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doc_第1页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doc_第2页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doc_第3页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doc_第4页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 李鹏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内蒙古凭借自身优势和努力在xx年至xx年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全国“八连冠”,年均增速17.3%,被称为“内蒙古现象”。随着市场环境变化和经济下行压力,xx年内蒙古经济开始骤然掉头,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催生很多新机遇,现就新常态下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作比较并指出内蒙古今后发展理念和路径。 关键词:新常态内蒙古现象比较 一、“内蒙古现象” “内蒙古现象”是xx年吴国清所著西部开发中的“内蒙古现象”一文中提出的,用来描述内蒙古在西部大开发之后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内蒙古现象”是指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内蒙古依靠相关政策和自身努力经济迅猛发展、增速名列全国前茅、且形成良好发展后劲的经济现象。 (一)投资需求是拉动内蒙古经济超常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2000-xx年,全国投资率年均为40.2%,内蒙古投资率年均为58.0%。与此同时,全国投资率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全国消费率稳中有降,而内蒙古投资率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消费率则不断下降,内蒙古与全国相比,消费率较低、投资率较高。在内蒙古经济运行中,主要依靠投资拉动,消费、出口拉动小甚至出现负拉动现象。 内蒙古在投资、消费、出口与国家相比的客观情况,我们可以认为拉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投资,消费、出口拉动力不足甚至在不断下降。 (二)工业是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长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特别是煤炭、天然气、有色金属等都在全国名列前位。2000年与xx年相比,内蒙古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17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了4.41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2.59倍,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其他产业。2000年第一产业占22.8%、第二产业占37.9%、第三产业占39.3%,xx年第一产业占12.5%、第二产业占51.8%、第三产业占35.7%。第二产业对地区GDP贡献最大,而能源产业、冶金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又是第二产业的支撑力量,对第二产业贡献最大、增速最快。 “内蒙古现象”是内蒙古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就需求结构来看,投资是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就产业结构来看,第二产业是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导力量,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特别是能源产业又是其主要支撑。只有深入了解内蒙古经济超常速增长的模式,才能更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内蒙古现象”。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型、资源支撑型、机遇牵动型模式,是内蒙古经济实现了超常速增长,也造就了引人注目的“内蒙古现象”。 二、“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 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xx年内蒙古经济开始面临下行压力,从世纪前十年的平均增长17.3%,下降到xx年和xx年前3季度的7.7%,从xx年到xx年的速度“八连冠”,下降到xx年前3季度的全国21位,内蒙古经济告别了高速增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内蒙古经济也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趋势。xx年全区生产总值17769.5亿元,增长7.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43.2亿元,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84.3亿元,增长5.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19.9亿元,增长10.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6%,物价总水平保持稳定,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8.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长15.5%。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已不再是经济的超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各类市场主体被激活,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三、“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与“内蒙古现象”比较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内蒙古步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由世纪初十年的平均17.3%变为现在的7%-8%左右,究其原因就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发生了变化。 (一)需求结构方面 投资、消费、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过去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投资,2000年内蒙古投资率为41.7%,全国为35.3%;xx年内蒙古投资率为73.8%,全国为42.3%。xx年内蒙古投资率超过90%,随着投资边际效益的下降,仅靠投资“一驾马车”拉动内蒙古经济增长后劲和动力显然不足。新常态下的内蒙古经济更注重“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发展。 (二)产业结构方面 从产业结构来看,过去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特别是能源产业支撑。内蒙古产业结构较为单一、新型产业培育不足、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0-xx年,内蒙古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4.8%增长为61.0%,xx年能源工业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达到45.5%,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加起来只有7.4%,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6.5%,而全国为46.5%。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煤电产业的不景气,内蒙古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着力改变“一煤独大”的产业现状,培育新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要素驱动方面 过去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动力主要是依靠资源驱动来实现的。内蒙古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经济发展较多地依靠能源来实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较低、能耗污染大、市场竞争力较弱。2000年-xx年,能源产业、冶金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分别增长8.8倍、9.8倍和5.8倍,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3.9%、11.7%和6.9%,共计32.5%。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发展主要是依靠资源要素来驱动的,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新常态下的内蒙古则改变简单的挖煤卖煤、挖土卖土的发展路径,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 (四)城乡区域结构方面 过去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呼包鄂地区的发展。2000年-xx年内蒙古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5:1扩大为2.97:1,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呼包鄂地区人口和土地面积占全区的四分之一和十分之一左右,xx年经济总量和地方财政分别占全区的60.4%和58.7%,其他9个盟市分别只占39.6%和41.3%。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制约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新常态下内蒙古呼包鄂地区面临产业结构、增长路径的限制,处于“三期叠加”时期,依靠呼包鄂地区经济发展带动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已经困难重重。 (五)所有制方面 过去拉动内蒙古经济超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国有大型企业带动。近年来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多数超过或接近50%,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多数超过或接近40%。由于工业主要依靠国有大型企业支撑,而大企业又集中在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客观上导致了内蒙古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活力不足、产业机构不合理。新常态下的内蒙古则注重激发各类市场活力,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变化,支撑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动力因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依靠政府主导型、投资拉动型、资源支撑型、机遇牵动型模式的“内蒙古现象”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必须通过经济转型升级和改革创新才能保持内蒙古经济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时指出:“把转方式与调结构结合起来,把转方式融入到调结构之中”。加快形成“三驾马车”协调拉动内蒙古经济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优势突出、结构合理的产业结构,坚持改革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加快形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充满活力的发展新路径是今后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立足我区优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形成新的“内蒙古模式”或创造新的“内蒙古现象”。 参考文献 1布和朝鲁.奋力走进前列内蒙古现象研究.M.人民出版社.xx年12月第1版. 2杭栓柱.理念目标定位路径.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xx.10. 3杨臣华付东梅等.xx内蒙古形势与展望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xx.3. 4内蒙古xx年政府工作报告.内蒙古政府网. 5安静赜.适应新常态通过经济结构性改革寻找内蒙古经济新动力.北方经济J.内蒙古发展研究中心.xx年第1期. 6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的演讲N.人民日报.xx-11-10(A02). 7布和朝鲁.论新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