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9 2016 年高二历史下册 4 月月考测试卷(附答案) 本资料为 WoRD 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青海师大二附中 XX-2016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满分: 100 分) 命题:董树杰审核:李帅 注:答案请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 8前 7 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民大会 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2 “ 在希腊,山岭纵横,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2 / 29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3公元前 7 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 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 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4公元前 594 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 A遗嘱法 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 D建立 “ 四百人会议 ” 5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 伦改革的重要措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 ) 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 B 3 / 29 c D 6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 ) A “ 四百人会议 ” 民众法庭 B元老院 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 民众法庭 D公民大会 元老院 7 “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 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8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9商鞅提出: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10毛泽东在读 二十四史时说: “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4 / 29 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 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 “ 利国福民 ” 作用 ( )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11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 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 秦国最初是从 “ 夷狄 ” 中分化出来的 公元前 771 年,秦国成为诸侯国 秦国形成尚武精神 打败魏国,迫使其求和 A B c D 12容斋随笔说: “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 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13史书记载,孝文帝 “ 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 “ 始议均田 ”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 5 / 29 A吏 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14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陆孤贺赖独孤 汉姓元穆陆贺刘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1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 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16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6 / 29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5 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1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1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19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20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但最后却订立了屈辱的 “ 澶渊之7 / 29 盟 ” ,辽宋间 “ 澶渊之盟 ” 使 ( ) 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 ,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A B c D 21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后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相抵后却亏 1500 多万缗, “ 民贫乏食 ” 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23王安石变法 “ 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 ,其 “ 理财 ” 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8 / 29 24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 “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 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25 14 16 世纪天主教会统治受到的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 统治的因素有 ( )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A B. c D 26 “ 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 5 7 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 。材料集中体现了 (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 “ 什一税 ” 27天主教曾以 征服 “ 异教徒 ” 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 “ 十字军东征 ” , “ 十字军东征 ” 的实质是 ( ) 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9 / 29 28马丁 路德说: “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 路德 (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2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 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 (泛指皇帝 )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30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 ) A “ 因信称义 ”B “ 因行称义 ” c “ 先定论 ”D “ 进化论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其中, 31 题 22 分 , 32 题 18分,共 40 分) 31. (XX浙江高考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礼乎?