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城,农耕文明的防卫线?,两种文明的分隔线?,“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 城的开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 同文化形态共存的开始。”,“畜牧迂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 魏书序记,游牧为生,流动性强;擅长射猎,骑兵凶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拓跋鲜卑骑在马背上的民族,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70页,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文明冲突.智者选择.民族融合,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革的内容,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改革的影响,课程标准: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第1课)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第2课)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第3课),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 朝,东魏,北齐,南朝(420-589),北朝(439-581),西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情况,386-534,581,25-220,266-316,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改革的背景,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之东麓。洞为天然石洞,在西侧洞壁上,共刻有201个字,汉字,魏书。它证实了魏书礼制所载鲜卑先祖旧墟石室。是鲜卑族拓拔部的发祥地。,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探究1: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崛起的过程是什么?,起源:东北鲜卑拓跋部 建国:东晋,代国 重建: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迁都称帝:398迁都平成,399年称帝 统一黄河流域:439年,结束北方割据,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拓跋珪改革的措施有哪些?有何意义?,拓跋珪改革:,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实行编户;授田劝农; 仿汉官制;重用儒生(如崔浩) 兴办太学。,拓跋珪改革意义:,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探究3:结合教材思考: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以及影响各是什么?, 影响:,初步结束北方分裂割据,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探究4:北魏何以能在这么多的民族政权中脱颖而出,完成一统北方的伟业呢?(结合教材内容思考),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民族融合在十六国时期进一步加强 北魏军事力量强,骑兵强悍 北魏接受了汉文化,加快了发展,北魏初期,在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各地豪强地主聚族而居,纷纷以宗族乡党的形式,割据一方魏道武帝建立北魏政权时,为了取得各地宗主支持,被迫承认宗主在地方上的势力和他们政治经济权利,并任命他们为政府收纳地方租税,征发兵役、徭役。宗主往往隐瞒户籍借此逃避赋役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是按资产多少而规定赋税高低的品级;三等是按等第将税收送到不同地区,但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一方面由于世家大族隐瞒大量田地和人口,造成贫富不分;另一方面,由于官吏与地主勾结,把负担压在广大人民身上。,探究5: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初的基层政权实行何种制度?这种制度有何弊端?北魏初阶级矛盾尖锐表现在那两方面?,1、阶级矛盾尖锐:,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宗主,北魏政权,农民,北魏统治者为掠夺土地、人口、牲畜和财富,热衷于发动战争。“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他们强迫其他各族人民充当步兵,在打仗时冲锋在前,稍有迟缓,就会被后面督阵的鲜卑族骑兵践踏致死。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写信给守城主将。信中大意是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王家范中国史通论,探究6: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阅读课本举出该问题导致后果的一个实例。,1、阶级矛盾尖锐:,一是在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二是在赋税制度“纵富督贫, 避强侵弱”,2、民族矛盾激化,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必然性:北魏统一后面临着严重的社会问题(或落后的统治形式无法适应先进文明地区的统治要求),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改革迫在眉睫。,探究9: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改革有那些有利条件?,听政20年间,主持了前期改革,为孝文帝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 培养孝文帝,使他具有浓厚的汉文化,为他推行全面和彻底汉化奠定了基础。,冯太后,(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2)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 (3)前人的改革奠定了基础(拓跋珪改革);开始了封建化的进程。 (4)冯太后与孝文帝的努力。,有利条件,探究10:孝文帝改革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落后政治制度与先进文明冲突问题; (2)民族矛盾问题、风俗习惯差异问题; (3)北方生产关系,经济发展调弊问题;,第2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 改革的内容,探究1:整体阅读教材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分为哪两个阶段?,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冯太后主持了前期改革; 孝文帝进行了后期的改革,一、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探究2:阅读教材第36-37页内容思考:面对北魏社会存在的问题,冯太后主要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问题的?