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doc_第1页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doc_第2页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doc_第3页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doc_第4页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 程淑娟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91 摘要:作为学院派小说的代表性作品,TheHistoryMan备受国内外学者的青睐,然而对其书名的翻译却是众说纷纭。众所周知,书的名称也是一本书的灵魂,它对内容提纲挈领,是整本书的映射。在书名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准确表达标题的意思,也应考虑整部书的写作思想与风格,有机地看待书名与作品之间的关系。本文从故事情节、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等方面,分析书名与小说主体部分的有机联系,从而论证历史人物应该是更为确切的翻译方式。 关键词:历史人物书名翻译主题思想写作手法 TheHistoryMan,是英国作家马尔科姆布雷德伯里的代表作,也是西方学院派小说的杰出代表。早在20世纪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当代英国小说中就对它做过介绍与评价,国内学术界也已有对该书的研究。xx年3月,新星出版社出版了该小说的汉语版,并把它的引入界定为“国内首度系统引进学界小说这一西方当代小说的重要类型”。近年来,随着国内学者对学院派小说研究的不断深入,该书的研究价值与意义也得到不断提升。伴随本作品在国内的不断引入,其书名的翻译却呈现多样化的态势:当代英国小说中将其译为历史人物;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的中文版把它译成了有来历的人;管南异先生基于小说作者对“历史”的复杂情绪和不得不顺从的无奈,认为该译为历史人,在该书的汉语版中,出版社最终也把题目定成了历史人。 众所周知,一部作品的标题,往往是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后选定的关键词,具有重要的表意功能”,标题是读者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有着吸引注意力、调动猎取心、满足审美感等功能,而标题翻译的任务就是“既要忠实于标题代表的作品的精神实质,又要顾及审美上的要求,有可能的话,译名还要达到使人过目不忘的宣传效果。译文中标题与内容合拍,两者相得益彰,一部文学译作才可能完整完美。”可见标题的翻译绝非易事,是多层面、多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译者绝不能因为标题看似简单而掉以轻心。thehistoryman,的名称看上去并不复杂,短短三个单词,翻译起来也比较容易,译者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而从字面意思看,历史人物与历史人都与源文相符,均符合标题翻译的标准,然而就是这一个字的差别,却传递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与诉求。正如严复所说:“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只有在了解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形象、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把握作品的写作风格与语言特色之后,译者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一、从小说内容看标题翻译 一部作品的标题就是读者透视内容的窗户,与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标题翻译时,译者应充分理解作品内容,准确把握作品内涵,方能加以定夺。TheHistoryMan围绕科克夫妇展开故事,讲述了一个学期里主人公霍华德科克的所作所为。