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墨同辉镌丹青——漫谈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doc_第1页
玉墨同辉镌丹青——漫谈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doc_第2页
玉墨同辉镌丹青——漫谈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doc_第3页
玉墨同辉镌丹青——漫谈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玉墨同辉镌丹青漫谈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 文/蒋昌松 【摘要】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的新工艺和新的作品是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风格。文章通过对国内几位具有代表性的玉雕作者及作品的分析,对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的出现以及此类作品在当代玉器艺术中的地位给予肯定。 【关键词】玉器;玉雕艺术;中国画 一、关于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 所谓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是指将中国画效果呈现在玉器作品上的雕刻方式。xx年11月15日,第十三届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在北京揭晓,安徽玉雕大师郭震的玉雕作品二十四孝图夺得金奖。这件作品由一系列白玉牌组成,上面雕刻的是以中国传统工笔画的视觉效果来呈现的二十四孝图案,它是用中国画形式雕刻的一件代表性作品。 俗话说,玉不琢不成器。作为典型的雕塑艺术,中国玉器一般是以立体形状呈现,而玉器上面的纹饰,其造型方法不外乎有浮雕、镂空雕和线刻,其视觉效果也是靠造型面的高低起伏的反差来表现的。曾几何时,将传统的中国画以雕刻的方法表现在玉器作品上,直接以绘画艺术的视觉表现形式来作为玉器的纹饰造型,在玉雕界渐渐流行起来。xx年,中国第五届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评比中,苏州大师肖晓东的微刻清罗聘钟馗骑驴图获得银奖,标志着这类作品首次得到业界认可。其实,回溯中国玉器发展历史,将绘画语言运用到雕塑艺术的玉器作品中,并不是当下才出现的事情。我们在古代玉器上看到的一些线刻纹饰,就具备强烈的绘画语言元素。当代玉雕作品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中国画雕刻的尝试和运用,已不仅仅只是起到玉器作品上的纹饰功能,还完全独立成为一个作品的中心内容,这是一个受人欢迎的创新,迎合了当代人多元化的审美趣味和欣赏需求,值得肯定。 二、关于中国画雕刻的玉石作品 全国涉足这类作品的作者,既有名声显赫的大师,也有普通的玉雕师傅。根据作品不同的风格和作者不同的地域,笔者把这类作品分为北派雕刻和南派雕刻两种类型。 我们先从北派风格的中国画雕刻说起。这类风格的雕刻主要分布在苏州、上海、安徽、河南等地,作品形式以白玉牌子为主,作品的风格主要是以阴线刻画来表现图形,颜色也一般是单一的黑色,属于中国画的白描画。北派雕刻的代表作者有上海的易少勇,江苏的肖晓东,安徽的郭文安、郭震、杨其鹏,湖北的石峰,河南的庞然,等等。这其中作者的身份各有不同,如易少勇、肖晓东、庞然本就是玉雕名家,郭震、杨其鹏、石峰原为微刻大师,因此他们的作品各有千秋。易少勇是中国玉雕大师,他的“天蜀牌”早已名扬天下,被称为“玉石书法雕刻第一人”。他的国画雕刻采用阴雕手法,有设色的和不设色的,其中不设色的作品影响更大。这种作品就是利用凹陷与平滑面的反差来体现画面效果,作品体现出清秀和灵动的韵味。肖晓东的作品多设色,后期的作品力求突破单一的黑色,xx年的获奖作品赤壁游用色淡雅,效果非常出彩。他的线条雕刻刀法俊朗,其中抑扬顿挫虚实变化颇具中国画的笔墨韵味。郭文安、杨其鹏系微雕大家杨大可的高足,其中杨其鹏大师更是杨大可的后人,他们的微刻技艺已经炉火纯青,将微刻技艺应用到玉石上面应该是他们从艺过程中的创作实践阶段。郭文安、杨其鹏以及郭震三人的作品风格基本一致,用刀以线刻为主,用色基本上是单一的黑色,刀法锐利精准,图案造型精细。郭文安在xx年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获银奖的八十七神仙图,将一幅宏图长卷浓缩在一块高不过两厘米的玉片上,图案线条细如发丝,八十七位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然而从中国画雕刻的玉石作品这个角度来看他们的作品,也许是他们太注重微刻经验,忽略了玉石雕刻的琢磨特征,刀法上过于锋利,导致金石味过重而笔墨味不足。 与北派雕刻相比,南派雕刻显得有些势单力薄。笔者和广东的两三位朋友是南派雕刻的代表。南派雕刻的作品以大件玉器为主,在技法上综合了玉雕中的线刻以及微刻、影刻、刻瓷等各种雕刻方法,刀法上更注重琢磨,从表现效果上来看,基本上遵循了中国画的笔墨规律,以各种形状的线刻为骨,其中抑扬顿挫、虚实枯湿随意发挥,另外施以块面琢磨来作为渲染。笔者曾经获得xx年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最佳创意奖的四季花卉图插屏,就是典型的中国工笔画雕刻,墨色俱全,线条、渲染都有。有的不做线刻,只是大块面琢磨,以其中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墨色变化,类似中国画的没骨技法。在设色上南派雕刻也是以墨为主,辅以其他的颜色,所以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甚至是泼墨写意,都能表现出很好的效果(图1)。在雕刻载体上,笔者发明了一种新型玉册。画与册,原本就是一种完美的结合体,运用在中国画雕刻类的玉器上,更是一种绝配。另外还有传统的屏风摆件,也是不错的中国画雕刻载体的选择,以及各种素面的瓶身,也适合中国画的雕刻。总之,南派雕刻虽然还不及北派雕刻影响大,但前景也许更为可观。 三、结语 当代玉雕作品中的中国画雕刻现象,是玉雕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也许有人会觉得这类作品只是旁枝末节,无足轻重,因而并不看好这类作品,但是艺术作品的表达形式原本就是多样化的,更何况这类作品无论是形式还是技艺,都有一定的历史传承。笔者相信,在当代玉器发展史上,中国画雕刻类作品一定会留下一页分量不轻的篇章。 注释: *蒋昌松,桂林市工艺美术协会会员,工艺美术师。参考文献: 1奥岩.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xxM.北京:地质出版社,xx. 2奥岩.中国玉雕石雕作品“天工奖”典藏xxM.北京: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