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doc_第1页
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doc_第2页
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doc_第3页
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doc_第4页
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追踪 摘要:明末,海西女真乌拉部统治期间,在沿用前代城堡的基础上,以乌拉城为中心,在辖地内广筑城池,用以治理地方,兼进攻与防御。大体可梳理为三类:都城、平地城和山城。这些古城凝聚着乌拉人智慧的光辉,是明代女真灿烂文化的代表之一。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今人可在全面保护其遗址风貌的基础上,将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关键词: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防御;保护利用;旅游开发:K23文献标志码:A:1002-2589(xx)36-0076-03吉林市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域内分布着众多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有些古城久经风雨剥蚀,已不见往日踪迹;有些仅剩下断壁残垣,依旧散发着旷古的馨香;有些则保存完好,斑驳踪迹却遮不住曾经的辉煌。这些巍峨的堡寨承载着乌拉部昔日的雄心和梦想,记录了乌拉部尘封已久的往事。一、乌拉部古城的历史渊源广袤的东北大地,曾耸立着众多海西女真乌拉部古城,星罗棋布。这些古城承载着海西女真乌拉部兼并扩张的伟业,记录着乌拉部与建州女真激烈争斗的硝烟,演绎着女真人走向统一的辉煌。满族是一个以建州女真为核心,以海西女真为主体,吸收部分汉人、蒙古人、达斡尔人、锡伯人、朝鲜人等组成的新的民族共同体。所以,清入关以后,视吉林等地为“龙兴之地”,加以封禁。由此可见,乌拉部女真人在满族共同体中占有重要地位。乌拉部,又作乌喇或兀喇,是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也称乌拉国。扈伦国初建时,吸附招纳大批女真部落卫所,组成了统一的部落联盟集团。随着形势发生变化,扈伦国逐渐解体,分裂为四大军事政治集团,即哈达部、乌拉部、叶赫部和辉发部。史书记载:乌拉部原居松花江下游,其始祖纳齐卜禄时迁于呼兰河流域(今松花江支流,位于黑龙江省中部)。明嘉靖年间,第五代王古对珠延率塔山卫部民南移,传至第七代布颜时,因不堪西部蒙古族侵扰,再南迁,避居乌拉河滨,筑城称王。清史稿列传十录有:“布占泰,乌喇部长,太祖婿也。乌喇亦扈伦四部之一,与哈达同祖纳齐卜禄。纳齐卜禄五传至克什纳、古对颜兄弟。克什纳之后为哈达部。古对颜生太兰,太兰生布颜。布颜收附近诸部,筑城洪尼,滨乌喇河,因号乌喇,为贝勒。”布颜称王时,哈达部正强盛,为扈伦女真之首。传至第十代满太(布占泰之兄)时,乌拉国势渐强,征服了松花江南北、牡丹江以西女真各部,向东征服了长白山女真。1588年,乌拉灭锡伯部,并苏完部,苏完部长率众投奔建州。二、乌拉部古城的分布概况乌拉部自立国后,独霸一方,疆域甚广。资料显示:乌拉部的疆域,东临朝鲜,南接哈达,西为叶赫,北达牡丹江口以北。其古城的分布与军事防御和行政机构设置有直接关联。