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1页
2018-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2页
2018-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3页
2018-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4页
2018-19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训练卷(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第四单元训练卷(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庄子和惠子的濠上之辩,是庄子中最发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之上游玩,庄子说:“白鱼从容游动,这鱼真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绝不是对游鱼之乐的“知”,从认知的角度看,不存在游鱼之乐,而是对游鱼之乐的体验他体验鱼会如此其实鱼并不如此,但他根本不在乎鱼非如此。惠子所诘难的“知”,是科学认知的“知”,而庄子所说的“知”,则是生命的体验。惠子虽然“泛爱万物”,但他与万物是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孤立的,他所谓联系是以人的知识谱系将万物连接,并非是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他是“看”世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照者;他是分析世界,世界成了人的“理”的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庄子看到了惠子守其孤明而不与万物相通之心,致力于凿通孤立世界之间的界限,是人与物关系的“绝地天通”。庄子以诗意的眼光超越“人”的态度,超越科学、功利的视角,以天心穿透世界。他在桥上看鱼,鱼在桥下优游,在他的感悟中,桥没有了,水没有了,鱼和我的界限没有了,世界即如一大河流,他和鱼都在这河流中优游。鱼非我眼中所见之鱼,而是在我生命中游荡的鱼,我也非故常之我,而是“丧我”之我。在“神遇”而不是“目视”中,会通合一。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如果站在人与天分离的角度看,天是天,物是物,我是我;如果站在诗意的立场看,我与世界的界限打破了,我和世界融为一体,还归于世界的大本。我们通常所说的诗意的眼光,就是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庄子所反复强调的“天地与我并生”“磅礴乎万物以为一”云云,即是说,“人在世界中”,人并不在世界之外。人在世界中,是世界的“在”者,而不是“观”者。人本来就是世界的一分子,人用人的目光看待世界时,似乎从这世界抽离出来,世界是我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世界丧失了本身的独立意义,世界变成了人的知识、价值的投射,人也在对象化中撕裂和世界密合的整体。庄子所反对的就是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庄子认为,这合于“人”理,并不合“天”理。庄子将会通物我的纯粹体验境界,称为“物化”。“化”于物,我就是物,没有了物我之间的界限。“物化”的概念是由齐物论结尾处一个关于梦化蝴蝶的故事中引出的。“物化”是和“对象化”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将人从“对象化”中拯救出来,让生命自在显现。庄子的境界,解除人精神的“套”,因为人在“套”中,就很难真正感受到欢乐。山林之想,云水之乐,其实,并不在山林云水本身,而在人的心态。说心态并不是说庄子哲学强调主体性,相反,他是要放弃这种主体性。心态自由、平和,当下即是云水,庙堂即是山林。正像宗白华先生所说的:“你看一个歌咏自然的人,走到自然中间,看见了一枝花,觉得花能解语,遇着了一只鸟,觉得鸟亦知情,听见了泉声,以为是情调,会着了一丛小草、一片蝴蝶,觉得也能互相了解,悄悄地诉说着他们的情、他们的梦、他们的想望。”元赵子昂有落花游鱼图,后人多有仿作,画的就是庄子之意,画上他题有一诗云:“溶溶绿水浓如染,风送落花春几多。头白归来旧池馆,闲看鱼泳自沤波。”他通过落花游鱼发现了自己久已疏落的世界,那个人真性自在优游的世界。(选自美学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庄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正因为“我”感受到了游鱼从容无拘束的快乐,于是“我”觉得游鱼是快乐的。B惠子所说的“游鱼之乐”是一种客观科学的认知,因为物与“我”是分离的,孤立的,“我”无法判断游鱼是否快乐。C庄子的“游鱼之乐”所体现的是一种会通万物的思维,他承认“理”的存在,并在“忘我”的境界中与万物合而为一。D庄子以心灵与世界“神遇”,他致力于凿通人与万物的界限,以纯粹的体验,构建了一个超越科学、名利的美的世界。【答案】C【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庄子“承认理的存在”于文无据,无中生有。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庄子强调人是世界的“在”者,从生命的角度看世界,“我”与世界是融为一体的,并不在世界之外。B惠子将物与“我”分开,世界是“我”所观察的“对象”,在“对象化”中,万物自身所具有的联系被撕裂开来。C“通”是庄子所追求的境界,在“通”的境界中人所感受到的真正的快乐不在外物本身,而在人的心态。D庄子提倡人要放弃主体性,解除人精神的枷锁,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与万物会通合一,这样就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比对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D项,“从世界中抽离出来”不是庄子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张冠李戴。