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中生物课下能力提升(十四)生物进化理论苏教版必修.docx_第1页
2018届高中生物课下能力提升(十四)生物进化理论苏教版必修.docx_第2页
2018届高中生物课下能力提升(十四)生物进化理论苏教版必修.docx_第3页
2018届高中生物课下能力提升(十四)生物进化理论苏教版必修.docx_第4页
2018届高中生物课下能力提升(十四)生物进化理论苏教版必修.docx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下能力提升(十四)生物进化理论(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拉马克认为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是()A不定向变异和定向的自然选择B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C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D器官的反复使用2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正确理解是()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可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变异是不定向的变异是定向的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遗传积累可能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ABC D3下列关于在自然条件下,某随机交配种群中等位基因A、a频率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某种条件下两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该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只与环境的选择作用有关C一般来说,频率高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更适应环境D持续选择条件下,一种基因的频率可以降为零4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B55%和42.5%C45%和42.5% D45%和32.5%5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方向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C D6中性学说认为,分子进化速率表现出来的特点是()A在不同的生物中,分子进化速率不同B分子进化速率与种群大小有关C环境因素会影响分子进化速度D分子进化是随机的,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7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种群中的个体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有()A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B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种群通过个体的进化而进化D种群通过地理隔离可能达到生殖隔离8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两个同种种群一旦产生生殖隔离就形成了新的物种D基因频率改变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9多选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 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 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 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10(天津高考)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抗性,原因是神经细胞膜上某通道蛋白中的一个亮氨酸替换为苯丙氨酸。下表是对某市不同地区家蝇种群的敏感性和抗性基因型频率调查分析的结果。家蝇种群来源敏感性纯合子(%)抗性杂合子(%)抗性纯合子(%)甲地区78202乙地区64324丙地区8415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通道蛋白中氨基酸的改变是基因碱基对缺失的结果B甲地区家蝇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为22%C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最高D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二、非选择题(共20分)11(10分)分析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回答问题。(1)自然界中任何生物的个体数都不可能无限增加。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这是因为_。(2)下图表示自然选择对种群的3种作用类型,图可代表长颈鹿种群的选择类型。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该选择类型可由图_代表。这三种选择类型中,最易产生新种的是图_。(3)如图表示某种两栖动物3个种群在某山脉的分布。在夏季,种群A与B、种群A与C的成员间可以通过山脉迁移,有人研究了1900至2000年间3个种群的变化过程。资料显示1915年在种群A和B的栖息地之间建了矿,1920年在种群A和C的栖息地之间修了路。100年来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逐渐减少。建矿之后,种群B可能消失,也可能成为与种群A、C不同的新种。分析种群B可能形成新种的原因:_。下表是种群A、C的规模、等位基因1(T/t)和2(W/w)频率的数据,表中为各自隐性基因的频率。依据表中数据和上述资料,对种群C的描述,更为准确的是_。A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B与种群A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C受气候影响更大据表中数据分析,种群C的基因库比种群A_;种群规模与基因_的频率变化关系密切。12(10分)某地区从1964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1967年中期停用。下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R基因的出现是_的结果。(2)在RR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和1%,此时R基因的频率为_。(3)1969年中期RR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_的环境条件下,RR基因型幼虫比SS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_。(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_,原因是_。答案1选C拉马克的观点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器官经常用就进化,不用就退化,并且把这种性状遗传给后代。2选B影响生物变异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变异是随机的、不定向的。3选BA中两种等位基因的频率可以相等;B中基因频率的变化与自身的遗传变异也有关;C中频率高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更能适应环境;D中在持续选择条件下,可淘汰掉某种基因。4选B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率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1/442.5%。5选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6选D每一种生物大分子不论在哪种生物体内,都以一定的速率进化着,并且进化的速率与环境的变化和生物世代的长短无关。分子的进化是随机的,此时自然选择不起作用,当中性突变积累导致生物的性状出现差异后,自然选择会发生作用而导致表现型的进化。7选C现代达尔文主义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和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一般种群可通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形成生殖隔离,最终形成新的物种。8选D形成新物种的方式一般是由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而基因频率的改变导致生物进化,但不一定导致新物种形成。9选BC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抗药性的产生是由于抗生素滥用对耐药基因进行定向选择,且耐药基因所表达的酶能使多种抗生素失活,B、C正确;超级细菌是原核生物,无染色体。10选D根据题干信息,该基因突变导致氨基酸发生了替换,但数目没有发生改变,因此该基因突变是碱基对替换的结果,A项错误;甲地区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2%1/220%12%,B项错误;比较三个地区抗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可知乙地区抗性基因频率最高,但不能得出该地区抗性基因突变率高,C项错误;丙地区敏感性基因频率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项正确。11解析:(1)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生物个体之间会发生生存斗争,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导致个体数不可能无限增加。(2)具有中等体型的麻雀个体被选择保留下来,图示表示的应是居中间的个体数最多,可用图表示。图中两种选择类型的表现型差异会越来越大,即进化方向不同。最容易发生生殖隔离产生新种。(3)种群A和B、种群A和C原来可以迁移,进行基因交流,但是建矿之后,种群B与A之间形成了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进而与种群C之间也无法进行基因交流;这样种群B进化方向与原来相比就发生了改变,经过长期进化过程,种群B与A、C间产生了生殖隔离,形成新种。种群C与种群A之间,等位基因1和2在100年内仍然都存在,因此两种群可以进行基因交流,但是种群C中等位基因1中t的频率在增加,因此等位基因1的杂合子逐渐增多。由于两种群中等位基因2的频率现在仍相等,仅是等位基因1发生差异,因此不能判断哪一个种群受气候影响更大。由于种群C的规模仅有550,远少于种群A的规模40 000,因此种群C的基因库(种群内的全部基因)比种群A小。比较两个等位基因的频率变化,可以发现基因1(T/t)的频率变化和种群规模变化密切相关。答案:(1)生存斗争(生存斗争,适者生存)(2)(3)由于与种群A之间的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B与种群A、种群B与种群C的基因交流;因此种群B内的基因突变开始积累,且产生的变异被环境选择保留下来;种群逐渐适应了生存环境,种群规模开始扩张,并形成生殖隔离,新种形成A小1(T/t)12解析:(1)野生敏感型基因通过基因突变产生了抗性基因。(2)由题意知:基因型RS4%,SS1%,则RR95%。故R基因的频率95%1/2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