分布规律:1)以都城乌拉城为中心,周边呈辐射状建有守卫城;2)以征服招抚部落所在地为分支机构中心,构筑城寨;3)以管理日常生产、世俗生活为目的,修筑平原城,每个城内以一个或几个氏族(满语“哈拉”)血缘单位组成,驻军屯垦。其目的,一是用于防御,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三是考虑到社会经济、民俗等实际需求。乌拉部在行政机构上实行部、路、城、屯四级管理体系。“城,乌拉国的城堡,多建在都城周围的江河岸边或山上。城设城长,又叫城主。”部、路、城、屯构成了乌拉部地方管理体系,在其所在地周围逐渐形成了城寨。关于乌拉部古城的具体名称,在吉林通志永吉县志盛京通志清史稿吉林史志吉林外记中有所记述。东北著名考古学家李文信先生在吉林市附近之史记遗物中曾提到过几座乌拉部古城的名称。现代满族学者尹玉山在长白丛书乌拉全书中也有过论述。满族学者傅宝仁在吉林名胜古今谭一书中提出了乌拉部“五城连环”一说。乌拉部贝勒布占泰后裔赵东升和文史工作者宋占荣著述的乌拉国简史,有关于部分乌拉部古城的描述。扈伦传奇一书认为:“乌拉国在境内沿松花江修筑了大小城堡二十余座,有的利用古时候留下的废弃城堡复修,有的则为新筑。从洪熙年间刘清设厂造船的地方阿什(哈达)摩崖起,到下游毗连蒙古科尔沁地方止,城堡虽多,但多在南面。北部同科尔沁友好相处,基本不用设防,重点防御在南面,主要城堡有尼什哈、依拉木、郭多、鄂漠、逊札泰、富尔哈、伏勒哈、西兰、萨尔达、金州、罗齐、古汉通、汪拉玛等,这些城堡,分布在松花江两岸。”这些关于乌拉部古城的只言片语,为我们探究其真实面目,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帮助。实际上,乌拉部古城的实际数量要多得多。以下是现今能够了解到的乌拉部古城有。(一)都城乌拉城,明代乌拉部都城,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永吉县志记载:“乌拉城,在县城北七十里,混同江之东,旧为布占泰贝勒所居。(盛京通志三十一)城周十五里,四门。内有小城,周二里,东西各一门,中有土台临江,江边有庵曰保宁。”(二)卫城由于乌拉城作为国都,位置极其重要,其安危事关部之存亡,故在其周边及交通要道,依山筑城,因江而池,呈辐射状修建了若干军事戍卫城堡,形成南北东西连环互应之势,层层拱卫京师。1.东部卫城富尔哈城。富尔哈城,也叫佛儿哈城、伏尔哈城,在今吉林市龙潭区乌拉街满族镇南5公里的万家与富尔之间。永吉县志记载:“富勒哈城,在县城北五十里,旧志作福儿哈,周围八十步,门一。”2.东北部卫城西兰城。西兰城,在都城东北10里,金代筑。永吉县志记载:“西兰城,在县城北八十七里,周围二里,西一门。”3.西部卫城官通城。官通城,在都城西岸。古汉通可能也指此城。4.北部卫城萨尔达城。萨尔达城,在都城北30里江心岛上,今查里巴屯。5.西北部哨所哈达城。哈达城,位于都城西北松花江对岸哈达山上,今九台市莽卡满族乡锦州屯。6.骆起古城。骆起古城,也叫罗齐。永吉县公署查报乡土志资料:“骆起屯古城,在距县城七十五里,宽长各百八十弓。”7.土城子屯土城。土城子屯土城,永吉县公署查报乡土志资料:“土城子屯土城,距县城七十里,宽长各二百弓。访之乡老,均为乌拉旧城,百花点将台要塞地。或辽或金均无徵(征)矣。”8.宜罕山城。宜罕山城,也叫伊汉山城。宜罕,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认为是满语“牛”的意思。故宜罕河,即今牛河。有学者认为宜罕山城在吉林市牛河畔牛头山附近。吉林通志吉林分巡道造送会典馆清册盛京通志皆认为在“吉林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一里,在伊汉山上。”从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标注战迹舆图中也可以判断,其位置在宜罕河北岸。