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doc_第1页
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doc_第2页
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doc_第3页
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doc_第4页
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蚩尤神话的传承与价值取向 王宪昭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要:蚩尤作为一个与炎黄密切相关的文化人物,主要是以神话叙事的形式广泛流传,形成文献记载、民间口头传承、民俗传承、文物传承等多种传承形式。在当今文化研究中,应该对蚩尤神话予以必要的关注和科学的价值定位。 关键词:蚩尤;神话;传承;文化英雄 :K203;I27:(5)0113505 :xx-12-06 作者简介:王宪昭(1966-),文学博士,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与口传文化。 “蚩尤”是与炎黄二帝同时期的文化人物。据中国知网统计数字显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关涉蚩尤的研究文献约6000余部(篇),其中期刊论文多达3800余篇,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的14年间,涉及蚩尤形象的硕士、博士论文就有785篇,这种较高的学术关注度提示我们,在当今学术中如何看待蚩尤神话叙事的阐释、传承和价值取向,是一个具有探讨价值而且不可回避的问题。 一、蚩尤名称及相关称谓之辨 “蚩尤”作为一个汉语书写的词汇,尽管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后,但其描述的史实却属于史前文化,其具体“所指”和“能指”并没有充分的史料可佐。因此,关于蚩尤名称及相关称谓之辨,只能基于目前能见到的文献史料、口头神话传说以及相关阐释,尽可能符合逻辑地加以推测或论证,力求最大程度地符合这一形象的历史本真和文化本真。 1.蚩尤名称是客观历史存在。“蚩尤”作为一个特定的名称,在口头神话传说和史书文献中,或褒或贬,都反映出这个人物不容置疑的客观存在。文献资料方面,春秋时期之后的古籍对蚩尤的记录相当丰富,如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记载了蚩尤与黄帝之争;尚书吕刑的郑注中说,蚩尤霸天下被黄帝所伐;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在涿鹿击败蚩尤;逸周书尝麦中记载,炎黄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魏土地记记载,涿鹿城东南六里有蚩尤城,等等。神话或传说中方面,蚩尤叙事更为丰满,如山东一带的汉族神话说,黄帝砍下蚩尤头颅,蚩尤发生变形;山西一带的神话说蚩尤的血化为红色盐湖;贵州的苗族神话说,蚩尤是苗族一个勤奋有为的文化英雄,等等。在民俗或民间文物中涉及蚩尤或蚩尤史实的也是举不胜数。如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湖南、贵州等地都有反映蚩尤的民俗或遗迹。仅河北省涿鹿县境内,就有蚩尤坟、蚩尤三寨、八卦村、蚩尤泉、蚩尤血染山、土塔、上下七旗、桥山等与蚩尤相关的遗址遗存。也许历史上确有“蚩尤”其人或遗迹,也许这个名称只是存在于人们意念中的形象,但直到今日,也无论是文物遗迹,还是附会的民俗阐释,都从本质上显示出“蚩尤”作为一个文化形象在民间的强大的生命力。 2.蚩尤名称词源的几种推测。“蚩尤”名称极有可能是一种动物的名称,源于特定的动物图腾。但这种动物究竟与今天的哪种具体动物相对应,以现有资料为依据很难以确切地对号入座。正如有研究者所提出的“蚩尤多变化,其化形有牛、蛇、犬、虫有诸说。”1在此,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归纳:(1)“蚩尤”是一种“虫”的名称。如东汉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蚩,蚩虫也。”