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庄子眼里,“我”对世界的“知”是自我生命的体验,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也是这种诗意心灵的体现。B山林之想、云水之乐皆是用诗意的眼光看世界的结果,是心态自由平和的体现。赵子昂的落花游鱼图就表现了这种心态。C从庄子“会通合一”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诗意的;从惠子科学认知的角度看世界,世界是充满理性的。D“物化”从主观角度看世界,“对象化”从客观角度看世界,二者互为补充,使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更全面、更真实。【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文中谈到的“物化”与“对象化”是两个相对的观点,没有谈到互为补充。二、古代诗文阅读(61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9小题,4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中经首之会 中:合乎B技盖至此乎 盖:通“盍”,何,怎样C如土委地 委:卸落D善刀而藏之 善:友善【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善”通“缮”,修治,这里应该解释为“拭擦”。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B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C依乎天理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D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答案】B【解析】A项,前一个“为”是介词,替、给;后一个为是动词,在这里是“解”的意思;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凭,用;C项,前一个“乎”是介词,相当于“于”,后一个“乎”为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D项,前一个“而”表转折,后一个“而”表修饰。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庖丁“进乎技”的一组是(3分)( )所见无非牛者未尝见全牛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批大郤,导大窾以无厚入有间善刀而藏之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说的是此时的庖丁还和一般人所见的一样,说的是庖丁解牛之后的动作。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5分)(2)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6分)【参考答案】(1)我所追求的是自然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2)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养生的道理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第(1)题中的“好”“进”,第(2)题中的“善”“养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感二鸟赋韩 愈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愈东归。癸酉,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时始去京师,有不遇时之叹。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因窃自悲:幸生天下无事时,承先人之遗业,不职干戈、耒耜、攻守、耕获之勤。读书著文,自七岁至今,凡二十二年,其行己不敢有愧于道,其闲居思念前古当今之故,亦仅志其一二大者焉。选举于有司,与百十人偕进退,曾不得名荐书、齿下士于朝,以仰望天子之光明。今是鸟也,惟以羽毛之异,非有道德智谋,承顾问、赞教化者,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故为赋以自悼,且明夫遭时者,虽小善必达;不遭时者,累善无所容焉。其辞曰: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退潼关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感二鸟之无知,方蒙恩而入幸;惟进退之殊异,增余怀之耿耿;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汨东西与南北,恒十年而不居;辱饱食其有数,况策名于荐书;时所好之为贤,庸有谓余之非愚。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惟得之而不能,乃鬼神之所戏;幸年岁之未暮,庶无羡于斯类。(原文有删节)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自潼关出,息于河之阴 阴:水的北面B不职干戈 职:主管C且明夫遭时者 遭时:遇到好时机D出国门而东骛 骛:奔驰【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阴:水的南面。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仰望天子之光明 险以远,则至者少B乃反得蒙采擢荐进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C况策名于荐书 急于星火D惟得之而不能 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连词,来/连词,相当于“而”;B项,副词,竟/副词,才;C项,介词,在/介词,比;D项,均为连词,表示转折关系。