各有何内容?有何成效?(结合思考内容完成下表),冯太后主持的前期改革,官无俸禄,任意搜括;贪污成风,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级别发放,不许自筹;惩治贪污,使吏治有所好转,为北魏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政治局面。,宗主督护制存在的问题;配合均田制,政府控制大量无主荒地;经济衰退,按一定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促进经济发展。,赋税征收混乱;经济衰退,每对夫妇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租(缴纳粮食)调(缴纳绢帛),邻长里长党长;职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 推行均田制。,改变了赋税征收混乱的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编户齐民增多,增加了国家的租调收入。,健全了基层政权,完善了行政体制;保证了国家对人民的有效控制。,探究3:结合内容思考:冯太后主持的改革侧重点是什么?有何影响?,侧重点:建立新制。 如:俸禄制(官制);均田制(土地制度);三长制(基层行政制度);租调制(赋税制度) 影响: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政权的巩固;奠定后期改革的基础。,平城,洛阳,二、孝文帝进行后期的改革,(一)、迁都洛阳,探究4: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孝文帝要迁都洛阳?他采用了什么方法最终达到目的?迁都的意义是什么?,从平城方面看,从洛阳方面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地理,保守势力强大,难以有效控制中原,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有效控制中原,经济落后,生产不能自足,粮食供应困难,农业生产发达,受强敌“柔然”威胁,可摆脱柔然的威胁,并能举兵南下,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地处偏僻,气候恶劣,交通不便,地处中原,交通便利,中心地位,迁都洛阳的原因,洛阳,3、意义:使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有利于巩固对中原的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政治:旧都保守势力强大,阻挠改革; 经济: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应困难; 军事: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 地理:旧都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1、迁都洛阳原因:,2、迁都过程:,以“南伐”为借口,493年495年由平城迁到洛阳。,探究5:北魏政权迁都洛阳后,请你以北魏人的身份谈一谈风俗习惯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结合教材第38-39页内容),穿汉服 讲汉话 改汉姓 通婚姻 改籍贯,移风易俗,探究5: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措施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促进鲜卑族和汉族文化的融合, 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 推动了政权封建化,知识整合,冯太后,孝文帝,建立新制,移风易俗,易服装、讲汉话、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推行租调制,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背景,社会矛盾尖锐,鲜卑族落后,内容,影响,侧重点,通过制度建设缓和社会矛盾,全面推进汉化政策,课堂小结,解决方案,迁都洛阳,俸禄制 整顿吏治,汉化政策,实行三长制,均田制 租调制,采用汉制,问题1:从魏晋墓葬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当时鲜卑族的生产状况发生怎样的改变?,图1,图2,生产方式农耕化,问题2:结合教材内容完成下表:经济复苏和繁荣的表现?,生产工具的改进 耕作技术的提高 农田水利的兴修,手工业的活跃 丝织业的发展 制瓷业的发展,洛阳市场繁荣 对外贸易发展 北魏贵族经商,问题3: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有何作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的作用:,经济的复苏和繁荣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生产方式的变化促使统治者进行更加彻底的政治改革来适应经济转型的需要。,鲜卑人乐俑,中国古代礼乐源自周礼,孔子的“仁”是对礼乐的高度浓缩,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该制度维护统治。,“礼乐之道,自古所先,故圣王作乐以和中,制礼以防外。”孝文帝,问题3:从材料和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社会制度封建化,问题4:依据图片信息材料并结合教材:归纳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北魏政权封建化加速的措施:,尊儒崇经兴办学校; 恢复汉族礼乐制度; 采纳封建统治模式。,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统治模式转化,出行图,问题5:从以上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生活方式汉族化,材料1: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胡为代表的北方及西北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中原,建立了很多割据政权这些游牧部落长期在中原地区生活,逐渐抛弃旧有的传统,转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逐渐演变成汉民族的新成员。与此同时,一部分汉人在与胡人接触过程中,受到胡文化影响。他们不仅在穿着打扮、日常习俗上模仿胡人,而且也改取胡名,改说胡语。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干脆以胡人自居。中国历史魏晋南北朝卷 材料2:P43汉人胡食画像砖,问题6:概括材料1反映的历史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画像所示的景象出现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汉人胡食画像砖,胡床,胡瓜,裤,现象:少数民族逐渐汉化;汉族也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影响。(相互影响) 原因:北魏孝文帝实行的移风易俗的改革 说明:各民族在相互交流和融合中发展,并融为一体。(互相渗透、取长补短,“胡化”与“汉化”双向进行) (民族的大融合),生产方式 农耕化,社会制度 封建化,生活方式 汉族化,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游牧经济农耕经济,奴隶制度封建制度,汉族风俗习惯是主体,互相渗透、双向进行,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基,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概念阐述,文明冲突.