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3 2016年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克教学设计(西师大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一单元克、千克、吨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刚刚开始学习有关质量的知识,它是今后解决有关质量问题的基础。克、千克、吨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知识,虽然学生对质量这一概念难于理解,但是还是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教材在编排上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的素材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和事物。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物 体的轻重,感知质量单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初步形成质量观念。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克、千克、吨的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解决生活中与质量单位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本单元教材的编写,呈现以下特点: 1.教材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掂一掂、称一称的过程中建立质量观念。 2.素材选取广泛,练习形式多样。选用素材,有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有学生经常见到的生活现象练习的形式多样,让2 / 23 学生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生活经验,建立质量观念。 3.知识呈现,实际操作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物体的质量,使学生对质量单位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 4.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让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练习题都比较贴近生活,也注重对学生生活常识的培养。同时教材中也安排了相应的实践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课堂的主动权也较好地在学生身上体现。体现了新的教材观、教学观和学习观。 教学目标 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 “ 千克、克、吨 ” ,了解 1 千克、 1克、 1 吨有多重,掌握千克、克、吨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结合感 知物体质量的情境,能用体验的方法来思考和感受物体的轻重,会用质量的感念来表述物体的重量大小。 3、解决生活实际,会用秤来称物体的轻重,能解决千克、克、吨有关的简单问题。 4、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实用性,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建立克、千克、吨的概念。 3 / 23 2.理解克与千克,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 3.在实践中认识并体验建立质量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 “1 千克 =1000克, 1吨 =1000千克 ” 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建议 学生日常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轻重的问题,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就能得到认知,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 注意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学习内容创设情境,充分准备好教学活动中所需的教具和必要的实物,以图中创设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对质量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质量单位是生活中重要而又应用广泛的计量单位 2、教学时 “ 称一称 ”“ 掂一掂 ” 等活动要让学生都亲自参与,对使用的测量工具天平应作相应的简单介绍和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读数;通过学生亲自算一算 引导学生得出 1000 克=1 千克、 1 吨 =1000 千克,通过大量的感知体验建立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去收集关于吨的有关信息,再用学生交流信息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计量很重的物品时,通常用吨作单位。教学时要突出这些物品都是很大很重的。还可以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尽可能多地举出一些熟悉的物体的轻重,加深理解。 4 / 23 3.在学习方式上要多采用小组活动、同桌讨论、交流感受等,在相互启发,取长补短中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体重的变化情况,认识自我,体会成 长的快乐。 课时安排: 本单元 5 课时完成教学,其中机动 1 课时。 课题课时 认识克 1 课时 认识千克 1 课时 认识吨 1 课时 练习一 1 课时 综合与实践 1 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克 教学内容 教材 1 2 页,认识克。 教学提示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部分有关物体轻重问题的感性经验,但对 “ 克 ” 的概念非常模糊,充分利用直观操作,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 “ 称一称 ”“ 掂一掂 ” 实际操作活动,亲身感受 “ 克 ” 的概念。 5 / 2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 质量单位 “ 克 ” ,初步建立 1 克质量的概念,知道用字母 g 表示。 2.过程与方法:了解天平称重的方法,小组合作通过利用天平 “ 称一称 ” 等活动,突破教学重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物品的重量,建立 “ 克 ” 的概念。 难点:建立 “ 克 ” 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苹果、糖块、 1 角硬币、天平、糖、勺等。 学具准备:每小组一台天平、花生,沙子,黄豆、勺、 1 角硬币等物品。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多 媒体播放课件。 