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技术.ppt_第1页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技术.ppt_第2页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技术.ppt_第3页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技术.ppt_第4页
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冶金企业安全技术标准 及适用新技术介绍,武钢(集团)安全环保部 吴启兵 电话027-86892925 Email:wuqib,2,目 录 一、冶金企业事故统计分析 二、冶金企业防火防爆、职业危害安全 技术介绍 三、冶金企业气体安全防护技术介绍 四、炼铁、炼钢及轧钢安全技术介绍 五、冶金企业实用安全技术介绍,一、冶金企业事故统计分析,2009-2010年冶金企业较大事故 统计分析,2009-2010年冶金企业较大事故比例图,2019年11月12日星期二,6,2006 2008 Fatalities Cause Pareto (死亡原因排列图),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 4.18钢水包倾覆特别重大事故,发生时间:2007年4月18日7时53分 事故地点:铁岭市清河特殊钢有限公司炼钢车间 事故类别:灼 烫 事故性质:特别重大责任事故 伤亡情况:32人死亡, 6人受伤,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 5号高炉“330”炉顶爆炸事故,发生时间: 2006年3月30日8:39分 事故地点:唐山国丰钢铁有限公司5号高炉 事故类别:爆炸 事故性质:重大责任事故 伤亡情况:6人死亡, 6人受伤,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 “1.4”煤气中毒事故,发生时间: 2010年1月4日10:50分 事故地点:河北普阳钢铁有限公司炼钢车间 事故类别:煤气中毒 事故性质:重大责任事故 伤亡情况:21人死亡, 9人受伤,两起窒息事故,1、2010年8月28日10时左右,外包单位在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钢轧厂1#转炉西侧散料称量漏斗(称量石灰)内补焊衬板作业时发生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 经初步分析,为进行补焊衬作业,用氮气对漏斗内残留的气体(高炉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气体)进行置换;置换结束后,未进行检测,进入作业,造成窒息死亡;后一人盲目施救,造成伤亡扩大。 2、2010年10月5日21时50分许,外包单位在山西太钢第三炼钢厂3#氩氧炉在进行捣打耐火泥作业时,发生窒息事故,造成3人死亡。,冶金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引用有关技术标准,安全色(GB2893)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 固定式钢梯及平台安全要求(GB4053.1-3) 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 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 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GB6222)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GB6441)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调查分析规则(GB6442) 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11651)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GB1821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工业企业总平面设计规范(GB50187) 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GBZ158)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化学有害因素 (GBZ2.1)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物理因素 (GBZ2.2),焦化安全规程GB12710-2008 烧结球团安全规程 炼铁安全规程AQ2001-2004 炼钢安全规程AQ2002-2004 轧钢安全规程AQ2003-200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监控通用技术规范 (AQ3035)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AQ/T900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AQ/T9004)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二、冶金企业防火防爆、职业危害安全技术介绍,1、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概述 2、火灾爆炸事故预防技术 3、职业危害防范技术,1、安全生产技术措施概述 1.1 安全生产措施 为了安全生产、防止事故的发生和减少事故发生后的损失,而采取的方法、手段、规定、制度、技术和做法等。