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改进的热滴定法测量酸碱中和热 摘要: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为例探索和改进了热滴定法(即在增加酸溶液体积的同时,减少碱溶液的体积以保持总体积不变)测量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对酸的体积作图形成有尖锐断点的两条直线,由其外推交叉点可知酸碱恰好反应时的最大温度变化和酸的体积。两条直线交叉可以准确地反推交叉点,由交叉点数据计算出的中和热与标准中和热很接近。这样改进了文献上的热滴定法,从而避免了由曲线外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关键词:热滴定法;中和热;直线外推法;氢氧化钠;盐酸:1005?c6629(xx)7?c0059?c04:g633.8:b中和热是指在标准状况下,酸与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焓变。中学实验“中和热的测定”1是用保温杯式简易量热计测量50ml、0.50mol/l的盐酸和50ml、0.5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产生的最大温度变化;在计算中近似认为酸碱溶液的密度和热容与纯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这个实验方法只重复测量一组定量的盐酸和稍微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由于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散失等因素使求得的中和热比理论值要小。有人提出2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改为0.25m和0.27m左右,就能减少由“(1)酸、碱浓度大,电离度不能达到100%,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用去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2)浓度较大的溶液的密度、比热跟纯水相差较大”这两个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实验效果较好,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值。科学的定量实验方法是把要测量的量作为因变量,影响它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改变自变量测得一系列的因变量。由因变量对自变量画趋势线,通过趋势线预测在特定点的因变量的值。测量和计算酸碱中和热,因变量是温度或温度升高值t,自变量是酸或碱溶液的体积(或相对用量),这种方法被称为热滴定法35,是国际a-level和ib课程中的常规实验67。1热滴定法测中和热热滴定法的原理是将酸一份一份地加入到固定体积的碱溶液中(或反之),随着酸加入量的增多,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升高;当酸过量时,产生的热量基本不变,但溶液总体积增加,温度开始下降(t减小,但仍为正值)。做温度对酸的体积的趋势线,在温度上升和下降之间产生一个尖锐的断点,断点前后的两条线外推找到交叉点就是滴定终点,这一点的t是酸碱恰好中和时的最大温度变化。由交叉点的t和酸的体积可以计算酸碱中和热和浓度。文献指出810,在理想的没有热量损失的体系中,温度应该呈现直线的上升和下降(如图1a):由于热量散失、酸碱初始温度不一致、溶液混合时热量变化、机械搅拌等因素使实际测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不是直线,尤其是因不完全电离使反应不能按计量比进行完全时,在接近滴定终点的区域呈现曲线(如图1b)11;对于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应接近直线和有明显的断点。文献上12建议尽量使用浓度较大的酸和碱(2.0m盐酸,1.5m氢氧化钠),以保证温度上升明显,减少温度测量的相对误差。通过多次学生实验,我们发现按照文献上规定的溶液浓度和方法操作,测得的温度随酸体积的增加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在滴定终点前后不产生尖锐的断点,因此外推交叉计算中和热产生很大的误差。经过探索,我们在传统的热滴定法基础上有两个改进:一是同时改变酸和碱的体积,保持总体积不变,测量温度变化t,测得滴定终点前后的两条直线延长交叉得到滴定终点;二是为了减少过量的酸或碱稀释放热。我们在尝试用约2m的盐酸与1.80m的氢氧化钠反应之后,把酸和碱的浓度都减半,即1m的盐酸与0.9m的氢氧化钠反应。考虑到我们的方法是改变酸的体积测一系列的点,如采用文献13建议的酸碱浓度0.25m,温度的测量误差大。本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据与文献上标准中和热数据接近。