在神话或传说中,也有黄帝砍下蚩尤头颅后流出的黑血化成一种叫作“蚩”的虫的说法。还有一种推测是,蚩尤是一种“水虫”的名称,集韵(尤部)解释为:“蚘,蚩蚘,右诸侯号。通作尤。”王志平认为,“蚘”和“蜮”可以通转。2所谓的“蜮”,在汉族传说中是一种在水里暗中害人的怪物,口含沙粒射人或射人的影子,被射中后就要生疮,被射中影子的也要生病。从文字学角度也能察觉“蚩尤”与水虫的某些关联,如“蚩尾”又称“鸱尾”,是古代建筑习俗中在屋脊上安放的鱼尾形饰物,既然与鱼有关,也从某个侧面反映出“蚩尤”与水的联系。再如山海经中说,蚩尤曾以大雨雾恶战太阳神黄帝,暗示蚩尤的雨神身份,这也许源于神话中水虫往往可以作为水雨云雾的原型之说。(2)蚩尤与“牛”有关。“蚩尤”是作为一个合成的族体名或姓氏出现的,如果把“蚩尤”二字分开来看,据说文、尔雅等解释为“尤,异也”、“尤,怪也”等字义,有的解释为“尤”是中华姓氏,百家姓排列第十九位,等;而“蚩”字的上部颇似牛角的模样,这与一些文献和神话所说的“蚩尤面如牛首”相契合。在述异记也有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的说法,也以推测蚩尤与“牛”有关。(3)蚩尤是一种怪兽。如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太平御览卷七八引龙鱼河图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等,此处的蚩尤可以看作是一种神性怪兽的形象。(4)蚩尤是一种综合性动物。蚩尤不但“面如牛首”,而且“背生双翅”,这反映的应该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双角牛头又是传统的龙文化里的“龙”。据闻一多考证,“龙”本身就是蛇、鱼、马、鹿等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多个部落图腾合而为一的表征。如此说不虚,“蚩尤”也会是多种动物的组合体。 当然,汉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可以通过本义演化出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引申义,如释名中解释“蚩,痴也。”其他如“蚩蚩蠢蠢”、“蚩蚩者民”、“氓之蚩蚩”等都表现的是“无知、痴愚”之义。这些感情色彩应该是后世附加延伸出的新语义。 3.蚩尤是一个族体的名称而非特定人名。族体名称、人的命名的产生在历史上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一般而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为一。如黄帝号称轩辕氏,又号称有熊氏,这里的“轩辕氏”即天鼋氏,是以大鳖为图腾的族体;而“有熊氏”则是以熊、虎等为图腾的族体。人类早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具体的名字,实际上也没有必要。因此,“黄帝”这个名称并不是一个人的专指,而是作为一个族群的统一的称呼,即“黄帝族”。这样被派往任何一个地方从事治理任务的“黄帝族”的“人”,代表的都是这个族体,人们都可以将这个族体的成员的所作所为归结到“黄帝”身上。今天的不同地区之所以出现很多以“黄帝陵”等命名的遗迹,都是因为有“黄帝族”的人或后裔到那里征战过生活过的缘故。炎帝、蚩尤、尧、舜、大禹等都有类似的情况,如其中治水定九州的大禹,倘若认为凭一个叫作“大禹”的人的一己之力能开山劈河、足迹遍布神州南北,只能是自欺欺人的臆想,正是有了一个族人众多纵横数百年的大禹族,才使整个大禹时代建立了名垂青史的丰功伟绩。之所以今天许多学者包括一些历史学家,都将史书和神话中的人物理解为一个特定的人名,主要是凭借了某些所谓的“信史”,以讹传讹的结果,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就将三皇五帝等许许多多本来代表着一个族群的名称机械地表述为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人”,由此而生发出他的若干后代谱系,形成以统治者血缘关系为主线的历史发展框架,其本质违背了最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史前文化表述的内在规律针对“蚩尤”这个特定名称亦然,如三国时期成书的皇览冢墓记所记,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又传言黄帝杀之实一蚩尤部将,在蚩尤重伤陷绝境处舍身换穿蚩尤衣,为主撞山崖自杀。