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图片两组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全国通用版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图片两组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全国通用版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图片两组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全国通用版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图片两组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全国通用版高中语文专题:二和平的祈祷文本图片两组课件苏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本8 图片两组,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1.运用恰当的方法,读懂图片中的深刻寓意。 2.分析细节在图片中的表达作用。 3.认识战争的残酷与带给人类的苦难,珍惜和平与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习目标】,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预读先学,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瞬间( ) 震撼( ) 悬赏( ) 纳粹( ) 摄影( ) 废墟( ), 语言知识强化,shn,hn,xun,cu,sh,x,(2)多音字,强,倔强( ) 强令( ) 强求( ),jin,qin,溃( ) 篑( ) 匮( ),滇( ) 瞋( ) 颠(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溃败,功亏一篑,匮乏,滇池,瞋目而视,颠簸,qin,粹( ) 萃( ) 淬( ),(3),纳粹,荟萃,淬火,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震撼人心:_ (2)死里逃生:_,某件事对人内心震动很大。,从死亡的境遇中逃出来并且保全了生命。,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今年1月4日,武汉某商场黄金柜台发生一起震撼人心的持枪抢劫案。 ( ) (2)这个小姑娘死里逃生,解放军战士刚把她从房顶上救出来,房子就被洪水冲垮了。( ),对点小测,答案 “震撼人心”是使人受到很大的震动或教育,属褒义词,应改为“骇人听闻”,2.辨词填空 臭名昭著声名狼藉 臭名昭著:坏名声谁都知道。声名狼藉:形容名声极坏。相比较而言,“臭名昭著”的程度更深。 小王给人的印象一直不错,前不久却因偷盗入狱而_。 若不是有旅顺56中学党委书记李华家做向导,很难发现这里就是日本殖民当局统治时期_的大烟加工厂。,声名狼藉,臭名昭著,三、名言警句 课外名句保家卫国的诗句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2)安得倚天剑,跨海斩长鲸。李白临江王节士歌 (3)辞家战士无旋踵,报国将军有断头。李重华书周遇吉传 (4)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简介 王小亭(19001981),北京人。中国新闻摄影师、电影摄影师。早年曾任英美公司电影部摄影师。1925年任万国新闻通讯社摄影记者。1928年五卅惨案期间,他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日寇暴行照片。次年中原大战,赴河南前线,拍摄西北战事真相。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他化装成菲律宾籍司机,驾驶汽车,越过日军岗哨,直达吴淞前线,拍摄到不少战地照片,刊诸报端,引起轰动。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后,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首先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在国际上受到高度评价。后应聘去美国工作。1981年在台北逝世。,二、背景展示 (1)第一组图一: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爆发。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整个车站沦为一片废墟。当时任职于美国赫斯特新闻社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在现场目睹了一个满身是血的幼儿坐在月台上号啕大哭。他用最后一点电影胶片拍下了这一瞬间。,(2)第一组图二:“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华中、华北和华南地区,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政府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修筑滇缅公路。,(3)第一组图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曾经出现过一支震惊世界的陆军少年师。