10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在文中能直接起到讽刺统治者作用的一组是(3分)( )东西行者,皆避路,莫敢正目焉乃反得蒙采擢荐进,光耀如此彼中心之何嘉,徒外饰焉是逞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余生命之湮阨,曾二鸟之不如A B C 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陈述的是行人的神态,描述的是作者离开长安时的沉重心情。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前三句话交代了时间、地点、经历、原委以及此时此际的心境,作者是带着怀才不遇的心情离开长安的。B在文中,作者揭露了一种社会现实:封建统治者搜罗名花异鸟供自己享乐,谗佞的官僚到处掠夺此种珍奇异物进献给朝廷,以求得国君的宠幸。C作者离开长安是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选择,他在京城里连吃饭都成问题,借此表明了他的坎坷遭遇和愤激之情。D“庶无羡于斯类”这句话表明作者并不是真的要和鸟相比,不像鸟那样“蒙恩而入幸”,被人当作玩物。【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C项,文中是“吾将既行而后思”,表明作者是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的为什么离开长安这个问题。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见行有笼白乌、白鸜鹆而西者,号于道曰:“某土之守某官,使使者进于天子。”(6分)(2)盖上天之生余,亦有期于下地;盍求配于古人,独怊怅于无位?(6分)【参考答案】(1)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2)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翻译时要注意每个语句中的关键词,如(1)中的“西”“号”以及介词结构后置句,(2)中的“盖”“期”“盍”等。【参考译文】贞元十一年,五月戊辰日,我向东回归故里。癸酉日,我出了潼关,在黄河南岸休息。当时才离开长安不久,深有不逢时的感叹。看见路上的行人之中有用笼子装着白乌鸦、白八哥向西去长安的人,在路上喊着说:“某地方的某长官,派遣使者进献它们给皇帝赏玩。”当时路上的行人都躲开道路,没有敢正眼瞧一下的。于是我暗自悲伤起来:我有幸生在没有战事的年代,继承了先人的遗业,不以战斗、农事、攻守、种田等作为职守。努力读书写文章,从七岁起到现在,一共二十二年了,自己认为行为都是符合伦理道德的,从来不敢有所违背,所以说是问心无愧的,我闲居的时候,思虑前古或当今的事情,其中的一些大的事端也差不多都能铭记不忘,了然于胸。可是礼部在选拔人才时,我和百十人一同进退,但榜上无名,只好和朝廷的下级官吏一样,来期盼天子光明的照拂,有朝一日也能显达起来。如今这两只鸟,只是凭借着羽毛的奇异,并没有品德谋略承担利国利民的政治顾问、辅助教育感化人民的责任,竟被朝臣推荐、引进,荣耀到这种地步。所以写了这篇赋来痛惜自己,目的就是说明遇到好时机,即使有小的优点也能通达;如果生不逢时,即使有许多好处也不会被世事所容。辞赋的内容是这样的:我为什么要离开长安回到故乡去!我只能踏上归路之后才思考这个问题。这里确实不能让自己生存,于是哪里有饭吃就往哪里去了。出了国都的大门向东驰行,炎炎的烈日晒得身上发烫。时不时地回过头去看那离去的长安城(心里悲伤)而流下了眼泪,又怀念那西逝的道路可能永久难回。经过潼关坐在那里暂且休息,看见了黄河水势凶猛;感叹无知的鸟却能够蒙恩受宠;人被疏离鸟却被亲近,境遇完全不同,增加了我心中的不平之气;那两只鸟的内心有什么好呢,只不过靠着外部的装饰来达到目的罢了。我的生命之路坎坷不平,竟然不如两只鸟儿;四处求食,从来不曾有安定的生活;天天能吃饱的好日子都能数得过来,何况在荐书上显耀着名字;当时人们所喜欢的东西就是有才能的,哪里有说我是不愚蠢的。上天既然生下了我,当然也就希望我在人间做出一番事业来;为什么不同古代贤人比一比本领,却独独怅恨自己不曾取得官位?想那些得到官位却是不可胜任的人,那是鬼神在戏弄他们;我庆幸远没有到老大之年,那就大可不必羡慕这一类人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14题。(11分)江梅引姜夔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漂零客,泪满衣。【注】庆元二年丙辰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淮南小山(一说刘安)著辞赋招隐士里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令萋萋”的句子。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江梅引”,词牌名。“引”表示词的音律特点,意义、用法同李凭箜篌引和滕王阁序“敢竭鄙怀,恭疏短引”中的“引”。B“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江头梅花,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C“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徊。D“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遺。E. 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答案】A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本诗的赏析。A项,“箜篌引”中的“引”是乐府古体诗的一种诗体,滕王阁序中“短引”指序文;E项,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结尾两句,总收全词,梦已醒,人不归;泪下沾襟,既恨相见之难,兼以自叹飘泊,自伤身世。14.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参考答案】直抒胸臆。“人间离別易多同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虚写(想象)。内容包括梦境和回忆两部分。“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表达了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进一步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以及对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之境的对比来抒发情感。