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机工作装置的静强度仿真分析.pdf_第1页
挖掘机工作装置的静强度仿真分析.pdf_第2页
挖掘机工作装置的静强度仿真分析.pdf_第3页
挖掘机工作装置的静强度仿真分析.pdf_第4页
挖掘机工作装置的静强度仿真分析.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图3 动臂网格结构图 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变形,而且会产生很大的应力。所以,A , c 都固定铰接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c 点不能完全固定铰 接。 位移边界条件如图4 。 图4 位移边界条件 B X 此外,也有部分学者把动臂、斗杆简化为一个悬臂梁,即 在铰点A 处施加固定约束H 。B ,C ,D 三处施加载荷,实现 载荷的自平衡。但考虑为了消除总刚度矩阵的奇异性,必须 消除动臂模型的刚体位移,可对节点加以约束,且所加约束 刚好消除全部刚体自由位移,故对动臂与平台铰接处的圆柱 孔进行径向、轴向约束,而释放轴向。 对此,有必要对两种位移边界条件进行对比分析,确定 一种更接近实际的边界条件设定方法。因此,设定两种边界 条件如下: 铰点A 处施加圆柱面约束c y lin 幽c a ls u p p o r t ,对圆柱 孔的轴向、径向以及周向均进行约束;在铰点c 处施加位移 约束D is p la c e m e n t ,约束x ,y 方向的位移,释放z 方向; 仅在铰点A 处施加圆柱面c y lin d r j c a ls u p p o r t ,对圆柱 孔的径向以及周向进行约束。 2 3 4 力边界条件 铰销是动臂与斗杆、斗杆与铲斗等部件的连接构件,也 是传递油缸的力给各个部件的基本构件,因此,对铰点处载 荷的施加显得尤为重要。以往对于铰点载荷大多简化为集 中力或等值的面载荷,施加集中载荷会产生很大的集中应 一2 0 0 一 力,而施加等值面载荷无法全面考虑铰孔的应力分布情况。 本文采用余弦加载的方法,忽略销轴与轴孔的间隙,力 的分布函数为: F ( 口) :萼。( p d )( 7 ) 口 式中卜销孔圆周上一点与原点的连线相对于戈轴的夹 角。口 O ,1 8 0 0 d 一销孔处合力与戈轴的夹角 R 一余弦载荷在销孔处合力 卜一销孔与销轴接触面的长度 r - 一销孔半径 3 仿真结果分析与试验对比 3 1 单工况、不同边界条件下的有限元结果 以正载时动臂受力工况进行分析。两种不同位移边界 条件下的有限元结果分别如图5 和图6 。 嚣j 闽誊 图5边界条件一 图6 边界条件二 从图5 中可以看出,最大等效应力为1 5 3 M P a ,危险区域 发生在耳板与上弯板连接处以及动臂与斗杆连接的前叉支 座处;而从图6 中可以看出,最大等效应力为1 8 9 M P a ,危险区 域发生在动臂根部。比较图5 与图6 可以看出,位移边界条 件的不同,有限元结果差异很大。最大差别在动臂根部,前 者表现为动臂应力最小的区域,后者则为危险区域。而这些 差异从根本上来说是动臂简化为简支梁和悬臂梁的差别。 故需要用试验来验证何种方法更接近实际。 3 2 试验研究 3 2 1 试验器材 D R A 一3 0 A 多通道动静态应变仪,如图7 ,用于采集应 力,应变信号;3 个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油缸压力;3 个位移 传感器,用于检测油缸位移。由于不知道应力方向,所以采 用1 2 0 度三角形三向应变花。 图7D R A 一3 0 A 多通道动静态应变仪 3 2 2 试验方法 将应变花贴于工作装置选定位置,根据位移传感器和压 力传感器的读数将工作装置调整到计算姿态以及调整各个 油缸的压力大小与计算值一致 7 。 3 2 3 测试数据处理与有限元计算的对比分析 测试的是各测点的0 。、1 2 0 。和2 4 0 。的应变,通过以下公 式将应变转换为主应力,再通过第四强度理论将主应力转换 成凡肘括e s 等效应力i8 :。 旷南。一业字) 2 + 血寻丛+ E ( 占o 。+ 占1 2 0 。+ 占2 4 0 。) 3 ( 1 一) ( 8 ) 盯:芒( 孙一生塑学) :+ 鱼掣+ 0 r 2 2 而o 。一 了一) - + 产+ E ( 占o 。+ 占l加。+ 占2 4 0 。) 3 ( 1 一弘) ( 9 ) 式中,E 为弹性模量渺为泊松比;占。,s ,2 0 ,占。为0 。、1 2 0 。和 2 4 0 。的应变。 动臂上贴应变花的位置如图8 。 t j_ y 一矿誊暮习曛羹,藕羹J 鱼_ ! 一二翌! j 图8 应变花的位置示意图 由试验得出的动臂上各工况测点处的等效应力值与有 限元计算值对照见表1 。 表l测点等效应力值与有限元计算值比较 从表1 可以看出,测试应力值与仿真应力值一更接近, 而与仿真应力值二相差较大,即边界条件一的设定更接近实 际情况,故应选用边界条件一来对工作装置进行有限元分 析。且从表中看出,测试应力值与仿真应力值一误差较小, 两者基本吻合。误差主要来自模型的简化。此外,挖掘机工 作时铲斗斗齿受力复杂,实际挖掘阻力与理论挖掘阻力砷1 相 差较大也是重要原因。 3 3 多工况有限元分析 由于挖掘机在实际作业时工况众多,所以应选取工作装 置各部件在外载荷作用下的最不利( 受力最大) 工况进行分 析。本文在考虑传统设计和研究方法上,增加一个复合挖掘 工况 ,即铲斗挖掘工况下,铲斗油缸和斗杆油缸同时达到 最大压力值。 工况一:动臂油缸和斗杆油缸作用力臂最大,铲斗位于 发挥最大挖掘力位置,偏载加侧向力: 工况二:经编程计算得出的铲斗挖掘时,斗杆挖掘力和 铲斗挖掘力均充分发挥位置,偏载加侧向力。 