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介绍赏析PPT课件.ppt_第1页
《诗经》介绍赏析PPT课件.ppt_第2页
《诗经》介绍赏析PPT课件.ppt_第3页
《诗经》介绍赏析PPT课件.ppt_第4页
《诗经》介绍赏析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诗经介绍赏析,兼谈中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2,一、诗经的编集,献诗说 采诗说 删诗说,3,体现 “主文谲谏” 文化传统的献诗制度,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曰: “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百工谏,庶人传语。”,4,采诗制度,汉书食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使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5,孔子删诗说,论衡正说篇:“诗经旧时亦数千篇,孔子删去其重复,正而存三百五篇。” 唐代孔颖达最先提出怀疑,主张删定者当是周朝的乐官。,6,二、诗经的传播,先秦 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 两宋 清 现代,7,先秦,论语说诗20则,其中出自孔子之口16则。 孟子说诗,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荀子首先尊诗为“经”,从理论上阐明其“言志”、“明道”的性质及其政教功能。,8,两汉,“四家诗”:齐、鲁、韩、毛 赵人毛苌,受业于六国时鲁人毛亨。 东汉郑玄作毛诗传笺,唐孔颖达疏之曰毛诗正义,流传至今。,9,毛诗序,作者尚有争议,一般认为东汉卫宏。 毛诗序的观点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10,1、诗歌的特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11,2、诗乐舞之关系,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12,3、诗与时代政治之关系,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13,4、诗之分类与表现方法,风、雅、颂、赋、比、兴。,14,魏晋,玄学冲击经学。 在诗学上有郑学与王学之争。 实质是门户之见与竞逐政治地位。,15,南北学之分,南人简约,得其英华; 北学深芜,穷其枝叶。,16,唐,孔颖达毛诗正义集汉学大成,具有里程碑意义。,17,两宋,疑古思辨是宋学的主要特征。 缘此诗学开始冲决汉学藩篱。 朱熹的诗集传简明扼要、笼罩元明。,18,经学复兴、学派林立的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陈焕诗毛氏传疏及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等。 姚际恒诗经通论、有方玉润诗经原始、魏源诗古微。,19,现代诗经学举要,闻一多诗经新义、诗经通义, 高亨诗经今注,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 陈子展诗经直解,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 夏传才诗经研究史概要等。,20,三、诗经的分类,古有六诗、六义、四始、四诗诸说。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孔颖达),21,1、音乐之分类,“风者,民俗歌谣之诗也。”(朱熹诗集传) “天子之乐曰雅。”(左传昭公二十年) “颂之训为形容者,本义也。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为颂。”(阮元研经室集释颂),22,2、诗教色彩浓烈的毛诗序分类,风: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上以风化下,下压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兴废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颂: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23,3、诗经的重新分类,时代的变迁和古乐的失传,诗经的分类标准也由音乐变为内容。,24,诗经的六大类,周民族史诗 农事诗 燕飨诗 战争徭役诗 政治美刺诗 婚姻爱情诗,25,(一)周民族的史诗,诗经有五篇被视为周民族史诗。 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五篇。,26,史诗的概念,辞海:指古代叙事诗中的长篇作品。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 最早出自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希腊语“epos”本义为平话或故事,后泛指人类童年时期歌颂民族英雄的叙事诗。 “史诗”的“七要素”:歌谣、传说、神话,以及创作时代(人类初期)、形象、情节、叙述的方式。,27,周民族史诗的历史价值,以周民族的发展历史为轴心,以几次大迁徙和大战争为重点事件,记录周民族产生、发展及灭商建周统一天下的历史过程,并记载当时周人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等方面的实况,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28,周民族史诗的美学价值,具备史诗的七要素,将叙事与抒情、描写有机结合,具有一定情节性,塑造一个个先王的光辉形象。 讲究谋篇布局的章法结构和修辞技巧。,29,周史诗与荷马史诗的相同之处,运用歌谣的形式记述本民族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30,作者、功用之别,前者出于周王朝巫、史、乐官之手,用于祭祀先祖的乐歌; 后者处于民间行吟诗人,是用于娱乐消遣的说唱朗读的韵文。