今欲断诸北10 / 29 语,一从正音。 若仍旧俗,恐数世之后,伊洛之下复成披发之人。 魏书 咸阳王禧传 材料二 陆法言著切韵,时俗 皆以法言为吴人而为吴音也 论音韵者二十余家;皆以法言为首出 法言本代北人,世为部落大人,号步陆孤氏,后魏孝文帝改为陆氏。 苏氏演义卷上 (提示:陆法言是隋代语言学家,切韵是一部关于汉字读音的专著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如何从两个方面阐述 “ 一从正音 ” 的必要性。( 7 分) (2)根据材料二,联系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试分析 “ 陆法言现象 ” 。( 7 分) ( 3)你怎样看待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融合?( 8 分) 32. 材料一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发展的趋势背道而驰。 材料二 许多修道院与公共妓院无甚差别。 伊拉斯谟 材料三 天主教会的腐败和搜刮,引起各阶级各阶层的强烈不满 而教会的欺诈和无耻掠夺行为,最终落到人民群众身上 他们对天主教 会的不满与日俱增,城市市民也不满11 / 29 天主教会的统治,这不仅是因为教会是封建制度的强大支柱,而且天主教会的许多清规戒律对工商业发展不利。世俗君主和贵族则垂涎教会的财产,出于个人利益的打算,也站到反对天主教会的行列中来。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四 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宗教改革发生的原因。( 4 分) (2)根据材料三指出,反对天主教会的阶层有哪些?( 5 分)你对材料四反映的现象有何认识?( 5 分) ( 3)以上材料表明天主教会面临怎样的形势?( 4 分) 青海师大二附中 XX-2016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答题页 题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 青海师大二附中 XX-2016 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高二年级历史(选修一)(满分: 100 分) 命题:董树杰审核:李帅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23456789101112131415 12 / 29 答案 题号 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 一、选择题 1希腊是欧洲文 明的发源地,雅典是古代希腊的著名城邦。下列关于公元前 8前 7 世纪雅典社会状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公民大会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关 B下层平民的处境十分悲惨 c元老院是国家最高的审判机关 D工商业奴隶主阶层日益崛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公元前 8前 7 世纪,公民大会名义上是最高权力机关,但没有实际权力,贵族占据了首席执政官的职位,还把持了作为最高决策机关、监察和审判机关的元老院。 B、 c、 D 三项都是对雅典当时状况的准确表述。 答案: A 2 “ 在希腊,山岭纵横, 河流交错,几乎没有一个大面积的整块。这种自然环境形成以个体导向为倾向的文化渊源,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主制度的发展。 ”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了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的影响 13 / 29 B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个人主义 c希腊的地理环境只能导致民主制度 D政治文明完全由自然地理环境左右 解析:民主政治是政治文明的主体,是高考命题的视角。本题探究的问题是:在同时代的世界盛行君主制之时,古希腊却形成了人民主权和轮番执政的民主制,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产生了巨大影响。本题以材料的形式呈现了古希腊地理环 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及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 “ 某种程度上 ” 说明了地理环境对政治文明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答案: A 3公元前 7 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 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B将雅典的民主推向新阶段 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的法律依据 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解析:贵族的专横与压榨致使雅典城邦平民与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发生了平民参加的武装暴动。统治者为缓和矛盾,制定法律来限制贵族任意解释习惯法的行为。 答案: D 4公元前 594 年的一个清晨,古城雅典的中心广场上聚集14 / 29 了成千上万的农民、手工业者和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兴致勃勃的人们正急切地等待着一个重要时刻的到来:新上任的首席执政官梭伦将在此宣布一项重要的法律。你认为他所宣布的第一项法律制度是 ( ) A遗嘱法 B财产等级制度 c解负令 D建立 “ 四百人会议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内容措施及其颁布的先后顺序,梭伦改革中采取的第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是颁布解负令。 答案: c 5按照土地收入和财产多寡划分公民等级并授予相应官职,是梭伦改革的重要措 施。其主要意义在于 ( ) 沉重打击了依靠血缘关系谋取特权的贵族 促进了奴隶制国家的发展 完善了雅典民主政治制度 满足了所有雅典公民参政的要求 A B c D 解析:梭伦改革将雅典引向了民主的道路,并不是完善民主制;而且雅典民主并不是所有公民的民主,仍然有财产多少的限制,故选 c 项。 答案: c 6梭伦改革后,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的是15 / 29 ( ) A “ 四百人会议 ” 民众法庭 B元老院 公民大会 c公民大会 民众法庭 D公民大会 元老院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分别是雅典最高权力机关和司法机关。 