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_第1页
2016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_第2页
2016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_第3页
2016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_第4页
2016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有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4 2016 年高二历史 12 月月考试题(有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二月考试题(历史)( 2016 12 8) 第 卷选择题(共 48 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 32 小题,每小题分,共 48 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道家思想中其实一直有 “ 背反 ” 式憧憬 其欲将社会各种制度全部推倒的冲动,只表明它对现实社会深怀绝望而 并不意味着真的就希望人类社会横遭毁灭。这反映了道家 A对国家统一安定的强烈渴望 B对 “ 无为而治 ” 政治的向 往 c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悲观态度 D对 “ 小国寡民 ” 社会的追求 2元史以前的列女传,可以说是优秀女性的集成。元朝以后就不同了,一是数量大增,元史收入了一百八十七个, 明史则收入了三百零八个。二是这些女性基本上都是所谓 “ 贞、孝、节、烈 ” 的典型。这主要反映了 A理学影响了国家法律 B妇女地位的大幅提高 c理学思想的广泛影响 D文化主流思想的变化 3顾炎武主张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 ;卢梭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 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 每一个成员作为2 / 24 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二者的共同点是 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4明清时期,取材于法律文献中的案例与史书中的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清代的三 侠五义。这折射出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民众对理想社会的诉求 c.市民阶层的扩大 D.官民价值观念的趋同化 5 “ 在中国文化史上 ,小说、戏曲等内部隐藏着反叛理性的思想意识与文化诉求 ,因而往往游离于主体意识形态之外。 ” 这是因为小说和戏曲 A.以反对宋明理学为宗旨 B.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 c.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要求 D.体现了民主意识的觉醒 6布莱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中说: “ 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 。 “ 李约瑟也认 为在明代,中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 “ 西学 ” 的到来而复兴。这说明明朝 A.传统科技仍然处于世界的前列 B.与西方相比科技水平已经落后 c.实验科技与西方科技难分伯仲 D.西学东渐使中西科技密3 / 24 切交流 7郭沫若曾评价说: “ 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是废除了大量区域性的异体字,使文字更进一步整齐简易 化了,这是 在文化上的一大功绩。 ” 郭沫若所以高度评价秦始皇的书同文字措施,主要是因为书同文字 A使隶书更加规范使用 B促进中华文化交融和进步 c使文字简洁明了实用 D为汉字的艺术化奠定基础 8洋务时期外交家郭嵩焘感到夏、商、周三代圣人之治也有一些欠缺: “ 圣人治民以德 ” ,但 “ 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 ” , 而 “ 西洋治民之法 ”“ 推其法以绳之诸国 ” ,法不以君异而变,法是相对永恒的,可以 “ 推衍无穷 ” 。这表明他 A向往美国式的议会制民主政治 B主张彻底摒弃传统的“ 德治 ” 思想 c主张以德治国辅之以法 D 对洋务派 “ 中体西用 ” 思想有所突破 9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道: “ 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 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 ” 这说明 A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4 / 24 c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10 1902 年梁启超回信给康有为: “ 至民主、扑满、保教等义真有难言者,弟子今日若面从先生之诫,他日亦必不能实 行也,故不如披心沥胆一论之。今日民族主义最发达之 时代,非有此精神,绝不能立国 唤起民族精神者,势不 得不攻满洲。 ” 这反映了 A.清末新政加剧清政府统治危机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梁启超与革命派主张基本一致 D.梁启超有革命排满倾向 11 1901 年后中国出现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宣传西方政治哲学、文化学说的名著,如卢梭的民约论(社会契 约论)、赫胥黎的天演论,与史可法、郑成功、文天祥、岳飞的书刊同时风行。 1902 年 4 月 26 日,为纪念 南明永历帝覆亡 242 周年,著名知识分子章太炎等发起大型纪念会。这表明 A知识分子以 “ 反清复 明 ” 为革命旗帜 B革命者宣传民族英雄以反抗西方侵略 c革命者把政治革命与种族革命相结合 D革命者把西方学说与中国传统相结合 12 1911 年 11 月 20 日 ,天津大公报进行了一次征文评比 ,主题是 “ 君主民主立宪问题之解决 ” 。民众参与程度超5 / 24 过了 大公报预想 ,因此增加了获奖名额 ,获奖结果统计如下: 类别主张君主立宪主张民主立宪未表明态度 篇数 1123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时期国人思想呈现多样化倾向 B.