师:大家认真看了老师收集的这些场景,并结合你同家长一起到超市购物经历,说说你从获得了哪些信息。(让学生通6 / 23 过观察说出称量的工具及质量单位。) 汇报: 生 1:妈妈买的盐 500克一包。 生 2:课件里售货员阿姨用电子秤称了 300克木耳和 2 千克黄瓜。 生 3:叔叔用磅秤称出一筐西红柿 20千克。 生 4:我爸爸的实验室里有天平也用来称物品。 小结:同学们现在已经知道称量物品质量的工具有(引导学生看教材)电子秤、台秤、磅秤、盘秤等;你们所说的这些单位也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质量单位,今天我们来 认识一下克。(教师板书:认识克)。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结合具体情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知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二)探究新知 ( 1) “ 称一称 ” 初步感受 1 克。 1.师:出示 1 勺糖(重 1 克)。猜猜看,它有多重? 学生猜想,代表发言。 2.师:用电子秤演示称质量,(电子秤基本没反应)。让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并选出合适的工具来称重。 汇报 生:称重的东西太少,电子秤应该称稍重一些的物品。选用7 / 23 天平来称量。 师:给予肯定并实时鼓励。 3.教师出示天平并介绍天平的用法,称 出质量 1 克的糖。 ( 2) “ 掂一掂 ” 动手操作,建立 “ 克 ” 的概念。 1.教师出示 1 枚 1 角硬币,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重。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不急于对学生的答案下结论。) 2.称一称,让学生把硬币放在天平上称一称 1 角硬币到底有多重。 小组合作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称量过程和结果。 生: 1 枚 1 角硬币大约重 1 克。 师: “ 克 ” 在生活中用字母 “g” 表示。(板书 g) 师:让学生用手 “ 掂一掂 ” 手中 1 角硬币的质量并谈谈感受。(很轻) 3.让学生想一想那些物品大约也是 1 克? 学生思考汇报: 1 个乒乓球、一个扣 子、一粒黄豆等。 ( 3)议一议,生活中的哪些物品的轻重可以用克来作单位? 1.课件展示生活中可以用 “ 克 ” 来做单位的物品。 让学生说说什么情况下用 “ 克 ” 作单位。 指名回答。(质量较轻的物品,通常用克作单位。) 2.你还知道那些物品可以用克来做单位。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8 / 23 生 1: 1 个鸡蛋的质量。 生 2:妈妈的金戒指。 生 3:一袋薯条质量。 小结: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用 “ 克 ” 作单位。 “ 克 ” 用字母 “g”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 “ 称一称 ”“ 掂一掂 ”“ 议一议 ” 等活动,使学生体会 “ 克 ” 并加 深对 “ 克 ” 的理解,初步建立“ 克 ” 的概念。 (三)巩固新知 1.让学生小组合作称一称其它物品的质量,班内交流。 2.完成 P2页 “ 填一填 ” 。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每一大格 100g) 订正,指名读。 P2页 “ 填一填 ” 答案: 100g200g900g (四)达标反馈 ( 1)填空 1.计量较轻物品的质量通常用()作单位,用字母()表示。 个回形针的质量大约重(), 1 个鸡蛋大约重() ,1 个苹果大约重 130(), 1 包方便面重 100()。 3.要想知道 1 枚图钉的质量我们用()称出它的质量。 ( 2) 1 块橡皮大约重 9 克, 4 个这样的桃子重多少克? 9 / 23 答案:( 1) 1.克克 60克克克 3.天平( 2) 94=36 (克)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这一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生 1: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天平来称量,并认识了天平、电子秤等称量的工具。 生 2:称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用字母 g 表示,并感觉到了 1 克有多重。 生 3:我学会了适用天平的方法。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多,课下我们找找周围的哪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克作单位,来加深对 “ 克 ” 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本节课的知识点,使学生对克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形 成自己的知识建构,感知质量和生活密切相关。 (六)布置作业 1.搜集一些小食品的包装袋,看看包装袋上的质量单位。 个香蕉大约重 80( ),一块奶糖重约 4( ),一个桃子大约重 ()克。 3 妈妈的一个金耳环重 3 克,一对金耳环重多少克? 4.说出下面物品各重多少克。 ()克()克()克 5.判断对( )错( ) 10 / 23 ( 1) 500克白糖和 500克鸡蛋一样重。 () (2)数量多的物品比数量少的重。 () 答案: 2.克克不唯一(合理即可) 2=6 (克) 板书设计 认识克 计 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 “ 克 ” 作单位,用字母 “g” 表示。 教学反思 学生刚开始接触质量单位,并且 1 克质量比较小,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因此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操作,让他们在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议一议等活动中建立克的概念,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加深对克的理解。活动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比较高,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不足的是学生动手操作时间较短,少数学生亲自称量了物体的重量,没能做到每个学生都亲自称一称,来增加学生对克的感性认识,形成克的概念。 教学资料包。 (一)教学精彩片 段 体验、操作: 1 克有多重? ( 1) “1 克有多重 ” ?我们先来称一称。(用镊子夹起 1 克的砝码)这个砝码是 1 克重。把 1 克的砝码放在右盘里面,再把 1 个 2 分币放在左盘里面,让学生观察这时标尺的指针11 / 23 处在什么位上?(经过学生观察,使学生明确 1 个 2 分币大约重 1 克) ( 2)让学生拿出一个 2 分硬币放在手上掂一掂体验 1 克有多重。 ( 3)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 1 克的体验。 用手掂一掂:一枚二分硬币、 1 粒黄豆、一枚一元硬币、一根羽毛、一片树叶、一把尺子。比一比哪些物品比 1 克重?哪些物品比 1 克轻? ( 4) “ 说一说 ” 生活中 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 克,哪些物体比 1 克轻?