追兵至,辨衣着为蚩尤。真蚩尤葬于涿鹿矾山镇。我们看到这段关于蚩尤墓的记载中涉及两个传言,特别是有意思的是第二个传言,直接点明“蚩尤冢”中所埋葬的并非“蚩尤”而是蚩尤手下的一名部将,也许这种情况更接近于历史真实。一将功成万骨枯,后人记忆的只是那一位功成名就的首领,至于手下部将战士则只能把身家性命的冠名权归属于首领的名下了。这样就箭垛式地塑造出一个族体或族群的代表性名称。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蚩尤是一个族体的名称而非特定人名。但在蚩尤族生活的时代,族体的命名往往与图腾物名称有关,“蚩尤”名称极有可能是一种动物的名称,这个名称源于特定的动物图腾。他作为图腾标记的一个特定动物名称,在后世的阐释中往往会综合多种文化意义,附加上某些特定的历史事件以及政治、族体、地域乃至情感色彩方面的因素,使之成为一个“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文化形象。 二、蚩尤神话的多种传承路径 蚩尤神话产生与流传具有复杂性,主要有文献记载、民间口头传承、民俗传承、文物传承等多种形式。从地域而言,主要涉及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湖南、贵州等地区;从民族而言,涉及古代的东夷、九黎、三苗,当代的汉族、苗族等民族。 1.蚩尤在文献中的传承。蚩尤叙事作为史前文化记忆的遗迹常常散见于古代典籍中。无论是信史还是野史往往都能找到蚩尤的记载。这些记载褒贬不一,但相互抄引的现象颇多,如关于蚩尤墓的记载,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集解中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之。有赤气出,如匹降帛,民名为蚩尤旗。肩髀冢在山阳郡钜野县重聚,大小与阚冢等。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身体异处,故别葬之。”汉书地理志称:“东郡,秦置属兖洲。县二十二,寿良,蚩尤祠在西北洓上”,这里的“洓”据考应为后来的“济水”,即位置在济水之滨,后来黄河改道,“夺济水而行之”,今天我们已找不到济水。三国时期魏国人王象等撰写的皇览冢墓记认为,蚩尤首级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埋葬其躯干的地方在“山阳郡巨野重聚”。十六国时期的十三州志载:“寿张有蚩尤祠。”清代钱熙彦编撰的元诗选补遗中,有一首元初诗人王奕的七律诗,题目就是九月申屠伯骥同饮寿张蚩尤冢上,可谓言之凿凿。关于蚩尤的身份也有多种记载,如史记正义五帝本纪中孔安国中注:“九黎君号蚩尤。”战国策秦策一高诱注中说的“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在蚩尤时代,根本不会有“君”“臣”之说,应该是后人借今写古导致的附会。总体上看,史书中关于蚩尤的记载相当丰富又表现出碎片化的形态。 2.蚩尤神话的口头传承。民间口头传承中具有大量丰富而饱满的蚩尤叙事群。在山东阳谷一带的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蚩尤冢来历的神话传说,其中一则说,有一年,黄河发洪水,众人都到大高堌堆(蚩尤冢)上躲避。当时下起倾盆大雨,眼看黄河水就要淹没这块高地时,天空一道金光闪过,随着一声炸雷,空中传来一声断喝:“大胆风雨小神,竟敢侵占我的圣地,淹我陵墓,还不快快退去。”只见风停雨住,洪水迅速退去。当晚,众人梦见神人就是九黎之君蚩尤氏。众人感谢蚩尤救命恩德,故捐资盖起大庙,塑其金身,虔诚供奉,祈求风调雨顺。3在山西运城解州一带流传的关公战蚩尤4神话说,蚩尤死后成妖,控制了盐池,使盐池无法晒盐。关羽生前忠勇,死后为神,智勇双全,于是前往灭妖。后来蚩尤战败被擒,盐池上空妖雾逐渐散去,盐池恢复了生产。如果把上一则看作是一般神话叙事的话,显然此篇则是站在正统思想的立场,把不同时代的人物跨越时空地捏合在一起,把蚩尤塑造成一个邪神的形象。而把蚩尤作为祖先的许多地区的苗族则对蚩尤非常尊崇,尽管苗族分布在云贵川湘等三大方言区,语言支系更多,有7个次方言18种土语,但各地苗人把自己的祖先称为“尤公”的现象非常普遍,如黔东南东部方言中叫老祖宗为“榜香尤”,湘西方言区则称“剖尤”、“九黎蚩尤”,云贵川西部方言区更直接称“蚩尤”,流传着关于蚩尤的许多可歌可泣的神话或传说。