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doc_第1页
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doc_第2页
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doc_第3页
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doc_第4页
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 汪丽华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新闻故事化”成为广播与其他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竞争的重要手段。发现新闻故事,需要广播人践行“走转改”,拥有一双“火眼金睛”;讲好新闻故事,更需要广播人练好内功、扬长避短。 关键词广播新闻故事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声音,是宣传思想工作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的具体体现,是当代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责任。 讲好新闻故事,是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党的新闻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广播媒体为例,探讨广播新闻为什么要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和怎么讲故事。 一、广播好新闻离不开“故事” 作为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广播与其他媒体相比,具有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穿透能力强等特点。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广播的受众不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也可以不受时间地理位置的限制,随时随地、行动自如地收听。同时,在电视、报纸和互联网激烈争夺“眼球”的时候,广播可以让人们的“眼球”得到放松和保护,避免人们用眼过度导致视力下降。这些方面都是其他媒体无法取代广播的重要因素。 然而,广播又具有线性传播、转瞬即逝等特点,受众对其传播的内容常常一听而过、印象不深。如何在稍纵即逝的条件下,让听众对稍稍复杂或者枯燥的新闻信息留下印象,成了广播人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广播新闻报道越来越注重故事化,通过讲述“有细节、有诱惑力、能唤起人们的情感”的典型人物或者事例,让本来抽象、枯燥的新闻,因人情味增强了色彩和真实性,从而吸引住听众的耳朵,进而记住、认可并产生共鸣。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网络新媒体,广播新闻本身最具讲故事的优势,而广播好新闻也离不开“故事”。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专题小村大事,就是通过河南省郝堂村的一个个小故事,解析“中国乡村良性发展之路”这一“大事”,写出了一个时代的发展趋向。 是否善于讲故事,无疑是衡量广播好新闻的标准之一。然而,要讲好精彩的新闻故事,必须深入基层、贴近生活,接地气、学“方言”。近年来,全国新闻战线普遍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笔者理解,“走”是前提,“转”是过程,“改”才是关键和目的,就是要通过摒弃“长、空、假”的不良文风,弘扬“短、实、新”的优良文风,让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人情味、故事化。在改文风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怀念故友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中,习近平同志通过一个个故事,深情回忆了上世纪80年代在河北正定期间与当地作家贾大山的深厚情谊,用的是大白话、谈的是真感情,是我们新闻人学讲故事、讲好故事的一篇范文。 二、拥有一双发现精彩故事的“慧眼” 好的新闻故事素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靠我们坚持“三贴近”,践行“走转改”,不断去发现、寻找和筛选。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好的故事呢? 首先要有导向意识和故事意识。新闻故事中必定蕴含一定的价值观念,它以故事的价值关联或价值寓意的形式表现出来,导向意识就是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同时,记者不仅要有新闻敏感,也要有故事敏感。如果感觉麻木,就会对故事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白白错过。第二十四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三北”造林记,是一篇史诗般波澜壮阔、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新闻精品。作品讲述了牛玉琴、石光银、白春兰、王有德等众多造林英雄的故事,讲他们的成功也讲他们的失败,讲他们的快乐也讲他们的痛苦,讲他们的坚韧也讲他们的软弱,使得这个群体以鲜明的个性和突出的时代特征,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采写这篇作品的新华社记者,在一个半月的采访中,每天从清晨工作到午夜,接触了三北地区8个省份的造林人,行程约3万公里,茫茫大漠、偏僻丛林、贫困山区和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都留下了记者的足迹。可以想象,作者没有敏感的故事意识,不可能抓到这一大批动人心魄的人物故事。 其次要有受众意识和精品意识。有了好的新闻故事素材,记者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受众角度上思考问题,把故事打磨成受众爱听愿看的新闻精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广播系列报道赤子情怀,是一组朴实动人的报道,讴歌了共产党员高德荣为改变家乡面貌的执着坚守和不懈努力。作者在10天的采访中,每天与独龙族群众同吃同住,与高德荣一起在水流湍急的独龙江上过简易溜索,在人马驿道上艰难徒步,记下了几万字的采访笔记,录制了近百段采访录音。但作者没有简单地堆砌枯燥的事迹材料,而是以自己的所见所闻为主线,精选鲜活的故事和生动传神的音响,把听众带到新闻现场,既真实生动,又引人入胜。 再次要深入基层、贴近生活,多交朋友、广结人脉。在日常生活中,多交朋友,多与人交流,看似非正规的采访,却往往能在不经意间听到一些求之不得的故事。这些线索经过核实和补充采访,也常常能写出好的新闻故事。 三、广播新闻如何讲好“故事” 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好的新闻故事能赋予听众丰富想象的空间,引起更多共鸣。对于广播新闻来说,有了好的故事内容,如何精心构思、讲好故事最为关键,这直接影响着传播效果。 讲好新闻故事,要注意提炼故事主题,选择叙述主线。每一个故事,都有主题和主线。提炼好故事主题后,一般通过时间、人物、主题等作为故事叙述的主线。当然,也有一些故事,同时采用多条主线交叉叙述。 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广播专题大爱情怀信仰本色全国道德模范龚全珍的本色人生,全景立体式展现了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龚全珍这位90岁高龄的共产党员淡泊名利、忠诚奉献的思想源泉和内在逻辑。作品发挥广播特色,构建了以故事性叙述的“事迹线”和日记独白的“思想线”叠加协奏的独特架构,融人物形象、情愫、哲理于一体,彰显了龚全珍的独特个性和时代人物的共性;在故事叙述中,作者注重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和情节性,采访录音鲜活生动、细致感人,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了龚全珍执着的人生追求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故事最能打动人的是故事本身。讲好新闻故事,要注意把握讲述技巧,善用广播音响。口语化是广播新闻的特点,也是讲好故事的优势。要发挥广播优势,多用口语、少用书面语;多用音响和细节描写、少用概括性叙述,以增强现场感和感染力,把故事讲述得活灵活现。 第2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堪称注重故事叙述技巧的好作品。 这篇获奖作品的开头部分有这样一段: “xx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选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任伊始,沈浩怎么也没想到,闻名遐迩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竟然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自来水还没入户,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2300元。村里流行着一句话:一朝迈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不难看出,作者在这里巧用文学作品的对比手法,勾起人们把故事听下去的兴趣;而直接引用当地群众的流行语,让枯燥的数据有了形象性替代,对比更加直观生动。 作品中还有这样一段: “xx年农历除夕,沈浩走进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家,看望86岁的关廷珠遗孀邱世兰老人,老人十分热情,留沈浩在她家吃年夜饭。 【录音起】那天请他吃饭,他笑:这老奶奶这么大年龄了请我吃饭,我怎么好意思。我说好意思!人家出多大力,广场盖好了,你看大家也都盖上房子了!【录音止】 那一天,沈浩到深夜才回到合肥家中,而留在小岗的,却是无穷的温暖。”许多新闻故事发生时,记者并不在场。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如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