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高二历史上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1页
2016年9月高二历史上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2页
2016年9月高二历史上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3页
2016年9月高二历史上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4页
2016年9月高二历史上月考试卷(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3 2016 年 9 月高二历史上月考试卷(有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长春市实验中学 2016 2017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在评论两位政治人物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 )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 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2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 “ 碰壁 ” 后曾有如下的言论: (孔子 )“ 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 孟子 )“ 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 这反映了当时 ( )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3论语 尧曰表达了孔子对尧舜言论的认同,战国时期, “ 孟子言性善,言必称尧舜 ” ,荀子也称赞 “ 尧舜2 / 13 者天下之善教化者也 ” 。这能够说明 ( ) A尧舜提出了早期的儒家 学说 B儒学理论不适应现实的需要 c儒家学者以复古为政治目标 D儒家借助历史宣扬伦理思想 4有学者研究论语后认为,孔子很少从群体的角度来看仁。该学者进而认为战国时有一位思想家的学说弥补了孔子很少讨论的 “ 群体的仁 ” 。这位思想家最有可能是 ( ) A老子 B墨子 c荀子 D韩非子 5公元前 513 年,晋国赵鞅将刑书条文刻铸在铁鼎上,公之于众,史称 “ 铸刑鼎 ” 。孔子对此批评说: “ 晋其亡乎! ”孔子认为,将治理民众的刑法铸于鼎上,混淆了贵贱尊卑的等级。 “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 这反映了 ( ) A “ 刑鼎 ” 体现青铜器冶铸技术的进步 B孔子反对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 c “ 贵贱无序 ” 会危及到君主专制统治 D孔子力图维护传统的等级秩序 6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 ,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 ( ) A社会分化加剧 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3 / 13 c民本思想盛行 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7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 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 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8汉武帝将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创立 “ 举孝廉 ” 的官吏选拔制度,把遵守、践行孝道与求官任职联系起来。这些做法有助于 ( ) A改造传统儒学 B宣扬社会教化 c打击豪强地主 D选拔实用人才 9周武王伐商,是利用了商朝士卒的临战前倒戈而取得胜利的。周公将之总结为 “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 。周朝贵族对周之所以取代商这一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 一思考带来的结果是 ( ) A提出了中央集权思想 B形成了官僚政治理论 c确立了宗法分封制度 D出现了天人感应学说 10 “ 天 ” 在甲骨文中是指商人的部落神,但后人将其转化成为一个普世性、有意志的天,提出 “ 天命靡常,唯德是亲 ” ,即天不再只是毫无条件地庇佑本族,而是眷顾有德行的人,强调 “ 敬德 ”“ 保民 ” 。这反映出 ( ) A民主思想的出现 B天命观念的成熟 4 / 13 c人文精神的跃动 D王道学说的风行 11德国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认为“ 被统治者服从统治者的支配有暴力、经济等因 素。但是,除了这些以外,通常还需要一个更深层次的要素 对正当性的信仰。 ” 能够用来佐证该观点的是 ( ) A孟子宣扬的 “ 民贵君轻 ”B 董仲舒提出的 “ 君权神授 ” c朱熹倡导的 “ 格物致知 ”D 王阳明主张的 “ 知行合一 ” 12孔子提出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同时还提出 “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 。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 “ 三纲五常 ” 。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 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 13有学者认为:秦代曾经试图建立一个完全依靠 外在的制度与法律管理的国家,但到了汉代,实际成功的却是以经典为依据的道德教育加上以法律为依据的外在管束的所谓“ 霸王道杂之 ” 的方式。这一变化说明 ( ) A汉代政权管理方式兼具儒法思想 B儒家思想战胜法家思想成为主流 c汉朝在选官标准上以儒学为依据 D以人为本的封建官僚政治已形成 14汉代太学的建立,以公元前 124 年汉武帝置博士弟子员为标志,从数十人增加到汉成帝时的 3 千人,东汉太学生最5 / 13 多时达 3 万人。太学教育的发展 ( ) A宣扬了黄老 “ 无为 ” 学说 B有利于儒学正统地位的巩固 c提高了官员执 政能力 D缓和了西汉以来的阶级矛盾 15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 “ 义合 ” ,所谓 “ 从道不从君 ” ,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 “ 封侯拜相 ” 的儒生公孙弘却 “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 ” 。史记载: “ 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 。该材料反映了 ( ) A儒学在民间成为 “ 显学 ”B 公孙弘并非真儒者 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16汉代以来,大臣上书皇帝,不论是颂扬功德还是直言过错,都以 “ 臣诚愚鄙 ” 、 “ 臣昧死 ” 之类开篇,意味着自卑、放弃尊严。 这类官场语言的使用说明 ( ) A “ 君权神授 ” 观念深入人心 B “ 君为臣纲 ” 思想影响较大 c “ 皇帝独尊 ” 思想逐渐形成 D “ 皇权至上 ” 观念受到冲击 17西游记一书记载了孙悟空等人学习道家的法术甚至医术,后来却皈依佛教 “ 明心见性 ” 的故事。而他们取经的目的又是为了让唐太宗这个儒家明君更好地治世。这表明( ) 6 / 13 A唐朝实现了三教合归儒 B文学创作应该尊重史实 c唐朝道家地位开始衰弱 D三教合流符合政治需要 18朱熹说, “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不知不自觉,自然 醒悟 ” 。陆九渊则说:“ 读书 只以晓文义为是,只是儿童之学,须看意旨所在 ” 。