒形目( P e r c i f o r m e s ) ,n i l o t i c u s )丽鱼科( C i c h l i d a e ) , 罗非鱼属( O r e o c h r o m i s ) e3 主要形态构造特征3 . 1 外部形态特征3 . 1 . 1 外形 体高, 侧扁。 头部平直或稍隆起。体被栉鳞。 侧线断折, 呈不连续的两行。尾鳍末端为钝圆形, 不分叉 。 成鱼身体两侧有与体轴垂直的黑带9 条。 背鳍、 臀鳍及尾鳍上均有黑白相间的斑点, 在背、 臀鳍上呈斜向排列 , 尾鳍上的斑点呈线条状垂直排列, 成鱼在 1 7 条以上。 性成熟雄鱼的尾鳍、 臀鳍及背鳍边缘呈。背鳍边缘黑色。幼鱼阶段背鳍有一个大而显著的斑点, 以后逐渐消失。尼罗罗非鱼的外部形态见图 t o 图 1 尼罗罗非鱼外形2 可数性状2 . 1 背鳍鳍式: D X NX V u 1 0 -1 4 .色下1.红33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 1 9 9 8 - 0 3 - 2 3 批准1 9 9 8 一 0 9 - 0 1实施S C 1 0 2 7 一 1 9 9 831 . 2 . 2 臂鳍鳍式: A9 8 -1 1 .3 . 1 . 2 . 3 上侧线鳞数: 1 3 -2 6 03 . 1 . 2 . 4 下侧线鳞数: 1 3 -2 0 .3 . 1 . 2 . 5 第一鳃弓外侧鳃耙数: 2 7 -3 1 03 . 1 . 2 . 6 下咽齿: 左右下咽骨愈合上有浓密的蓖齿。3 门. 3 可量性状 对于体长1 0 . 0 -1 7 . 8 c m, 体重2 6 . 8 - 2 1 8 . 3 g 的个体, 实测性状比例值见表1 , 表 1 实测性状比例值全长/ 体长体长/ 体高体长/ 头长头长/ 吻长头长/ 眼径头长/ 眼间距体长/ 尾柄长尾柄长/ 尾柄高l . 2 3 5 士0 . 0 3 82 . 4 0 7 士0 . 1 5 93 . 2 0 2 士0 . 2 0 9 3 . 0 7 7 士0 . 7 1 0 4 . 2 6 3 士0 . 4 3 8 2 . 1 8 2 士0 . 3 4 81 0 . 0 2 0 士1 . 3 4 90 . 6 7 9 士0 . 0 7 93 . 2 内部构造特征3 . 2 . 1 缥 无缥管, 有缥腔, 二室, 前室较后室大。3 . 2 . 2 脊椎骨 脊椎骨总数为3 1 3 33 . 2 . 3 腹膜 浅黑 色。4 生长与铁殖4, 生长 不同年龄组尼罗罗非鱼在池养条件下体长、 体重的实测值见表2 。 与表2 对应的不同年龄组的鱼体长、 体重生长关系式见附录C ( 提示的附录) 。 表 2 池养条件下尼罗罗非鱼体长、 体重实测值年龄, , , 龄0 1 实测体长, c m1 2 . 5 士0 . 61 7 . 2 士1 . 6实测体重, 97 4 . 3 士 1 1 . 81 9 2 . 1 士 5 7 . 11 )年龄根据实际观察养殖记录而确定,4 . 2 繁殖4 . 2 . 1 性成熟年龄: 在适温条件下, 雌、 雄鱼初次性成熟约为4月龄。4 . 2 . 2 性腺一年成熟多次, 分批产卵, 由雌鱼口孵。4 . 2 . 3 怀卵量: 初次性成熟的个体平均怀卵量见表 3 。 表 3 初次性成熟的个体平均怀卵量年龄, 月4体重, 91 4 1 . 8 士 5 4 . 9绝对怀卵量, 粒1 3 3 5 . 7 士 4 5 6 . 4相对怀对量, 粒/ 91 0 . 5 土5 . 15 遗传学特性5 . 1 细胞遗传学特性5 门. 飞 染色体数2 6 0S C 1 0 2 7 一 1 9 9 8 体细胞染色体 2 倍数, 2 n =4 4 .5 . 1 . 2 核型 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s m组) 3 对; 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s t 组) 1 2 对; 端部染色体( t 组) 7 对, 没有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组) , 染色体臂数( N F ) 5 0 ( 见图 2 ) ,) 1 l n 8 。, 几 几 1 t j 1此日、U、 矛 、 ,八】 、n众六八 泛 n 飞 什 6肠 . 乞肠 1 5 n 、 巨 九( 、0八hft 乙住 图 2 尼罗罗非鱼染色体组型5 . 2 生化遗传学特性5 . 2 . 1 肌肉中乳酸脱氢酶( L D H) 同工酶肌肉中乳酸脱氢酶( L D H) 同工酶酶谱见图 3 ,打1八In 图 3 尼罗罗非鱼肌肉L D H同工酶电泳酶谱乳酸脱氢酶( L D H) 同工酶酶带扫描图见图4 , LDHLD Hz图 4 尼罗罗非鱼肌肉 L D H 同工酶酶带扫描图群体变异范围尼罗罗非鱼( 我国 1 9 7 8 年引进的群体) 的多态座位比例为 1 1 . 8 %, 平均杂合度为 。 . 0 4 0 .6 检测方法6 . 1 繁殖力的测定 在繁殖季节, 将产卵前性腺发育成熟的尼罗罗非鱼亲鱼进行活体解剖, 用电子天平称取体重 , 空壳重和性腺重( 精确到 。 - 0 1 g ) , 同时称取 1 . 0 g卵样品2份, 在解剖镜下分别计数, 计算每克卵的平均卵S C 1 0 2 7 一 1 9 9 8粒数, 卵巢中所含的全部卵粒数即为绝对怀卵量, 单位体重( 9 ) 所含的卵粒数为相对怀卵量。62 染色体的检测6 . 2 门标本制备 采用体内注射植物血凝聚素( P H A) , 取肾细胞悬液滴片, 空气干燥制片, 吉姆萨( G i e ms a ) 染色。