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ppt_第1页
高中语文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ppt_第2页
高中语文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ppt_第3页
高中语文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ppt_第4页
高中语文当仁不让于师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第二课 当仁,不让于师,学 习 目 标,1掌握识记本课中重点的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翻译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并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学习第10则选文,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抱负和思想志趣。 3领悟孔子跟弟子平等相处的精神,领会孔子对弟子的关爱之情。,课 前 预 习,1论语评说 论语记载孔子(前551前479)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论语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论语每篇标题取自首章首句中的两个字,各篇之间没有时间的先后顺序,每篇内各章之间也没有共同的主题。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不过,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论语文体的基本特征,它或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或是记录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书中也有些较长的段落,如先进篇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详细记载孔门师生间的一场谈话,叙述清楚,有一定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不同个性,作为叙事记言文字,比较成功,但与说理文显然还有一定距离。而季氏篇中“季氏将伐颛臾”里孔子的几段话,针对性强,层次清晰,具有说理文的某些特点。论语这种在对话中说理的形式,直接影响了先秦说理文的体制。但语录体并不是论语文学价值的主要方面,论语的文学色彩在于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的表现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2丰富视野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篇),(译文:子路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父兄)就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公西华(问孔子)说:“仲由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有问听到了就马上行动吗,您却说听到了就马上行动。这使我迷惑,所以大胆的问问(为何回答不同)。”孔子说:“冉有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仲由一个人能顶两个人,所以要抑制约束他慎重地退后一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对任何事业,)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实行它为快乐的人。”)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 (译文:孔子说:“对有中等水平以上才智的人,可以讲高深的知识学问;对中等水平以下才智的人,不可以讲那些高深的知识学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默默的记住(所见所闻所学的知识),学习永不满足,耐心的教导别人而不倦怠,(这三方面)我做到了哪些呢?”),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篇) (译文:孔子说:“(教学生)不到他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告诉他(方形的)一个角,他不能推知另外三个角,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篇) (译文: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历史文献,行为典范,忠诚老实,讲究信用。),1读准字音 逾( ) 绥( ) 喟( ) 莞( ) 箪( ) 馑( ) 哂( ) 俟( ) 雩( ) 牖( ) 恸(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y,su,ku,wn,dn,jn,shn,s,y,yu,tn,3词类活用 (1)端章甫:端,古人用整幅布做的礼服,又叫玄端。章甫,古代一种礼帽的名称。端和章甫这里都用作动词,即穿着礼服,戴着礼帽。 (2)风: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2)后:名词用作动词,走在后面。 (4)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相。“大”的用法与之同。,进 入 课 堂,1找出第一节中的两个比喻,说明这两个比喻的作用。 _ _ 答:“他人之贤者,丘陵也”,“仲尼,日月也”。 子贡把他人比作丘陵,把孔子比作日月,通过日月和丘陵的对比,说明了孔丘的才德是他人无法超越的。,(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2当子贡反驳子禽的话时说道:“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请辨析子贡这句话所说的对象是指谁。 _ _ 答:子贡的这句话说的是陈子禽。因为子禽的劝说是说孔子不如子贡贤明,子贡的话是对子禽一种不客气的反驳,甚至可以说有点恼怒的成分。他认为子禽这样说是不明智的,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因而紧接着就有一句:“言不可不慎也!”可以说是对子禽的警告之语。接下来的话语,子贡用极其夸张的言辞对孔子的高尚德操和巨大影响进行了渲染和介绍,这样,子禽的话就不攻自破,难以立足了。,3如何理解“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_ _ 答:这是颜渊赞叹老师孔子及其学说的话。意思是越是抬头看,就越觉得高远;越是用劲钻研,就越觉得深邃。后常用以表达对伟人或某种学说的赞叹、仰慕之情。 做学问者往往有这样的体会:以学问来充实,但此心总有不满足的时候,想要停止都做不到,于是不停地进取。,4当孔子谈到师生如何相处时,他说:“当仁,不让于师。”这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人格魅力? _ _ 答:孔子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强调师道尊严,在一般情况下,学生不可违背老师。