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 ( ) A明 “ 理 ” 的方法 B读书的方法 c明 “ 理 ” 的目的 D读书的目的 19朱熹曾解释过 “ 存天理,灭人欲 ” 论: “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 “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 据此可知 ( )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 D朱熹和李贽都 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20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记载郭巨 “ 埋儿奉母 ”故事:其妻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该故事反映 ( ) A元朝统治者利用儒学束缚人们思想 B理学对人伦关系的推崇带有极端倾向 7 / 13 c三纲五常思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D儒家思想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相适应 21王阳明认为 “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 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 李贽则认为 “ 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 据此可知 ( ) 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 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 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 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 22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 “ 致良知 ” 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 致良知 ” 的途径是 ( ) A格物致知 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行优于知 23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 A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宋代商业都市繁盛 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 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 24南宋朱熹认为 “ 礼 ” 是伦理纲常的集中体现,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作了相当全面、细致的规定,并且为 “ 建祠堂 ” 、“ 祭祖先 ” 等旨在巩固伦理纲常的宗族活动制定了行为规范。同时,他还专从儿童教育方面讲述 “ 爱亲、敬长、隆师、8 / 13 亲友 ” 之道。这反映出朱熹 ( ) A注重儒家伦理世俗化、普及化 B坚持三纲五常与封 建统治结合 c维护宣扬周代以来的礼乐纲常 D高度重视宗族和儿童教育工作 25黄仁宇认为,李贽攻击虚伪的伦理道德,也拒绝以传统的历史观作为自己的历史观,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他仍然是儒家的信徒 李贽构成一位特色鲜明的中国学者,而不是一位类似条件下的欧洲式人物。这表明李贽 ( ) A超越了儒家思想范畴 B具有早期启蒙思想 c局限于传统文化樊篱 D思想引起社会变革 26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 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 “ 小则纠绳,大 则伐鼓号于众 ” 。这表明黄宗羲 ( ) A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 B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 c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 D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 27中国古代把请人写文章、写字、作画的报酬称为 “ 润笔 ” 。至明朝中后期不少士大夫已形成为人作文字必须取得适当的金钱或其它物质报酬的观念,甚者以 “ 润笔为生 ” 。材料能说明 ( ) A封建文化专制政策的松弛 B儒家传统价值观念的转变 c士大夫轻视科举入仕途径 D白银流通扩大商品经济范9 / 13 围 28李贽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赞颂改革;肯定封建社 会揭杆起义的农民。这反映了他 ( ) A破除了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B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c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D反对以 “ 三纲五常 ” 为核心内容的封建礼教 29顾炎武认为: “ 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 ” 这表明顾炎武 ( ) A挑战传统儒家思想 B主张知耻和洁身自好 c要求发展民间经济 D发展了儒家民本思想 30顾炎武针对明代学风的弊病指出: “ 若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窃盗而已。 ” 他强调凡做学问, “ 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 ” 。在此,顾炎武 ( ) A全盘否定明代学术成果 B强调独立思考并有所创新 c强调尊重前人研究成果 D提倡经世致用的学术精神 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 31 (24 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 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凡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 10 / 13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二问: “ 小学、大学如何? ” 曰: “ 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 ”“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 ”“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 朱子语类 材料三 1663 年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670 年顾炎武日知录 1690 年洛克政府论 1691 年王夫之宋论 1734 年伏尔泰哲学通信 1748 年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1)概括材料一中董仲舒的主张。( 6 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汉代儒法两家地位的变化趋势。 (4 分 ) (2)根据材料二,指出朱熹 “ 小学 ” 与 “ 大学 ” 的主要区别(不得照抄原文 )和其理学修养论的核心命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明理学兴起的思想文化 背景。 (10 分 )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上述思想家共同的思想内涵。 (4 分 ) 11 / 13 32 (16 分 )道德观是理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学者对道德观的看法则有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干戈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五代而实八姓,其三出于丐养。盖其大者取天下,其次立功名、位将相,岂非因时之隙,以利合而相资者邪! 欧阳修新五代史 材料二大凡自正心诚意以及乎天下,则其本领便大。 太极只是天地万物之理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 理者有条理,仁义礼智皆有之。 仁义礼智,性之大目,皆是形而上者,岂可分也!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愚所谓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 “ 博学于文 ” ,曰 “ 行己有耻 ” 。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于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 顾炎武日知录 道无定体,学贵适用,奈何今之人执一以为道,使学道与事功判为两途。事功而不出于道,则机智用事而流于伪;道不能达之事功,论其学则有,适于用则无,讲一身之行为则似是,救国家之急难则非也,岂真儒哉! 12 / 13 黄宗羲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五代时期社会存在什么问题?( 4 分)针对这一问题,材料二中朱熹提出什么观点? (3 分 ) (2)材料三中,明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是如何继承和发展的? (6 分 )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理学道德观继承发展的社会背景。 (3 分 ) 长春市实验中学 2016 2017 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月考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 D2 A3 D4 B5 D6 A7 D8 B9 D10 c11 B12 B13 A14 B 15 c16 B17 D18A19 A20 B21 D22 c23 A24 B25 c2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