1943年7月,希姆莱向希特勒汇报说:“少年师比成年的军人更狂热和忠诚,是出色的作战师。” (4)第一组图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分子为镇压异己和推行种族主义,在国内和被占领国建立了众多的集中营。集中营也称“死亡营”,通常建有用于大规模屠杀和进行人体试验的毒气室、尸体解剖室和焚尸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集中营夺走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成为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德国贝尔森集中营建立于1943年,1945年4月15日被英国军队解放。德国纳粹在此集中营共杀害了约7万名被关押者。,(5)第二组图一、图二、图三相关背景见课文。 (6)第二组图四:1939年9月德国法西斯占领波兰不久,盖世太保总头目海德里希发出了“灭绝犹太人”的指令,相继在东欧各地及德国本土建立了众多的犹太人隔离区和集中营。1940年11月,华沙犹太人聚居区的周围也被围起了高墙,加上了铁丝网。1/4以上的华沙人被圈进了这片只占城市面积45%的土地上。随后,纳粹军队在这里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43年4月19日,忍无可忍的犹太人在隔离区内起义,围困在这里的近40万犹太人几乎全部遇难。这里的死难者纪念碑就是为纪念那次在起义中牺牲的人们而竖立的。1970年12月7日,正在波兰访问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向那里的英雄纪念碑敬献花圈后,突然自发下跪。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华沙之跪”。,品读研析,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史无前例的人类浩劫造成了40 0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使2 2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满目疮痍,使5 500万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使数不清的人类文化遗产顷刻毁于一旦!在这场规模空前的战争中,无辜的弱势群体又会面临怎样的屠杀和不幸?今天,让我们带着沉重的心情来研读两组历史图片,来深味这浓黑的非人间的悲凉,来共同祈祷永久的和平!,课堂导语, 通读整体感知,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答案,(1)课文选取了两组图片,每张图片都在向人们讲述一个故事,请根据图片内容和图片下的简介,给每幅图片拟一个标题,请在图中处填写相应的标题。,答案 被强令穿上军装的少年 欢庆胜利的中国人民 被释放的士兵,答案,(2)两组图片都与战争有关,从战争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两组图片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请在图中处填写相应的内容。,答案 战争中 战争后,赞扬了在极其原始、落后、 艰难的物质条件下,中国 人民英勇抗日、决不屈服 的民族精神,1.请认真观察课文中的八幅图片,看看每幅图片的背景、主体及要着重表现的细节各是什么,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所要表现的内涵,完成下面的表格。,答案, 深读重点探究,连绵的大 山,茂密的 树木,陡 峭的山坡,紧张施工 的劳工,挥舞的镐, 运土石的 手推车,答案,农舍、树林,一群穿着 军装的少年,稚气未脱的 表情,尤其 是笑容,纳粹法西斯丧失人性,竟强令孩子去当炮灰,体现了军国主义教育的残酷,行走的孩子,孩子从容的 步履,并 没有惊慌、 害怕的表情,纳粹暴行给孩子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伤害,德国贝尔森集中营,中午,静静的树林,路边及树林中遍布的尸体,答案,夜晚,欢呼 的人群,一位青年 张开双臂, 在唱或喊,张开的双臂, 欢畅的笑容,中国人民经过十四年的奋斗,终于打败了日寇,高兴地庆祝这一伟大的胜利,丛立的墓碑,佝偻的 妇人,寻找的背影,战争的惨烈,战争带给后人无尽的痛苦和思念,答案,家乡,废墟,归家的德国 士兵,士兵掩面而泣,即使是侵略国,战争幸存者的命运也是悲惨的,持枪的士兵,拍照的记者,参加纪念的人群,下跪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地面潮湿,下跪人跪姿庄重,神情肃穆,侵略国最真诚的道歉、反省,2.本课八幅照片被分成了两组。你认为这样分组的依据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何深意?,答案 (1)前四幅照片拍摄于战争期间,后四幅照片拍摄于战争结束后,在时间上存在先后顺序。 (2)这样安排,把战争残酷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让我们去反思战争对人性的泯灭以及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3)两组图片按照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展示给我们,既突出了战争的罪恶,又给我们带来希望,因为热爱和平的人们在反思,即使是侵略者也是战争的受害者,可以说战争没有赢家。,答案,3.对比是这几幅图片的重要构图手法,举例分析图片蕴含着怎样的对比。,答案,答案 (1)生与死的对比。第一组图一,孩子啼哭的背后是孩子父母以及乡亲的死去,孩子成了孤儿,死的凄凉和生的无助形成了对比;第一组图四,孩子鲜活的生命和路边的尸体形成了对比,看后让人唏嘘不已;第二组图二,一个人在一片密集的墓碑中低头寻找要寻觅的死者,触目惊心,让人动容。 (2)常态和非常态的对比。第一组图一,孩子身旁战争留下的废墟和应该有的和平形成对比;第一组图二,劳工应该在家劳作和因战争而在这里修路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第一组图三,少年们应该是无忧无虑、远离战争的,但是他们却参与战争,甚至成了战俘,这又形成对比;第二组图三,从战俘营回来的德国士兵面对的是一片废墟,想象中的美好和残酷的现实形成了对比。 (3)历史和现实的对比。第二组图一,图片上振臂高呼的人们和曾经长达十四年的被侵略的压抑历史形成了对比;第二组图四,当年德国法西斯的屠戮和现在的忏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求。,“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后,突然下跪道歉。”有人认为这只是政治上的一种作秀,有人认为这是勃兰特总理内心的一种真诚的道歉。对于此事,你有何看法?,答案, 延读思维拓展,答案 (观点一)我认为这只是政治上的一种作秀而已。道歉的方式有很多种,像这种在有记者的情况下,用下跪的方式道歉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嫌,只是为了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而已。 (观点二)这是勃兰特总理内心的一种真诚的道歉。“突然”,说明勃兰特总理没有事先通知,只是临时的一个举动。站在近40万被德国军队屠杀的犹太人纪念碑前,想起德军对整个犹太民族犯下的罪行,身为一国的总理,采用这种形式道歉,是发自内心的。这也体现了人们对和平的殷切希望。,多读厚积,抓住细节,读懂图片 抓住精彩细节,捕捉永恒的瞬间,读懂图片,体会图片震撼人心的力量。如本文第一组图一,断壁残垣、满地鲜血的细节,孩子孤独无助地哭泣的细节,都从小处反映了大的主题,让人们对战争的残酷刻骨铭心。再如第一组图四,一个小男孩,面对满地的尸体,闻着腐烂的恶臭,本该是怎样地惧怕、惶恐,可他神态自若地走着,没有逃离。这种反差,充分说明在这样一个地方,屠杀已成常态,孩子已经麻木。抓住细节,更能体会图片所反映的主题。, 读技法 勤练笔,【技巧点拨】 1.抓住图片中的细节,观察图片中的事物,并分析相互之间的关系。 2.通过联想和想象,结合图片具体的时代背景,读出图片背后的丰富内涵。 3.关注细节,揣摩创作者的创作意图。 4.思考图片的社会意义。 5.表达时要运用一定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有文采,并富有情感。,【迁移运用】 下图是俄罗斯女摄影师艾琳娜舒米洛娃拍摄的儿子与小兔子在一起的画面。请仔细观察图片,对画面进行准确、生动的描写。要求:使用比喻或比拟的修辞方法,不超过80字。,答案,答案 (示例)微风抚摸着孩子的面庞,阳光洒下一片和谐,不远处,草地、树木闪着翠绿。孩子甜甜的笑靥像一朵安静绽放的花朵,他快乐地托起温顺的小兔子,轻闭双眼,用鼻尖触碰它那毛茸茸的嘴巴。,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1970年12月7日,波兰华沙,来访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向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献花后,突然下跪道歉。, 读素材 善积累,【运用示例】 当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来到波兰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前突然双腿下跪,并发出祈祷“上帝饶恕我们吧,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的时候,当德国总理施罗德亲自去波兰,为刻有下跪谢罪情景的勃兰特纪念碑揭幕的时候,当德国在首都柏林著名的勃兰登堡门附近建立由2 700根方柱组成的纳粹大屠杀受害者纪念碑的时候,我们不禁为德国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辜被纳粹党杀害的犹太人表示沉痛哀悼,并虔诚地为纳粹时代的德国认罪、赎罪的举动叫好。但是我们反观日本的行为:篡改教科书,否认南京大屠杀,参拜靖国神社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而是要牢记历史,牢记耻辱,振兴中华。,二、课外素材 希特勒:战争恶魔 希特勒是一个狂热的德国民族主义者,他一经掌权,便建立起一种独裁统治。这一过程几乎是闪电般地完成的,纳粹党人根本不实行审判,许多政敌备受毒打,甚至直接遭到暗杀。随后,在希特勒的统治下,德国走上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征服之路。他一方面狡诈地为自己的行径辩护,另一方面又以侵略战争来恐吓、威胁其他西方国家,短短数年便疯狂地占领了多个国家。,与此同时,希特勒还是一个狂热的种族主义者。他在掌权期间,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杀掉世界上每一个犹太人一度是他公开明确的目标。为此,他建造了庞大的集中营,营内设有巨大的毒气室,几年间便有将近六百万犹太人惨遭杀害。俄国人、吉普赛人等被希特勒认为是低劣种族的人民也惨遭屠杀。在战斗最激烈的时期,希特勒死亡营几乎成为一个精心组织的商业机制:要保持纪录,要有定额,要全面搜索尸体,以求得到诸如金质假牙和结婚戒指等贵重物品,就连受害者的尸体也被利用起来制作肥皂。,【选材感言】 希特勒热爱自己的国家,也推崇自己的日耳曼民族,但是他因此而歧视甚至屠杀其他种族的人民,则是一件疯狂而残忍的事。独爱是可以的,但不能自私,只有博爱才能达到真正的和平。