2实验装置、试剂和用品约1.0mol?l-1hcl、0.90mol?l-1naoh溶液(准确浓度)(两种溶液配制之后在室温下放置,与室温达到热平衡)量热计:内层塑料保温杯(150ml)用隔热材料固定在一个大烧杯里;50ml聚四氟乙烯滴定管2支;25ml移液管1支;精密温度计(050,最小刻度0.1),用铁夹固定使温度计水银头插入液面以下,但不触及量热计底部14;吸水纸3传统的热滴定法3.1实验步骤(1)用移液管量取25.0ml的碱溶液放入量热杯,测量稳定的初始温度。(2)从滴定管加入约5.0ml的酸溶液到量热杯,准确读取滴定管读数;旋转量热杯使溶液呈涡旋,迅速记录最高温度。(3)迅速加入第二份约5.0ml的酸溶液,重复(2),一份一份地加入酸直到酸的总体积为50ml。显然,温度随着酸的体积增加是曲线而不是直线关系,可能的原因是:每次加入5ml酸溶液后停下来涡旋读取最高温度,从第二组数据开始酸溶液不是一次性加入,有热量散失。酸的体积越大,温度升得越高,热量损失越多。为了减少热量损失,我们改进以上方法,即在固定体积的碱溶液(25.0ml)中一次性加入一定体积的酸溶液后涡旋使溶液混合,读取最高温度;倾倒溶液,用蒸馏水清洗并吸干量热杯。重复实验,改变酸的体积(5.045.0ml,5.0ml等间隔)。数据记录见表2。做温度升高t对盐酸体积的趋势线;同时根据表1中的数据计算出t,把数据合并到同一张图中,得到图3。在滴定终点左右,用第二种方法显然测得了较高的t,但是t与盐酸体积仍然是曲线关系。分析原因是:在滴定终点之前随着酸溶液的体积增加,释放的热量越多;但是溶液的总体积也增加,增加的热量释放到了总体积逐渐增大的溶液里,因此t低于预测的直线关系;在滴定终点之后释放的热量不变,体积线性增加,根据q=cvt,t与总体积成反比,呈渐近线。在酸过量前后没有尖锐的断点,两条曲线外推交叉误差很大,不能用于准确计算中和热。如果固定溶液的总体积从理论上可以得到t与酸的体积的直线关系。我们尝试了加水控制溶液的总体积不变,理论上是一条温度上升的直线与一条温度恒定的直线之间有一个断点。但测得的t不稳定,因为一是需要加三种液体,实验时间长热量散失多,另外酸、碱溶液和水的初始温度有差别,溶液稀释有热量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温度变化。若同时改变酸和碱溶液的体积,即在增大酸的体积的同时减小碱溶液的体积以便保持总体积不变。从理论上线性增加的热量被释放到相同体积的溶液里,温度变化应该是线性增加的。进一步改进的实验如下。4改进的热滴定法4.1实验步骤(1)将碱溶液加入第一支滴定管,从滴定管中加45.0ml溶液至量热器。测量稳定的初始温度,记录到表3中。(2)将酸溶液加入第二支滴定管,快速滴加5.0ml溶液至量热器。(3)旋转量热杯使溶液成涡旋,记录溶液的最高温度。(4)倾倒溶液,用蒸馏水清洗量热杯,再用吸水纸吸干量热杯中的水滴。(5)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分别改变碱溶液的体积为40.0ml、35.0ml、30.0ml、25.0ml,迅速加入酸溶液,体积分别为10.0ml、15.0ml、20.0ml、25.0ml。(6)改变加入酸碱的顺序:即先加酸溶液,体积分别为30.0ml、35.0ml、40.0ml、45.0ml,测量酸溶液的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20.0ml、15.0ml、20.0ml、5.0ml的碱溶液,涡旋并测量最高温度。记录实验数据到表3中。在表中加上了第(6)步的操作既可以避免测量少量溶液的温度产生的误差大,又可避免从滴定管加入较大体积的溶液产生的热量散失。4.2数据处理绘制温度变化t()随稀盐酸体积的趋势线(图4)。除了最高t的点,在滴定终点前后都得到了很好的直线关系,并且两条直线分别能包括到(0,0)和(50,0)的点。我们对最高温度点重复实验,结果会产生0.1的差别。把两条直线向中间延长得到交叉点,读取交叉点的横纵坐标,即为酸和碱恰好发生反应时盐酸的体积vend=24.30ml和温度变化t=6.15。实验测得的中和热与由hf计算15的强酸和强碱的标准中和热-55.9kj?mol-1接近。为了验证热滴定法的准确性,我们做了酸碱中和滴定,选用酸碱指示剂如酚酞,测得滴定25.0ml的碱溶液所需盐酸溶液的平均体积为24.20ml,这与热滴定法直线交叉得到的滴定终点的vend结果比较接近。5结论我们重复了传统的热滴定法,结果温度变化t与盐酸的体积是曲线关系,与文献上所示的理想的直线关系不符。从理论上分析,在滴定终点之前不断增加的热量释放到了总体积增大的溶液里,因此t低于预测的直线关系;在滴定终点之后相同的热量释放到总体积增大的溶液里,t与总体积成反比,呈渐近线。我们改进了热滴定法,即在增大稀盐酸体积的同时,减小碱溶液的体积,保持总体积不变,测量溶液混合前后温度变化。实验结果t与盐酸的体积呈直线关系,两直线之间有尖锐的断点。两条直线的外推交叉点得到的盐酸体积与滴定法测得的结果只有0.1ml的误差;计算的中和热比理论的标准中和热只低0.3kj?mol-1。改进的热滴定法理解容易,方法严谨,符合科学的定量测量方法。参考文献:1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m.人民教育出版社,xx:5.213吴立玲.怎样做好“中和热的测定”?j.