但是,孔子提出,遇到行“仁”的事情的时候,对老师也不必谦让,是把实现仁德摆在了第一位,把“仁”作为衡量一切是非善恶的最高准则。,1孔子为什么说“吾与点也”? 我们在公冶长篇里已见到过子路、颜渊和孔子在一起谈论志向。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让老有所乐,壮有所为,幼有所养,老、壮、少三代都有着落,社会安定,天下太平,人人过着美好的生活。一言以蔽之,也就是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而曾皙所描绘的那一幅优哉游哉、老少同乐的太平图景,不正是这样一种境界的生动形象的写照吗?,(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所以,表面上看来,曾晳并没有谈论什么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而只是谈谈风月,说说游玩。但实际上,他所描绘的,是远较子路等人的志向更为高远的境界。如果说子路等人的胸怀至多还在小康国家,那么,曾晳所瞻望的,则已经是大同的世界了。这就叫举重若轻,四两拨千斤。难怪孔子要脱口而出,由衷地发出赞叹来了。,2文章中对孔子与弟子的讨论、闲谈在全篇中俯拾皆是,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用较大的篇幅介绍了孔子与弟子之间的讨论和闲谈,主要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个成功教育家的重要的教育思想。以师生平等的心态来从事教育工作,并且以一种真诚、深厚的情感来对待学生,才能在学生中形成一个高大的形象。这样以一种日常生活的交往、言谈的写法来体现文章的主旨,使文章显得更加丰富多姿,真实可信。,3第10则是怎样运用语言来充分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的? 第10则中的人物个个形象鲜明,性格突出。子路的轻率急躁,冉求的谦虚,公西华的委婉曲致,尤其是曾点的高雅宁静,都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至于孔子,春风化雨,循循善诱,更是体现得出神入化、异常生动。,从他们发言的内容来看,也是各有特色,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子路开口就是治理“千乘之国”,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在当时算是大型的诸侯国了。而且,这个国家,照子路的设想,当时正处在危难之中。所以,他是希望受命于危难之际,通过自己三年的努力而达到大治。一副力挽狂澜的架势,不仅有他一贯豪侠的英雄气概,而且还有大政治家的气魄。冉有则是一个谦谦君子,自认只能治理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而且还只能三年才使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达到小康,至于礼乐方面的精神文明建设,自己则无能为力。,如果说冉有是谦谦君子,那公西华就更是委婉曲致了,他压根儿就不提治理国家的事,甚至说自己根本就不能做什么事业,而只是可以学习学习,在宗庙或外交场合做一个小小的司仪罢了。其实,这个司仪并不小,相当于今天秘书长或总务官之类的角色。所以孔子最后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认为他实际上还是在说治理国家。实际情况也的确如此。子路的豪侠气魄也罢,冉有的谦逊也罢,公西华的委婉曲致也罢,都是说的治理国家的志向,只有曾晳来了一通完全不同的说法,一句话也没有谈到国家大事,而只是描绘了一种优哉游哉的春游境界,一幅老少同乐的“清明上河图”。 妙就妙在孔子的态度,他不仅没有赞许豪气干云的子路,反而会心地笑了一笑,略带有讥讽的味道。对谦逊的冉求和委婉的公西华也不置可否,却偏偏对那个不说国家大事而说春游的曾晳由衷赞叹。,4选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本节所选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非常奇妙。子贡、颜回赞美孔子的话,简直是称颂人品学问的典范之语,千百年来很难再见到更精彩的说法了。孔子因为冉耕患病,反复说“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而对颜回去世,反复说“天丧予”;因为子路生气,而反复说“天厌之”。这些话或表达感慨,或抒发哀痛,或显示诚心,用字不多,而淋漓尽致。至于孔子称赞颜回的那一段话,共二十八字,而“回也”二字重复了三次,“贤哉”二字重复两次,且又多出了“人不堪其忧”五字,此章正因为多出了以上这些字,便富有了文学性,充分表达出孔子称赞颜回的情感。“人不堪其忧”五字,正是称赞颜回的反衬,是加倍渲染。此章正因为能多用复字复句,又从反面衬托,所以表现赞叹的情味十分充足。,本课所录选文分别从弟子对孔子的态度和评价、孔子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及孔子对弟子的态度和评价三个方面来刻画孔子的形象,既展现了孔子与其弟子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师生关系,又表现了孔子对仁德的高度重视和执著追求。,C,【解析】 A“见”应读“xin”,当“显示”讲;B“说”通“悦”,读“yu”;D“乘”作名词,应读“shn”。,【解析】 A用在句末表感叹语气/用在句末表陈述语气;B动词,治理/动词,担任;C均为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D表承接的连词/表修辞的连词。,C,3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 ) A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异乎三子者之撰。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解析】 A、B、C均属介宾短语状语后置,而D属疑问句中介宾短语的宾语( 由疑问代词充当 )前置。,D,【解析】 两个“也”字都表肯定语气。,B,5下列有关古代天文历法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B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C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一个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常常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D“壬子”是干支纪日法。古人用干支依次、循环地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辰。干支是天干(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的合称。 【解析】 秦汉时一个皇帝可能有好几个年号。,C,6写出上面三段文字中所用的熟语。( 最少4个 ) (1)_ (2)_ (2)_ (4)_ 【答案】 (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2)循循善诱 (2)诲人不倦 (4)割鸡焉用牛刀 (5)诲人不倦 (6)欲罢不能,D,8翻译下列句子。 (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答案】 (1)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典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