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明确什么样的物品大约重 1 克,然后通过掂一掂、比一比加深对克的感性认识。利用说一说体会质量单位克与生活密切相关,实现知识的建构。 (二)教学资源包 “ 公斤、斤、两 ” 是我们国家常用的重量单位, “ 克 ” 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 两 =50克,1 斤 =500克, 1 公斤 =1000克。 (三)说课设计 ( 1)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克是西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内12 / 23 容,虽然学生有一些生活经验 ,但对于学生来说属于全新的知识,在以后的解决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质量单位,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2)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进场接触到物体的质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虽然学生多少接触或感受过物体的重量但对于克的概念基本属于空白,建立克的概念,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 3)教学目标 让学生亲身经历观察、操作,从而使他们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我根据本节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及小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 克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认识常见的秤,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操作能力和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 ( 4)重点、难点 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知 1 克物品的重量,建立 “ 克 ” 的概13 / 23 念。 难点:建立 “ 克 ” 的 概念。 ( 5)教法、学法 教法: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的特点,我主要采用情景创设法讨论交流法和小组合作法,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采用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学法: 1.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对质量单位的理解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开展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体验交流中不断完善对克理解,建立质量单位的概念。 2.开展丰富的多彩的数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去参与操作活动,循序渐进的建立质量单位的知识建构。 ( 6)说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超市购物,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同一物品大、小包装的质量不同,引出质量单位 “ 克 ” 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认识常用的称量工具。 2、动手尝试,自我感知 教师出示一小勺糖(重 1 克),估一估它的质量 教师一边示范称糖的质量一边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强调指14 / 23 针左右摆动得一样就平衡了)。 掂一掂、称一称建立克的概念。 1)教师出示 1 角硬币,让学生猜想 1 角硬币的质量。 学生用手掂一掂体验一下 1 角硬币的质量。汇报, 大约重 1克。 验证猜想:学生以组为单位称一称 1 角硬币的质量。建立克的概念 再用手掂一掂,说一说感受。使学生体会并感受到 1 克很轻。 2)教师拿出一些轻的物品(大约重 1 克)。(曲别针、粉笔头等)。再次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让学生加深对克的认识。 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 克。 讨论:你认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教师介绍教材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讨论什么情况下使用克作单位。 学生汇报,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小结得出结论:计量较轻的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 g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想一想、称一称、掂一掂、说一说等活动,来加深对克的理解,在头脑中建立克的概念,让学生感觉到质量单位与生活密切联系。 15 / 23 3、巩固拓展强化新知 1.完成教材 P2 页填一填:学生独立思考,并填空。教师提醒学生看清每个大格表示 100克,集体交流,订正。 2.小组里的每个同学都称一称质量大约 1 克的物品,建立克的概念;并称一称准备的其它物品的质量,小组合作完成,记录称量结果汇报并交流。 设计意图:组织学生通过动手称物品的质量,进一步理解克,建立克的概念,实践运用天平来称量物品,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新知。 4.归纳总结 各位同学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然后说给大家听。让学生再一次感 受学习的快乐成就感,从而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说板书 认识克 计量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 “ 克 ” 作单位,用字母 “g” 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简洁扼要的板书让学生知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用克作单位,并知道用字母 “g” 来表示质量单位克,是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对质量单位克的认识。 (四)资料链接 加减乘除号的由来 加减号 “ ” , “ ” , 1489 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16 / 23 著作中首先使用 了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 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乘号 “” ,英国数学家奥屈特于 1631年提出用 “” 表示相乘。