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doc_第1页
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doc_第2页
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doc_第3页
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doc_第4页
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 尹涛 (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一中学,210017)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具有实践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我从xx年9月开始,在本校八年级尝试开设一门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力求内容上兼具生活性和实用性,对学生的发展有用;形式上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并美其名曰:“九州任我游”。 有了关于课程架构的基本设想,我开始投入课堂实践。实施过程中我发现,实践性强的课程形式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点燃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但因为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学过程以全国各地名山大川、名胜古迹欣赏为主,边看边议,教学形式单调,学生兴趣不高;教学资源以网络搜集为主,资源单一,校本特色不鲜明;教学内容以旅游热点为主,教学内容孤立,课程衔接不紧密,等等。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另僻蹊径实施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一、“外面的世界”真精彩:因生制宜,建构课程模式 从建构主义理论分析,学生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反思经验来建构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认识。我抓住学生希望“逃离作业、逃离考试、逃离传统课堂”的心理,介绍一些书本之外的知识,带着学生领略“外面的世界”,建构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比如,在介绍中国五大名山(五岳)等风景名胜时,我首先从其分布、成因等自然特征入手,并提供相应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围绕“五岳”搜集所在地名胜古迹、衣食住行等富有生活体验的各种资料,制作PPT,在下节课上展示 师我们常说的“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它们的分布如图,(PPT展示)请同学们指出五大名山的名称及所在位置。 (学生读图,找出五大名山的名称及主要景区所在省份。) 师请大家欣赏五大名山相关图片。 (PPT展示。) 师如果我们去任意一座名山旅游,你认为我们可以参观游览哪些方面的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 师游览“五岳”,除了欣赏绮丽的自然风光以外,还可以多关注有关历史人文知识,可以从衣食住行等方面归纳该景区所在地的旅游资源,达到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能够较全面地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的旅游目的。请同学们课后任选“五岳”之一,以其为中心,搜罗当地旅游资源,制作成幻灯片,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由于讲授内容新颖、图文并茂,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反响热烈。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展示环节,积极响应要求制作幻灯片的学生数量不多,即使有的学生制作了幻灯片,也做了展示,但是不论是组织上还是内容上均比较松散。尽管如此,我已经迈出了实施校本课程的第一步,也看到和感受到了课堂上学生的可喜变化。这让我产生了继续探究的动力,并反思:学生反馈不如预期的问题可能在于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还是有些距离,寻找“身边的地理”介绍给学生效果会不会更好些? 二、“身边的地理”很实在:因校制宜,整合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依靠学校而生成,学校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之一,以学校或者学校所在地为载体的地理知识才是最鲜活的。实施地理校本课程就是要做学生身边的地理,那么,什么样的主题会让学生因喜欢而主动去发掘更多知识?怎样做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于是,我开始了第二步:有效整合校本资源,将其融入课程之中。比如,我以学校所在地南京的自然人文景点为主题,要求学生设计“南京一日游”推荐景点及线路,制作“旅游攻略” 师南京有哪些反映明朝文化的名胜古迹? 生明城墙、朝天宫、明故宫、明孝陵 师(出示南京市旅游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标注以上刚才提到的名胜古迹,并设计“一日游”线路。 (学生认真地在地图上标注,并设计出旅游线路。) 师南京有哪些反映民国文化的历史遗迹? 生颐和路、总统府、中山陵 师(出示南京市旅游地图)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标注这些历史遗迹,并设计“一日游”线路。 又如,我校拥有南京市建邺区唯一的一间地理专用教室(即一种充满地理氛围,集声光电网络模拟功能于一体的地理多功能教室),我在向学生介绍全国的名山大川时,特地选择了该教室提供的一些地貌模型,如风沙地貌、岩溶地貌、黄土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火山地貌等,使学生获得了直观的感受。 正如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思想一样,校本资源的课程化,使地理专用教室等校本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听觉、视觉、触觉等多元情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真正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空间。 三、“各地的风情”无限好:因科制宜,衔接国家课程 不与国家课程结合的校本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并会增加学生负担。因此,我展开了第三步:将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巧妙衔接。 以国家课程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学期的教材为例,该教材的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我在开设校本课程时,便要考虑从区域的角度设计课程内容,虽然我校的地理专用教室中有许多地貌类型的模型及介绍,但我以为,我们选择的课题应尽量与人教版教材有一定的关联性。如讲到北方地区时,校本课程的内容就应设定为黄土地貌,要求和指导学生围绕黄土高原搜集相应资料;讲到南方地区时,校本课程的内容就设定为岩溶地貌,要求和指导学生围绕云贵高原搜集相应资料;讲到西北地区时,校本课程的内容就设定为风沙地貌,要求和指导学生围绕塔里木盆地搜集相应资料;讲到青藏地区时,校本课程的内容就设定为冰川地貌,要求和指导学生围绕青藏高原搜集相应资料等等。这样的设置,将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自然延伸,校本课程的内容对国家课程有补充和促进作用,学生便更加喜爱校本课程了。 老子有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上述三个步骤,也是旅游类地理校本课程实施的三次“蜕变”,这使得该课程更具实践性、探索性和综合性,更加追求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等多个教学目标。同时,教学过程本身也是对国家课程相关内容的再现和拓展,这种围绕一个主题搜集有用信息的方法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廖哲勋.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xx(8) 2孙朝仁.让教学更高效策略创新让教学事半功倍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xx 3张文质,刘永席.今天我们应怎样进行教学反思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xx 教育研究与评论(综合版) 征稿启事 本刊综合版面向大教育、立足高品位,主要发表以本土和当代教育为主体研究对象的文章,同时兼顾研究古今中外教育的学术论文、实证报告(包括田野工作报告)等,突出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和综合性。 栏目设置如下: (1)大家:教育家、教育学家或知名公共知识分子有关教育见解与主张的专稿。 (2)关注:聚焦和透视中国基础教育现状,尤其是基础教育改革和探索的重大人物与事件。 (3)论衡:研究基础教育的学校制度、教育管理、德育创新、课程开发、教学改革、教师专业成长等领域的学术佳作。 (4)情境:教育、教学、学校管理个案或案例的经验研究、叙事研究或田野研究报告,注重描述性。 (5)视野:中外教育历史的重要人物与事件的回眸与反思;中外教育经典和当代教育力作的推介、研读与评论。 (6)语丝:来稿精彩片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