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 如何科学地指导语感训练 夏三个方面。心理学认为,感知的对象是既有多种属性又有整体性的事物,感知的这种整体性表现为具有整体性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属性,既可以同时地被反映也可以相继地被反映;既可以作用亍同一种感觉器官,也可以作用亍不同的感觉器官。这样就为科学的语感训练提供了心理学依据。美学家宗白华先生曾说:“诗的形式的凭借是文字,而文字能具有两种作用:一是音乐的作用,文字中可以听出音乐式的节奏与协和;二是绘画的作用,文字中可以表写出空间的形象与彩色。”“纸上的字 迹 ,可以表现空间、时间中极复杂繁富的美。宗白华先生这话正道出了语感训练的另一依据 语言的内在规律性。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就语感的训练途径和方法试作以下的探讨: 一、诵读涵泳。语感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的规范的语言训练逐步养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忽视大量阅读,语文水平或者语感水平是很难提高的。而其关键则是过好诵读关。任何口语交际都得借助语音负荷着语文去充当思想表达和信息传输的工具。书面交际虽然没有声音,但无论写或读,2 / 10 人的发音器官都在参加活动,更 不要说是念出声来了。因此,作家老舍先生说:除了注意文字的意义而外,还注意文字的声音与音节。这就发挥了语言的音韵美。我们不要叫文字老趴在纸上,也须叫文字的声响传到空中。老舍先生讲的是文学创作,然而同理,我们阅读作品时也要进行音韵美的赏析。在朗读训练中则首先要抓住语句的停顿、重音、语调变化等技巧的培养。如儿化韵在韵尾附加一点儿卷舌音,以增加表示轻微、蔑视、喜爱、温婉的语感,迭音形容词,借音节的重迭以表示加强以及喜爱、宁静、深沉、悠长、绵延等语感。 强调多读多写,重视语言感受,固然是一条宝贵的经验,但是时 至今日,这种语感教学法,从教学研究科学化的角度来看,尚待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朱作仁语)因此,在语感训练中,既要能自觉地运用语言规律,又要能遵循儿童学习心理的发展规律来加以指导。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就是一种科学方法。所谓综合感受,就是诵读时,口、耳、眼、心并用,通过反复朗读与背诵,逐步地感受语言的内蕴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这种方法,可以充分发挥五官的感觉综合功能和语言文字的音韵美的优势。 在诵读涵泳中,教师的成功范读也很重要。如特级教师于漪讲她的老师在课堂上 朗读岳飞的满江红时,头与肩3 / 10 膀左右摇摆着摇摆着,读得出神入化,音调十分感人,一室寂静无声,我们全班同学都深深感动了。他教完,我们也都能流畅地背诵了。 二、形象再现。克罗齐说:心灵只有借造作、赋形、表现才能直觉。对小学生来讲,语感主要应具备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性。而三者又以形象感为基矗形象再现即阅读时脑海里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生动活泼的立体画面。词是有概括力的,只有把词的概念所代表的状态、具体事物在脑子里重现出来,使概括的东西变成具体形象的东西,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这个词有具体的感 受,产生语言形象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阅读时,你到处感觉到他的存在,但却看不见他本人,你读到他的语言,但却听不见他的声音,你得用自己的幻想去补足这个缺点。 因此,阅读时,只有凭借想象才能走进作品所描述的世界,进入一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到气味,能听到音响,能辨出色彩的世界,一个活生生的具体的形象的世界。同时,进而运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也就是说,想象力是阅读的重要能力。 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来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应把形象再现与诵读涵泳有机地结合起来。如 教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时,一边让学生吟诵诗句,一边观看彩图或录像,想象出:一片油菜花金灿灿的,阳光下更耀眼,满4 / 10 目金黄,令人眼花;微风中,轻轻摇曳的花枝上,花瓣儿微微扌扇动,香味扑鼻,令人心醉。通过形象再现,把自己带入诗句所描绘的审美境界。 特级教师李吉林所倡导的情境教学法,就是一种能充分发挥形象再现作用的教学模式。它在教字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运用电视、幻灯、朗读等教学手段,创造出一定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真切感受中,得到语言文字的感悟和思想情操的陶冶。 三、生活 补充。宗白华先生说:只有到了徽州,登临黄山,方可领悟中国之诗、山水、艺术的韵味和意境。叶圣陶先生也说:要求语感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积聚多了,了解越见深切。因为,感受力包括物感和语感,物感是对事物的观察、感受、体会能力,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感受理解能力。二者是相互作用的。敏锐的语感是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文字的感知力的培养离不开物感与语感 的协调发展。茅盾先生曾说,理解文章应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生活中去。可见,语感训练中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5 / 10 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整地立起来。如果学生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也可以采用间接的生活体验。如教颐和园一课,学生没有游览园景的生活体验,可以通过放颐和园的录像,让学生观赏到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得到间接的生活体验。 也可用比照法。即拿学生生活中可以看到的同类事物来与课文中描写的未曾见过的事物 作比照,以引发学生的形象和情感体验。如教麻雀一课,老麻雀保护小麻雀时,蓬起了全身的羽毛,样子很难看,绝望地尖叫,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呆立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的情景,学生一般难以见到。教学中,可启发学生拿在生活中常能见到的猫或狗要扑向小鸡时,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情形来作比照。这样,老麻雀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形象就会浮现于学生的头脑中。 除此之外,还应引导学生平时多观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同时,能自觉地把经验与语言紧密地联系起来,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揣摩语言文字在反映生活中的细微差别和变化 。 四、情感共鸣。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所爱,恨作者之所恨,入境又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这种情感的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6 / 10 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对象所引起的,而不是 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同时,是一个不断开发与深化的过程。