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文学传播的几种方式.doc_第1页
汉魏六朝文学传播的几种方式.doc_第2页
汉魏六朝文学传播的几种方式.doc_第3页
汉魏六朝文学传播的几种方式.doc_第4页
汉魏六朝文学传播的几种方式.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魏六朝文学传播的几种方式 张喜贵宋文慧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摘要:在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产生以前的汉魏六朝文学是如何传播的,其主要的途径有口头吟咏、赠送与求取书籍、传抄题壁、称引佳句等方式使诗文得以传播。传播方式的多样性是由于其时人们对于文学的喜爱,种种传播方式使得那一时期文学作品得以有效的保存,这对我们今天的出版与发行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吟咏传抄传播方式汉魏六朝文学 文学要想实现其价值,就离不开创作、传播、接受这样三个重要环节,其中传播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桥梁与纽带作用。任何文学都必须借助于一定的传播手段才能达成其被接受的目的,那么汉魏六朝文学的传播状况又是如何呢? 一、口头吟咏的传播方式。汉魏六朝人非常喜欢吟诗,由吟咏而产生的音情顿挫、声调悠扬的效果所传达出的诗歌神韵远非案头的无声阅读可以相比。 袁虎少贫,尝为人镛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世说新语文学) 袁虎,袁宏的小字,他的吟诗是一种自娱自乐的消遣方式,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传播作用。袁宏吟诗的背景是夜晚到来之时清风朗月的映衬,从而取得了特殊的艺术效果。续晋阳秋日:“虎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而贫,以运租为业。镇西谢尚,时镇牛渚,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虎在运租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闻,遂住听之,乃遣问讯。答日:是袁临汝朗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胜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袁宏因为吟诗而使自己的命运为之改观。 袁宏吟咏的是自己的诗作,而王敦等则是吟咏他人诗作以寄托情怀。世说新语豪爽:“王处仲每酒后辄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壶口尽缺。”桓玄吟咏阮籍咏怀:“箫管有遗音,梁王安在哉?”王徽之咏左思招隐诗:“杖策招隐士,荒途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间,丹葩曜阳林。”都在客观上使前代诗作得以传播。吟咏他人诗作甚至成为了一种风气,沈约吟诵何逊的诗:“一日三复,犹不能已。”沈约著名的三易说中就有一条为“易记诵”。此时的口头传播多是借诗言志,以他人之诗传己此时之意。 二、赠送与求取书籍的传播方式。私人之间的书籍赠送与政府之间的书籍流通较为常见的两种方式,请看蔡邕赠王粲书籍:初平元年(190),王粲遭董卓之乱,董卓挟持献帝往长安,洛阳二百里内数百万人被强行西迁。十四岁的王粲亦徙居长安,见到了蔡邕,“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日: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当尽与之。”书籍得以在私人间赠予,无疑使文学的传播得以薪火相传。 政府之间的书籍交流以北方政府向南方政府求书的行为为主。宋元嘉三年(426)北凉沮渠蒙逊曾向宋求书:宋书氐胡传卷九十八记载:“世子兴国遣使奉表,请周易及子集诸书,太祖并赐之,合四百七十五卷。蒙逊又就司徒王弘求搜神记,弘写与之。”宋元嘉十四年(437),北凉主沮渠牧犍亦派使者入宋,先送给江南一百五十四卷书,同时又借此机会向宋求书。“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诸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求书行为无疑打破了地域与个人之间的界限,使南北之间在文化上得以交流。 三、传抄的传播方式。谢灵运诗就是通过抄写而得以传播的。谢灵运罢官居始宁,“每有一诗至都下,贵贱莫不竞写,宿昔间士庶皆遍,名动都下。”谢灵运在京都之外寻山越岭,“所至辄为诗咏”,引发了那些由于交通的限制无法亲临此地之人的兴趣,并树立了他文坛领袖的地位。