9.伊罕阿林。伊罕阿林,也称宜罕(伊罕)和林、宜罕河麟,今吉林市东北十五公里处。明代设有伊罕河卫,治所可能即在此城。它与宜罕山城可能不是同一座城,而是互为双城。疑为是柳树村三家子古城,位于大屯乡柳树村三家子屯东700米处,其北有牛河自西向东流去。古城周长120米,正方形,为正南北向,城墙夯筑,高约2米。10.鄂谟城。吉林通志记载:“鄂谟城,旧志作俄磨城,在县城东北三十里,周围二十里,门一。(盛京通志三十一)清太祖癸丑春正月,平乌拉国攻克之。(开国方略四按:通志于尼什哈城云即鄂摩城,摩、谟音相同。不应二十里间,两城同名。)考开国方略,癸丑年平乌拉国,有鄂谟城而无尼什哈城。”11.架子山山城。永吉县文物志中记载:金珠架子山山城,位于龙潭区金珠乡安达木屯南半面山群峰之中,海拔288米。西接南砬子陡壁,距松花江仅一里许,依半面山主峰;南连猴石山群峦,可谓天然屏障。不仅可扼守江面,又可俯瞰江西广大平原,堪称军事要塞。明末曾为乌拉部所用。12.乌拉街三家子古城。乌拉街三家子古城为乌拉部沿用前代的城池,属沿江卫城之一。永吉县文物志中记载:该城位于乌拉街三家子村西南。古城略呈方形,外墙周长380米,墙基皆为势头垒筑,城墙分为内、中、外三道。其北有一舌头状土墩,与墙等高,由城北正中连接三道城墙。应为辽金时所建的沿江军事城堡。(三)松花江西六城公元1606年,布占泰复背盟,秋九月,清太祖努尔哈赤率军攻取乌拉河(松花江)西五城,又取金州城(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永兴村土城子古城),共计六座城。扈伦传奇一书认为:这六城分别是“乜司马、金州、巴尔琥、洛齐、古汉通、敖毕拉。此六城相距很近,远者十几里,近则二、三里。城小、人少,除金州城较大外,均无防御设施,多数都是居民聚居点。”金州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东北师大博士生导师)认为,其满语意思为“字画”,或引申为“像画一样美的地方”,并非辽宁金州。永吉县公署查报乡土志资料记载:“金州城,属乌拉国,在布占泰贝勒所居大城河岸以西,距城西门二里许,为武勋王杨古利攻克,今吉林城北,犹有金州山、金州站。”永吉县文物志记载:“土城子古城(今土城子满族朝鲜族乡,位于吉林市昌邑区北部,距市区35公里,东临松花江,与乌拉街镇隔江相望,北与九台市接壤),位于乌拉古城西二里许,距离松花江一里许。故应为明末金州城。”(四)松花江东五城公元1613年春正月,清太祖努尔哈赤派领兵沿松花江自南向北连续攻下孙扎泰(今吉林市南部)及郭多(也叫郭罗城、一拉木城,今东团山城)、俄谟(尼什哈城,今龙潭山城)三城。俄谟城,满语为头城;一拉木城,满语为第三城;孙扎泰城,满语为第五城。那么,期间必有第二城和第四城。考虑到俄谟城和一拉木城皆为山城,平时驻军并不方便,特别是一拉木城,周长仅二里,屯兵必有限。而俄谟城和一拉木城都曾为辽金元所使用,辽金元古城修建的特点是多子母城,或称双城,一大一小,大城修筑在地势平坦的川地或平原,小城则修筑在离大城23里的地势高耸的地方。故认为俄谟城和一拉木城不会单独存在,应为双城:头城与第二城互为双城,应为今天的龙潭山城和官地古城;第三城与第四城互为双城,应为东团山城和东团山平地城。1.头城俄谟城。俄谟城,也叫尼什哈城,今龙潭山山城。俄谟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头城或湖泊”之意,也可解释为“池子、湖、莲花泡子”等。永吉县志记载:“尼什哈城,在城东十二里尼什哈山上,周二里,南一门,北二门。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有鲫鱼池三,石砌。”202.第二城官地古城。