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doc_第1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doc_第2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doc_第3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doc_第4页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张生海付立明马兆吉 鞍山市中心医院(中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骨二科,辽宁鞍山114001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取xx年3月xx年3月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纳入该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传统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采取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术后并发症更低,卧床时间更短,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高龄;人工关节置换术;内固定;疗效 R68A1674-074(5)01(a)039-02 作者简介张生海(1971.12-),男,辽宁鞍山人,硕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脊柱及关节外科。 股骨粗隆间骨折以老年人群为好发群体,高龄人群通常合并有程度各异的骨质疏松症,因此在轻微外伤影响下有较大几率出现严重粉碎性骨折,其中大部分属于不稳定型骨折1。该研究以xx年3月xx年3月期间收治的100例高龄骨折病例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人工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方案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收治的100例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为该次研究对象,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龄6182岁,平均年龄(67.47.8)岁;入组患者致伤原因如下:54例为交通意外伤,40例为意外坠跌伤,6例为其他。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内固定处理,观察组则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常规取健侧卧位,取髋关节后外侧做一手术切口,使骨折部位、髋关节以及股骨颈显露。首先截断股骨颈并将股骨头取出,然后复位粗隆部骨折,并以铁丝捆绑固定。股骨距以及小粗隆部位骨折应尽量实现解剖复位以及固定处理;大粗隆部位骨折倘若严重粉碎而无法有效固定,则可将较大骨块保留并妥善固定,待置换股骨头并良好复位后将小粉碎骨块切除,缝合骨折远端以及臀中肌断端,从而使臀中肌功能重建。骨折复位固定后于股骨颈处二次截骨,安装人工关节后观察其稳定性以及活动度,确认无异常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并将切口关闭。 1.3疗效评定指标 优:患者骨折愈合,未见髋内翻畸形,行走无痛、无跛行;良:患者骨折愈合,合并髋内翻畸形,但10,行走有轻微疼痛或不适;可:患者骨折愈合,髋内翻畸形为1025,行走时有中度疼痛感,无法长距行走;差:患者骨折不愈合或髋内翻畸形25,患肢无法负重行走2。 1.4统计方法 该次数据采用SPSS16.0软件对该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优良率更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术中情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同对照组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3讨论 临床对于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的治疗大多遵循如下原则,即在患者全身状况理想的情况下开展积极手术治疗,并以此为首选处理方案,帮助患者早期恢复负重功能并开展床下锻炼,这一治疗原则在目前已被骨科医生所广泛认同3。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发病率多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其中以老年女性患者最为明显,其骨质疏松症大多较为明显,骨质脆性随之升高,一旦出现骨折,则大部分为或型不稳定骨折,此类骨折难以通过内固定处理实现有效固定和解剖复位,同时骨质把持内固定力度不足,而内固定可靠性在此种情况下也并不确切,因而在术后早期负重以及复健锻炼中经常出现髋内翻以及内固定失效等各类相关并发症4。而以往保守治疗方法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同时也导致了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死亡率也随之升高。相比较而言,人工关节置换术自上世界八十年代开始应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经过数十年的锤炼与完善其应用逐步纯熟,进而在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其用于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疗效确切,同时也规避了传统内固定治疗可能带来的风险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恢复5。 人工关节置换术并不会影响骨折愈合过程,因此也避免了因内固定物存在或者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出现各类并发症的可能性,患者手术反应一旦消失,护理人员即可帮助患者利用助行器开展下地负重锻炼活动6。从该次研究结果来看,与内固定方式相比,人工关节置换术术中失血量以及手术时间虽然与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优良率高达96%,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同时术后卧床时间仅(4.633.84)周,均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与以往研究报道78一致,分析原因可能为观察组术后可早期负重行走锻炼,因此可较快地恢复肢体功能,或与术前水平接近;而同期对照组负重时间相对较晚,所以肢体功能在术后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恢复,或有所下降,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随之增加。由此可见,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更优于内固定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确切,临床应予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宁安,郭宏刚.两种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分析J.重庆医学,xx,43(13):1570-1572. 2夏平光,蔡贤华,王庆等.股骨近端锁定钢板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AOA3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老年学杂志,xx(8):2276-2277. 3蒋梁华,李晓林.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xx,18(2):143-147. 4袁晓明,姚琦,倪杰,等.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xx,94(11):836-839. 5张景林,刘晓龙,杨树玲.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应用评价J.山东医药,xx,54(17):70-72. 6吴元勇,郭金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42例分析J.重庆医学,xx,42(11):1243-1244,1247. 7靳艳斌,罗润明,李兵.防旋股骨近端髓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