因此,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正像振动频率相同的物体产生共振一样,要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就必须找出二者之间相通之处来。因为感情只能向感情说话,因此,感情只能为感情所了解。(费尔巴哈语) 教材中有许多内涵丰富的精美诗文,课后都安排有表情地朗读的练习,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它来作语感训练的材料。让学生有表情、有节奏地诵读,使形象与感情融合,读出气势、韵味,乃至悟出仅凭语言分析难以真切理解的内涵。学生的表情朗读本身 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为,表情朗读,须能深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双向移情活动,把自我转化为课文人物,与其同爱恨,再把课文人物的思想感情转化为自我的思想感情 五、理法分析。语感是学生语言基储生活经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曾说:弹琴不能徒恃感觉、敏感。那些心理作用太容易变。从这两方面得来的,必须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深深地化入自己的心灵,成为你个性的一部分,人格的一部分。他讲的虽 然是乐感,其道理同样适合于语7 / 10 感。可见,语感也是一种心智技能。它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是一种理性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而理解主要是通过分析思维把握语文,获取语言所反映的内容。这是因为,根据信息论,图像可以通过编码而以语言、符号的形式储藏起来,语言、符号再通过译码恢复为图像。这种互译的能力,均是以人类大脑的复杂理性为基础的。 如果说,当一个人已具备了相当水平的语感能力时,它可以充分发挥直觉思维的作用,即不需要逐步推理验证,迅速地猜度语言文字的意蕴。不管语感的发生如何迅速,一听到、一眼看到 就能获得语言文字的深刻感受,尽管其复杂的心理过程被浓缩于一瞬间,然而,在语感的训练过程中,则表现为一种由浅层直觉不断向深层直觉发展的渐进过程。也就是说离不开运用心智对语言文字作理法分析。 理法分析首先应与吟诵结合起来,对于讨究所觉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叶圣陶语) 语感不仅指理解文章的内容,同时还包括把握文章的形式。如句式、结构、风格、气势、音韵、节奏等。如歌德所说的,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 是一秘密。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传授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和运用规律,使学生有了理法基础,能对语言技巧和文章理法作出分析,以准确地把握分寸感。 8 / 10 理法分析一般可以采用叶圣陶先生提出的综合感受法,即阅读时,首先应当通读全文,知道文章之大概,继而用自己的眼光通读下去,以把握全篇文章的语脉文思,并进而对局部的标点、词语、句子,乃至段落产生正确的感知。这种方法,正体现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顺序。它既符合语言规律,又符合儿童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因而有助于语感的培养。 课文中有许多精美的诗文,它们形式灵活多样,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教学这些作品,可采用欣赏法。即以审美为主干的阅读方法。在这种学习过程中,首先打动学生的是美,美的形象,美的语言,美的表达形式与结构。像傅雷先生谈到欣赏长恨歌那样:看的时候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分出段落看叙事的起伏转折;二是看情绪的忽悲忽喜,忽而沉潜,忽而飘逸;三是体会全诗音节字韵的变化。理法分析还可以采用动态分析法。即在理解课文内容、中心思想和表达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要这样写?除了这一种写法外,是否还有别 的写法?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高效能的阅读过程。由于能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法与原文进行比较,学生能更好地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的匠心,甚至读懂书上没有的东西。如作者由于种种原因表达时采用隐晦、幽默、含蓄、影射等障眼手法。 9 / 10 人一接触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得到语感的训练。语感能力,只是部分地而非全部地来自于阅读实践,还可来自于写作实践。因此,把吸收 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或听说结合,或读写结合,或多项交叉结合,是语感训练的最佳模式。如特级教师丁有宽提出的读写结合教学法,就 是一种有效地训练语感的教学方法(丁氏总结为条读写对应规律和个基本功)。 六、直觉思维。语感属于心理学所定义的直觉性感知或曰直觉思维。它是指不经过分析程序的、直接得出的某种判断的心理过程。当人们经过长期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形成一定水平的语感能力时,他在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必然会表现为迅速、敏锐地感受和运用语言文字。阅读时不仅能快速地抓住文字所表述的真实信息(知、情、意),而且能捕捉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甚至达到得意者越于浮言,悟理者超于文字,得意而忘言,悟理而遗教的最高境界。语感是人们通往更高语 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荆朱作仁先生指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语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现象,它牵涉到知识与情感,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智育与美育等方面的协调发展。(李伯棠语)因而,提高人的语感水平,关键还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尤要以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为前提条件。如作家王蒙之所10 / 10 以走向文学创作道路,并终于成为大作家和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大数据时代企业市场定位策略2025年可行性分析报告
-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 江苏省灌南县2026届八年级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达标测试试题含解析
- 2026届河北省廊坊市物理八上期末统考模拟试题含解析
- 肇庆公务接待管理办法
- 芜湖私募基金管理办法
- 茶楼客户预定管理办法
- 荣昌英才服务管理办法
- 药品召回管理办法讲义
- 莒县驾校学费管理办法
- 上海市嘉定区2023-2024学年三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卷
- 精神科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单元测试题【带答案】
- 雷雨-剧本原文-高中语文雷雨剧本原文
- 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临床用药解读
- 消化内科入科培训
- 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标准化建设课件
- 胶质细胞在神经炎症中的免疫调控机制
- 气管切开套管脱出应急预案及处理流程
- 2023年佛山三水区辅警真题
- 心内科常用药物王芳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