包括: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 安全管理技术措施,1.2 安全生产措施的基本要求,(1)能消除或减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2)处置危险和有害物,并降低到国家规定的限值内; (3)预防生产装置失灵和操作失误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 (4)能有效地预防重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发生; (5)发生意外事故时,能为遇险人员提供自救和互救条件。,1.3 安全生产措施的制定原则,(1)应满足法律法规的要求; (2)当其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安全生产的要求,其次考虑经济效益; (3)应按措施等级顺序选择安全措施 (直接的、间接的、指示性的、管理的); (4)应按消除危害、预防事故、减弱风险、隔离危害、使用连锁装置和警告的顺序; (5)应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合理性。,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 直接安全技术措施 具有本质安全性能。 间接安全技术措施 采用安全防护装置。 指示性安全技术措施 检测报警装置、警示标志。 管理性安全技术措施 采用安全操作规程、安全教育、培训和个体防护用品等。,根据安全技术措施等级顺序的要求,应遵循以下具体原则: 消除:尽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如采用无害化工艺技术,生产中以无害物质代替有害物质、实现自动化作业、遥控技术等; 预防:当消除危险、有害因素有困难时,可采取预防性技术措施,预防危险、危害的发生;如使用安全阀、安全屏护、漏电保护装置、安全电压、熔断器、防爆膜、事故排放装置等。,减弱:在无法消除危险、有害因素和难以预防的情况下,可采取减少危险、危害的措施;如局部通风排毒装置、生产中以低毒性物质代替高毒性物质、降温措施、避雷装置、消除静电装置、减振装置、消声装置等; 隔离:在无法消除、预防、减弱的情况下,应将人员与危险、有害因素隔开和将不能共存的物质分开;如遥控作业、安全罩、防护屏、隔离操作室、安全距离、事故发生时的自救装置(如防护服、各类防毒面具)等; 连锁:当操作者失误或设备运行一旦达到危险状态时,应通过连锁装置终止危险、危害发生; 警告:在易发生故障和危险性较大的地方,配置醒目的安全色、安全标志;必要时设置声、光或声光组合报警装置。,安全技术措施一般分为: 针对危险的对策措施 厂址及厂区平面布置的对策措施 防火、防爆对策措施 电气安全对策措施 其他安全对策措施(包括贮运、生产设备设施、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安全色、安全标志等方面),针对危害的对策措施 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 预防缺氧、窒息的对策措施; 防尘对策措施; 噪声控制措施; 振动控制措施; 防辐射(电离辐射)对策措施; 防非电离辐射对策措施; 防电磁辐射对策措施; 高温作业的防护措施; 低温作业、冷水作业防护措施; 采暖、通风、照明、采光等方面的对策措施。,2.1 燃烧与爆炸 燃烧条件与燃烧过程 燃烧 “三要素”,点火源,2、火灾爆炸事故预防,固体,液体,气体,熔化蒸发 或分解,蒸发,氧化分解,着 火,燃 烧,物质 燃烧过程,0燃烧速度 几十米秒, 爆炸及其种类 爆燃:燃烧速度为每秒十几米至几十米; 爆轰:燃烧速度为10007000米秒; 爆炸分类: A、物理爆炸(锅炉的爆炸,压缩气体、液化气体超压引起的爆炸); B、化学爆炸 分解爆炸(叠氮化铅,TNT炸药等) 爆炸性混合物爆炸(可燃气体、蒸气和粉尘) C、核爆炸,预防火灾的基本原则 严格控制火源; 监视酝酿期特征; 采用耐火材料; 阻止火焰的蔓延; 限制火灾可能发展的规模消防队伍; 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组织训练。,预防爆炸的基本原则 防止爆炸性混合物的形成; 严格控制着火源; 燃爆开始就及时泄压; 切割爆炸传播途径; 减弱爆炸压力和冲击波对人员、设备和建筑的损坏; 检测报警。,2.2 防火防爆一般措施,A、控制和消除引火源 明火;摩擦和撞击;高温表面; 自燃发热;电器火花;静电火花; 其他火源、强光和热辐射。 B、阻止火焰及爆炸波扩散 阻火装置(水封、阻火器和单向阀);泄压装置;指示装置(压力表、温度计和水位计)。,C、防止形成爆炸介质 以不燃或难燃材料代替可燃或易燃材料; 加强通风(避免达到爆炸下限); 密闭设备(防止可燃物料泄漏和空气渗入); 清洗置换设备系统,防止可燃物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对遇冷空气、水或受热容易自燃的物质,多采用隔绝空气保存(如黄磷存于水中); 充装惰性气体保护有易燃、易爆危险的生产过程; 防止可燃物和爆炸危险性物质积聚。,2.3针对不同类型火灾爆炸的预防措施 火灾爆炸类型 (1)外因火灾(外来引火源引起可燃物燃烧导致的火灾)。 (2)内因火灾(某些易燃物质长时间在湿热条件下缓慢氧化发热,当热量难于散发时,环境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该物质的着火点引起的火灾)。 (3)物理爆炸(容器中危险物质的状态或体积发生急剧变化,产生一定的压力,超过容器的强度极限引起的爆炸)。 (4)化学爆炸(某些易燃易爆气体或粉尘与空气、氧气接触,达到爆炸极限,遇激发能源引起的爆炸。化学爆炸还可分为装置内爆炸和装置外爆炸)。