【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抒情手法分析。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本题主要的手法有:直抒胸臆、对比、虚写等。“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伤感和相思情感。“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小窗之下,伊人几度进入词人的梦境仿佛当年两人携手出游,荡舟赏灯,移筝拨弦,其乐融融。“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今夜”却是“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词中只好在凄凉的庭院中独自徘徊,却一无所见,不禁悲从中来,以致寒气侵入衾被,也感觉不到。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梦境,本来是虚无缥缈的,词人正是借此进一步诉述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四句,通过回忆透露内心的惆怅和伤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描写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的一句是“ ”。(2)杜牧阿房宫赋描写渭水、樊川水流平缓的两句是“ , ”。(3)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惊慌失措的三句是“ , , ”。【答案】(1)策扶老以流憩(2)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3)元嘉草草 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第卷 表达题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人生在世,谁都不可能不历经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卷土重来。B在这四面楚歌里,凭你怎样义正词严,凭你怎样伶牙俐齿,也不得不服从了。C部队溃败后立即开展整风运动,决心以破釜沉舟的精神,多打胜仗,搞好群众工作,开发根据地。D封建时代的读书人一旦中举,不会稍事停留,一定会衣锦夜行,赶紧回家报喜。【答案】D【解析】A.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B.四面楚歌:形容四面受敌,处于孤立危急的困境。C.破釜沉舟: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D.衣锦夜行:比喻虽居高位,却不能让人看到自己的荣耀。此处使用不当。1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杜牧诗歌的虚实处理和运用微妙复杂,变化无穷。 ,善于给读者创造驰骋想象和联想的广阔天地,正是古代诗歌既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又能“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奥秘所在。A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B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C善于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D善于发现虚与实的辩证关系,善于在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中把握虚实之间相互沟通、交融和转化的契机【答案】A【解析】联系三个动词“发现”“把握”“创造”的递进关系可确定答案为A项或D项。而“虚与实”必源于“人生和自然的千变万化”,这个状语放在前句,后句的“虚与实”才有所凭依,因此选A项。1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杳不知其所之也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B骊山北构而西折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C辇来于秦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D盘盘焉,囷囷焉 且焉置土石【答案】A【解析】A都是动词,往、到;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C动词,到/介词,比;D用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疑问代词,哪里。19仿照下面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句子,用现代汉语描绘出一幅图景。(5分)要求:围绕一个中心,造六个句子;体现出比喻、排比和前后判断的特点。例句: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参考答案】示例一:河曲夏夜图:天上擎起神奇的宝镜,那是诗国的月宫;地上飘着点点的灯一盏,那是赴会的飞萤;河曲舞着袅娜的倩影,那是婆娑的杨柳;草窠传来精彩的合奏,那是蟋蟀的管弦。少女似的,夏夜如此动人;清水似的,夏夜如此明澈。示例二:雷电暴雨图:墨色的帷幕铺开了,那是密布的乌云;银白的光剑劈下了,那是耀眼的闪电;愤怒的战鼓擂响了,那是炸裂的惊雷;哀痛的泪水滂沱了,那是无边的暴雨;嘈嘈的大弦渐轻了,那是瓦檐的残滴;雨水在草叶中穿梭,传来蟋蟀摔破管弦的声音。示例三:白雪松梅图:像雄狮,吼醒黎明,那是西风的赞歌;像明镜,晶莹璀璨,那是冰凌的盛典;像精灵,若即若离,那是飞雪的欢舞;像梨花,千树万树,那是落雪的严妆;像鹤顶,高洁超卓,那是红梅的芳姿;像战士,威武庄严,那是青松的身形。【解析】本题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首先,审清题干,明确要求描绘的是一幅图景;其次,明确要求,要描写六个句子,并使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