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民国时期女童军的课程及训练.doc_第1页
简述民国时期女童军的课程及训练.doc_第2页
简述民国时期女童军的课程及训练.doc_第3页
简述民国时期女童军的课程及训练.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简述民国时期女童军的课程及训练 【关键词】民国时期女童军训练课程 童子军是一种世界青少年组织。女孩在家长的同意下可以加入女童军组织,成为一名女童军。1919年中国女童军正式建立,女童军就像男童军一样,进行远足,露营等户外活动,可以借着学习技能并通过测试,达到强健体魄、获取技能的目的。 一、中国女童军的起源及建立 1907年,英国贝登堡将军在英国南部白浪岛建立了第一支旨在培养公民道德、勇敢精神以及训练各种野外生存技能的童子军。次年英国女童军也正式建立了。随着女童军制度的不断成熟,最终于1910年春天正式独立于男童军形成自己的组织机构。 随后,童子军热潮在全球掀起,各国相继建立童子军。1912年,湖北武昌文华学校校长严家麟组织60个学生,建立“童子军义勇队”,这是中国第一支童子军,标志着该组织在中国正式建立。民国女童军的建立则是在1916年,上海明智女校组织建立女童军,遗憾的是该校女童军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训练。直到1919年,留美的张邵楠女士回国,积极倡导女童军教育,才开始受到各界的重视,全国纷纷建立女童军。 1926年,国民党教育部经过考察,认为童子军制度对学校教育十分有益。于是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在广州举行第二届第十次中央常会时,决议成立全国性的领导机构,辅导男、女童军各类活动。遗憾的是直到解放战争胜利,国民党兵败撤退台湾,女童军都没有独立于男童军。 二、女童军的课程及训练 英国贝登堡将军当初建立童子军的目标之一是为了训练儿童野外生存能力,因此设置了露营、结绳、侦察、生火、测量等课程。童子军传入民国后,大部分的训练课程还是效仿英国进行编排的,女童军的课程与男童军相差不大,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初级课程主要学习童军史略、誓词规律、结绳、操法、记号、徽章、卫生等;中级课程主要学习防卫、军步、旗语、侦察、生火、储蓄等;高级课程主要学习讯号、自然、烹饪、测量、制图、露营、工程等。此外针对男女性别的差异,女性的体力弱于男性等因素,为女童军设置了看护、家政、健身运动、远足、音乐、缝织、保姆等课程。相较于男童军来说,女童军的课程设置更加突出女性自身的特点。 女童军课程的训练有三个基本原则,一是要使学者对于学习发生兴趣;二是要鼓起学者的自发活动,使学习的动力出自学者,而非由教者外力所致;三是要使学者能实用,一种学习,学者明了以后,要教她们会实用。与基本原则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有八种,分别是:讲演、背默、观察、实验、表演、游戏、比赛、阅书。女童子军初级各课程教学事例上所显示的那样,根据不同群体的能力,不同的课程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学方式可以免于呆板,使受教者不拘泥于课堂,寓教于乐。像总理史略、童军史略这类课程可以通过讲演、表演、阅书方式来进行教学。结绳、卫生这类课程可以通过比赛、观察等教学方式来进行训练。 女童军教育是一种生活教育。女童军的训练不再是封闭性的,而是更加开放,时常进行一些野外露营活动,将教室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大自然。学校中的露营训练只是教最基本的技能,当到野外露营时就会很快发现日常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女童军教育是一种实用教育。1936年举办了全国童子军大赛,在女童军比赛方面,六十团扬州女中的女童军在救护比赛中获得了冠军,并以总成绩第一获得团体比赛冠军。1931年全国连续降雨造成洪涝灾害,各界纷纷加入救灾队伍,女童军也积极响应号召,加入救灾队伍,抢救灾员,同时通过向居民叫卖物品来募捐财物,用于灾后重建工作。当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女童军们积极加入战斗,为最终取得抗战胜利贡献一份力量。这一时期,一部分救护能力较强的女童军加入了前线救护行列,为救护伤者提供必要帮助。另外,大部分女童军则加入了战后服务的团队,为难民煮饭,照顾他们的日常生活。因为女童军受过相关训练,才能够立即投入救灾、抗战的救护及后勤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结语 民国是妇女解放思想的高潮时期,在这个环境下建立的女童军,目标是培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优秀人才。除了教学课本知识外,还注重培养日常生活中所需的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女童军的教育多注重满足女童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游戏、比赛等方式使女童在生活中培养吃苦耐劳、独立自主的品质,使其不再成为依附于男人生存的女子,而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 虽然当时倡导女性解放,但仍有无法避免的时代局限性,家政、缝织、保姆等课程的设置可以看出人们对于家庭分工的固有看法,认为女性更应该注重家庭。联想到女童军建立三十余年也没有完全的独立于男童军的客观事实,可见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其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刘玉兰.贝登堡“生活的准备教育”思想与童子军的建立和发展D.济南:山东师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