,安全技术措施 (1)外因火灾 可燃物管理 a.用难燃物质取代易燃物质; b.可燃物质与易燃物资(如木材与柴油等)、助燃物质(如氧气瓶)分开存放; c.电缆刷防火涂料; d.避免或减少可燃液体或气体泄漏; e.将需要放散或排放的可燃液体、气体引出危险范围(加油站通气管高4.5m以上,煤气放散管高空排放等); f.其它(如加强通风排气,避免易燃气体聚积)。,控制引火源 a.避免电气设施产生短路火花; b.避免碰撞、摩擦火花(易发生火灾爆炸场所使用木制或铜制工具,木门木窗,加强轴承润滑等); c.电焊火花处理; d.易燃气体管道出口装阻火器; e.电缆沟的阻燃设计; f.防静电设施(接地、跨接等); g.警示标志(严禁烟火等); h.易燃易爆场所使用防爆电器; i.高温物体的隔热措施; j.其它(汽车车辆进入易燃气体区域装消火罩,尽量 避免用明火对易燃液体加热等)。,防火灭火 a.建(构)筑物的防火设计(耐火等级、防火墙等); b.消防水系统(环形管网供水,消火栓数量及位置,水压、流量,消防水池,消防泵能力及供电等); c.灭火器(种类、数量、位置等); d.烟火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e.通讯联络设施; f.消防通道,外部消防能力。,(2)内因火灾 在可燃物管理和防火灭火方面与外因火灾类似。此外,重点应控制有关物质缓慢氧化(本身特性,所处的环境等)及所产生的热量及时散发的措施(通风换气),还有对现场温度的自动检测、报警、联锁消防的措施,以及对局部自燃的及时处理措施(碾压、翻动等)。 (3)物理爆炸 物理爆炸常见的有锅炉爆炸和液态气体贮罐爆炸。锅炉爆炸包括蒸汽超压引起的爆炸和蒸汽压力正常情况下的爆炸。蒸汽超压爆炸控制重点是蒸汽超压和安全防护装置缺陷,蒸汽压力正常情况下的爆炸控制重点是锅炉的强度结构方面的缺陷。总之,有关安全技术包括:,保证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水位计装置齐全有效,并保持必要的冗余。特别是安全阀,保证能灵敏起跳;水位计一定不能出现假水位。 大型锅炉应有锅炉补水水位自动检测、显示,异常状态下联锁启动补水泵并调大进水阀的开度,紧急情况下报警并切断燃料来源等措施; 锅炉进水应用经处理合格的专用水,以免结垢引起应力集中; 锅炉应定期进行壁厚和结构完好状况的检测,安全装置也应定期校验。,液态气体贮罐爆炸主要是液态物体过分气化,且安全阀没起作用引起的。所以其控制措施包括: 贮罐应远离热源、火源和可燃物; 保证真空计、压力表、安全阀、液面计等安全装置齐全有效(并定期校验); 保证贮罐充装系数在安全范围; 保持贮罐的真空效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贮罐内外筒,均应作强度试验和气密性试验。,(4)化学爆炸 控制装置内爆炸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避免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达爆炸极限 a.燃烧装置点火前先净炉(用氮气或蒸汽吹扫置换,并检测置换效果); b.燃烧装置点火顺序应为先点火,后送燃气; c.燃烧装置熄火后应有效切断燃气来源,并用氮气或蒸汽吹净装置内的可燃气体; d.进入可能有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装置内进行动火作业前,应有效截断危险品来源,并用氮气或蒸汽置换吹扫,且经检验合格;,e.加强工艺过程控制,避免易燃气体与空气互窜达爆炸极限; f.负压段生产时,应保证密封良好,避免空气进入装置与易燃气体混合; g.需回收利用的易燃易爆气体进入电除器处理前及处理后进入回收装置前都应有该气体中氧含量自动检测、报警并联锁排放的措施; h.某些特别容易发生爆炸的气体或粉尘,生产过程中必要时应通入惰性气体(氮气或二氧化碳)保护; i.其它措施(避免易燃易爆气体与蒸汽管道互串等)。,控制激发能源 a.保证防静电装置有效; b.加强轴承润滑效果; c.避免工艺控制失误出现高温; d.易燃易爆气体排放口(如加油站油罐通气管)与可能的引火源之间保持安全距离; e.易燃易爆场所用防爆电器。 防爆措施 在有关设备、管道上装安全阀、防爆膜。,装置外爆炸控制的安全技术措施包括: 保证设备、管道密封效果,避免或减少易燃易爆物质泄漏 a.保证安装质量(连接良好,支架符合安全要求,保持必要角度,安装必要排水设施并避免冻结); b.加强检查,发现有泄漏及时处理; c.做好易燃易爆气体泄漏聚积处的空气成分检测、报警、连锁通风换气。,控制激发能源 a.危险作业场所严禁烟火(制度和警示标志); b.重点危险场所的烟火检测; c.高温热源的隔离措施; d.避免电气设施产生电火花(必要时用防爆电器); e.进入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聚积的场所的机动车辆(汽车)加消火罩; f.高度危险场所应使用安全工具,并保证门窗开启时不会产生火花。 防爆设计 a.建筑物根据气体特点设计天窗或地窗;,b.保证建筑物有足够的泄爆面积,并设防爆门(向外开启)、防爆墙等; c.建筑物层数限制,且有爆炸危险的生产不应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d.良好的通风设计; e.易爆设备、设施与其它设备、设施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f.不发火地面设计; g.做好消防喷淋设计; h.其它措施。,3、职业危害防范,3.1 原则: 优先采用无危害或危害性较小的工艺和物料,减少有害物质的泄漏和扩展; 尽量采用生产过程密闭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装置(生产线)和自动监测、报警装置和连锁保护、安全排放等装置,实现自动控制、遥控或隔离操作; 尽可能避免、减少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直接接触产生有害因素的设备和物料,是优先采取的对策措施。