官地古城,位于今滨江东路龙潭山火车站西侧,在龙潭山西南,第二松花江右岸约250米处的漫岗上。古城城墙大部分已不存在,仅西北角保存尚好。经考古学家鉴定,城墙南北长200米,东西长380米,周长1160米。城内外散布着大量陶片,分属于西团山文化、汉文化、高句丽文化、渤海文化、辽金文化。3.第三城郭罗城。郭罗城,今东团山城。郭罗城,满语“江心岛子、山谷、省”之意,也称为“一拉木城”、“依兰茂城”。“依兰”,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三”或“第三个”之意。故“依兰茂城”即“第三城”。4.第四城东团山平地城。东团山平地城位于东团山东南麓,俗称“南城子”,为一座黄土跌筑的土城。城墙椭圆形,东南墙保存较好,高56米,顶宽1米许,墙外可见护城河遗迹。城有南北二门,南门宽16米,北门宽44米。南门附近有一长方形高地,高出地面11.5米,东西宽73米,南北长150米,似为点将台或望台。5.第五城孙扎泰城。孙扎泰城,也叫逊扎泰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第五城”之意。清史稿和满洲实录中都记录了努尔哈赤派兵沿松花江一日连攻下孙扎泰、郭多、俄谟三座城,可知三城距离较近。扈伦传奇中写到:“孙扎泰城失陷,邻近的郭多、鄂漠(俄谟)两城惊恐万状,弃城逃走。”故判断孙扎泰城应位于乌拉城与郭多、俄谟城之间。从乌拉国简史之“扈伦四部分布图”中可以看出,孙扎泰城应为吉林市江北公园土城子古城。(五)其他城寨1.鄂佛罗城。鄂佛罗城,满语专家刘厚生教授认为,是满语“鼻子、隆起的地方、山头”之意。疑为是九站三道岭子山城,位于九站乡与沙河子乡之间三道岭子大砬子山上,海拔272米,高出地面120米。东南为山间盆地。隔松花江与东团山、龙潭山相望;北面紧邻松花江,正北方为开阔的冲积平原。这里地处吉林盆地的北口,地理形势十分重要。2.萨尔巴禅城。永吉县志记载:“萨尔巴禅城,在县城北七十里,旧志作撒儿八哈,周围一里,门一。”3.佛勒和城。永吉县志记载:“佛勒和城,在县城北三十三里,旧志作佛儿哈,周围三里。旧为佛索赫贝勒所居,门一。”4.苏斡延岛城。永吉县志记载:“苏斡延岛城,旧志作刷烟岛,在县城北一百一十里,混同江中苏干延岛上,周围一里,门一。”永吉县志记载:“苏斡延岛古城,在乡一区锦州屯西。有山脉自西蜿蜒而来,至是崛起,东南两面濒松花江,石壁矗立,名苏干延岛。北面稍坦,亦山岭绵互,则哈达山支脉也。上有古城,足以扼乌拉国北路咽喉。岛高度约一千营造尺,其极巅有哈达城。南北长百二十营造尺。城周土墙,高八九尺。相传谓为辽主洪基所建,用以镇守乌拉国云。”5.噶哈城。永吉县志记载:“噶哈城,在县城北一百七十里,周围一里。”6.哈勒费延城。永吉县志记载:“哈勒费延城,旧志作哈儿边城,在县城东北,混同江中哈勒费延岛上,周围二里,门一。”7.绥哈城。永吉县志记载:“绥哈城,在县城西五十里,周一里。”8.七家子屯古城。永吉县志记载:“七家子屯古城,今已荒芜。屯北七里许有山,俗呼为高丽城山。相传明时,有韩人屯兵于此,清初始弃城而去。”9.天泰古城。天泰古城,位于龙潭区原天泰杨木林子屯西1华里许,建筑在龙潭山鹿场沿山路去天泰大队的岭东侧上头上,西北距龙潭山制高点800米,西北两面为陡坡,东南面为缓坡,海拔300米。古城长方形,周长518米,夯土筑墙,由两个小城组成,当地人称为“头城”“二城”。正南北向。头城设有两个门,西门宽9米,东门宽12米;二城也设有两个门,南门宽12米,北门宽10米。“头城”“二城”间无门。城内出土过细泥陶片等遗物,为辽金古城,可见轮廓。(六)今吉林市以外的乌拉部古城乌拉部古城有:1)尼玛察路富尔丹城绥芬河流域;2)鄂多哩城今吉林省敦化市敖东城。明朝属海西女真扈伦族境,又在此地设置了兀也五、赫什赫河等卫;明朝末年为窝集部的赫席赫路;3)宁古塔旧城今黑龙江宁安市西海林河南岸。