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_第1页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_第2页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_第3页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_第4页
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63 s 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2 8、山海关(单一课)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 “ 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 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 ” 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 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重难点: 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2 / 63 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 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 “ 天下第一关 ” 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三)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 “ 好一座威武的 ”“ 这号称。 ” 等感叹号) 3 / 63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 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 1 4 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四)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城楼 9、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教学反思: 当一切尘埃落定,终能沉静下来思索执教山海关一课的4 / 63 得与失。面对板块式教学,犹如面对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陌生的,艰 巨的,充满一种不可知的挑战。我期待着登临高峰的喜悦,也畏惧着沿途的艰辛。板块式教学的实践,需要老师有着极高的驾驭文本的能力,清晰的思路,独到的见解,不能脱离也不能拘于文本。而节选自那篇著名的雄关赋的山海关一由于文本本身的光芒,让我在构架大框架时就为入手难而极伤脑筋,似乎每一条路都能通往山顶,似乎每一条都不尽人意。 9、太阳与士兵(单一课) 教材分析 太阳与士兵是描写中国边防军人的动人事迹的一则短文,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无限赤诚之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太阳与士兵的对 话,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边防战士对祖国的忠诚之情。 2、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3、帮助学生认识五个生字。 4、对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读后练习,用书信的形式写出读后感。 教学重难点: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归纳出作者从哪几5 / 63 个方面写的,提高概括能力。 教学方法:练习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时间:第六周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读。 谈话:生活中,有各种对话 儿子与母亲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可是,你听过这样 的对话吗? 板书:太阳与士兵 二、初读对话。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 三、再读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 “ 东方一哨 ” 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四、巩固练习。 1、注意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想想这 样写所包含的意思6 / 63 和情感,再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几句话。 北国的松,江南的竹,中原的月季,陕北的向日葵 每一料种子都带着战士的馨香在这里落户。 我们要将我们全部的光和热,献给祖国,献给人民,献给您 伟大的祖国! 2、为课文插图配一首小诗,题目是太阳与士兵。 3、给 “ 东方第一哨 ” 的解放军叔叔写一封信,倾吐你心中想说的话。 教学后记 : 在教学中 ,以个体自读为主,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想想一共有多少次对话。一边读,一边想:每次对话主要说了什么内容,你从中感受到了 “ 东方一哨 ” 士兵怎样的形象? 1、读第一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清晨高唱上岗,在太阳照耀下升旗的情景。 2、读第二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用自己的双手在荒凉的小哨所上建起升旗场的情景。 3、读第三次对话,要想象士兵们年复一年在冰天雪地迎风站哨的情景 语文百花园二(综合课) 教材分析 7 / 63 本单元的 “ 语文百花园二 ” 中编排了 “ 温故知新 ”“ 语文大课堂 ” 和 “ 习作 ” 三个栏目。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2、学习积累中华古典优秀诗文。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 资料的能力。 4、语文大课堂活动 “ 今日家乡 ” 。着力让学生每个个体主动参与,自由选择活动合作伙伴,学习自己策划调查采访方案、自主确定汇报展示方案方式。 5、不限内容范围、文体样式,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比喻修辞,并能实际运用。用指定的比喻词写句子,把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 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自由作文,提高自助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时间:第六周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1、理解与运用:体会出句 中带点词语所采用的打比方修8 / 63 辞方法,把句子描绘的情景表现得更加具体形象。 