两种工况的姿态如图9 和图1 0 。 图9 工况一图1 0 工况二 根据工作装置受力分析中公式求得动臂的各个铰点受 力情况见表2 。 表2 动臂受力情况表 一2 0 1 利用简支梁位移边界条件,两种工况下所得的有限元结 果分别如图ll和图1 2 。 从图1 l中可以看出,工况一中最大应力为2 6 3M P a ,从 图1 2 中可以看出,工况二中最大应力为2 3 9M P a ,最大应力 均出现在前叉支座,即动臂与斗杆连接处。此外,动臂油缸 与动臂连接附近的应力以及耳板与上弯板连接处应力都比 较大,这也解释了该款机型中间支撑以及耳板附近处出现裂 纹的原因。同时,对比图5 和图6 可知,偏载时最大应力比 正载时大的多,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偏载工况。 一一一 一 图1 1 工况一图1 2 工况二 对比图1 1 和图1 2 ,复合工况二中动臂的应力分布与工 况一中基本一致,但前者最大应力要小。但并不能就此断言 在设计或者研究过程中不需要考虑复合工况。 有必要对比复合挖掘工况和传统设计工况下斗杆的受 力情况。因此,引进典型工况三:动臂油缸以及斗杆油缸力 臂最大,斗尖、铲斗与斗杆连接点以及斗杆与动臂连接点三 点共线。铲斗斗杆复合挖掘工况二下斗杆受力状况与典型 工况三下斗杆受力状况见表3 。 表3工况二与工况三下斗杆受力状况 从表3 中可以看出,斗杆在复合工况二中除了E 点受力 较小,其余铰点受力均较工况三中大,而对斗杆进行有限元 分析时,边界条件中E 点作为固定铰接点,故复合工况三中 斗杆受力状况比工况三中受力要恶劣,最大应力必然要大; 且受力方向也随之改变,则应力分布也有差异。所以,要找 到斗杆真实的危险截面就不能忽略复合工况。 综上所述,边界条件对挖掘机工作装置静强度的分析的 结果影响非常大,由试验证明简支梁位移边界条件更符合实 际情况;符合挖掘工况下工作装置受力可能更恶劣,应重点 考虑。通过正确的边界条件设定以及找到受力最恶劣工况, 才能找到更接近真实的危险截面。 4 结论 1 ) 根据工作装置的结构特点和受力情况,在合理简化 工作装置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动臂两种常见边界条 一2 0 2 一 件的设定进行了一定的理论分析和有限元强度分析,并由应 力试验得到简支梁简化边界条件相对正确,为动臂强度分析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以及试验依据。 2 ) 通过对比传统设计时典型工况与铲斗、斗杆复合挖 掘工况下工作装置各个部件的受力状况,发现复合挖掘时, 斗杆受力更恶劣,应力较大区域也发生变化。在进行挖掘机 工作装置强度分析时,为了找到更加精确危险截面,应当重 点分析复合挖掘工况。 3 ) 通过A N s Y s 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看出仿 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误差较小,仿真数据可靠,可以用于指导 设计,从而大大缩短设计周期,同时对其它工程机械设计具 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国俊液压挖掘机( 原理、结构、设计、计算) M 武汉:华 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 0 1 1 :3 8 4 4 5 0 2 浦广益w o r k b e n c h l2 oA N s Y sw o r k b e n c h1 2 基础教程与实 例详解 M 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 0 1 3 :3 0 1 8 0 3 张卫国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动力学仿真分析及研究 D 太 原:太原理工大学机械电子工程系,2 0 lO 4 周宏兵,王惠科,过新华基于M A 7 I L A B 和A N s Y s 的挖掘机工 作装置结构静强度分析 J 广西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 0 0 9 ,3 4 ( 6 ) :5 6 5 任友良液压挖掘机工作装置结构性能分析 D 浙江大学机 械工程学系,2 0 lO 6 张明珍,张利,张磊挖掘机工作装置销轴与轴套配合间隙分 析 J 建筑机械,2 0 1 3 ,2 l:8 7 9 1 7 G B T7 5 8 6 2 0 0 8 ,液压挖掘机试验方法 s 2 0 0 8 8 陈进,吴俊,李维波大型液压正铲挖掘机工作装置有限元分 析及应力测试 J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 0 0 7 ,5 ( 2 ) :5 6 9 同济大学单斗液压挖掘机( 第二版) M 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1 9 8 6 1 0 荣洪均液压挖掘机反铲工作装置整机理论复合挖掘力的计 算模型及其应用研究 D 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 0 0 7 作者简介 苏琦( 1 9 8 7 一) ,男( 汉族) ,湖南新化县人,硕士研 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为机电一体化及工程结构分 析; 赵宏强(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