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_第1页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_第2页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_第3页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_第4页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 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 张晶 1,范允龙 2,刘海霞 3 ( 1.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青岛 266100; 2.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山东潍坊 261000; 3.山东省青岛市第十六中学,山东青岛 266100) 摘要:在评教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定性问题,如何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处理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学生评教测量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了一个基于多级模糊评价的学生评教模型,得到了量化综合评价,最后以实例说明。 关键词:学生评教;指 标;模糊评价模型 作者简介:张晶,女,讲师,研究方向:应用统计、精算、数量经济学。 一、引言 自 20世纪 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的学生评教活动陆续开展并日益受到重视。在评教过程中,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是一个定性问题,如何对这个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处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若没有科学的评价模型、比较客观而公正的评估标准和可用于衡量的定量指标值,就会使得学生所提供的信息不完全和准确,使评教方式无法体现科学化和客观2 / 6 化。 而多级模糊评价模型是一种关于多因素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方法,他能对受多种因素制约的 事物和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适宜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非确定性的问题,学生评教就属于多因素加权平均的综合评价问题。 本文首先综合目前国内文献建立了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然后建立了一个多级模糊评价模型,以期实现评价分数的科学化和客观化。 二、建立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目前,国内文献涉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较多。在评教的一级指标上,有文献认为,评教的一级指标应分为“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四个指标(李丹青, xx;雷敏, xx;常亚平, 2016);除了这四项,还有文献认为“对课程 的总体评价”、“教材评价”(吴培群, 2016),“教学常规”、“教学改革”(沈阳, 2016)等也属一级指标。在评教的二级指标研究上,刘杭玲( 2002)研究认为二级评价指标个数不宜太多,大约在 1824 个左右比较适宜,这样可避免指标的重叠和相互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学生评教量表的二级指标是 17个(孙超, 2016);雷敏( xx)研究发现,学生对二级指标的某些项能做出较好描述,但对诸如“授课内容的适合性和先进性”等与学术有关的内容,学生则略显能力不足,所以在二级指标的设计上要运用符合学生思维的3 / 6 语言;另外,对于二级指 标,大家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不同学科、不同课程,甚至不同职称的老师的评教体系都应有所不同,按小班、大班、实习、实验等教学组织形式划分的课程的评教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姚利民, xx;李丹青, xx;雷敏, xx等)。 笔者在综合了国内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学生评教评价体系。(见表 1) 评价体系说明:本文主要进行的是基于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学生评教方法研究,上述二级指标只是在研究国内文献中形成的,还很笼统,实际应用时,测量主体还应按学校、学科和课程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建立学生评教多级模糊评价模型 建立二级指标体系,由目标层 A、一级指标层 B 和二级指标层 C 构成。 A 代表评教效度的综合测量值, B 代表一级测量指标组成的集合,记 B= B1, B2, B3, B4 , C 代表二级测量指标组成的集合, 记 C= C1, C2, Cn ,有 4 个一级指标和 n 个二级指标。 评价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 1)制定二级测量指标 C 的评分等级标准。二级测量指标 C 是主观指标,一般通过百分制、五分制、“优、良、中、差”等转化成定量指标。 ( 2)确定测量指标权重。 4 / 6 目标层 A 的权重为 V;一级指标 B1 的权重为 V1, B2的权重为 V2, B3的权重为 V3, B4的权重为 V4。 通常利用层次分析法( AHP)或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 四、结语 综上,多级模糊评价模型的特点:( 1 )为评估提供了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避免了学生打分的随意性、主观性;( 2)在客观的评估指标体系下,对学生的打分进行了加权平均,是一种较科学的评价方式;( 3)不但能体现出学生对教师的总体评价,评估指标体系还能体现出教师优缺点。 应注意的问题:( 1 )评价指标较多,应使学生提前了解这个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及其权重 ,让学生有充分足够的时间对评教做出思考;( 2)不同学校、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应有所不同,理论课与实践课(或实验课)教师评价体系也应有所不同,并且权重都应有所不同。 参考文献: 1李丹青,钱存阳。高等学校中的“生评教”制度研究 J.教育发展研究, xx,( 10): 68-72. 5 / 6 2雷敏。论提高高校学生评教质量的方法和策略 J.高教探索, xx,( 1 ): 50-53. 3常亚平,陈亮,闫俊。高校“学生评教”误差形成机制研究 基于学生态度的视角 J.高教探索,2016,( 1 ): 80-86. 4吴培群,陈小红。大学生评教的统计分析及其改革途径探讨 基于北京一所高校学生评教分数的统计分析 J.高教探索, 2016,( 3 ): 78-91. 5沈阳。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构建 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个案 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 ):131-133. 6刘杭玲。高校学生评教的有效性及保障措施研究J.江苏高教, 2002,( 1 ): 85-88. 7孙超。美国研究型大学学生评教的政策、特点及启示 以斯坦福大学为例 J.黑龙江 高教研究, 2016,( 8 ): 38-40. 8姚利民,邓菊香。提高学生评教有效性之对策研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 xx,( 5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