让学生在比喻句子中体会比喻修辞的作用。 ( 1)投影: “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比喻) 每一声炮响,全场就有一阵十分响亮的掌声。(形容) ” ( 2)让学生说说是用什么比喻什么? ( 3)反馈交流: 第 1 个句子中,采用 “ 海洋 ” 来比喻天安门广场上的人很多很多,就像宽广无比的大海:后用 “ 海上的波浪 ” 来比喻天安门广上的红旗也很多以及飘扬翻动的样子,就像大海上翻滚的波浪。 第 2 个句子中,用 “ 雷明 ” 来比喻会场上 人们的鼓掌声特别响亮,就像打雷的声音那样震天动地。 ( 4)学习用比喻的方法来写句子,要用上指定的比喻词。 2、拓展与交流 (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宁宁和丫丫二人的对话。 ( 2)各自说说自己的认识,或是产生共鸣的收获,或是与之不同的感受。 ( 3)教师酌情进行点评。 3、积少成多 所选诗的作者龚自珍是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开新风气的人物。他 48 岁时因主张革新受9 / 63 到清政府顽固派的打击迫害,终以父亲老等借口辞官归乡。这首诗是他回家途中,读陶潜诗的有感而发。他有力地批判了即将灭亡的封 建制度,抗击朝政,表现他期盼变革现实、振兴国家、以抵抗外敌的意愿,充满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 1)对不理解的地方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和注解去解决。 ( 2)指导朗读并能背诵。 ( 3)可以让学生搜集、抄写有关表达 “ 爱我中华 ” 之情的诗句、格言等。例如: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宋。岳飞) 人生富贵岂有极,男儿要在能死国。(明。李梦阳)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趁之?(清。林则徐) 祖国陆沉人有责,天涯飘泊我无家。(清。秋臻) 人在异域最思念家乡,人在异国最怀念祖国。(侠名) 二、语 文大课堂 1、讨论 2、调查与采访 ( 1)组成小组,组成小组,走进商店、大街、蔬菜大棚、家庭等地进行调查和采访。 ( 2)围绕调查对象,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图书馆,也可以去书店,还可以上网查阅、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的资料。有条件的可以搜集实物、图片、或录像等。 ( 3)整理与分析 10 / 63 以 “ 今日家乡的 为题,写一份表格式的调查报告。 ( 4)交流 三、习作 1、审题:读提示,明确写作要求。 题目要求有四句话,讲了三层意思;第一层说明这是自由作文: “ 可以不限内容范围,也不限文体样式 ” (第一句话);第二层解释 “ 两不限 ” 的具体含义: “ 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你特别熟悉的景物或物 ” 这是“ 不限内容范围 ” , “ 可以写你感受最深的人或事,也可以写日记或诗歌 ” 这是 “ 不限文体样式 ” (第 2 句话);第三层提出写作要求: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题目恰当,自作修改等(第 3、 4 句话) 2、看 “ 平台 ” ,参与习作讨论。可按 “ 习作讨论平台 ”的四点,先个体思考,再与同学交流。 3、自动笔,进行初步试写。根据各人选定的内容、文体动笔的练习,可先列提纲,也可直接写。 4、选例文,组织交流评 改。 教师审阅全班学生的初作,从中选择内容、不同的问题理文若干篇,分类与点评,使学生从别人的习作中的优点或不足受到启发。注意:要让学生也参与点评、发表意见。 教学后记 : 教学中要注重写作指导,更要重视作文讲评。 11 / 63 第三单元 11、永远的歌声(单一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 “ 我 ” 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 “ 我们 ”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认识 6 个生字,会写 10 个生字,掌握 “ 淙淙 ” 、“ 龇牙咧嘴 ” 、 “ 鼻涕 ” 、 “ 剃头 ” 、 “ 小辫儿 ” 、 “ 拽住 ” 、“ 吆喝 ” 等词语。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 “ 我们 ”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 “ 我们 ”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2 / 63 教学时间:第七 周 课时安排: 3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6个生字,会写 10个生字,掌握 “ 淙淙 ” 、“ 龇牙咧嘴 ” 、 “ 鼻涕 ” 、 “ 剃头 ” 、 “ 小辫儿 ” 、 “ 拽住 ” 、“ 吆喝 ” 等词语。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 请带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 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全体反馈交流自学生字情况。(略) 3、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指名说 补充说 教师小结 4、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13 / 63 交流:第 2 10 自然段 三、初读质疑。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 “ 我们 ” 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 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 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14 / 63 2、当 “ 我们 ” 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 “ 我们 ” 哭了? 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 的喜爱之情。 1、默读 2 5 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语句: ( 1) “ 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 又漂亮。 ” ( 2) “ 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 小歌剧。 ” ( 3) “ 我还和姐姐争论过 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 ” ( 4) “ 我说, 天下第一好。 ” 感受: “ 我们 ” 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自由读 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 6、 7 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15 / 63 (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 7 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同桌对读 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 8 10 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全班交流: ( 1) “ 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 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 来 ” “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 ” 学生的心多细呀! “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 ” 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 摸、捉、追、堵、甩、穿 ” 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 指名读 ( 2)第 9 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 3)当孩子们委屈地献上自己为老师采的草药、抓的小鱼时,老师为什么搂住 “ 我们 ” 脏乎乎的身子,哭了? 16 / 63 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 2、师问:课前有同学提出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现在你能回答这个问题 吗? 小组讨论 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熟后练习 3。 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17 / 63 板书设计: 11、永远的歌声 永生难忘 首尾呼应 教学后记 本课我主要是抓住 “ 怎么读 为什么 悟真情 ” 这三个主要环节,带领学生理解感悟,并树立起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1、理解 歌声 ,认为歌声里包含着什么?说清楚课文中是用怎样的语句来写,你是如何体会到的。(找到 叩询文本的钥匙) 2、摘录词语,抓住一个细节,一个亮点。如我和二牛干脆下水抓鱼的场面:(摸呀捉呀追呀堵呀)读词,你仿佛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教学中学生读得平平,没有意识到这四个人物动作的关键词在文中起的作用和领会作者的用词凝练。我就以声传情,以趣生情,以情悟情 . 12 秋天的怀念(单一课)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写了在我因双腿瘫痪而暴怒无常时,母亲耐心地安慰我;为了让 我 散心,母亲想法设法帮我去北海,可是母亲已重病缠身,母亲带着重病的身体,最终没能满足我而死去。母亲在临终前,还在念叨生病的儿子和未成 年的女18 / 63 儿。母亲的深切关怀今生已无法报答,只有无尽的思念缠绕心中。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领悟文中蕴含着的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 教学重点、难点: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句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研读为主,尝试探究学习。 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使用媒体:通过观看幻灯片,来感受文中母亲的伟大形象。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入。 关于母爱,古今中外多少人在真情地为她唱着赞美的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读这篇课文,再一次感受催人类 下的母爱(板书课题)。 意图:以情激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投入。 二、布置自学。 1、自由读课文。 2、根据新闻记者提示,边读边在书法上标标画画。 三、交流汇报(以阅读提示为纲)。 1、母亲重病缠身,还要推着下肢瘫痪的我去北海公园看19 / 63 花,结果怎样?(母亲犯病,竟成永诀。) 2、母亲是怎样关心我的?(可通过以下语句,边读边悟。) ( 1)当我发脾气时,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注意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 (母亲虽然自己身患 重病,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觉,却默默地承受着我的粗暴无理。) ( 2)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养的那些花都死了。 (为了我,母亲虽然爱花,却没有精力、时间,没有心思再养花。) ( 3)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语虽朴素,却体现了母亲的伟大和坚强。) ( 4) 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 唰唰啦啦 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母亲是要把萧瑟的秋天挡在窗外,要把我心中的寂寞、消沉逐渐出窗外吧。) ( 5)当听 说我愿意去北海时,母亲 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 ,还不停地絮絮叨叨地说着 (能够带孩子出去走走,母亲竟是如此兴奋!她希望我能开心、快乐。) ( 6)母亲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生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春蚕到死丝方尽,母亲临终时仍挂念着孩子。) 20 / 63 3、体会作者透过这些小事,表达对母亲的一片深情。 (引导学生注意前面语句中的重点词语,那是作者细心观察体会到的,也是令他记忆犹新形象;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妹妹的陪伴下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之所以浓墨重彩地写这些菊花,也许正是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菊花中有母亲的音容笑貌,菊花中有母亲的殷切嘱托,咱娘儿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4、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可以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然后再交流。) 