智者选择.民族融合,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 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汉化的过程; 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 政权封建化的过程; 从整体社会发展角度讲,就是少数民族 封建化的过程(双向进行),概念解读,古代的民族融合,思考探究1(课外完成): 民族融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以政治手段推行的融合;一种是自下而上因经济、文化互动而实现的融合。结合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内容和必修1、2、3的知识,说明以上观点。若仅采用第一种方式,能否顺利实现民族融合?,思考探究2(课外完成):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毁灭本民族的千古罪人。试结合所学的相关内容,简要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高考题),思维提升:(2011课标卷)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 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 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 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举一反三,材料: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北魏建立,统一黄河流域,推动经济发展,阶级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改革迫在眉睫,推行新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冯太后与孝文帝锐意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封建化,推动民族融合,单元小结,探究4:结合所学内容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一、生活方式农耕化: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 的复苏和繁荣;,二、社会制度封建化:加速了北魏政权封建 化进程;,三、生活方式汉族化:缓和民族矛盾,巩固 封建统治,促进民族融合,为结束分裂 走向统一奠定基础。,链接高考:(08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陆)睿(原姓步六孤)始十余岁,袭爵抚军大将军、平原王。娶东徐州刺史博陵崔鉴女,鉴谓所亲云:“平原王才度不恶,但恨其姓名殊为重复。”时高祖(即孝文帝)未改其姓。 魏书卷四十 材料2:(迁都洛阳后)高祖曰:“今恂(即太子)欲违父背尊,跨据恒朔(今山西大同,内蒙古河套一带)。此小儿今日不灭,乃是国家之大祸”乃废为庶人。 魏书卷二十二 材料3: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 请回答: (1)材料1中,崔鉴对陆睿的不满反映出当时民族关系存在什么问题? 为此,孝文帝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6分) (2)材料2中孝文帝对太子恂的处理说明了什么?(2分) (3)依据材料3,分析孝文帝改革产生的影响。(4分),汉族和鲜卑之间存在着民族矛盾。推行了改汉姓、改语言、改服饰、通婚姻、改制度等方面的汉化措施。,改革面临着阻力;孝文帝推进改革的坚强决心。,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基。,(08广东卷)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1: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 据魏书卷三和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材料2: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 问题: (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 (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 (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按人口分配土地,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THANK YOU!,再见,请阅读组图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北魏统一的背景?,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陷入分裂混战。,东晋时,鲜卑族拓跋部首领建立代国,但不久被前秦吞并。 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386年,拓拔部的首领拓拔珪乘机复国,改国号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历史上称为北魏。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长期分裂混乱的政治局面。,北魏建立者魏道武帝拓跋珪像,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有如下四点: 一、男子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桑田二十亩;妇人受露田二十亩,分露田时会加倍或加两倍授给,以备休耕;身死或年满七十岁,须还露田于官,桑田则为世业田,不须还官;按照规定,桑田内要种植一定数量的桑、榆、枣树等,至于不宜蚕桑的地区,则改受麻田,当中男子十亩,妇人五亩。 二、露田、桑田均不得买卖,但“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三、奴婢受田数量和办法与农民相同。他们可得壮牛一头,田三十亩,但不再给桑田。 四、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新旧任相交接,不许出卖。 后代谓此“公田”为“职分田”或“职公田”。,性质:封建土地国有制,恢复经济:农民得到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都钢质防火窗施工方案
- 架空建筑垃圾分类方案设计
- 中式建筑排版配色方案设计
- 在全县干部大会的主持词
- 地下室顶板渗漏处理方案
- 双层宴席厅建筑方案设计
- 2025年经济师初级考试 经济基础知识核心考点模拟试卷
- 贵州省茶产业发展现状研究
- 其他收入分享协议的注意事项
- 2025年北京市纪委市监委所属事业单位招聘8人笔试备考题库参考答案详解
- 电烙铁焊接技术培训
- ICU患者的早期活动
- 出纳课件 转账支票pptx
- TSZUAVIA 009.11-2019 多旋翼无人机系统实验室环境试验方法 第11部分:淋雨试验
- ps6000自动化系统用户操作及问题处理培训
- 商务礼仪情景剧剧本范文(通用5篇)
- 《电子制造技术-电子封装》配套教学课件
- 2021年东台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某县干部周转宿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改革开放中国奇迹PPT33页课件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AA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