清末预备立宪得到了大多数国人的认可 c.清政府想控制舆论以抑制辛亥革命爆发 D.获奖 状况表明了宪政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13魏源认为海运 “ 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 ; 1872 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提出 “ 使我内江外海之 利,不致为洋人占尽 ” 。实质上反映了晚清时期 A人们已认识到发展近代海军的重要性 B海运逐渐取代河运成为重要运输通道 c国人海洋领土观念和海权意识的增强 D中国传统交通运输业开始向近代转变 14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写道: “ 他们不再热衷于讨论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孰是孰非,而是转到探索民主社会在欧美为何可能,而在中国又为什么屡屡失败。先是戊戌, 紧接着是辛亥,这种悲剧的一再重演,根本原因究竟在哪里呢? ” 这主要表明当时 “ 他们 ” A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认知和反思 B对欧美文明成果的6 / 24 肯定和赞扬 c对中国社会进行深刻思考和探索 D对三民主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5陈独秀在新青年中说: “ 义和拳所请的神,多半是戏中大把子大脸的好汉,若关羽、张飞、赵云、孙悟空、 黄三太、黄天霸等是也。津、京、奉戏剧特盛,所以义和拳格外容易流传。 ” 这说明 A戏剧的盛行是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B中国古代英雄人物抵抗外国侵略的精神诱发运动 c中国古代 英雄对义和团运动爆发起了决定作用 D义和团兴起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迷信色彩浓厚 16伏尔泰极其推崇中国的皇帝能够接受法律的约束,并称“ 人类绝不可能想象比它(中国政府)更好的政府来。 ” 他 曾歌颂乾隆皇帝: “ 伟大的国王,你的诗句与思想如此美好,请相信我,留在北京吧,永远别来吾邦 但要当心 巴黎会使你的月桂枯黄。 ” 这说明伏尔泰 A.赞成中国式的君主专制 B.希望中法两国加强交流 c.认识中国比较片面肤浅 D.推崇中国传统儒家文化 17周恩来说: “ 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都还在担心我们离工人阶级太远了,我说我 们在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 有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完全可以无产阶级化,共产国际的一些同志听了以后大哗,不以为然。 ” 对这段话的正确理 7 / 24 解是 A中国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 B共产国际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 c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8公元前 5 世纪的古希腊智者安提丰认为: “ 一个人应该以他最有利的方式对待法律。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应非常尊 重法律。但当可以自主而又无人在场的情况下,他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 。这表明 A民主政体下希腊人不受法律约束 B 古代希腊人没有任何法律观念 c智者学派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D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 19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 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这反映出 A.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B.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c.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D.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20欧洲中世纪的通行文字是拉丁文,圣经就是典型。8 / 24 但到近代初期方言文学勃兴,很多思想家对此作出了重大 贡献。如但丁对 于意大利语,拉伯雷对于法语,马丁路德对于德语。这一现象 A促成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B推动了民族国家的形成 c体现了民主平等的启蒙思想 D导致欧洲陷入四分五裂 21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1517 1546 年 )在不到30 年的短短时间,文艺复兴时期的淡漠宗教、追求幽默与 欢笑的世界,已完全被宗教改革时期的充斥着讨论、争吵、漫骂、辩论的宗教狂热世界所取代。 ” 材料意在说明 A宗教改革演变成为激烈的社会政治运动 B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性质截然不同 c是否信仰宗教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焦点 D 宗教改革引发了欧洲各国间激烈冲突 22彼得 盖伊在启蒙运动中写道: “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 很少见的 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 这表明文艺复兴 A.反对世俗的物质享受 B.仍然是强调神和神性 c.利用宗教题材表现人文精神 D.影响局限于艺术创作 23 “ 兴起于 18 世纪初的美国文化,实乃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撞击融合后的产物。两项运动有个共通之处 而 9 / 24 这正是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 这里的 “ 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 是指 A反抗权威,强调个人自由 B崇尚理性,重视法制 c崇尚理性,强调个人自由 D反抗权威,重视法制 24 “ 法国有自己的国情 它有强大的专制传统,却没有产生革命。 在法国非用暴力方式才行。在这个意义上讲, 法国需要卢梭。 ”“ 法国需要卢梭 ” 主要是因为 A卢梭是大革命的思想先导 B卢梭宣扬浪漫主义 c卢梭倡导了人民主权学说 D法国缺少政治理性 2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 19 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的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两者 “ 高明 ” 的共同之处是 A借助传统文化外衣 B建立 政党宣传政治主张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 D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 26一艘货船在 1910 年离开英格兰,带着铁轨和普通货物前往墨尔本,然后为阿根廷捎上联合收割机,此后装载运往 加尔各达的小麦,在此装载运往纽约的黄麻。它在 17 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伦敦的经 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这主要表明 A世界范围劳动分工形成 B科技创新助力世界市场发展 c商品是世界联系的纽带 D英国对海外市场有严重依赖 27他的学说使得传统的静态自然崩溃 ,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宇宙图景 宇宙中存 在的各种形式都是通过自然10 / 24 的 过程而产生的 ,不是神创的。该 “ 学说 ” A.总结了自然界运动的客观规律 B.推动了人们对微观世界的探究 c.彻底否定了封建宗教神学思想 D.提高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识 28 1727 年春,伏尔泰参加了牛顿的葬礼,随后访问了牛顿的外甥女凯瑟琳并聆听了苹果坠地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伏 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成为家喻户晓的科学佳话。这则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科学团体推动了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 B跨国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播 c 18 世纪早期英国启蒙运动已接近尾声 D 18 世纪早期 法国思想自由度逊于英国 29泰戈尔凭借其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 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 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30 1921 年,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11 / 24 学奖,但评委会在通知他获奖的信中写道: “ 这次给你授奖没 有考虑你在相对论 (即狭义相对论 )和引力论 (即广义相对论 )方面所做出的贡献。 ” 这说明 A相对论的理论体系还不够成熟 B相对论不是爱因斯坦的最大成就 c科学界还没有普遍接受相对论 D爱因斯坦还没有公开相对论成果 31美国著名电影明星秀兰 邓波儿,在 20 世纪 30年代危机最深重的时候,她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 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美国总统罗斯福曾公开宣称:“ 只要我们有秀兰 邓波尔,我们的国家就没事。 ”材 料主要说明了 A电影使美国摆脱经济危机 B电影诞生在危机中的美国 c罗斯福借 助电影实施新政 D电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 32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满了反抗精神;他们内心充满了孤独与苦闷,却又蔑视群小。这就是英国诗人拜伦 笔下的 “ 拜伦式英雄 ” 。这些 “ 拜伦式英雄 ” 的出现反映了 A光荣革命时代的理性之光 B启蒙运动时代的梦幻理想 c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D电气时代社会的黑暗现实 12 / 24 第 卷非选择题(共 52 分) 33(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的官僚基本上来源于世袭、捐资及察举,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因此,董仲舒在对贤良策 中提出 “ 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 ” 他不仅把太学看作是培养人才的场所,而且也把它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及官僚选拔的基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并批准丞相公孙弘提出的创立博士弟子员制度的建议。为博士设置博士弟子员(即太学学生),是中央官学 太学正式成立的标志。太学的学习内容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太学学生学习一年,精通一经就可以入仕的规定,使得政府直接控制了受教育者的政治前途,并就此确立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两千年不变的性质 培养国家后备官僚。 中国古代太学与欧洲中世纪大 学之比较 材料二中世纪后期,大学在意大利、法国和英国的文化中心城市兴起。它们多由当时已有的城市学校和主教学校发展而来。如 1150 年正式成立的被誉为 “ 欧洲母大学 ” 的巴黎大学,便由巴黎圣母院教堂学校演变而来。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英国的牛津大学 (1168 年 )、剑桥大学( 1209 年);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大学( 1224 年);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 (1181年 )等。当时大学一般开设文学、神学、法学和医学四大学13 / 24 科,文学最初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后来才独立成科, “ 七艺 ”是其主要课程。 “ 七艺 ” 的起源可追溯到古希腊,一般包括文法、修辞、逻辑学、算术、几何、天文以及音乐,后来又增加了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等课程。 