希特勒的德意志帝国一度非常强大,然而,他所发起的战争始终是不义之战,注定了最终的失败。,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 波兰布热金卡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 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在布热金卡,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布热金卡应当是个永远没有阳光、百花永远凋谢的地方,因为这里曾经是人间地狱。, 读美文 会赏析,每天都有人从世界各地来到布热金卡这里也许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 布热金卡在波兰南方城市奥斯维辛城外几英里的地方世人对奥斯维辛这个地名更熟悉。奥斯维辛大约有12 000名居民,距华沙120英里,地处被称为摩拉维安门的山口的东头,周围是一片沼泽地。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一道组成了被纳粹称为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杀人工厂的一部分。,十四年前,最后一批囚徒被剥光衣服,在军犬和武装士兵的押送下走进毒气室。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一些幸存者撰写的回忆录中谈到的情况,是任何心智健全的人所无法想象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司令官罗道夫弗兰斯费尔南德霍斯在被处决前也写了回忆录,详细介绍了这里进行的集体屠杀和用人体做的各种试验。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 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现在,布热金卡和奥斯维辛都是很安静的地方,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参观者默默地迈着步子,先是很快地望上一眼;接着,当他们在想象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导游也无须多说,他们只消用手指一指就够了。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来说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对有的人来说,这个地方是经过复原的奥斯维辛毒气室。人们对他们说,这是“小的”,还有一个更大的。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还有一些参观者注视着毒气室和焚尸炉,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然而,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原来,在女牢房,他看到了一些盒子。这些三层的长条盒子,6英尺宽,3英尺高,在这样大一块地方,每夜要塞进去五到十人睡觉。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参观者来到一座灰砖建造的建筑物前,这是在妇女身上搞不育试验的地方。解说员试着推了一下门门是锁着的。参观者庆幸他没有打开门进去,否则他会羞红了脸的。 现在参观者来到一条长廊里。从长廊两边的墙上,成排的人在注视着参观者。这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是囚徒们的照片。他们都死了这些面对着照相机镜头的男人和妇女,都知道死亡在等待着他们。 他们表情木然。但是,在一排照片的中间,有一张特别引人注目,发人深思。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另一位参观者进来了,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参观者们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里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在集中营大门附近,孩子们在追逐游戏。,【读后启悟】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获过美国普利策新闻奖的优秀新闻作品,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它的修辞对象“新闻”不仅指向新闻稿本身,还指向作者所报道的整个奥斯维辛。它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零度写作”的窠臼,大胆地在反映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在参观现场的主观印象,抒发了对法西斯暴行的深恶痛绝和对自由、解放、新生的无比珍惜之情。,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注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入迷茫;只注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导致危险。” 赏析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读国学 厚素养,2.原文子曰:“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