答案: c 7 “ 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争霸战争频繁 c思想文化繁荣 D社会动荡变革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题干中 “ 乱井田 ” 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 “ 礼乐散寒烟 ” 说明奴隶社会礼乐崩溃,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答案: D 8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决定性步骤是 ( ) A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 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B建立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c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发展小农经济 D按军功授爵,废除贵族特权 解析:上层建筑的变化是由经济基础的变化所决定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实质上就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封建制的经济基础。 16 / 29 答案: A 9商鞅提出: “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 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 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A 10毛泽东在读二十四史时说: “ 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 下列措施中哪项最终起到 “ 利国福民 ” 作用( ) A连坐法统治人民 B “ 燔诗书而明法令 ” c建立县制 D废井田、开阡陌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 废井田,开阡陌 ” ,承认土 地私有,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利国福民起到了奠基作用。 A、 B 两项明显有误; c 项属于政治体制,与福民关系也不大,故选 D。 17 / 29 答案: D 11楚策一载,苏秦说楚威王曰: “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 ” 能体现该观点的有 ( ) 秦国最初是从 “ 夷狄 ” 中分化出来的 公元前 771 年,秦国成为诸侯国 秦国形成尚武精神 打败魏国,迫使其求和 A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秦国成为 “ 虎狼之国 ” ,威胁六国是在商鞅变法之后,而 在变法之前,故选 B。 答案: B 12容斋随笔说: “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独秦不然 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 ” 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的原因之一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 B 项不能从材料中得出; c 项说法是错误的; D 项不符合实际情况。材料中提及 “ 独秦不然 ” 即用相并非必是其宗族及国人,所以任用外18 / 29 来人才是秦国统一全国 的原因之一。 答案: A 13史书记载,孝文帝 “ 始班俸禄。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 ,又接受汉族官僚李世安的意见, “ 始议均田 ” 。孝文帝的这两项措施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 A吏治清明 B粮食产量增加 c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的要求 D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俸禄制和均田制作用的理解能力。从材料可知本题共涉及了孝文帝的两项改革措施:俸禄制和均田制, A 仅是俸禄制的作用, B、 c 仅是均田制的作用,故排除。俸禄制减轻了官吏 对百姓的掠夺,均田制规定农民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选 D。 答案: D 14下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的一项改革措施,这项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 ( ) 鲜卑姓改为汉姓 鲜卑姓拓跋丘穆陵步陆孤贺赖独孤 汉姓元穆陆贺刘 19 / 29 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 c改鲜卑人为汉人 D消灭了鲜卑陋习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改汉姓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过程。 答案: A 15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 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 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 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贵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 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 解析: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解题关键是要对移风易俗的改革措施细加分析,孝文帝移风易俗的改革促进了鲜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是衰落。 答案: D 16成书于 5 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 “ 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 这段文字主要反映了 ( ) A北魏迁都洛阳,促进了 洛阳的繁荣 B北魏海外贸易发达 20 / 29 c南朝统治下的洛阳,经济得到恢复 D 5 世纪的洛阳,商业盛极一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B 项不符合题干材料, c 项不符合史实, A、 D 两项比较, D 项是 A 项的组成部分之一,故 A 项正确。 答案: A 17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 A缓和民族矛盾 B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平息阶级矛盾 D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解析:出发点是密切 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以获得他们的支持,巩固自己的统治。 答案: c 18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右图龙门石窟佛像造型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 )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21 / 29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佛像的变化产生在迁都洛阳后,说明孝文帝推行汉化的措施效果明显,这体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答案: c 19宋太祖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主要是为了( ) A加强中央集权 B消灭割据政权 c防御辽兵进攻 D节省军费开支 解析: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首先加强中央的军事力量,于是从地方军队中挑选精壮士兵编入禁军。 