摘编自刘明翰欧洲文艺复兴史 教育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13 分 ) (2)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太学与西欧大学的不同之处,以及二者所导向的社会观念的差异。( 12 分) 34.( 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 世纪中期的英国城市印象 21 世纪初期的英国城市印象 法国旅行家笛福曾经对新 兴的炼铁业中心谢菲尔德有过这样的描写: “ 这里人口众多,街道狭窄,房屋黑暗,不停工作着的铁炉烟雾不断。谢菲尔德是我见过的最脏、最多烟的城市之一。由于小铁匠铺没有高高的烟囱,加上城市又有许多山坡,这样冒出的烟这直接升到街道上。因此造成人们不停地把尘埃吸入体内。人在城里待久了就必然吸进煤烟,积在肺里,受到有害的影响 ” 。 -E罗伊斯顿 派克被遗忘的苦难 -英国工业革命的人文实录中国某报社社长的博文中对英国伦敦这样描述道: “ 伦敦雾都的帽子已经扔进大西洋里了。伦敦城里泰晤士河和 一些不知14 / 24 名的支流的水质都非常好,清澈见底,没有一点异味。到处可以看到活蹦乱跳的松鼠和休闲觅食的鸽子。从伦敦乘火车到苏格兰,一路上看到的全是树林和牧场,农田相对较少。穿行在森林与草地构成的美轮美奂的大自然精美图画中,真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在英国,真正能感受到什么是蓝天绿地。 ” 结合表格内容提炼从 19世纪中期到 21世纪初期英国的城市印象发生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35( 15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演论出版之后,不上几年,便风行到全国,竟作了中学生的读物了。读 这书的人,很少能了解赫胥黎在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贡献。他们能了解的只是那 “ 优胜劣败 ”的公式在国际政治上的意义。在中国屡次战败之后,在庚子辛丑大耻辱之后,这个 “ 优胜劣败,适者生存 ” 的公式确是一种当头棒喝,给了无数人一种绝大的刺激。几年之中,这种思想像野火一样,延烧着许多少年的心和血。 胡适四十自述 材料二严复在特定的时期宣扬过的思想并不能成为对其一生评价的借口。严复一生都没有脱离他所处的年代决定的探索救亡的历程,其终生执著的信念就是 “ 救国为体,中西学为用 ” , “ 中西并重、交融互释 ” ,不附势、不逐流,认 定15 / 24 用渐进改造的方式探索为中国救亡的出路。 陈于武重新认识严复的自由主义者的特质 (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天演论 “ 风行到全国 ” 的原因,并分析其带来的影响。( 7 分) (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严复的思想主张,并指出陈于武归纳人物思想和评价人物思想的基本方法。( 8 分) 龙泉中学高 XX 级高二 12 月月考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 1-5: AccBc6-10: ABDAD11-15: cAccD 16-20: cDDDB21-25: AcAcA26-30: BDBcc 31-32: Dc 成都市龙泉中学高二月考试题(历史)( 2016 12)答案 1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由材料可知道家推倒一切旧制度的真实目的是建立新制度,所以无论其主张的 “ 无为而治 ” 的政治,还是 “ 小国寡民 ” 的社会,都只是手段和措施,其根本目的在于结束春秋战国的战乱局面,重建社会秩序,故 A 项正确; B、 D 两项错误;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 2 c 3 c【解析】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并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 A 项错误;顾炎武的思想主张依然是儒学思想,不 具有民主精 神,故 B 项错误; “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16 / 24 人 ”“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 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都体现出了对君主权力的 限制,故 c 项正确;顾炎武的思想主张并未推动社会变革,故 D 项错误。 4 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学。小说是社会现实的反映,显然,清官循吏传记的公案小说兴起折射出当时民众对理 想社会的诉求, B 符合题意;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扩大是小说产生的原因,排除 A、 c;官民价值观念的 趋同化并不符合史实,排除 D。 5 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文化。小说、戏曲是适应市民阶层的文化 ,因而蕴含了反叛意识 ,与主体意识不符 ,c 项正确。 小说和戏曲虽有反对理学的内容 ,但这不是材料主旨 ,A项错误 ;小说和戏曲中既有反封建的精神 ,也有维护封建的内 容 ,“ 都蕴含了反封建的精神 ” 的说法太绝对 ,B 项错误 ;当时虽有反封建的要求 ,但并非民主意识 ,D 项错误。 6 A 7 B 8 D【解析】郭嵩焘受西洋文明的影响,只是看到了中国德治的局限性和西方法治的优越性,表明其思想与一般洋务 派相比有所进步,但材料未表明主张放弃德治等思想,故 D17 / 24 项正确 。 9 A 10 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梁启超强调 “ 唤起民族精神者, 势不得不攻满洲 ” ,可见其具有革命排满倾向, D 项正确。A 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 B 项出现在 1912 年辛亥 革命后,排除。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即使是排满思想与革命派一致,但政体主张不同, c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1 c12 A13 c 14 c【解析】由 “ 先是戊戌,紧接着是辛亥 ” 可以推断题干中的 “ 他们 ” 是资产阶级激进分子,从材料中的 “ 在中国又为 什么屡屡失败 ” 、 “ 根本原因究竟 在哪里 ” ,表明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刻思考和探索,故选 c 项。