在苗族地区不仅有蚩尤智斗饿虎、蚩尤传神药等传说故事,而且更把蚩尤的英勇善战引以为民族的自豪。如流传于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的神话说,蚩尤就诞生在苗民中,不仅能应变天下事,治百病,而且还是能呼风唤雨、懂天和地、明阴晓阳,为老百姓斗黄龙公,战雷老五,在与二龙公和雷老五的大战中,蚩尤全家人都献出了生命。贵州西部苗族的口传故事中,都说他们在远古居住在黄河边的平原上,而他们之间的典型人物蚩尤则是一个从小刻苦学艺,本领高强,能呼风唤雨,令人起死回生的大神。 3.蚩尤神话的民俗传承。蚩尤在神话中作为与炎黄对立的人物被杀,并不能说这个形象的消失,更不能在民俗中完全泯灭他的影子。据诸多史书提供的信息表明,蚩尤集团的余部被分解为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南迁江南,一部分留在山东、山西,另一部分被俘为奴。在山东有一些传说认为,北方的阚姓、邹姓、屠姓等都是蚩尤的后裔。既然蚩尤的余部犹在,那么,他们就会以各种形式怀念和祭词祖先,其中筑冢祭祀便是民俗环境中一种最为常见的方式。特别是在阳谷一带的民间习俗中具有一些与周边地区明显不同的现象。这一带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送寒衣节。其间,家家户户都要上坟烧纸祭祖,就连出嫁的女子也要回娘家上坟烧纸祭奠已亡故的老人。这种祭祀活动,一般从九月三十开始,一直持续到十月初二,历时三天,以前还曾长期流传“蚩尤戏”表演。据考,这与古代历法中曾认为一年有十月,十月为岁首有关。蚩尤在历史上的一些朝代被尊称为“兵神”,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十月为岁首,在这个盛大节日里不仅要祭天、祭地,还要祭祀“兵主”蚩尤,天下三十六郡争相效仿,阳谷作为蚩尤首级冢所在,蚩尤的后裔们在这时祭祀蚩尤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一年如此,年年如此,在年复一年中形成了地方性民俗。在后来的朝代更替中,蚩尤被定为与统治者作对、犯上作乱的反面人物,祭祀蚩尤的活动逐步被视为不合法的事情,但在十月的祭祀中祭祀自己祖宗则起到双关的效果。在苗族地区现在仍有大量崇拜蚩尤的风俗在族内传承。如黔东南苗族地区流传在丧礼中,要将死者的头巾、腰带、脚巾等焚烧,烧时巫师唱的焚巾曲歌词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招魂”,反复吟唱祖先的老家原在黄水之滨,说明与黄河流域特别是山东一带有关,是唱词中的“祖先的地方真好,土地平洋洋,平坦如天上,像那高高的蓝天,地方无限宽,一眼望不到边,两眼望不到边,再望宽无限”,显然是北方平原的历史记忆的再现。在黔西北与滇东北地区,苗族每年六月六日进行的踩山花节则与纪念祖先蚩尤的失败有关,节日期间要追忆祖先为劝慰大家降下一棵花树的遗愿。可见,将苗族族源追溯到蚩尤九黎部落,认为今天的苗族就是当年蚩尤九黎的直接后裔,并非无稽之谈。 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文物、绘画等找到蚩尤神话的影子。关于蚩尤神话中蚩尤活跃在上古时期,属于史前文化的遗存,至殷商时期出现的甲骨文以文记事时代,大抵已有2000余年的跨度,那么他当时的事迹最主要的还是靠民间口头文化来传承。口传文化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情节的多变性,即叙述人可以根据自身的理解对原有故事进行增减或改动,这种情形即使在后来对历史信息保留相对稳定的书面文学中,也不为罕见。所以关于蚩尤的不同的记载主体或流传渠道,既有一定的共性或稳定性,也有再加工和再创造导致的演化或变异。 三、蚩尤神话的价值取向 “蚩尤”是中华文明史上一个功绩显赫的人物,无论是官方史书中的神话,还是民俗、口头传统中的蚩尤,大致可以归结为蚩尤是神,是历史人物,是一些民族的文化祖先,也可以作为一个为强化记忆历史而生成的文学形象等等。无论是哪一种表述,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蚩尤神话的价值取向,不能忽视以下几方面问题。 1.蚩尤神话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蚩尤作为特定的文化形象本质具有箭垛式的历史文化意蕴。这个带有明显历史原型的文化形象可以被不同的群体和研究者根据自己的认识和理解赋予新的内涵,从而生成了这一形象新的价值。