化学教学,1980,(1):31.3811:/en.wikipedia/wiki/thermometric_titration.4691214:/.rsc/learn-chemistry/wiki/teacherexpt:a_thermometric_titration.5710:/.creative-chemistry.uk/alevel/module2/documents/n-ch2-08.pdf.15美j.a.迪安主编.魏俊发等译.兰氏化学手册(第二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xx:6,1026,144. 摘要: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中和反应为例探索和改进了热滴定法(即在增加酸溶液体积的同时,减少碱溶液的体积以保持总体积不变)测量中和反应的温度变化。温度变化对酸的体积作图形成有尖锐断点的两条直线,由其外推交叉点可知酸碱恰好反应时的最大温度变化和酸的体积。两条直线交叉可以准确地反推交叉点,由交叉点数据计算出的中和热与标准中和热很接近。这样改进了文献上的热滴定法,从而避免了由曲线外推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带来的误差。/关键词:热滴定法;中和热;直线外推法;氢氧化钠;盐酸:1005?c6629(xx)7?c0059?c04:g633.8:b中和热是指在标准状况下,酸与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焓变。中学实验“中和热的测定”1是用保温杯式简易量热计测量50ml、0.50mol/l的盐酸和50ml、0.55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时产生的最大温度变化;在计算中近似认为酸碱溶液的密度和热容与纯水相同,并忽略实验装置的比热容。这个实验方法只重复测量一组定量的盐酸和稍微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的温度变化。由于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散失等因素使求得的中和热比理论值要小。有人提出2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改为0.25m和0.27m左右,就能减少由“(1)酸、碱浓度大,电离度不能达到100%,酸碱中和时产生的热量一部分用去补偿未电离分子的离解热;(2)浓度较大的溶液的密度、比热跟纯水相差较大”这两个原因所造成的误差,实验效果较好,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值。科学的定量实验方法是把要测量的量作为因变量,影响它的因素作为自变量,通过改变自变量测得一系列的因变量。由因变量对自变量画趋势线,通过趋势线预测在特定点的因变量的值。测量和计算酸碱中和热,因变量是温度或温度升高值t,自变量是酸或碱溶液的体积(或相对用量),这种方法被称为热滴定法35,是国际a-level和ib课程中的常规实验67。1热滴定法测中和热热滴定法的原理是将酸一份一份地加入到固定体积的碱溶液中(或反之),随着酸加入量的增多,释放的热量越多,温度升高;当酸过量时,产生的热量基本不变,但溶液总体积增加,温度开始下降(t减小,但仍为正值)。做温度对酸的体积的趋势线,在温度上升和下降之间产生一个尖锐的断点,断点前后的两条线外推找到交叉点就是滴定终点,这一点的t是酸碱恰好中和时的最大温度变化。由交叉点的t和酸的体积可以计算酸碱中和热和浓度。文献指出810,在理想的没有热量损失的体系中,温度应该呈现直线的上升和下降(如图1a):由于热量散失、酸碱初始温度不一致、溶液混合时热量变化、机械搅拌等因素使实际测得的温度随时间变化不是直线,尤其是因不完全电离使反应不能按计量比进行完全时,在接近滴定终点的区域呈现曲线(如图1b)11;对于强酸与强碱的滴定应接近直线和有明显的断点。文献上12建议尽量使用浓度较大的酸和碱(2.0m盐酸,1.5m氢氧化钠),以保证温度上升明显,减少温度测量的相对误差。通过多次学生实验,我们发现按照文献上规定的溶液浓度和方法操作,测得的温度随酸体积的增加不是直线,而是曲线,在滴定终点前后不产生尖锐的断点,因此外推交叉计算中和热产生很大的误差。经过探索,我们在传统的热滴定法基础上有两个改进:一是同时改变酸和碱的体积,保持总体积不变,测量温度变化t,测得滴定终点前后的两条直线延长交叉得到滴定终点;二是为了减少过量的酸或碱稀释放热。我们在尝试用约2m的盐酸与1.80m的氢氧化钠反应之后,把酸和碱的浓度都减半,即1m的盐酸与0.9m的氢氧化钠反应。考虑到我们的方法是改变酸的体积测一系列的点,如采用文献13建议的酸碱浓度0.25m,温度的测量误差大。本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据与文献上标准中和热数据接近。2实验装置、试剂和用品约1.0mol?l-1hcl、0.90mol?l-1naoh溶液(准确浓度)(两种溶液配制之后在室温下放置,与室温达到热平衡)量热计:内层塑料保温杯(150ml)用隔热材料固定在一个大烧杯里;50ml聚四氟乙烯滴定管2支;25ml移液管1支;精密温度计(050,最小刻度0.1),用铁夹固定使温度计水银头插入液面以下,但不触及量热计底部14;吸水纸3传统的热滴定法3.1实验步骤(1)用移液管量取25.0ml的碱溶液放入量热杯,测量稳定的初始温度。