四、延伸拓展。 这篇课文朴实无华,感人至深,因为母爱是人类最神圣的感情。同学们,你还了解哪些关于母爱的作品、故事?在你的生活中感受到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了吗?请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或是抄写一篇歌颂母爱的文章。) 教学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第十课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板书 秋天的怀念 我母亲 21 / 63 暴怒安慰 思念去世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注重指导学生品读感悟,沟通情感,深化理解,升华情感。第二节课,我着重请学生谈谈感受,这时我就把课堂交给学生们了,让他们有机会吐露心声,让他们无拘无束的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各抒已见;、发掘学生独特见解;、带动后进生。 13、 “ 精彩极了 ” 和 “ 糟糕透了 ” 教材分析 课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作者童年 (七八岁)时写下了第一首诗,却从父母双方得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第二部分讲作者几年后认识到父亲原先的评价是对的,受到母亲鼓励的他一直在写作,并且得到了父亲有限的肯定。第三部分讲作者成年后取得了成就,他深感自己有慈祥的母亲又有非常严厉的父亲是非常幸运的。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对父母不同的爱的深切感悟。 二、学会在朗读中把握文章的精髓,从读中受到感悟。 22 / 63 三、利用朗读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或称参与式)进行学习。 四、学习文章中的口语式的语言。 教学重点:文章内容的 理解及重点语句的感悟。 教学方法:多种形式的朗读。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 1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再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 2小组讨论时,要求每位同学都要发言,都要倾听同学的发言并有自己的思考。讨论时,还要把组内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及答案简要记录在小卡片上。 3汇报讨论结果,并提出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也可将小卡片贴于教室四壁,组员对其予以介绍,其他组可要求对一 些问题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或帮助解答该组未解决的问题。 通过这一过程,筛选出共性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的放矢23 / 63 地进行下一步教学。 二、深入阅读 教师根据上述讨论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的学习要求: 1细读课文,想一想: 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 精彩极了 ” 是什么意思? “ 糟糕透了 ” 是什么意思?它们有什么关系? 哪些语句写了母亲对巴迪的赞扬,哪些语句写了父亲对巴迪的批评?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得好?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你能说说 “ 我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 ” 的话外之音吗? 从这篇课文中,你还了解到 些什么? 2分组讨论上述问题,每组发给大白纸和彩笔,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写到纸上。 3展示讨论成果,要求同学将讨论结果贴于教室墙壁上,组内推荐一名同学向大家讲述(或轮流讲)。教师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必要讲解,引导朗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句,学习某些生字,纠正学生理解中的某引起偏差等等。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朗读悟情 24 / 63 上一步的讨论、学习,可能有点琐碎,以至于造成孩子们对课文整体印象的模糊,因此,通过朗读将零碎的印象整合起来,是很必要的。 1学生自由朗读 课文。要求同学认真体会,怎样读,才能把作者的感情表现出来? 2朗读比赛。引入竞争机制, 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达到对课文深层次的理解。 二、读后反思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本文学习的得与失。这一步是必要的,它使孩子有机会对自己的学习活动有所反思,温故而知新,有利于进一步的学习。 三、课外引伸 1提供一些写骨肉之情的文章供大家阅读,最好,让他们自己去收集,并把其中的好段落抄写下来。 2为父母做一件事,并把它写下来。 板书设计: 爱 “ 精彩极了 ” 和 “ 糟糕透了 ” 表扬(满怀信心) (沉重)批评 (慈爱)母亲 我 父亲(严肃) 写第一首诗 25 / 63 教学反思 我以这节课进行区 “ 建构课题 ” 的课例研究课。学生已经有五年的学习经历,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很容易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文中一些含义深刻,富有哲理的句子,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因此,这节课我力图让学生从 “ 悟 ” 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课文的第二部分,有不少含义较深,具有哲理性和启发性的句子,学生读时,肯定会有所感,有所悟,同时也会有疑问。所以开课,我便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基础上引导出相通的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但是从整体教学分析,再沉下来看这节课感觉还有许多地方值得推敲。 14花边饺子里的爱(单一课)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作者在童年时,妈妈的花边饺子,给了他难忘的记忆;成了年后,给妈妈过生日,他也包了一个带花边的花边饺 子,讨得年迈的母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孝顺母亲之情。 