乌拉国简史中乌拉国大事记中有:“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努尔哈赤出兵掠夺属于乌拉国的窝集部那木都鲁、绥芬、尼马察、宁古塔四路。”“万历四十三年(1615)乙卯,乌拉国原属窝集部的额赫库伦抗击建州入侵,城破,人畜被杀、被俘。”知那木都鲁、额赫库伦城也曾属于乌拉部。待查的乌拉部古城还有:优哈尔今吉林市松花江上游;木伦路。三、乌拉部古城的建筑特点乌拉部的城,最早是作为防御、保卫功能出现的,之后衍生出其他功能。其一是新增修建,二是沿用前代古城加以修缮,故遗留前代城堡诸多特点。总结归纳,大体可分为都城、平地城、山城等几大类。其形制与特征如下。以都城为中心,周边呈辐射状建有多个小城堡,层层围绕,起到拱卫和戍守的作用。以各部落的世袭地为区域,部、路、城、屯为分支中心,形成系统的城堡群。以军事防御为目的,在重要交通沿线、交通交汇点上修建堡寨要塞,用于戍守交通要道,监视外敌进入腹地。以防御南面建州女真入侵为目的,依托松花江为天然屏障,沿江两岸建有一系列军事城堡,形成南北东西连环互应之势。以民俗生活为目的,在部民聚居地方修建城寨,为人们在进行生产活动中提供便利的条件和保护作用。以渔猎、畜牧、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易为目的,在平原上修筑城堡。古城外侧经常掘有13道护城壕、护城河,可有效降低骑兵的强大攻击。古城的城垣基本为夯土版筑,墙体的堆土往往是就地挖掘壕沟叠筑城墙。在平地城内中央修筑高台,作为望台或点将台指挥中心。古城的城垣为土、石、木混筑,上建有瓮城、马面与角楼,这与战争中冷兵器不断改进有关,随着火药的发明,城墙的防御功能也随之大为增强。古城几乎都临近水源,除江河湖泊之外,有的附近有丰富的泉水及地下水资源。修建双城,或称子母城,一大一小,大城修筑在地势平坦的川地或平原,小城则修筑在离大城23里的地势高耸的地方,为边堡或戍守级城堡。典型的乌拉部古城有:1.都城乌拉古城。乌拉古城位于乌拉街镇,南距市区35公里。其远迎长白,近绕松花,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为东北三大粮仓之一,战略资源丰富,地势险要。乌拉古城呈不规则回字形,西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分内、中、外三道城墙,城外有护城河,夯土筑成,用土皆为挖护城河而来。外城周长约7040米,中城周长3531.4米,内城称王城,周长786米,有一南门,城高4米。中有一椭圆形高台,高7米,俗称“白花公主点将台”。2.平地城富尔哈古城。富尔哈古城,地处前富尔通河、后富尔通河与松花江夹角地带的冲积平原上。3.山城龙潭山山城。龙潭山山城、东团山山城和九站南山城(三道岭子山城),分扼松花江上下游的要隘处,形成拱卫之势。四、乌拉部古城在历史上的作用乌拉部古城的修建,一方面因于军事控制,一方面源自地方管理。军事方面,城作为一种防御性建筑,在明末冷兵器时代,是最可靠的防御方式,足以抵挡骑兵的快速攻击,以确保自己的领地和财产不受侵犯。乌拉部的属地主要在今吉林省松花江流域地区,都城为乌拉城(今吉林永吉县乌拉街镇),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北商贸往来运输必经之路,扼南北交通要冲,故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防御建州女真扩张的野心,乌拉曾以都城为中心修建了大量军事城堡,尤其是山城,大多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能控制水路交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