吉姆萨染色液的配制见附录A( 标准的附录) 。62 . 2 测定染色体数 在显微镜油镜下观察, 计数 1 0 0 个以上清晰、 分散良好的中期分裂相的染色体数目, 测定染色体数。6 . 2 . 3 组型分析 选择部分最佳中期分裂相, 进行显微摄影, 按放大照片剪贴配组, 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 染色体的形态类别, 按下列规定划分, 即臂比 1 . 0 -1 . 7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m组) ; 1 . 7 - 3 . 0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 s m组) ; 3 . 0 -7 . 。 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s t 组) ; 7 . 0 -c c 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 t 组) 。6 . 3 R酸脱氢酶( L D H) 同工酶酶谱6 . 3 . 1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先剪断腹侧主动脉放血, 活体解剖, 取背部白肌, 放人编号的小塑料袋中, 液氮中保存。运回实验室后, 置于一2 5 C 冰箱中保存。6 . 3 . 2 样品制备 样品加 3 0 辅酶 I 液匀浆, 低温离心, 至上清液澄清。整个制备过程均在低温下操作。6 . 13 电泳分离 用水平平板电泳仪及 4 . 0 %聚丙烯酞胺凝胶电泳分离。 加样前, 预电泳: 5 0 m A, 3 0 mi n 。 加样后, 前电泳 2 5 m A, 1 0 m i n ; 正式电泳: 2 7 5 V, 1 0 0 m i n 。电泳结束后, 放人预先配好并在3 7 恒温箱中保温的同工酶染色液中染色。同工酶染色液的配制见附录 B ( 标准的附录) 。6 . 3 . 4 扫描测定 用激光扫描仪对电泳图谱进行扫描。2 62S C 1 0 2 7 一 1 9 9 8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吉姆萨( G i e m s a ) 染色液配制A l G i e m s a 染色母液的配制称取 。 . 5 g G i e ms a 粉, 量取甘油 3 3 m L, 在研钵中先用少量甘油与G i e ms a 粉混合, 研磨至无颗粒时再将剩余甘油加人, 在 5 6 C条件下保温 2h后, 再加 3 3 ml甲醇, 保存于棕色瓶内。磷酸缓冲液( 0 . 2 m o l / L , p H7 . 2 ) 的配制磷酸缓冲液由A液和 B液按 比例混合而成。A液( 0 . 2 m o l / L , N a , H P O , ) 配制; 取3 6 . 6 1 g含一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 N a , H P O , Jl ,tC工AA容于1 0 0 0 m L蒸馏水中, 或取7 1 . 6 4 g 含两个结晶水的磷酸氢二钠 N a , H P O , H B O ) 定容于1蒸馏水中, 即成H z O) 定0 0 0 mLA 2 . 2 B液( 0 . 2 m o l / L , N a H 2 P O , ) 配制: 取2 7 . 6 g 含一个结晶水的磷酸二氢钠( N a H , P O , H , O ) 定容于 1 0 0 0 m L蒸馏水中, 或取 3 1 . 2 1 g含两个结晶水的磷酸二氢钠( N a Hi P O , 2 H , O) 定容于1 0 0 0 m L蒸馏水中, 即成A 2 . 3 取 A液 7 2 0 mL , 加上B液 2 8 . 0 mL, 混合即成所需的磷酸缓冲液。A 3 G i e m s a 工作染色液的配制 取 1 0 0 mL磷酸缓冲液, 加人 3 mL G i e ms a染色母液即成。 附录B ( 标准的附录)同工艘染色液的配制B 1 三经甲墓氮基甲烷一 盐酸( T r i s - H C L ) 染色级冲液门. 5 m o l / L ) 的配制 取三经甲基氨基甲烷 1 8 1 . 7 1 g溶于9 0 0 m L蒸馏水中, 用盐酸调节至p H9 . 5 , 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 0 0 0 mL,B 2 抓化硝基四氮哇蓝( N B T ) 液( m g / m L ) 的配制 取2 5 0 m g抓化硝基四氮哇蓝溶于2 5 0 m L燕馏水中。B 3 乳酸钠溶液( 1 m o l / L ) 的配制 取2 0 3 . 7 6 m L乳酸, 加人7 0 0 m L蒸馏水混合, 用5 0 %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 H 7 . 0 , 再用蒸馏水稀释至1 0 0 0 m LB 4 同工酶染色液的配制 所需同工酶染色液按表B l 配制。S C 1 0 2 7 一 1 9 9 8表 B 1 同工酶染色液配方Tri s - HC 1 ; I 色a冲a辅酶 m g 3 0lN B Tm l.吩哆甲醋硫酸盐燕馏水10一.3n乳酸钠溶液 -Lm L95 附录C ( 提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