26 / 63 教学目的: 1知道学生认识六个生字,读读记记 “ 威风凛凛、破天荒、大吉大利 ” 等词语 2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悟母子之间真挚的爱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课题,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一起来学习花边饺子里的爱,看了着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由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想一想,怎样记住这些字? 2课文围绕 “ 花边饺子里的爱 ” 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感悟理解 1妈妈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2 “ 我 ” 为什么要包花边饺子? 3课文为什么用 “ 花边饺子里的爱 ” 做题目? 27 / 63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巩固练习 1读课文,找出自己喜爱的词语抄写下来 2在实际生活中,你有过类似的感受吗 /讲讲你自己的故事。 板书设计 14、花边饺子里的爱 拮据;缺少钱,景况窘迫 破天荒:比喻事情第一次出现 威风凛凛:本课指妈妈很威风,使人敬畏的样子。 历久:经过很长的时间。 教学反思: 回顾这节课,自己感到比较满意的是: 1、教学中目标明确,板块清晰 “ 发现爱,寻找爱,分享爱 ” ,且层层递进。2、突出 “ 以学生为主体 ” 的新课标,课堂上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自品、自悟,同时鼓励学生小组合作 同桌交流、四人小组交流。把更多的课堂时间还给孩子,注重学生的个人体验。第二个板块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引导学生把握文章重点字词,通过比较进一步感悟作品深情。这也为学生写作练习埋下伏笔,引导学生学会在自己的文 中中运用 “ 重点字词 ” 来表达个人情感。课堂上,有些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震惊,他不但学会体会重点词语,还自28 / 63 己找出与原文中相近的字词,进行更换作比较,以加深对比,突出原文字词的好。 3、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后,还要学着将学生 “ 拉 ” 出来,从另一个角度观察文本 站在制高点,纵观全文,找感受、收获。最后学以致用 学习课文的写法,抓住关键自己体会;学会作者体验生活中的爱,并尝试汇报这爱。 15为了五美元的礼物(单一课)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是十二岁的鲁本用将近一年的时间为母亲准备礼物的故事,表 达了对母亲诚挚的爱。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作者用了一些表示季节,时间的词语,使文章脉络显得更加清晰。如: “ 夏季来临,学校就要放假了 ”“ 整整一个夏季 ”“ 时间过得真快,学校开学了 ”“ 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 ” 等。 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是本课的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 “ 币,攥,纫,揽 ”4 个生字,读读记记“ 维持生计,硬币,攥着,缝纫,缝缝补补,揽入,生计,恳切,遗弃,虔诚,奢望,期盼,梦寐以求,日夜操劳 ” 等29 / 63 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 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父母,长辈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鲁本对母亲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热爱父母,长辈的精神品质。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题目导入。出示课题后,可进行如下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为了五美元的礼物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 为了五美元的礼物 ”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想:这五美元的礼物是 ?什么是谁献给谁的礼物?为什么要献这个礼物?等问题。那么,请你赶快来阅 读这篇课文吧。 (二)自读感悟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会认识的字,想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件什么事? 2找出课文中写鲁本为母亲准备礼物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并画出表示时间的语句。 3按时间顺序简要说说:鲁本是这样为母亲准备礼物的? 30 / 63 ( 1)那天,他找回了两个麻袋,换回了两个五美分的硬币。 ( 2)每天放学,做完家务事后,鲁本就在小镇的建筑工地上搜寻麻袋。 ( 3)夏季来临,学校放假了,整整一个夏季,鲁本除了做家务,始终没忘记他心中的哪个秘密使命。 ( 4)明媚的春天终于来了,鲁本打开铁罐 ,倒出所有硬币,清点后发现还差二十美分。他毫不犹豫地跑出家门,在天黑之前又找到了四个麻袋,换回了二十美分。 ( 5)鲁本跑回了家,抱着钱罐向商店跑去,买回了他梦寐以求的东西。鲁本终于实现的心中的美好愿望。 4理解:课文中两次写到鲁本想起父母为维持生计而辛苦操劳的内容,特别是母亲的家务事和对生活的期盼。这是为什么?(这是鲁本要给妈妈送礼物的感情基础。表现出了鲁本十分热爱这个家,更热爱为这个家日复一日地操劳的爸爸,妈妈。) 5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自己的感受。先在小组里交流,再组织全班交 流。(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巩固练习 1读本课生字,说说自己是这样记住它们的。 2读一读 “ 词语采集 ” 中的词语和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而后写在词语本上。 板书设计 31 / 63 15、为了五美元的礼物 生计恳切遗弃攥着虔诚 奢望 期盼 使命 梦寐以求 教学反思: 从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应具有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应具有较好的文化底蕴。这样才能更好地读活文本,唤醒文字背后的生命。今后还要多读书,不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这样才能使我更机智、巧妙地捕捉和处理课堂生成的各种资源, 达到不期而至的精彩。 语文百花园三(综合课) 教材分析: 本百花园安排了 “ 温故知新 ”“ 阅读平台 ”“ 口语交际 ”“ 习作 ” 教学目标: 1、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并练习使用修改符号修改短文。 