(2)从滴定管加入约5.0ml的酸溶液到量热杯,准确读取滴定管读数;旋转量热杯使溶液呈涡旋,迅速记录最高温度。(3)迅速加入第二份约5.0ml的酸溶液,重复(2),一份一份地加入酸直到酸的总体积为50ml。显然,温度随着酸的体积增加是曲线而不是直线关系,可能的原因是:每次加入5ml酸溶液后停下来涡旋读取最高温度,从第二组数据开始酸溶液不是一次性加入,有热量散失。酸的体积越大,温度升得越高,热量损失越多。为了减少热量损失,我们改进以上方法,即在固定体积的碱溶液(25.0ml)中一次性加入一定体积的酸溶液后涡旋使溶液混合,读取最高温度;倾倒溶液,用蒸馏水清洗并吸干量热杯。重复实验,改变酸的体积(5.045.0ml,5.0ml等间隔)。数据记录见表2。做温度升高t对盐酸体积的趋势线;同时根据表1中的数据计算出t,把数据合并到同一张图中,得到图3。在滴定终点左右,用第二种方法显然测得了较高的t,但是t与盐酸体积仍然是曲线关系。分析原因是:在滴定终点之前随着酸溶液的体积增加,释放的热量越多;但是溶液的总体积也增加,增加的热量释放到了总体积逐渐增大的溶液里,因此t低于预测的直线关系;在滴定终点之后释放的热量不变,体积线性增加,根据q=cvt,t与总体积成反比,呈渐近线。在酸过量前后没有尖锐的断点,两条曲线外推交叉误差很大,不能用于准确计算中和热。如果固定溶液的总体积从理论上可以得到t与酸的体积的直线关系。我们尝试了加水控制溶液的总体积不变,理论上是一条温度上升的直线与一条温度恒定的直线之间有一个断点。但测得的t不稳定,因为一是需要加三种液体,实验时间长热量散失多,另外酸、碱溶液和水的初始温度有差别,溶液稀释有热量变化等因素都可能影响温度变化。若同时改变酸和碱溶液的体积,即在增大酸的体积的同时减小碱溶液的体积以便保持总体积不变。从理论上线性增加的热量被释放到相同体积的溶液里,温度变化应该是线性增加的。进一步改进的实验如下。4改进的热滴定法4.1实验步骤(1)将碱溶液加入第一支滴定管,从滴定管中加45.0ml溶液至量热器。测量稳定的初始温度,记录到表3中。(2)将酸溶液加入第二支滴定管,快速滴加5.0ml溶液至量热器。(3)旋转量热杯使溶液成涡旋,记录溶液的最高温度。(4)倾倒溶液,用蒸馏水清洗量热杯,再用吸水纸吸干量热杯中的水滴。(5)重复以上实验步骤,分别改变碱溶液的体积为40.0ml、35.0ml、30.0ml、25.0ml,迅速加入酸溶液,体积分别为10.0ml、15.0ml、20.0ml、25.0ml。(6)改变加入酸碱的顺序:即先加酸溶液,体积分别为30.0ml、35.0ml、40.0ml、45.0ml,测量酸溶液的初始温度,然后分别加入20.0ml、15.0ml、20.0ml、5.0ml的碱溶液,涡旋并测量最高温度。记录实验数据到表3中。在表中加上了第(6)步的操作既可以避免测量少量溶液的温度产生的误差大,又可避免从滴定管加入较大体积的溶液产生的热量散失。4.2数据处理绘制温度变化t()随稀盐酸体积的趋势线(图4)。除了最高t的点,在滴定终点前后都得到了很好的直线关系,并且两条直线分别能包括到(0,0)和(50,0)的点。我们对最高温度点重复实验,结果会产生0.1的差别。把两条直线向中间延长得到交叉点,读取交叉点的横纵坐标,即为酸和碱恰好发生反应时盐酸的体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项目试卷及答案(班前)
- 2025年农业系统职称考试考前冲刺练习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美容美发店长面试预测题与经营策略
- 2025年机关单位招聘面试热点解析及模拟题集
- 2026届四川省宜宾市六中高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本科院校基建处招聘考试备考指南与模拟题
- 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解读
- 2025年快递行业职业技能鉴定高级模拟题集
- 2025年数据分析师技能进阶教程与模拟题解析
- 2025年内科学专业知识初级考试题库及答案详解
- 2025年本科院校基建处招聘考试备考指南与模拟题
- 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三年规划
- 2023年度保安员考试检测卷【研优卷】附答案详解
- 热电厂巡检工培训课件
- 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手册报告
- 中国黄金知识培训课件
- 人教PEP版(一起)一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
- 光伏施工基本知识培训课件
- 2025贵州毕节市赫章县招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123人笔试备考题库及参考答案详解
- GB 21256-2025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
- 2025AI办公发展现状软件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