在书中,霍华德也是唯一被称为“历史人物”(HistoryMan)的人,因此准确把握霍华德的人物形象,清楚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态度定位,是确定标题翻译的关键因素。 主人公霍华德科克是沃特摩斯大学社会学系的讲师,有着激进的政治观点,也过着极其现代的婚姻生活。在那个时代,他犹如时代浪尖的弄潮儿,四处煽风点火、大行其道。工作中,他因为激进的教学方式而著名;生活上,又在“泛性论”旗帜的庇护下拈花惹草,打着“救助”的旗号把学生、同事,甚至朋友的妻子纷纷拉到他的床上。短短一个学期,他在保持与同事弗洛拉的婚外情的同时,又将学生费利西蒂和文学系教师凯琳妲拉进了他的性生活。同时,霍华德撒谎成性,借散布谣言、妖言惑众推动激进事业的发展。邀请“种族主义者”曼格尔来校讲学是霍华德激进事业的旗帜性胜利,而对曼格尔的邀请过程则是他用谎言精心设计的一个圈套。一系列的事迹表明霍华德是一个表面风光、内心龌龊的无耻之徒。他宣称要理解周围的事物就需要一点马克思,一点弗洛伊德,还有一点社会历史,于是他把“历史”和“必然性”挂在了嘴边。他认为“历史的进程已经步入了一个关键时期,人类自由的新世界已经摇摇在望,而他的责任就是通过一些小的计谋来推动历史的发展。同时,他的这个历史职责又碰巧与他的密谋欲、控制欲以及性欲相吻合”。他依托大学校园这一革命的圣地,通过散播谣言、蛊惑异性、欺凌弱小、排除异己等手段,打败了学校里的保守派,成为了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风云人物”。 “历史人物”(Thehistoryman)这个头衔是文学系教师凯琳妲小姐送给霍华德的,也是书中唯一与标题相呼应的地方。凯琳妲刚来学校不久,对霍华德的所作所为有所耳闻。在参加过霍华德家聚会的第二天清晨,她再次碰到了霍华德,并在与他的谈话中称对方是一个“历史人物”。在书中,凯琳妲是“自由主义、人文主义、道德伦理”的代言人,“历史人物”这个称呼与其说是恭维,倒不如说是对霍华德行径的一种莫大的讽刺。霍华德正是一个打着“历史”的名义寻求私利,在革命浪潮中煽风点火的人,一个“人物”。而在小说出版后,题目TheHistoryMen,更是成为了一个谚语似的短语,报纸头条争相引用,更有作家进行效仿,如AlanBent把自己的作品称作历史男孩(TheHistoryBoys)。在1981年BBC把小说拍摄成电视节目后,霍华德科克以及他对应的“历史人物”便永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二、从写作风格看标题翻译 书的名称也是一本书的灵魂。它对内容提纲挈领,在写作手法上同样也是整本书的映射。在书名翻译时,译者不仅要准确表达标题的意思,也应考虑整部书的写作风格,有机地看待书名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做到书名翻译时意思上的忠实与风格上的连贯。在写作生涯之初,布雷德伯里主要是为Punch等杂志撰写幽默、诙谐的现代故事,辛辣、机智、诙谐成了他写作的基调,而“时不时地,脆弱而欢快的社会表面会咔嚓裂开,露出最深处的黑暗与不安:暴力、背叛、疯狂、绝望”。TheHistoryMan秉承布雷德伯里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幽默诙谐的笔调讲述了一个严肃的悲剧故事。根据布雷德伯里的说法,这部小说“描述了六十年代解放论者的消亡和学生革命运动时代的凋谢”是“对日渐消亡的那代人的一种半悲剧、半讽刺的呈现”。小说在写作手法上风格别具:通篇的现在时态叙述、第三人称外视角的漠然口吻、过于细致的动作描写所产生的陌生化效果等等,都让小说大放异彩。然而在书名翻译的时候,尤其不能忽视的是作者诙谐幽默的书写笔调。他用夸张的手法将那个时代的喧嚣与骚动刻画地荒诞滑稽,让读者笑过后心头又不禁泛起一丝丝的酸楚。邀请“种族主义者”曼格尔来校讲学是那个学期霍华德激进事业的最高点。在他的精密策划下,事态按他的意愿顺利地进行着。讲座当天,演讲大厅外面聚集了一大群人,愤怒的情绪空前高涨,更有很多人躺在地上堵住了所有入口。在房间里,人们用呼喊声和标语制造着紧张的局面,而在这时进入演讲大厅的却是手缠绷带的亨利。他要求闹事者离开,并由此引发了人们的不满,继而是一系列的喧闹与暴动。然而滑稽的是竟没有一个人去关注曼格尔,这次事件的核心人物,而更为甚者,事实上“在讲座之前的前一天晚上他就因为心脏病死在了伦敦的寓所里”。这个令整个校园愤怒、疯狂的人物竟然不曾出场,且早已离开人世,空留下一群疯狂的人打斗、谩骂。滑稽的情节安排带给读者一丝嘲笑:人们为了暴动而暴动,没有主旨、毫无意义,他们就像是无头的苍蝇,丧失了自己的思维判断,在革命热潮中盲目而恣意地释放着自己的革命热情。 这种幽默的笔调不时地出现在作品中,为悲剧的情节增添了一份喜剧的气氛。社会学系的学院大会看上去更像是一群小丑上演的闹剧。马文院长的第一句话刚落,会议就呈现出了不同寻常的特性。