,31,流传过程之别,周史诗一经创作出来就成定本,成为王朝御用的庄严神圣的祭祖乐歌,不得轻意改动; 后者则是长期在民间靠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增删润饰。,32,结构规模与艺术风格之别,周史诗结构规模偏小,史实性多而文学性少; 荷马史诗结构规模宏大,文学性多而史实性少。,33,思想内容与民族精神之别,从周史诗中可以看到以农业求自足,故而推尊勤劳精神,表现人与自然相安,对命运的满足; 从荷马史诗中可以看到以战争去征服,因而崇尚英雄主义,表现人与自然的对立,向命运抗争。,34,(二)婚姻诗与爱情诗,诗经表现男女爱情婚姻题材的作品约有50余篇。 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爱情诗、婚嫁诗和弃妇诗三类。,35,爱情诗,描写男女之间互相悦慕、爱恋、思念的诗作,从汉到唐长期遭受不公平待遇。往往将之政教化,如关雎被释为颂“后妃之德”。 宋代朱熹始视之为男女相悦之辞,但又局限于理学思想,称之“淫诗”。 直到清代王夫之才正面肯定爱情诗的价值。,36,爱情诗的缘由,周代礼教初设,古风犹存,男女婚恋禁忌较少,所以诗经中的爱情诗显得特别自由活泼,生动再现男女相爱相恋的世俗生活,内容丰富多彩。,37,(一)男女间的悦慕,郑风出其东门写男对女的悦慕之情, 郑风叔于田则写女对男子的悦慕。,38,(二)男女欢会的描写,郑风溱洧(zhn wi)写郑国风俗的背景中男女相聚河边嬉戏调笑的情景。 邶风静女(bi)、鄘风桑中(yng)则写男女青年于城边或郊外幽会。,39,(三)男女之间的相思,王风采葛、郑风子衿所抒发的就是“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思念之情。,40,(四)男女恋爱中的挫折烦恼,周南汉广、秦风蒹葭二首都是表现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而难以实现的忧伤, 鄘风柏舟、郑风蒋仲子则是描写主人公因家长的反对使得爱情受挫的复杂心理。,41,婚嫁诗,描写结婚仪式与结婚情景,表达对结婚者的祝愿与礼赞; 表达在婚嫁中的欢乐、幸福、失望、离别乃至于怨恨等各种感情。,42,弃妇诗,卫风氓堪称此类诗歌的代表作。 作品以一个被抛弃的女子的口吻,叙述自己从与丈夫相见相恋到结婚成家、最终被抛弃的经过,表达受骗的悔恨与痛苦,同时也含有告诫年轻女子“无与士耽”之意。,43,婚嫁诗与爱情诗的思想价值,所表达的情感是高尚的、纯洁的, 此类诗歌的出现,标志着那个时代的中国人对于爱情已经拥有十分严肃的认知,已经由原始的性爱升华到情爱,极大地丰富人类的情感世界。,44,婚嫁诗与爱情诗的审美价值,爱情诗是诗经中艺术价值最高的部分之一,尤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景物描写方面。,45,婚嫁诗与爱情诗的社会文化价值,通过爱情诗中婚恋当事人的遭遇与命运,来透视当时社会历史的本质。 时值初期封建社会制度日渐形成,而原始社会的某些残余影响尚存,所以男女的结合虽一定程度地受制于礼教,但整个社会环境还是比较宽松自由的。 至于婚嫁诗与弃妇诗,则反映当时社会的婚嫁习俗以及女性的社会地位与痛苦遭遇。,46,四、诗经的文化精神,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土情蕴 浓厚的宗族伦理情味和宗国情感 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现实主义创作态度,47,1、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不仅表现在其对农业的重视及农事诗本身,也表现在大部分作品中所蕴涵的眷恋故土与思乡怀归之情。 其培养周民族安分守己,温和平稳的品格,这与古希腊崇尚猎奇冒险、宣传域外扩张精神、歌颂英雄主义形成鲜明对比。 一部充分体现中国农业文化精神的诗集。定居的农业文化精神渗透到诗经的创作态度、表现方法、写作目的与审美观念之中。,48,2、具有伦理情味的诗歌艺术,在周代,宗族观念既是最重要的伦理观念,也是最重要的政治观念,其已经内化为周人最为真挚的社会情感,植根于故土,情深于亲人,升华为爱国,成为贯穿于周代抒情诗歌中的中心主题。 人伦之情与宗国之爱,也使得诗经超越时空局限,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49,3、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集,诗经表现出鲜明的以人为本的民族文化特色。 除生民、玄鸟等少数作品在叙述始祖诞生之时略有神话因素沉积外,多是描写世俗生活,充满浓郁的人情味,带有亲切的生活感。,50,4、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立足现实,对生活进行认真的记述描写,从而引导和教育人们对现实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树立直面现实的生活观念,此创作态度使之具有写实和朴真的特征。 直面现实的情感抒发。中国很早就有“诗言志”的传统,诗人继承这一传统,不仅描述生活,还通过主体情感的表现,告诉人们怎样去生活;不仅以抒情诗的方式揭示生活本质,还表现周民族的生活旨趣、观念及其文化品格与才具,奠定后世抒情诗歌关怀现实的创作传统。,51,五、诗经的艺术形态,诗经于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意义 诗经标志中国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成熟 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52,1、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创作意义,由原始诗歌的实用功能到功利主义的创作自觉。 由原始诗歌和民歌的集体歌唱到个体诗人的出现。 由原始诗歌的简洁朴素到艺术美的主动追求。,53,2、诗经标志抒情诗艺术逐渐发展,抒情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