,3.2 预防中毒的对策措施 (1)物料和工艺:无毒、低毒的工艺和物料代替有毒、高毒工艺和物料 (2)工艺设备(装置):装置应密闭化、管道化、尽可能实现负压生产; 生产过程机械化、程序化和自动控制。 (3)通风净化:全面通风换气、局部排风、局部送风 ,最高容许浓度内。 (4)设置中毒事故处理装置和应急防护设施:安全排放装置(包括储罐)、自动检测报警装置、连锁事故排毒装置,还应配备事故泄漏时的解毒(含冲洗、稀释、降低毒性)装置。 (5)高危险作业设置专门的防护机构;设急救室,配备相应的抢救设施。 (6)管理措施:防毒教育、定期检测、定期体检、定期检查、监护作业、急性中毒及缺氧窒息抢救训练等。,3.3 防尘对策措施 (1)工艺和物料 (2)限制、抑制扬尘和粉尘扩散 (3)通风除尘(除尘器) (4)佩戴防尘口罩等个体防护用品 (5)根据 标准,正确诊断 (6)对生产性粉尘的致病作用提出相应的防范和治疗对策措施 (7)生产性粉尘的监测,第一节 煤 气 第二节 氧 气 第三节 氮 气 第四节 氢 气,三、冶金企业气体安全防护 技术介绍,(1)工业企业煤气安全规程 GB6222-2005 (2)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 GB16912-96,第一节 煤气,1、常见煤气及其成分(),2、煤气危害、预防及事故处理,(一)煤气中毒 1.1 煤气中毒的表现 急性中毒发病较急,症状严重、通常分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小于30%。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昏、头沉重、恶心、呕吐、全身疲乏等;有的出现轻度至中度意识障碍,但不会昏迷。中毒者离开中毒场所,经过治疗或不经过任何治疗,数小时后或次日即可好转。 中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为30%50%。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加重外,面部呈樱桃红色,呼吸困难,心律加快,意识障碍表现为浅至中度昏迷,经抢救可恢复,且无明显并发症。 重度中毒: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于50%。患者深度昏迷或有意识障碍,且具有下列症状之一:脑水肿;休克或严重的心肌损害;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脑局灶损害,如锥体系或锥体外系损害体征。重度中毒死亡率高,存活者也常有后遗症。,1.2 煤气中毒事故的预防 (1)加强煤气安全管理,对于煤气作业人员,应进行生产操作及安全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准上岗工作。制定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并确保实施。 (2)从生产设施的密闭入手,提高一氧化碳生产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防止和减少一氧化碳在生产环境中形成危及人身健康的浓度。 (3)加强对生产环境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和警报。一氧化碳最高浓度不允许超过30mg/m3。 (4)设备或管道检修时,首先要把设备或管道内煤气吹扫干净;新建或大修后的煤气设备及管道要进行强度和密封性试验。,(5)在煤气区域工作,须2人以上,并要通知煤气防护站人员定期作CO含量分析。一旦发生煤气泄漏,则要站在上风侧监视,严禁任何人进入危险区,同时立即通知有关单位处理。 (6)建立煤气中毒事故的抢救和急救体制,配备必要的防护器具和急救器材,进入高浓度一氧化碳环境中工作时,一定要戴好防毒面具,并有足够的监护和抢救措施。 预防煤气中毒事故最有效的手段是防止煤气泄漏,包括提高煤气设施备品备件质量,认真做好煤气设备、管道的安装、检修和严密性试验,保证水封,轴封、阀门等能根据生产要求切断煤气,加强设备、管道防腐蚀,保证煤气管道支架可靠,排水疏水良好等。,1.3煤气中毒事故现场处置 中毒事故现场抢救时,救护人员必须在做好个人自身煤气防护的前提下再去救助他人。抢救措施包括: (1)使中毒患者迅速脱离现场,如在室内应移至室外或通风良好的安全场所。 (2)抢救煤气中毒者时,应根据其中毒轻重程度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对于轻度中毒者,如出现头痛、恶心、眩晕、呕吐等,吸入新鲜空气或进行适当的补氧,其症状即可迅速消除。 对于中度中毒者,如出现意识模糊,口吐白沫等症状,应立即进行现场输氧,待其恢复知觉、呼吸正常后,再送附近卫生站治疗。如有高压氧舱可进舱治疗。,对重度中毒者,如出现失去知觉、呼吸停止等症状时,应立即施行人工呼吸或强制苏生;在恢复知觉之前,不准用车送往较远的医院;中毒者身上没有出现尸斑或经医务人员允许,不得停止急救。 (3)在抢救中毒人员同时,应对事故现场进行控制,严禁火种和其他人员进入,保持现场空气流通,室内应开窗通风,将有害气体排出与稀释,难以进行自然通风的场所,应采用人工强制通风。 (4)严格检查事故现场,找出泄漏点进行修复。,(二)、煤气火灾事故 2.1 煤气火灾事故预防 (1)保证煤气设施的严密性,发现煤气泄漏及时处理。应经常检查阀芯、法兰、膨胀器、焊缝口、计量导管、铸铁管接头、排水槽、煤气柜与活塞间、风机轴头、蝶阀轴头等。 (2)煤气设施要良好的接地装置,对接地线要定期检查测试。 (3)严格执行煤气设施煤气区域动火作业的管理制度,应事先办理动火证,应有防火措施,并经安全部门检查确认,按规定的要求、时间、地点动火。 (4)应尽量避免带煤气(指作业时有煤气泄出)作业,如必须进行则应在降低压力的状况下进行,并必须使用铜制工具。 (5)带煤气作业地点附近的裸露高温管道,应做隔热处理。 (6)煤气设施附近不准堆放易燃易爆物品。,2.2 煤气火灾事故处处置 煤气设施着火时,处理正确,能迅速灭火;若处理错误,则可能造成爆炸事故。灭火时,应设法降低煤气压力和局部停止使用煤气;往着火的设施内通入大量的蒸汽或氮气;保护周围设施不被烧红或烧坏。 (1)由于设施不严密而轻微泄漏引起的着火,可用湿泥、湿麻袋等堵住着火处,待火熄灭后再按有关规定补 好泄漏处。 (2)煤气管道着火,管道直径在100mm以下者可直接切断煤气灭火;管道直径大于100mm者应逐渐降低煤气压力,但煤气压力不得低于4998pa(510mmH2O)。煤气压力下降后引起的管道着火,可用黄泥、湿麻袋、石棉布等堵灭、捂灭,也可用蒸汽或灭火器扑灭。在通风不良的场所,煤气压力降低以前不要灭火,否则,灭火后煤气仍大量泄漏,会形成爆炸性气体,遇烧红的设施或火花,可能引起爆炸。,(3)煤气设施内沉积物(如萘、焦油、硫化铁等)着火时,可将设施的人孔、放散管等一切与大气相通的附属孔关闭,使其隔绝空气自然灭火;同时应通入蒸汽或氮气。灭火后,切断煤气来源,再按有关规定处理。但灭火后不要立即停送蒸汽或氮气,以防设施内沉积物自燃引起爆炸。 (4)煤气设施已烧红,不得用水骤然冷却,以防煤气设施急剧收缩造成变形断裂而泄漏出煤气。 (5)煤气阀、水封、压力表、蒸汽或氮气管头等,应有专人控制操作。 (6)火警解除后恢复通气前,应仔细检查,保证管道设施完好并进行置换操作后才允许通气。,应该注意的是,如果扑灭了火焰,煤气不经过燃烧直接外泄,则危险区域的作业人员可能会发生中毒事故,应由事故单位、消防队和煤气防护站共同组成临时指挥机构,以便统一指挥;应设立警戒范围,灭火人员要作好自我防护准备;对已被烧伤的病人,不可盲目处理创面,应由医务人员处理,并及时送医院诊治。,(三)煤气爆炸 3.1 煤气爆炸事故案例 其一,加热炉爆炸造成死亡事故 1970年10月20日上午七时,某厂班长和组员上班后取煤气加热炉已经处理完的废料,同时又装了一炉进行热处理,约七时三十分开始点炉,二人先从下面煤气咀处点火,因有块铁板挡着,点不着,把点着的包装纸放在炉内料顶上,去开煤气阀,班长接着将炉门关上停了约一分钟,班长说:“没点着”,组员说“点着了”。班长随后到大门外看烟囱是否冒烟,刚走不到二米远,轰一声煤气加热炉爆炸了,班长回头看时,组员被击倒在大门口东下角处,因头部受伤过重,当即死亡。 事故原因:第一次在煤气咀处点火时,煤气阀已开了,由于铁板挡住才没点着,火源放在炉内,又去开大煤气阀,炉门同时关闭,只有2平方米的小加热炉完全具备了爆炸的条件。,其二,400煤气管道爆炸 某企业锻压厂主厂房内设有的400煤气管道发生爆炸,此次爆炸事故将煤气管道炸断十余米,将炸断的断管崩飞出20余米,并炸坏闸阀3只,设备损失价值2000元之多,还影响生产三天,虽未造成人身伤亡,但其性质甚为恶劣。 事故原因:厂领导对煤气知识甚是缺乏,对其危害性更是认识不足,所以在停用煤气后管道内的残余煤气未处理干净的情况下,就急于叫工人在管道上动火检修,为此造成了这次煤气爆炸。,3.2 煤气爆炸事故预防 煤气发生爆炸除了煤气与空气混合必须达到一定浓度(爆炸极限范围)外,还必须有一定的温度(着火温度)。因此,避免这两个条件同时出现,即可防止爆炸事故。 (1)对煤气爆炸危险源和危险区域进行辩识、判断、分级,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2)容易泄漏煤气的场所,应禁止一切火种进入,并设置自动报警器,对自动警报器还要定期调校。 (3)设置的各类电器照明设备应为防爆型的。 (4)设置防爆膜与防爆阀,相关的建筑物应有符合规定的泄爆面积。,3.3 煤气爆炸事故处置 煤气设施一旦发生爆炸,不仅损坏设施本身,还有可能伤人,而且可能发生煤气中毒、着火事故,或者产生第二次爆炸。抢救爆炸事故应首先救人,救护人员进入有残余煤气区域时应戴防毒面具,抢救组织者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1)对已经爆炸的煤气设施,应立即切断其煤气来源,迅速把煤气处理干净,防止第二次爆炸。 (2)对出事地点应加强警戒,以防发生煤气中毒事故。 (3)在爆炸地点40m以内禁止火源,以防发生煤气着火事故。 (4)迅速查明爆炸原因,在查明原因之前,不准送煤气。,(四)、煤气设施的使用、维护与检修,4.1煤气设施使用 应注意以下问题: (1)检查烧嘴阀门能否开关灵活,关时能否关闭严密,开关标志是否正确,以防止开关标志颠倒而引发事故; (2)炉窑机组点火前,要使炉膛、烟道保持一定负压,并确认炉膛、烟道内无爆炸性气体,再在烧嘴放置引火炬,然后缓缓送入煤气,严禁先给煤气后点火。燃烧不正常或着火后又熄灭,应立即关闭煤气阀门,查明原因,消除故障隐患、排除炉内残存煤气再按规定程序重新点火;送煤气前已烘炉的炉子,其炉膛温度超过800时,可不点火而直接送煤气,但应监视其是否燃烧。 (3)强制送风的炉子,点火时应先开鼓风机但不送风,待点火送煤气燃着后,再逐步增大供风量和煤气量;停煤气时,应先关闭所有的烧嘴,然后停鼓风机。,(4)停炉时,在切断支管总阀之前,须关严各个烧嘴阀门,只有在充入置换介质(一般用氮气或蒸汽)并在支管阀门后安装盲板(或其他可靠隔断煤气装置),并彻底置换出残存煤气之后,才能认为完成了停煤气作业。在进入管道或煤气设备、燃用设备前,还应作一氧化碳含量测定或小动物试验,确认合格后才可进入;应严格执行操作牌制度;煤气防护人员应在现场监护。 (5)用煤气时要经常注意煤气是否完全燃烧,发现异常应予调整或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检修; (6)对所辖范围内的煤气设施有无煤气泄漏、供应压力等参数是否正常、系统有无阻塞、有无积水等,都应经常予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或联系煤气供应单位、调度指挥单位给予解决。,4.2煤气设施维护与检修 煤气设施维护与检修应注意以下问题: (1)煤气设施操作,除特殊情况外均应保持正压状态,在设备停止生产,保持正压又有困难时,应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将设备内残余煤气吹扫干净。 (2)煤气设施停煤气检修时,必须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将内部煤气吹净。长期检修或停用的煤气设施,必须打开上、下人孔和放散管等,保持设施内部的自然通风。 (3)进入煤气设备内工作时,应事先取空气样作一氧化碳含量分析。一氧化碳含量不超过30mg/m3时,可较长时间工作;一氧化碳含量50mg/m3,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h;100mg/m3时,连续工作时间不超过30min;200mg/m3时,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1520min。,工作人员前后两次进入设备内工作的时间间隔至少2h以上;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时,安全分析取样时间不得早于动火或进塔前半小时,检修动火工作中每隔2h必须重新分析,工作中断后恢复工作前半小时也要重新分析; 取样应有代表性,防止死角。当煤气比重大于空气时,取中、下部各一气样;煤气比重小于空气时,取中、上部各一气样。允许进入煤气设备内工作时,应采取防护措施并设专职监护人。 (4)带煤气作业或在煤气设备上动火,必须要有作业方案和安全措施,并要取得煤气防护站或安全主管部门的书面批准。作业前应对工作人员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配任务,提出注意事项,检查作业人员防护用品穿戴情况,要穿不带铁钉的鞋。作业时应有煤气防护站人员在场监护,作业应使用不产生火星的工具,如铜器或涂有很厚润滑油的铁工具,并应备有防毒器具及消防器材。工作场所应备有必要的联系信号、煤气压力表以及风向标志等,距作业点10m以外才可安设投光器,距工作场所40m内禁止有火源,并应采取防止着火的措施,非工作人员要离开煤气作业现场。,作业结束应清点人数。不得在具有高温源的炉窑建、构筑物内进行带煤气作业;否则,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 (5)如无特殊措施,或作业人员不具备较高素质情况下,一般禁止在负压情况下动火。通常要求设备或管道内的煤气压力应不低于约210-4MPa;如果带煤气动火,同时还要求煤气压力低于约310 -3MPa。动火部位要可靠接地,在动火部位要装压力表或与附近仪表室联系,以测量设备或管道内的煤气压力;如果不带煤气作业,则要求动火时采取措施防止管壁或设备外壳被烧穿。煤气区作业只准用电焊。,在备用的煤气设备或管道内动火时,首先要可靠地切断煤气来源,并用蒸汽吹扫。动火前要将动火处1.52m以内的焦油、沉积物铲干净或通上蒸汽。经一氧化碳含量分析合格后,还应进行含氧量分析,只有含氧量18%,方可动火。 (6)加压机或抽气机前的煤气设施应定期检验壁厚,若壁厚小于安全限度,必须采取措施才能继续使用。 (7)开煤气加压机、脱硫、净化和贮存等煤气系统设备和管道时,必须采取防止硫化物等自燃的措施。 (8)检修电除尘器,要办理检修许可证,采取安全停电的措施。静电除尘器检查或检修前,一定要断开电源,使电晕极接地放电,除尘器外壳应与电晕极连接。检修时,电除电器与整流室应有联系信号。 (9)进入煤气设备内部工作,所用照明电压不得超过12V。,第二节 氧气,1、氧气的性质 氧在自然界广泛存在。它们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容积比例为20.93%;它们化合态存在于水、各种矿物和岩石以及一切动、植物体内。 氧是无色、无味、无嗅的气体。分子式为O2,分子量为31.9988。比空气重,标准状态下密度为1.429kg/m3。沸点为-182.98,液氧系天蓝色、透明、易流动液体。熔点为-218.4,固态氧为蓝色结晶。氧能溶于水,0时水中能溶氧的体积是4.9%。氧具有磁感性。 氧具有极大的化学活性。纯氧中进行的氧化反应异常激烈,同时放出大量热,达到极高的温度。,2、氧气在工业中的应用 1、钢铁工业中用于转炉顶底吹炼钢、高炉富氧鼓风、电炉吹氧炼钢、钢坯自动火焰清理、废钢切割加工、烧出钢(铁、渣)口、检修用氧等。 2、化肥工业中用氧气作重油、煤粉的气化剂和原料气的氧化剂。 3、有色冶金工业中用于吹氧炼铜、炼铝、提铅等。 4、国防工业中,液氧加液氢是现代火箭的优质燃料。 5、化学工业中用作有机化工生产的氧化剂,如制酸用氧、纸浆漂白、加氧造气、吹氧生产黄磷、用氧裂解原油等。 6、其它。如医疗上用氧,用氧净化污水,高原作业用氧等。,3、氧气的危害 氧气的危害主要源于其极强的化学活性。一切可燃物品都可以在氧环境里燃烧。氢、乙炔、煤气、天然气等按一定比例与氧(或空气)混合后遇激发能源容易引起爆炸。还应指出,这些危害会随着氧气的纯度提高、压力增大而增加。如氢气在空气中爆炸极限是4.074.5%,在氧气中则是4.094.0%;又如铸铁甚至碳素钢等在空气中不能被烧着的物品在氧气中也能燃烧,许多油脂与压缩氧气接触还可能发生自燃。 液态氧气温度大大低于常温,其极容易气化,而液氧气化后体积将扩大800倍,因此,液氧在运输、贮存过程中还可能引起物理爆炸事故。,案例: 其一,武钢二炼钢厂,1982年5月11日9时55分,2#转炉检修,该厂检修车间青年焊工徐某,进入固定烟罩内,用电焊补焊氮封口水套时,突然起火被烧死,抡救者烧伤一人。经检查,虽然转炉吹氧管已提上去,但由于阀门关不严,泄漏大量氧气,施焊区氧气浓度过大所致。这说明采用优质氧气阀门和加强其维护管理的重要,在氧气区域施焊,特别是不能通风的地方,必须先化验氧气浓度和加强通风,氧气含量小于23%O2方准许动火。,其二, 1985年10月28日,天津钢厂二炼钢新扩建的Dg250氧气管道,在开启闸板阀送氧时,发生一起燃爆恶性事故;当场死亡9人,闸阀下部及阀后45m、阀前近1m管道全部烧熔,切断氧气来源后才熄火。事故调查发现,设计、施工、操作、管理上均存在一系列违章现象,非常典型,教训惨重。