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1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2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3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4页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7 2016年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表格式教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备课:梁文潇 教 学 内 容 10、杨氏之子 11、晏子使楚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回顾、拓展三 教 学 要 求 1.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2.积累优美的语言,以不断丰富语言的表达,并学习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3.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4.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通过对课文2 / 17 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重 难 点 重难点:在阅读中要能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习得一些运用有特色语言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学习语言的重要意义,激发起学习的兴趣,逐步养成好习惯,从而受益终生。 课 时 划 分 10、杨氏之子( 2 课时) 11、晏子使楚( 2 课时) 12半截蜡烛( 1 课时) 13打电话( 1 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三( 4 课时)回顾、拓展三( 2 课时) 共计 12 课时 单元 复习 要点 及 时间复习要 点: 1.复习本单元所学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 3 / 17 4.积累好词佳句 复习时间:早读及随堂。 10、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写 6 个生字,会认 3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 家禽 ” 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学习重点 1、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2、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特别要 注意停顿的恰当。 学习难点 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有关的图片资料。课前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知识。 课时: 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4 / 17 读通课文,然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特别要注意停顿的恰当。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能够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方法 学生尝试读文,根据学 生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帮助学生在把短文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在读通课文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谈话导入。 1、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 ?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 ?你怎么回答 ?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我们先去认识谁呢 ? 2、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1、学生倾听 谈话,引起学习兴趣。 5 / 17 2、请同学先来讲一讲,同桌讨论,然后明确意思:一户姓杨的人的小孩。 二、读通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读通句子。 2、 .指名朗读课文。 ( 1)着重强调以下字的读音:惠、曰、禽、诣 (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读准停顿: 梁国 /杨氏之子 /九岁,甚 /聪慧。孔君平 /诣其父,父 /不在,乃 /呼儿出。为 /设果,果 /有杨梅。孔 /指以 /示儿曰:“ 此是 /君家 /果。 ” 儿 /应声答曰: “ 未闻 /孔雀 /是夫子家 /禽。 3、练习。 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 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交流感受。 1、参考注释,自学课文。 要求:将注释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再次批注在文中,据此理解句子的意思。 2、让学生就不理解的字词提出问题。(教师要注意指导有困6 / 17 难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困难所在) 3、 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学习时候,可以让学生通过同 学之间的讨论自己获取答案,如果学生能够作出回答,教师则应追问学生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可以适当点拨提示,让学生明白字词义。有些字词义可以与学生熟知的成语熟语等相联系,以加深理解,如, “ 此 ” 可以与 “ 原来如此 ” 联系; “ 闻 ” 可以与 “ 百闻不如一见 ” 联系。) 4、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串连起来,说一说全文的意思。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 1)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 ? 2)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 ? 3)他们谈了些什么 ?你从哪句中知道的 ?1.大声反复朗读课文,把课文 读通顺。随机检测学生读课文的情况。 2.边默读课文,边看注释,说说每一个句子的意思。 3.课堂交流,落实每一句话的意思。比较困难的句子,需要教师重点指导。如以下字词或者比较陌生或者古今差异较大,学生可能提出:( 1)梁国:郡的名称,在现在的河南商丘一带。 ( 2)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为人正直,有好的名声。 7 / 17 ( 3)为设果:小儿(杨氏之子)为他摆出水果。设,摆设,摆出。并且本句省略了主语,前面要加上 “ 小孩 ” 。 ( 5)以示儿:以便给小儿看。以,来,以便。 4.指名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然后整体感知故事的内 容。 课文的意思: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中的小孩九岁了。孔君平去看望小孩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来。小孩摆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对小孩说: “ 这是你们家种的水果吧。 ” 小孩应声回答: “ 我没听说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 5、学生回答问题,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四、质疑问难,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意思,还有哪些有疑难? 2.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说一说课文的意思。 2、试背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 指 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教学难点 深入学习课文,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8 / 17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 教学设计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 1、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抓住重点句进行体会。