答案: A 20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但最后却订立了屈辱的 “ 澶渊之盟 ” ,辽宋间 “ 澶渊之盟 ” 使 ( ) 双方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关系,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 贸易往来频繁,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技术和文化交流加强,促进双方的进步 北宋负担加重,激化了社会矛盾 A B c D 解析:本题涉及对 “ 澶渊之盟 ” 的认识,既要看到该盟约加重了北宋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的一面,又要认识到该盟约有 利于人民生活安定、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一面。 答案: D 22 / 29 21公元 997 年,宋廷岁收 2200 多万缗,收支相抵后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 11000 多万缗,收支相抵后却亏 1500 多万缗, “ 民贫乏食 ” 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 ) A经济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解析:国家财政收入有明显的增长,故 “ 经济衰退 ” 的说法不合理; “ 农民起义 ” 是统治危机的结果,不是根本原因;“ 兵力不足 ” 的说法不合史实;北宋官僚机构庞大,吏治腐败,导致财政入不敷出。所以 “ 吏治腐败 ” 是统治 危机的根源。 答案: D 2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 (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解析:在变法以前,对农民进行高利贷盘剥的主要是大地主,而青苗法规定由政府向农民借贷,从而限制了高利贷盘剥。 答案: A 23王安石变法 “ 以理财为方今先急 ” ,其 “ 理财 ” 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调整封建国家与大官僚大地主之间的关系 23 / 29 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 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之间的关系 D调整封建国 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 解析:王安石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均输法,是其 “ 理财 ” 的主要措施,这些措施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 答案: A 24王安石变法中,为了解决北宋初期以来 “ 兵不识将,将不识兵 ” 的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是 ( ) A保甲法 B保马法 c将兵法 D设军器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及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将兵法是设 “ 将 ” 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专管训练,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兵将分离的局面,战斗力有所加强。 答案: c 25 14 16 世纪天主教会统治受到的巨大冲击,冲击天主教会统治的因素有 ( ) 正在形成中的资产阶级反对教会的特权地位,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一些国家的君主也想摆脱天主教会的束缚 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文艺复兴 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24 / 29 A B. c D 解析:中世纪晚期天主教会的统治受到冲击从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体现。 答案: D 26 “ 若杀害了父母、兄弟、姐妹、妻子或其他任何一个亲属,只要交纳 5 7 枚金币,便可洗净罪恶了 ” 。材料集中体现了 ( ) A天主教会政治势力强大 B天主教会凭借权力搜刮钱财 c天主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D天主教会征收 “ 什一税 ” 解析:关键是理解材料内容,该材料是赎罪券价目表,它反映了教会利用赎罪券搜刮钱财。 答案: B 27天主教曾以征服 “ 异教徒 ” 为名,组织进行了持续近两百年的 “ 十字军东征 ” , “ 十字军东征 ” 的实质是 ( ) A反对异教徒 B争夺圣地 c掠夺土地、财富 D扩张天主教势力范围 解析:十字军东征名义上反对异教徒对基督教 “ 圣地 ” 与信徒的蹂躏,实质上是为了扩张天主教的势力范围,是天主教会与封建王权展开的权力之争。 25 / 29 答案: D 28马丁 路德说: “ 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 路德 ( )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解析:材料主要强调了世俗政权和世俗权力的地位,欧洲实行的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天主教皇在欧洲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马丁 路德这样说是对教皇权威的最大 挑战。 答案: D 2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凯撒 (泛指皇帝 )的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最大限度地提取信息,把握从教皇与皇帝 “ 太阳与月亮 ” 的比喻到 “ 谁的归谁 ” 的变化,分析其中说明的问题,皇帝的权力上升,教皇的权力 在下降。 26 / 29 答案: D 30卡尔文的学说在西欧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主要是由于他学说中的 ( ) A “ 因信称义 ”B “ 因行称义 ” c “ 先定论 ”D “ 进化论 ” 解析:卡尔文所宣传的 “ 先定论 ” ,要靠每个人在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成败中去体会,适应了 “ 当时资产阶级中最勇敢人的需要 ” 。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2 题,其中, 31 题 22 分, 32 题 18分,共 40 分) 31. (XX浙江高考 )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说: )自上古以来及诸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行业资金清算流程标准化
- 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与风险预警
- 隐患排查安全管理标准清单模板
- BIM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方案书
- 高校在线英语课程作业解析2024
- 高三生物期中模拟试题及解析
- 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报告
- 高效时间管理技巧在职场的运用
- 2025-2030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前景与投资策略研究
- 设备调试及试车记录标准表格
- 钢琴基础教程课件完整版
- 机关档案管理工作培训课件
- 生物武器伤害及其防护课件
- 简约大气商业计划书项目融资模板
- 内经选读上古天真论课件
- GJB9001C标准内审员考试自测题试题含答案
- 一、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涂色的
- GB∕T 36667-2018 船舶和海上技术 船舶系泊和拖带设备舷内带缆桩(钢板型)
- 猪肉采购服务方案(完整版)
- kinetix6200和6500模块化多轴伺服驱动器用户手册
- 【图文】GB8624-2012建筑材料及制品燃烧性能分级(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