“我们现在都坐好吧,先生们?”迅速很多只手就举了起来。有人说这个房间里除了“先生”,还有七个女性,有人建议改成“我们都坐好吧,人们”。有人质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们一直处于混乱状态,有人问是否可以开窗,有人问会议会开多长时间于是,时间被这些无谓的争论慢慢地挥霍了。随后,一群学术界的精英为了蒜皮小事争论不休,他们从起点出发,经过半个多小时的辩论与论争后,又回到了起点,毫无意义、毫无目的,同曼格尔事件一样,人们都力图在论争中显示自己的存在,在大声呼喊中彰显自己的重要性。作者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学术界的迂腐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教工们毫无意义的举动也显得格外滑稽可笑。 小说力图呈现那个时代的凋谢与消亡,然而在叙述语言与情节安排上又幽默诙谐,喜剧的文字下面隐藏的是一个悲剧的故事,而这两者的结合是作者对那个时代的真实呈现与辛辣嘲讽。在书名翻译时,这也是不可忽略的一方面。 三、历史人物还是历史人 将TheHistoryMan译成历史人,从字面上看并不违背忠实文字的原则,然而却传递出了一种与作者诉求截然不同的意境。“历史人”抹去了人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积极推进和主观能动,凸显了作为个体的人在历史洪流中的被动接受与听天由命,呈现出的是一种无奈与屈从。这与小说中那个呼风唤雨、应时而动的霍华德的形象相去甚远。霍华德时常把“历史”挂在嘴边,对于任何伤害他人却有利于自己的事件都会加上“历史的必然”的帽子。他把自己当成了指点江山的大人物,在学生中广招信徒,带领学生肆意闹事。霍华德的形象俨然是一个独掌乾坤的大人物,那段激进的历史时期的大人物。 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人物并不少见。布雷德伯里曾经说过:“虽说是我创造了霍华德科克,但没有一个角色能如此自然地进入我的写作。在每一个现代校园里,他是一个熟为人知的形象如果你像我一样,也在六十年代的英国、欧洲和美国兴起的新型玻璃混凝土大学中执教的话。那时,几乎所有在大学里的人都会认识一个霍华德科克。”可以看出,霍华德并非个例,而是一种历史现象,而这类人的出现也是由英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决定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英国,物质上空前富足,精神上却开始厌倦,这为理想主义的迸发提供了必要条件。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新潮社会主义”为人们描绘了一幅乌托邦的壮丽图景,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则打破了性禁忌的大门,人们感受到了空前的自由。作为革命圣地的大学校园在这时成为了社会变革的试验田。“不愿在丰裕中循规蹈矩的学生们起来英勇地反对越战,要求和平,反抗不平等的现存社会秩序,恨不得立即实现天下大同。”他们游行示威、占领校园、修筑街垒,造一切权威的反。霍华德之流正是学生运动的引导者与领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他们自认为掌握了历史的发展命脉,了解了历史运作的模式,因而他们并不屈服于历史,而是企图运用自己的力量推进历史的进程,成为呼风唤雨的“历史人物”。 将题目翻译成历史人还舍弃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割裂了书名与小说文本的有机关系,难以调动读者的猎取心。作者用幽默诙谐的笔调书写了那个时代的凋零与衰败,力图给读者一种笑中含泪的阅读感受,而读者也在笑声中品味隐藏于背后的讽刺。在小说开始之前,也就是在题目的选择上,作者就为这种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打下了铺垫:他将这一代自认为能独掌乾坤、在历史潮流中翻云覆雨的人讽刺性地称作了“TheHistoryMan”,而结合小说整体的写作笔调,这里翻译成历史人物要比历史人更为贴切。同时,汉语中本身就存在“历史人物”的说法,与历史人相比,历史人物的译法更能调动读者的猎取心,取得与源语对等的效力。 四、结语 文章的标题可以被当作读者进入作品的“钥匙”,甚至是解读作品的“密码”,这也决定了标题翻译的重要性。在标题的翻译中除了掌握相应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