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句子: 孔指以示儿曰: “ 此是君家果。 ” 儿应声答曰: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读读这两个 句子,想象当时的情境,说说当时两人会是怎样的神情?说话时会用怎样的语气?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孔君平可能是神态很随便,甚至有些看不起小孩,认为他还是一个孩子,说话的语气可能有些傲慢、随意;杨氏之子很机智、神采飞扬,说话语气有挑战性。) 3、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试着有感情的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 二、深入理解,体会语言。 9 / 17 1.思考:你觉得杨氏之子的机智表现在哪里? 2.讨论: ( 1)杨氏之子这样的回答,你觉得好不好? ( 2)生活中还有没有这样说话的例子,说一说。 1、学生在学习小组内讨论问题。 2、老师提问,明确大家的看法:( 1) “ 应声答曰 ” 说明反映很快,不假思索。 ( 2) “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 一句没有正面说杨梅不是我们家的,而是巧妙的从 “ 夫子家 ” 说起,寓意孔雀不是你们的家禽,杨梅当然就不是我们家的。 3、进一步讨论杨氏之子回答得巧妙之处,体会语言。 4、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所见所感。 三、拓展延伸,综合学习 阅读 “ 综合性学习 ” ,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 活动要求。 1、学生明确要求,做准备。 2、进行实践。 ( 1)搜集积累在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比如:歇后语、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等。 ( 2)搜集和拟写提示语、广告语。 ( 3)收集相声、评书或影视剧的精彩对白,试着演一演。 四、拓展阅读。 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10 / 17 体会语言妙在哪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11、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会写 14 个生字,会认 8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 “ 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 ” 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2、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11 / 17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通过读、思、辩、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晏子以 “ 针尖对麦芒 ” 的方式,维护国格和个人尊严。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晏子的资料和其他关于他的故事。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3、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 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教学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体会他的沉着睿智、机智灵活,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设计 12 / 17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 一、揭示课题。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这篇课文就是写晏子的 故事。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课题中的 “ 使 ” 作什么解释?并且说出课题的意思。 1、学生倾听谈话,激起学习兴趣。 2、同桌讨论,理解课题。 ( “ 使 ” 是出使的意思,课题的意思是 “ 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出使楚国。 ” )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理解字词。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4、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适当检查、交流。 要求:动口、动手,用心朗读。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读准字音:淄、敝、13 / 17 枳、淮)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大夫、欺君之罪、侮辱、敝国 安居乐业、得意洋洋、囚犯) 敝国:我国。敝,谦词,用于称有关自己的事物。 5、学生讨论,明确是: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使楚王不敢不尊重他。 6、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三、联系全文,进行质疑。 1、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在小组内合作学习,梳理问题。1、小组合作学习,理出以下问题:( l)楚 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3)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结果怎样? ( 4)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四、学习第一段。 1、默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可启发学生联系课文有关句子与背景,作深入地探讨。)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14 / 17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 才。激发学生为维护国家尊严而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的爱国情感和懂得尊重他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2、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已有的阅读能力,通过读、思、辩、演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感情朗读进一步体悟晏子以 “ 针尖对麦芒 ” 的方式,维护国格 和个人尊严。 教学设计 一、深入探究课文,突破重难点。 1、再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15 / 17 2、围绕 “ 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 晏子是怎样对待的? ” 这个问题来学习。 3晏子三次反驳楚王的策略(方法)是什么? 4、思考以下问题,进一步理解课文: 1)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 只好 ” 这样做?为什他不敢不尊敬晏子了?说一说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给予我们每个人怎样的启迪?(引导学生学习晏子身上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 5、小结 :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6、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同学分小组讨论全文可以分成几部分并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即:由 “ 进城门 ” 、 “ 见楚王 ” 、 “ 赴酒席 ” 三个小故事组成。 2、学生默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先画出有关的句子,特别是描写晏子言行的句子,读或说出来。 3、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 第一次,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 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16 / 17 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 “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 狗国 ,才从狗洞进去。 ” 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