如前所述,蚩尤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名称,而是一个族体或族群的象征性的代表,是一个由不同的族体或曾经发生过争战的部落塑造出的截然相反的文化英雄。无论站在哪个角度分析蚩尤的文化价值,必须要了解其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特殊的文化背景。在目前见到的各种关于蚩尤的文献或口头神话传说,有的把蚩尤说成是神,有的说成是怪物,有的说成是开明的君主,有的说成是忠诚的辅相等等。无论是蚩尤“人身牛蹄,四目六手”、“铜头铁额,食沙石子”的神话话语,还是把他说成是少昊末期的“九黎之君”、“古之天子”,事实上都是后世的文献编纂者或口头传承者借助于若干经得起考证的历史事实或相应社会形态的遗迹,进行的有目的的文化选择和再创造。一方面,从神话创作的角度看,人物形象本身就有时代性,史书记载“黄帝四面”,既然与蚩尤同时期的黄帝可以长着四张脸,能与黄帝抗衡的蚩尤自然可以“四目六手”;另一方面,蚩尤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族群林立部落纷争的时代,无君无臣更无天子,之所以出现“古之天子”的说法,完全是把蚩尤建立在封建社会等级伦理的基础上。说到底,历史不能复原,而没有确切记载的历史只存在于人类的意念之中。人们可以凭借现有资料和逻辑思维做出合理的推测,据此而形成了蚩尤神话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2.蚩尤神话反映出一定的文化诉求和信仰需求。黄帝与炎帝战蚩尤是中国史前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炎黄胜利而一统中原,成为华夏正统。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正统思想中,多持“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说法,并且在相关的文化渲染中把这种观念不断大众化、合法化。于是许多汉文史籍特别是长居主流的儒家典籍对蚩尤充斥着恶评。如尚书中把蚩尤视为“乱”者,孔子也责骂蚩尤是“无义”之人,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司马迁的史记也都有声讨之声。但与正统记载截然不同的是,蚩尤死后,他的部落并没有被斩尽杀绝,当今较为认可的说法是他的余部一部分南下成了苗族的主体,当然也有一些成为其他民族。尽管蚩尤与黄帝之战,以及炎黄之战,均属于为了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和争夺食物而进行的部落间的战争,就当时而论,双方并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九黎部落兵败之后,不少就留在当地,并逐渐与华夏黄帝部落融合,其他部分则不断南迁,发展为今天的苗族。值得注意的是,蚩尤对中华文明进程的突出贡献更多体现出不同民族所共有的文化诉求。世本作篇说:“蚩尤以金作兵”,表明在当时的黑陶文化时期,蚩尤已开始掌握了金属冶炼,透露了原始社会后期物质文明的曙光;周书吕刑中载:“蚩尤对苗民制以刑”,说明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集团在当时就处于中华法律文明的前列;再者山海经中说的“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这分明就是典型的原始宗教巫术仪式,宗教的出现也同样引导原始人类进一步走向文明,即使颇有胆识豪气的秦始皇、汉高祖等也对蚩尤立祠而祭,称之为“兵圣”。古人把物质和精神文化的发明者加以崇拜并尊之为神,是合情入理。本质上讲,蚩尤集团在当时是率先突破了当时原始氏族社会的一些旧俗,并改进了生产力形式,这本身就是了不起的贡献。从考古资料和民间传说来看,蚩尤所属的九黎部落在当时的农耕、冶炼和巫教等方面都达到领先地位,他们的不少先进文化因素后来被炎、黄部落所吸收和发扬,成为古老中华文明发展的推动器、催化剂。事实上,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集团之间的征战并不能完全用简单的“胜”、“败”概括,更不能片面地认为若不是因为当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