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在文本更深处漫溯 杨正善 语文教学不能架空文本,脱离文本;上语文课,只有融进作者的心灵,触摸情感的脉搏,才能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本文试从咂摸语言,捕捉文本之美;敲打文字,发掘文本之美;揣摩体验,悟出文本之美三个方面,结合翔实的案例论述文本解读的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主张: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文本文字的力量?如何于一字一词一标点的运用中,于一颦一笑一慨叹的刻画里,让文 本的阅读升华,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深层对话?笔者以为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咂摸语言,捕捉文本之美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一书系统阐述了“新语文教育”2 / 8 的原理论,其中之一是“着力于语言”,即强调回归“在言语上下苦功”的传统。韩老师强调语文教育绝不放弃“语言”这个媒介,绝不放弃语言这个“抓手”;“新语文教育”还要更加强有力地扭住“言语”这个“抓手”,进行“品读”、“鉴赏”、“体悟”,向语言着力,这是语文教育的生命所在。语文学习不能脱离文本,更不能架空文本。教师和学生作为观文者披览文字, 从文字的“波”追溯到作者心中的“源”,慢慢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去。借用吕淑湘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可见,咂摸语言才能捕捉文本之美。 如孤独之旅中有这样一句话:“蛋!爸!鸭蛋!鸭下蛋了!”笔者执教时通过调换语序让学生反复朗读,抓住了“先蛋后爸”的语言咂摸的点,让学生的情感点得到沉浸,让学生在语言咂摸中体会到杜小康的惊喜和成长的自豪。这样的品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体验到人物的情感世界。 再如笔者在散步教学中引导学生品读“但我和妻子都慢慢地、稳稳 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背上”这个词中的“背”读“ b i”还是“ b i”? 让学生咂摸3 / 8 到底怎么读,有何含义,在反复辨读中学生明确应该读“ b i”。只有读“ b i”,才能读出中年一代奔波劳碌的艰辛,才能读出他们肩上巨大的责任。咂摸语言,让学生真正走进课文,与文本同呼吸、共感动。在读中比较揣摩那些具有点睛意义的字词,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学生咂摸语言的趣味就会愈发浓厚。 刘勰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可见,语文阅读 教学中语言的咂摸品味,是走进文本、感悟文本的关键。随着朗读的不断深入,学生对文本的品味愈发深刻而真切;随着语言的咂摸愈发细腻,学生才能进一步捕捉文本之美。 二、敲打文字,发掘文本之美 语言大师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朱先生所说的,就是理直气壮地敲打词语。那么我们学习文学作品,欣赏精彩语段,如何敲打文字?哪些文字值得敲打?这就需要我们有良好的语感,找准文句中的关键字词,因为关键字词往往凝聚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品味关键字词着手,多花一点 时间重锤敲打,往往就能找到破解文意的钥匙,在自主阅读中深4 / 8 入发掘文本之美。这里,我们不妨以端午的鸭蛋中“筷子头一扎下去,吱 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的赏析为例,上课时笔者试着让学生把“扎”字替换成“戳”、“捅”、“插”、“刺”等词,通过比较阅读,学生从中体会到“扎”字的妙处,深深领悟到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精髓。由此可见,在关键处重锤敲打对于语言的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再如,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诗歌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比较有和没有“该”字的异同,在 比较鉴赏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该字的内涵,它表达了作者的家乡被侵略者占领后彻骨的痛和无限的悲愤。继而引导学生思考“该”字也可加到“这一角”、“那一角”、“长白山的雪峰”、“黄河”、“江南”、“岭南”、“南海”等词的后面,从而强化了学生对这种情感的深刻体验。这节课以一个“该”字为抓手,对“该”字反复敲打,将诗人的情感渗透到诗歌的每一个句子中,让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可见,对关键字词的敲打过程,其实也是灵活运用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和文本说话”的过程。 以上例子都从关键字词入手,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词语,感悟文章内涵。当然,推敲关键字词离不开文章的语境,因为学生往往读懂了文字的表层意思,却没有读懂特殊语境5 / 8 中的“心灵密码”。可见只有学会反复敲打文字,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画外之音、言外之意,才能深入挖掘语言的内涵,发掘文本之美。 三、揣摩体验,悟出文本之美 真正的阅读,是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应在三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教师要善于为学生的阅读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善于调动或补充相关生活经验,善于利用想象、 换位等方法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促使学生与文本言语“亲密接触”。学生要直面文本,全身心地去揣摩,全身心地去体验,真正领略汉语言的独特魅力,形成自己的感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出文本之美,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一篇好作品,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要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 揣摩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尤其是新课程实施以来,特别强调让学生在阅读中说出“自己的体验”与“独特体验”。这就要求学生沉入文本,用心灵去感受、体悟,让学生在与文本的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火花。例如,执教琦君的春酒,笔者在指导学生品 读“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一句时,引导学生用6 / 8 心揣摩、联想拓展,并引发学生思考能否把“蜜蜂似的”改成“蝴蝶似的”。学生领悟到之所以把它比作“蜜蜂似的”,是因为蜜蜂采的蜜和春酒的甜味相似,还因为蜜蜂外观比蝴蝶小巧,更能展现“我”的可爱,更贴近生活。 又如在学生不知情节的前提下,笔者以分步呈现原文的方法教学泥人张。当学生读到“拿泥人张找乐子”时,顺势让学生猜想接下来泥人张会怎么应对。学生可能会猜想吵架、打架、扎绣花针、捏塑像等。再呈现原文,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捏泥人 的优点。最后当读到“贱卖都没人要”时,让学生猜想海张五会如何对待泥人张。学生可能会猜想砸泥人、打断泥人张的手、砸泥人张的家等。后呈现原文,引发学生思索海张五为什么没把泥人砸了,而是高价买回。这些猜想都有生活的影子,学生能从生活中寻找理解文本的答案,也就更容易走进文本,从而明确了文本的内涵。 揣摩体验,感悟文本是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规律,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悟”。正如钱冠连先生所说“文字只是让我们听到它背后的某种声音,语文成品只是向我们提供声音,召唤出早已贮存在我们头脑中的音 感形象来”。我们品读文本就是用自己的心灵感悟、理解文本,与文本产生共鸣,而不能用阅读参考资料来替代自7 / 8 己品读的过程。在体悟语言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点燃学生的感知、联想、情感、思维,通其声,感其情,从中体悟到语言的妙处,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悟出文本之美。 由此可见,只有咂摸语言、敲打文字、揣摩体验,才能有效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真正领悟文学作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零售电商行业智能客服在售后服务优化中的应用报告
- 节能灯能源用电协议合同
- 篮球馆租场地合同协议书
- 高速公路合同制合同范本
- 闺房哲学就业协议书模板
- 矿山生产加工合同协议书
- 瑜伽托管合同协议书模板
- 电厂粉煤灰售卖合同范本
- 经营店铺转让合同协议书
- 理由拒绝签质量协议合同
- 质量目标及实施计划制定
- 小学一年级数学以内的口算题可直接打印
- 重力式(仰斜、俯斜)挡土墙计算软件
- 财务年终总结报告
- 曲率系数不均匀系数自动计算
- 小米 新员工入职培训
- 2023年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原岩应力及其测量
- 2023建设工程智慧消防系统技术规程
- 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版)读写教程1(思政智慧版) 课件 Unit 4 Social media matters Section A
- 《自相矛盾》的说课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