南史刘孝绰传说:“孝绰辞藻为后进所宗,时重其文,每作一篇,朝成暮遍,好事者咸诵传写,流闻河朔,亭苑柱壁莫不题之。文集数十万言,行于时。”“朝成暮遍”即是从此而来。 人们还把喜爱的作品书之于扇面。“羊孚作雪赞云:资清以化,乘气以霏。遇象能鲜,即洁成辉。桓胤遂以书扇。”(世说新语文学)其中对雪的赞美极具有形象性,难怪桓胤如此喜爱。 谢灵运也主动接受并传播前人作品,这应属于传播学中异代的传播。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序日: 建安末,余时在邺宫,朝游夕宴,究欢娱之极。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今昆弟友朋,二三诸彦,共尽之矣。古来此娱,书籍未见,何者?楚襄王时,有宋玉唐景,梁孝王时,有邹枚严马,游者美矣,而其主不文。汉武帝徐乐诸才,备应对之能,而雄猜多忌,岂获晤言之适?不诬方将,庶必贤于今日尔。岁月如流,零落将尽撰文怀人,感往增怆。 谢灵运在此对邺下集团中的王粲、陈琳、徐干、刘桢、应埸、阮(王禹)、平原侯植加以品评。邺中七子因为谢灵运的拟诗得以在文学史上向更大范围内传播。六朝时期人们对于诗歌极为痴迷,“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各各为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呻吟。”当时人们以不能写诗为耻辱。 洛阳纸贵是文学传抄史上的一件盛事,左思通过运作使自己作品得以快速传播。左思以十年时间写成三都赋,起初没有受到重视,甚至遭到了人洛的陆机的嘲弄,称要待他写成后覆酒瓮耳。左思貌寝口讷,不善言辞,但他的运作是成功的。 左太冲作三都赋初成,时人互有讥訾,思意不惬。后示张公。张日:“此二京可三,然君文未重于世,宜以经高名之士。”思乃询求于皇甫谧。谧见之嗟叹,遂为作叙。于是先相非贰者,莫不敛衿赞述焉。(世说新语文学) 写作之初就有预报,使得陆机也有耳闻。写成之后左思利用了名人的效应,晋书左思传载:“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日: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日: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但纸的产量有限,再加上三都赋又是如此值得珍藏,于是纸为之贵也就正常了。有人认为是左思自己所为,假借他人之名。中古文学系年据左思别传谓:“谧卒时,左思三都赋尚未完成,赋序是假托的。”左思很好地利用了文学传播的渠道,达到了轰动洛阳的目的。左思三都赋在传播学中应是属于当下的传播,在经历了短暂的沉寂之后从而迅速走红。 成功的运作也必须是名实相符,那些名实不符之作,即使有人替你褒扬,最终也会被人抛弃。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一则传播受挫的例证: 庾仲初作扬都赋成,以呈庾亮。亮以亲族之怀,大为其名价云:“可三二京,四三都。”于此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谢太傅云:“不得尔,此是屋下架屋耳,事事拟学,而不免俭狭。” 在此名人的效应起初也得以显现,得到庾亮的宣传,认为可以与张衡二京赋、左思三都赋并美,“都下为之纸贵”,但谢安“叠床架屋”的评价使其泡沫化为乌有。“以亲族之怀”,就是碍于亲族的情面难免就有过誉之嫌。 四、通过称引佳句的方式使诗文得以传播。人们喜欢一首诗或一篇文章往往是从喜欢其中的佳句开始的。世说新语文学中记载: 孙兴公作天台赋成,以示范荣期,云:“卿试掷地,要作金石声。”范日:“恐子之金石,非宫商中声!”然每至佳句,辄云:“应是我辈语。” 孙绰将自己作品推介给范氏,得到的是质疑之声,同时对其文中的佳句“赤城霞起而建标,瀑布飞流而界道”赞美不已,佳句能提升全文的质量。世说新语文学评郭璞诗: 郭景纯诗云:林无静树,川无停流。阮孚云:泓峥萧瑟,实不可言。每读此文,辄觉神超形越。 读郭璞诗就好像是超脱凡俗一样,“形神超越”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钟嵘在诗品中说: “思君如流水”(徐干室思),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曹植杂诗),亦唯所见;“清晨登陇首”(张华断句),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谢灵运岁暮),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用原诗中的秀句佳句代指全篇,并对直寻之美大加褒扬。评论家所发表的评论常常会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这些文学的传播。 汉魏六朝文学,究其传播方式的多样性还是由于其时人们对于文学的喜爱。当然汉魏六朝文学的传播并不局限于以上几点,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