设计上:阀门选用了禁忌的闸板阀;管件选型与制作不合理,采用了虾米腰弯头,法兰与管道采用套焊,焊接处有凹台,焊缝不平整、不连续,残留焊渣;异径管采用纵向多条焊缝拼成,未焊透,内部有沟槽,宽窄、高低不一;闸阀前后均为普通碳素钢管;管道无安全接地装置;放散阀设在厂房内。施工上:新安装氧气管道未进行除锈,严重违章;没严格脱脂,施焊未用氩弧焊打底,质量差,焊渣未清除,局部未焊透,所有焊缝未经探伤检查;氧气管,道投用前未进行严格吹扫,事故后检查还发现不少氧化铁、焊渣及异物,甚至取出一个长190mm的钳子毛坯;压力表未选用氧气专用表,丝扣联接处还发现油脂痕迹。操作管理上:送氧没有完善可靠的方案,没有防范措施,是盲目送氧;Dg250闸板阀,在阀前氧气压力1.6MPa、阀后氧气压力为0的大压差下开启,氧气流速过大;氧气干管顶端的放散阀处于开启状态送氧,造成不能升压,氧气长时间处在大压差高流速运行,造成温升。此次事故是由上述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但管道中存在大量铁锈、焊渣、异物等固体杂质及氧气带动这些杂质在闸阀阀板与阀底之间高速流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经计算氧气流速接近当地音速324m/s。管道中的铁锈等杂质随着高速氧气流与阀门及管道壁发生强烈摩擦、碰撞,使其内部局部过热达到燃点,引起燃烧爆炸。,其三, 1989年4月,宝钢能源部一台水浴式液氧蒸发器在正常运行中,氧气出口集合管发生爆裂,裂口长度1.2m,最宽处0.5m,将水池上部所盖瓦楞铁皮冲翻并移位5m,现场无人,未造成伤害。氧气出口集合管裂口与裂纹均发生在外表面气水分界面处,内表面与其它部位均无裂纹。金相检查,裂纹沿晶界分布,表面呈龟裂状,属典型应力腐蚀破坏。分析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该集合管所用材质是奥氏体不锈钢,对氯离子的腐蚀作用很敏感,要求水浴氯离子浓度一般应低于2010-6,而实际用的自来水氯离子浓度高于4010-6。二是出口集合管,按设计要求应是全浸入水中,实际上其上部露出水面约80100mm,由于大气与水的传热 特性存在较大差异,集合管处于非同一环境下工作,产生温度应力破坏。这两个原因中前者是最主要的,这是一起应力腐蚀造成的典型物理性爆炸事故。,4、氧气危害的控制 (一)氧气生产过程中的危害控制 (1)制氧站应在工厂常年风频方向的上风侧,距乙炔发生站300m以上。制氧站吸风口附近严禁存放乙炔发生器或乱倒电石渣。全低压空分、吸风口处空气中乙炔极限含量为0.510-6。制氧站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要求。 (2)对于与小型制氧机配套的活塞式空压机和膨胀机,要严格控制气缸润滑油量和排气温度,勤排放油水,防止油气进入空分,防止高温积炭并带入空分。要加强压缩空气中油的分离与过滤,精馏塔、吸附器及换热器,应根据需要定期排放、吹刷和清洗。带油严重者应缩短周期。 (3)按要求设置液空吸附器、液氧吸附器和循环液氧泵。各类吸附器均须定期再生,活化使用。循环液氧泵要精心维护、长期连续使用。,(4)定期进行液空、液氧中乙炔等碳氢化合物和油脂等含量的分析,并测定总碳量,严格控制在规定范围内(10010-6)。一般每天需化验液氧中乙炔含量,情况异常时应增加化验次数。在国内小于或等于300m3/h制气机,乙炔含量一般规定不超过110-6;国内全低压大型制氧机,不超过0.110-6。 (5)空分装置较长时间的临时停车,开车前要排放部分液氧以防止乙炔局部浓缩积聚,开车时引爆。 (6)、提高空分主冷液氧的液面高度,对主冷板式单元采取全浸式操作,防止液氧蒸发界面乙炔析出引爆。 (7)空分操作应稳定,防止工况波动,温度、压力、流量、液面尽可能保持稳定,避免产生摩擦、冲击等引发爆炸。 (8)控制好可逆式换热器或蓄冷器的阻力,中部温度及冷端温差,保证足够返流气量,保证自清除效果,防止二氧化碳进入精溜塔内。,(9)空分配套的加热风机要选型适当(不宜用罗茨风机),设备完好,防止润滑油在大加热和吸附器再生时带入空分。 (10)空分冷箱及盛有液氧、液空的容器,要求防雷接地良好,接地电阻小于10。 (11)空分基础不得用木材等可燃材料作绝热层。 (12)液氧、液氮、液空的排放宜采用高空气化排放。若采用管道或地沟排放应在排放处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 (13)空分加热必须用无油干燥空气或氮气进行,防止油、水进入空分,引起燃爆或冻结事故;使用氮气时须挂警示牌,以防窒息事故;加热冷箱内珠光砂时,应防止珠光砂坍塌伤人事故。 (14)空分装置周围,禁放油脂等可燃物,禁明火,并使用防爆电器。 (15)室内空分装置应注意空气中含氧量的检测,大于23%应严禁动火作业。,(16)空分装置各容器、管道的安全阀,必须定期校验;大型空分装置的冷箱应设置正、负安全阀、防爆板及压力表,并定期校验,灵活好使。 (17)空分装置停车时,应立即关闭氧、氮产品的送出阀,并及时通知有关岗位,防止不纯气体送到用户,引起事故。 (18)氧气放散塔应高于周围建、构筑物,防止氧气排放时下沉引起火灾。氧气、氮气、空气的排放,不应共用一个放散塔。 (19)制氧现场,特别是氧气放散可能沉积的区域,除非有效确认空气中含氧量低于23%,否则严禁动火和行驶、停放各类机动车辆。 (20)透平氧压机宜设氮气灭火系统。 (21)氧气厂的计算机室、主控室等要害部位及控制中心宜设置烟、温探测报警装置,预防火灾发生。 (22)厂内应按规定设置消防通道和消防给水设施,并配备灭火器。,(二)氧气及液氧贮存、运输(输送)过程中的控制措施 (1)液氧贮罐应远离火源(半径30m范围内不允许明火或电火花,必须用防爆电器)、热源及可燃物源,并与铁路、公路、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2)液氧贮罐的内、外筒均应通过强度试验与气密性试验,保证性能良好,绝热效果应符合安全要求,并严禁超压和超装。 (3)液氧贮罐的压力表、液面计、真空计、安全阀及报警系统,均应定期校验,保证准确、灵敏、好使。 (4)液氧贮罐应每周分析液氧中乙炔含量一次,控制在0.110-6以下。 (5)液氧严禁用明火或电热气化。水浴气化器水位应不低于规定值,水温一般控制在60左右,水浴用水的氯离子浓度应小于2010-6。气化器应设出口温度过低报警(与液氧泵)联锁停车保护装置。气化器(含空气换热液氧气化器)出口氧气温度应确保高于0。,(6)液氧排放口附近严禁放置易燃易爆物质及其它杂物。液氧排放口附近地面,不应使用含有易燃易爆的材料(如沥青)建造。严禁使用没有经过脱脂处理的容器盛装液氧。 (7)液氧槽车除要达到汽车安全技术要求外,还必须符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液化气槽车管理使用规程、液化气体汽车罐车安全监察规程、低温液体贮运设备使用安全规则中的有关规定。 (8)液氧槽车应装配有安全阀、压力表、液面计、防爆片、导静电等完善的安全装置,并定期校验(一般一年一次),确保准确、灵敏、可靠。,(9)液氧槽车首次灌装前必须进行预处理,确认脱脂干净,未装其它可燃物品,然后用干燥氮气吹扫置换,消除水分,并充分预冷。液氧槽车充装系数不超过90%。 (10)灌装液氧时应防止外溢,要有专人监护,灌装时槽车要熄火,接头、软管应专用,严禁油脂污染;带压状态下严禁松、紧、敲击软管接头。槽车内液氧不宜长期贮存。 (11)液氧槽车行驶时应避开闹市区和人口稠密地方,并限速行驶。必须通过闹市区或人口稠密地方时,不准停靠。液氧槽车行驶时应随时监视槽内压力,严禁超压,必要时在安全地方放氧泄压。槽车内装有液氧时不宜修理汽车,更不能动火。,(12)液氧槽车漆色标志应符合安全规定。严禁混装。液氧槽车还应监视保温层真空度,真空度下降(表面结霜)应及时处理,严重时停用。 (13)氧气贮罐必须远离火源、冶金炉、高温源,与可燃气、液贮器和管道隔离,与铁路、公路和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14)氧气贮罐的选材、壁厚、焊接工艺设计及焊接施工、焊接质量探伤检查都必须符合安全要求。 (15)氧气贮罐投入使用前必须清除内部全部杂物,并严格除锈脱脂,且强度试验、气密试验合格。贮罐颜色及色环应符合安全要求。 (16)氧气贮罐使用中严禁超压,安全阀应定期校验,灵敏好使。 (17)氧气管道、管件的选材、制造、安装架设(或敷设)、强度试验、气密试验、吹扫、管道漆色等都应符合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的规定。,(18)管道氧气用户应采取干燥氧气输送,氧压机冷却器漏水要及时处理,防止氧气管道内壁生锈,引发燃爆事故。管道系统中的氧气过滤器应定期清扫,清除铁锈与异物。 (19)气瓶充装前须经专业人员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进行处理,否则严禁充装。 1)漆色、字样和所装气体不符或漆色、字样脱落不能识别气瓶种类的; 2)安全部件不全、损坏或不符合规定的; 3)瓶内没有余压的(留有0.5MPa以上的余压); 4)钢印标记不全或不能识别的; 5)超过检验期限的; 6)瓶体经外观检查有缺陷,不能保证安全使用的; 7)瓶体和瓶阀沾有油脂或发生变形的;,(20)充装气瓶时,应遵守下列规定: 1)设置充装超压报警装置; 2)压力表、安全阀应定期校验,保持准确、灵敏; 3)充气速度不得大于8m3/h,且充装时间不少于30min; 4)缓慢开关阀门,充装场所各部位均应禁油,严禁烟火; 5)氧气充装台所用工具、接头、阀门均应采用铜质材料; 6)充装时所用密封材料由不燃和不产生火花的材料制作; 7)严禁在压力状态下修理或拧动气瓶的零部件; 8)充装间或氧气瓶着火时,应立即切断氧气来源; 9)充装时不准漏气; 10)同批充装气瓶数量不准随意减少,也不准在充装中途插入空瓶充装; 11)气瓶充装过程中,应经常检查瓶壁温度,异常者立即停止充装; 12)氧气和氢气必须采用防错装接头充装夹具,防止混充混装;氧气和氮气不准使用同一充装线,防止氧气与氮气混装; 13)充装间与气体压缩机间应有可靠的充装联系信号,在充装间应设有压缩机紧急停车按钮; 14)用电解法制取的氢气、氧气,必需定时测定氢、氧纯度,当氢中含氧或氧中含氢的体积比超过0.5%时,严禁充装。,(21)气瓶运输时应注意以下安全问题: 1)运输工具上应有明显标志,以引起各方注意; 2)必须旋紧瓶帽,轻装、轻卸; 3)吊装时,严禁用电磁起重机和链绳,以防突然失电、链绳滑脱而引发事故。 4)瓶内气体相互接触能燃烧、爆炸、产生毒物的气瓶,不得同车(厢)运输;易燃、易爆、腐蚀性物品(含带油污物品)或与瓶内气体能起化学反应的物品不得与气瓶一起运输。 5)气瓶装在车上应妥善固定。横放时,头部应朝向同一侧垛高不得超过车厢高度,且不超过5层;立放时,车厢高度应在瓶高的2/3以上。 6)运输气瓶的车、船,尤其是运输可燃、易爆、有毒气体的车辆,不得在繁华市区、危险场所、重要机关附近停靠;车船停靠时,司机与押运人员不得同时离开,加强监护。 7)气瓶不应以肩扛、背负、拖拉或易摔跌方式搬运。,(22)气瓶贮存时,应注意以下安全问题: 1)气瓶应贮放于专用仓库,一般不应混放。气瓶仓库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有关规定。 2)仓库内不得有地沟、暗道,防止气体泄漏后积聚。严禁用煤炉、电炉等明火采暖(尤其是氧气库和可燃气体库)。 3)空瓶与实瓶应分开放置,并设有明显标志。气瓶应放置整齐,配戴好瓶帽,留有安全通道,还应防止气瓶倒瓶或滚动引起事故。 4)炎热夏季,要注意瓶库温度,必要时设法降温,防止升温超压。 5)氧气及可燃气瓶库,必须防雷接地良好,室内电器应为防爆型。,(三)氧气使用及氧气设施维修应采取的控制措施 1、炼铁高炉使用富氧时,在连接鼓风管处的氧气管道上应设逆上阀和快速切断阀,吹氧压力能遥控。正常送氧时,氧气压力应大于冷风压力0.1MPa,否则停止供氧,以防止冷风或高炉煤气等可燃气体窜入氧气管道,引发燃爆事故。冷风中含氧量过高,热风系统漏风,风口被堵时,应停止加氧,避免富气空气外泄引发燃烧事故。当供风系统检修时,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