材料表明 的是对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反思,排除 A;对照欧美,主要反思中国,排除 B 项;与三民主义无关,排除 D 项。 15 D 16 c【解析】伏尔泰推崇中国传统文化及开明君主制,但并不主张君主专制,故 A 错误。 B 项与材料无关, D 项是 伏尔泰的做法但材料中未体现。材料中对中国政府及皇帝的认识与事实有出入,故选 c。 18 / 24 【解析】依据所学,材料中 “ 农村里经过长期斗争的锻炼 ”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选 D。中国 工人阶级 1919 年五四运动就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排除 A;共产国际的领导同志担心革命离工 人阶级太远,并非反对农民参加中国革命,排除 B;材料与外交政策毫无关系, c 明显错误。 18 D【解析】由材料 “ 可以随本性驱动行事 ” 可知智者学派忽视了社会道德建设,故 D 正确。 19 D 20 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教改革。民族国家需要通过文字(阅读)来构成民众的想象,所以方言文学勃兴有利 于推动民族国家的形成,故 B 项正确;方言文学勃兴有利于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在本国的扩展,但不是促使 其兴起的因素,故 A 项错误; 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中世纪欧洲就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故 D 项错误。 21 A【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1517 1546 年 )” 和所学史实,可知此时应处于宗教改革运动时期,把文艺复 兴时期的反对神学世界观的斗争发展到反对教皇和天主教会的世俗权威的政治斗争。 22 c 23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透过 18 世纪初美国的文化现象分析启蒙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本质的能力,考点是启 19 / 24 蒙运动和宗教改革。解题的关键在于认识清楚 “ 美式思维模式的根本 ” 的特点是 “ 两项运动 ” 的 “ 共通之处 ” ,而宗教改 革显然不 具有 “ 崇尚理性(建立在科学基础上) ” 、 “ 法制 ”的特点。 24 c25 A 26 B【解析】题干中并未提到劳动分工,故 A 项错误; “ 它在 17 个月里跨越了六大洲,而它的一切航程都是由身处 伦敦的经纪人通过电报安排的 ” 这句话体现出了科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 B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商品的作用, 故 c 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英国对海外市场的依赖,故 D项错误。 27 D【解析】本题考查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产生之前 ,宗教的 “ 神创说 ” 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万物都是上帝创 造的 ,自然界只是按上帝已设计好的秩序在运行 ,而进化论把这种静态的世界改变成了自然万物都在不断演化发展的 动态世界 ,因而材料所述是进化论。进化论提高了人类对自身起源的认识 ,D 项正确。总结自然界运动规律的是牛顿 力学 ,A 项错误 ;推动人们对微观世界探究的是量子论 ,B 项错误 ;进化论虽否定了神创学 ,但并没有彻底否定宗教神学 , c 项错误。此题易错选 c 项 ,主要是考生没有准确地区别开20 / 24 宗教神学与神创学的差别。 28 B【解析】题干中 “ 该故事通过伏尔泰的著作迅速传遍世界 ” 表明英法之间文化交流促进了科学思想的传授,故 B项 正确。 “ 科学团体 ”“ 启蒙运动 ”“ 思想自 由度 ” 在题干中均没有涉及,故 AcD 错误。答案 B 29 c【解析】泰戈尔是东方的著名诗人,该诗歌的内容用英文表达,充满诗意的风格体现西方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c 项理解最为全面。故选 c 项。 30 c【解析】相对论提出于 1905 年,广义相对论提出于1916 年,表明相对论的理论体系已相当成熟,但评委会没有 考虑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说明相对论尚未得到普遍认可。 31 D【解析】 “ 电影明星秀兰 邓波儿在多部影片中的表演给沮丧、绝望的美国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乐观 ” ,说明电 影艺术影响着社会生活,故 D 项 正确。答案 D 32 c【解析】拜伦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 拜伦式英雄 ” 反映了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怀。 33( 25 分) ( 1)背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君主专制发展的需要;汉初选官制度的弊端。( 7 分,言之21 / 24 成理可酌情给分。) 欧洲: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宗教和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影响大;中世纪末期人文主义得到发展。( 6 分) ( 2)不同:中国太学:课程内容以儒学为主;偏重道德伦理; 培养封建官僚;政治权力的附庸( 4 分) 西欧大学:中世纪后期 大学课程多样,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神学等内容; 注重实用性;培养职业人员;学术氛围自由( 4 分) 观念差异:中国人崇尚 “ 学而优则仕 ” ,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 西方人推崇人文精神,重视个性的发展。( 4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第( 1)问,中国太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应首先根据材料一 “ 这种人才选拔制度造成官僚结构的混乱和素质的低下 ” 得出汉初选官制度存在弊端;其次从经济、政治、思想角度迁移汉代时期的相关知识即可。西欧大学产生的社会背景首先根据材料归纳,据材料 “ 在文化中心城 市兴起 ” 可得出经济上,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