另一乘号 “” 是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除号 “” ,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奥屈特用 “ : ” 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瑞士的数学家拉哈的著作中正式把 “” 作为除号。等号 “ ” ,最初是 1540 年由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瑞柯德开始使用。 1591 年法国数学家韦达在其著作中大量使用后,才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第二课时认识 千克 教学内容 教材 2 页,认识千克 教学提示 认识千克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质量单位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来学习质量单位千克的。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建立 1千克的质量概念是本课学习的重点。教学中主要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来增加学生对千克的感性认识。从而形成千克的质量概念,把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认识质量单位 “ 千克 ” ,感知 1 千克有多重,建立千克的观念。 17 / 23 2.过程与方法:掌握克与千克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享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质量单位 “ 千克 ” ,感知 1 千克有多重 难点:建立 “ 克 ” 与 “ 千克 ” 的联系。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台秤一个、 500克袋盐。 学具准备: 4 个梨、 8 个苹果, 1 个萝卜, 500g袋盐。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上节课我留下了一个作业,是让同学们回家称一称自己的体重。来汇报一下,看看谁最重,谁最轻。 生:回家我让爸爸给我称了一下,他说是 33千克。 生:妈妈说我的体重是 38千克。 生:我 43千克 生: 师:同学 们,不知你们注意没有,你们说自己体重的时候都用的 “ 千克 ” 作单位,那么千克和我们学的克有啥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 “ 千克 ” 这个质量单位。(板书:认识千克) 设计意图:由学生汇报体重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18 / 23 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台秤 师:课件出示教材台秤图片,讲解台秤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上面的盘子叫托盘,所要称量的物品放在上面。下面的圆盘叫刻度盘,盘上的刻度用来表示物品的质量。同学们观察一下刻度盘,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生:刻度盘上有 10个数。 生 :一根指针,字母 kg。 师: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称物品质量的时候我们一般用千克来作单位,在生活中千克也叫公斤;千克用字母 kg表示;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着几就是几千克,课件演示指针指到 3,指到 4,指到 8, 生:同学们说出相应的质量。 师:同学们在你们组的台秤上找找 2kg、 3kg、 4kg、 5kg 的刻度并指给同学看看。 2.建立千克的概念 ( 1)认识 1 千克 师:同学们拿起你们组的袋盐掂一掂估计一下质量,再看看包装上的质量是多少? 生: 500g 19 / 23 师:如果有两袋盐你们算一算重多少呢? 生: 500+500=1000(克) 师: 1000 克就是 1 千克。(板书: 1000 克 =1 千克)千克用字母 “kg” 表示,即 1000g=1kg。 生:这两袋盐真的是 1 千克吗? 师:我们来称称验证一下。现在同学们看看指针指着 0,下面我把两袋盐放到托盘上,大家看指针指着几。 生:指着 1. 师:指针指着 1,表示两袋盐重 1 千克。 ( 2)掂一掂 师:我们称出了两袋盐重 1kg,大家掂一掂,说说感受。 生:轮流掂一掂,感觉比 1 克要沉得多。 师:我这里有两个盒子,分别装有 2 千克的大米和 1 千克的黄豆。你们掂一掂猜猜两个盒子里哪个装 的大米,哪个装的黄豆? 生:轮流掂,一直认为重的是大米,轻的是黄豆,因为 1 千克的黄豆和刚称的两袋盐的差不多, 2 千克大米肯定比 1 千克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感受 1 千克有多重,建立 1 千克的概念,为以后运用提供了感性经验。 ( 3)称一称 拿出学生准备好的梨和苹果装进袋子里,分别掂一掂估计20 / 23 一下质量。小组内交流。 用秤称一下所带物品的质量,并记录。 展示称量结果。通过比较发现有的同学记录用克作单位,有的同学用千克作单位。同一组同学的记录: 4 个梨: 1 千克, 1000克; 8 个萝卜: 3 千克, 3000克 1 千克 =1000克 3 千克 =3000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观察得出,克与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克与千克的换算关系。 (三)巩固新知 1.同学们称量一下带来的其他物品。并掂一掂,说说感受。 2.完成 “ 填一填 ” 。 学生独立思考,填空。订正,指名读。 “ 填一填 ” 答案: 5kg3000g 设计意图:称一称、掂一掂的活动,使学生在感受 1 千克实际质量的同时,建立了 1 千克的概念。用掂一掂的方法找出1 千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海外子公司网络安全解决方案英文版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婚姻家庭矛盾调解与子女抚养权合同
- 2025年工厂职工节日慰问品供应及文化活动组织服务合同
- 2025年精准医疗设备定制生产与原材料配套供应合同
- 专利申请代理委托合同
- 公园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光伏电站水土保持方案
- 2025年压电晶体、频率元件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锅具水壶煲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入团考试题库2025(含答案)
- 2025届安徽省高三一轮复习模拟卷化学试题(解析版)
- 机关食堂2025年多元化饮食选择方案
- T-ZJBS 001-2024 城市公共标识系统设计规范
- 2025年租住合同模板电子版
-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合同
- QCC降低用药错误率护理品管圈
- 原料溯源管理制度内容
- 医院意识形态培训课件
- 饮品店培训合同范例
- 2.1 化学反应速率 第二课时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基础练习 【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一
- 2024年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计算机基础及MS Office应用试题与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