2、阅读诗歌、 “ 新三字经 ” ,学会积累。 3、通过交流,进一步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32 / 63 力。 教学重点:认识四种修改符号的形式和作用。 引导 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写传记,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练习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第周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学习 “ 温故知新 ” 一)修改符号。 1、修改书上的短文,认识新出现的四种修改符号,弄清它们的用法。 ( 1)表示不做删改,保留原文不动。 ( 2)表示词语或句子移到指定的位置。 ( 3)表示左右词语互换位置,中间的词语或标点不动。 ( 4)表示向右移两格,另起一段。 2、让学生试着运用修改符号修改下面短文出现的错误 33 / 63 找出下面短文中的错误,用修改符号修改。 下着小雨,天灰蒙蒙的,放学了,都向校门口走去,一把把雨伞撑起来了,像一朵朵盛开的鲜花。我没带雨伞,呆呆的站在那里。 2.拓展与交流。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内容,紧密围绕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挚的亲情的这个话题,交流心得体会 ( 1)启发谈话。 大家在学习这个单元的过程中,被一个个人间亲情的故事深深地感动了。本单元的课文中一个 个精彩的故事,抒发了人间真挚的亲情。五篇课文把我们带入了爱的世界,一个个爱是伟大的,他给人无穷的力量。让我们重温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吧! ( 2)阅读题目和例文,确定交流内容。 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题目,明确本次交流的内容是 “ 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 ” 。阅读丫丫同学写的一则日记,受到启发,打开思路,并结合课文,想一想这些课文的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丫丫写的这则日记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写学完了这个单元课文后的整体感受, “ 每篇文章都令人感动,都让想起过去的很多 事情 ” ;第二段抓住自己喜欢的课文花边饺子里的爱,联系实际写体会:一是作者描写妈妈包饺子的场面,表达了34 / 63 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二是抓住文章中的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 看,课文最后一句 花边饺子里浸满浓浓的爱 中的 浸 字,把这份母爱表现得多深啊! ”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角度领悟作者是怎样表达真挚的感情的。 ( 2)组织交流。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自己领悟多少就谈多少。评一评:谁的发言最好?为什么? ( 3)阅读平台。 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能够背下来,组织学生交流后的感受,说说这首小 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提出质疑,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4.积少成多。 ( 1)质疑。 ( 2)懂得内容:明礼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基于此,中国以礼仪之邦、信用之邦而著称于世。在中国的古书上,有 “ 香九龄,能温席 ” , “ 融四岁,能让梨 ” 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 “ 黄香温席 ” 和 “ 孔融让梨 ” 的故事。 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是怎样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来的,选择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自己感动的事情,与同学进行交流,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以传记的形式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提高写作能力。 文中讲到的 “ 黄香温席 ” 和 “ 孔融让梨 ” 的故事,让知道的35 / 63 学生讲一讲,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练习熟读背诵。 二、口语交际 1、启发谈话。 “ 爱是人间的春风,爱是生命的源泉。 ” 学完本单元课文,我们一定会被课文中真挚和深沉的人间真情所感动。让我们以 “ 人间处处有真情 ” 为话题,开一次口语交际活动吧。 2、阅读 “ 活动建议 ” ,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 “ 活动建议 ” 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 ( 1)内容要选则一两件生活中体现人间真情、让你感动的事情,可以使自己经历的事,也可以是自己看到、听到的事,并回忆事情的经过和自己当时的感受。 ( 2)讲述的事情要真实、完整,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交待清楚。并注意用不同的语气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变化。 ( 3)听别人讲述时,要抓住主要内容,体会发言同学的心情。 ( 4)同学互相交流时,要说出自己听后的感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繁衍态度要真诚 3、做好口语交际准备。根据本次口语交际的活动要求认真做好准备,列出见出简要的发言提纲。 4、按照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进行口语交际。 5、做好活动评价。 36 / 63 评价的重点是:讲述的事情是否真实、完整;讲述的内容是否有条理,重点突出;讲述是否表达了自己的 真实感受等。 三、习作 1.指导学生认真审题;要求以自传的形式写一篇文章。 2.自传是什么? 自传世叙述自己生平经历的文章。生平经历示指一个人生活的整个过程。 3.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1)写自己的生平经历,这次习作只要求讲述自己成长中的重要经历。可以请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帮忙回忆自己从小到大的往事,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经历绝对真实地记述下来。 ( 2)讲述自己重点经历不能写成流水账,除了写自己感受深的内容,还要适当穿插自己对往事的想法。 ( 3)为了展现自己成长的过程,我们可以按照时间的先后的顺 序来记述自己的重要经历。这样文章就显得更有条理,别人看了自然也会清楚明白。 4.写完了要认真修改,读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请他们提出意见。 教学后记: 指导学生认真写好作文,做好作文评讲。 第四单元 37 / 63 16、古诗三首(单一课) 教材分析: 本课选了三首古诗,三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它们所写的事物不同,但都抒发了诗人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墨梅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墨梅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我平常画画洗砚的水池边上有一棵梅树,那一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汁点化而成。它 不需要人们夸赞它的颜色鲜艳,只求在天地间留下清香的正气。全诗表现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贞纯洁品格。 竹石也是一首题画诗,是诗人为自己所画的竹石画而题写的。诗的大意是:竹子抓住青山毫不放松,它的根牢牢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全诗表现了诗人那种刚烈、坚韧,不畏任何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石灰吟的大意是: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 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于谦的石灰吟,学会诗中 “ 谦、锤、凿、焚 ”438 / 63 个生字,知道 “ 千锤万凿、若等闲、浑不怕、清白 ” 等词的意思。 2能用自己的话来解释古诗。体会石灰历经艰辛却不改变其本色的形象。 3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正义凛然的崇高品质。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前两节课,我们读了王冕的墨梅和郑燮的竹石,感受了梅与竹的美好形象,也体会了诗人的崇高品质。让我们再来背背这两首诗。 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点? (借物喻人,诗言志) 今天我们要读的石灰吟,也是一首借物喻人,来表述自己志向的诗。知道 “ 吟 ” 的意思(吟诵)这位诗人是于谦,课前预习后了解到他的哪些资料? 普通石灰又有什么可以吟诵呢?于谦又要借石灰来表达怎样的胸怀呢? 二、自学古诗。 1回顾前两首诗的学法。(先读懂诗中物的形象,再联系诗人生平,体会诗人的情怀志向。) 2自读。诗中的石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诗人借石灰想告诉大家什么? 39 / 63 三、交流学习,理解诗意。 1交流,在交流中体会石灰形象。 “ 千锤万凿 ” -“ 烈火焚烧 ” -“ 粉身碎骨 ” 这些都是石灰的烧制过程。从这些词语中你觉得石灰由一块块石头变成可以为人所用的石灰历经了一段怎样的历程?用词语形容。(千辛万苦,历经磨难) 用朗读表现其历程的艰辛。 “ 若等闲 ” 、 “ 浑不怕 ” 从这两个词语中体会石灰对这个磨难的态度和意志。 “ 若等闲 ” 可联系毛泽东的七律 长征中的 “ 万水千山若等闲 ” 一句来理解。 用词语形容石灰面对这些困难时的态度。(在所不惜,视若无睹) 朗读表现。 读到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石灰形象?(坚强不屈、不怕牺牲) “ 要留清白在人间 ” 抓住 “ 清白 ” 一词, 理解:这清白的是石灰的什么?(美好本性,美好品质) 无论(千锤万凿),不管(烈火焚身),即使(粉身碎骨),我也(要留清白在人间) 朗读,替石灰呼出他的心声。 2体会诗人的志向和胸怀。 40 / 63 补充诗人的生平故事,谈谈自己的体会。 体会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人正直的品性。 朗读古诗,表达诗人的美好品格。 3诵读古诗。 四、拓展阅读。 1阅读于谦石灰吟的姊妹篇咏煤炭。 2爱莲说 宋 周敦颐(详见附件) 自读,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解释古文,如果有困难,可以请 教同学和老师。 说说在这首诗里,你读到的是一种怎样的莲的形象? 你觉得思想家周敦颐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五、布置作业。 默写石灰吟 在这三首古诗中,选择一首诗进行简单的诗歌鉴赏。写一段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破磨击尔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古诗。 3、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中内涵,学习诗人借物喻人、咏物明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41 / 63 一、导入: 1 简介作者:郑燮,他有一个比他的名 “ 燮 ” 更有名的号 板桥) ( 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 ( 2)写过 “ 难得糊涂 ” (原意是 “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 ) ( 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 “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 ” 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 郑板桥人称 “ 诗书画三绝 ” ,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 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 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板书:竹石 二、学习古诗 1 学生自学古诗。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 全班集体正音。 3 教师吟诗,学生思考古诗是写竹,还是写石? 4 小组讨论。 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 “ 咬 ” :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42 / 63 刚毅性格 立:站立,扎根。破岩:风化的岩石。磨:磨难。坚劲:坚定,强劲。尔:那。任:任凭。 5 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青竹抱住青山一直都不放松, 原来是把根深深地扎入岩石的缝隙之中。 经历狂风千万次的吹打折磨依旧坚硬如铁, 任凭你地东西南北的狂风。 三、诵读 古诗,体验情感。 1 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