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doc_第1页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doc_第2页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doc_第3页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doc_第4页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提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正确地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读透文本内容、结合单元提示、利用书下注释、用好研讨与练习,是教师进一步正确确立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关键词:教材有效利用目标在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是把“教”与“学”联结起来,把“教”转化为“学”的关节。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正确地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能否进一步正确确立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目标或是目标不正确的教学是无的放矢。所以教师在对语文课程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和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基础上,必须认真教材,与编者进行深入对话。我认为,结合教材特点,巧设教学目标,能达到使学生乐学、好学、学好、学通之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呢?一、读透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注重文本内容。所谓“注重内容”是指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就是读懂课文,理解中心。阅读课文,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熟读课文,应当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进授孔乙己一文时,我首先确定了这一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并用一堂课加以分析理解。上课时,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然后讨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尽管人物形象逼真,内涵丰富,但学生起初的回答却很简单、直接,大多以“好人”、“坏人”评价,经过提示和反复引导,一个倍受封建主义毒害的既懒惰又自负以至堕落到偷窃致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对人物形象的评论不能简单的以“好人”或“坏人”作结,孔乙己悲剧的发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告诉我们,那种不注重课文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教学上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二、结合单元提示: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导读,我们在制定某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孤立地就课论课,而应结合单元重点,把单篇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的教学目标勾连起来。比如,九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这样阐述到: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本单元的心声一文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把握小说中李京京的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了很好的总结,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作了有益的概括,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切不可忽视。三、利用书下注释: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应该重视每一个细节,书下注释是编者对文本的补充说明,编者的意图有时就是通过它们传达给我们的。丰子恺的竹影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有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冰心的观舞记、林嗣环的口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如果不注意结合单元提示和书下的注解,我们很多教师就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上,我个人更认为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才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重要的审美标准。我们带着学生学习之后更应学到一点美术欣赏的方法,能明显地区分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提升我们的审美修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的,在备课时,我注意到了书中的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意思是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作者把它引用在文中,是想说吃过家乡高邮那么好的咸鸭蛋,其他地方的咸鸭蛋就瞧不上眼了。把这个解释搞清楚了,我们自然就能理解作者对家乡咸蛋的钟爱,那份浓浓的故乡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就是这个注释让我明确了教学目标,甚至还找到了教学时的一个切入点。四、用好研讨与练习:能解决课后练习,也应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样是端午的鸭蛋,文后研讨与练习二是这样要求的:“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我仔细阅读了这个题目,在教学设计时,定下了品味汪曾祺的平淡有味、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这一教学目标,可见,编者的用意之明显,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在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品味了文中的精彩语言,还引入了汪曾祺其他作品中的语句,让学生对汪曾祺的这种语言风格有个大致的印象,学生的视野也由此开阔了一点。课堂功夫在课外,要想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有质量,对教师来说,首先应该做到的就是潜心解读教材,正确把握文本内涵,然后就是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有了这两个前提,才会有接下来的精彩的教学设计和精彩的课堂教学呈现,所以让我们牢牢守住这第一第二道大门。参考书目:1、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八、九年级教材2、初中语文教学研究 小议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提要: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正确地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读透文本内容、结合单元提示、利用书下注释、用好研讨与练习,是教师进一步正确确立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关键词:教材有效利用目标在教学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它是把“教”与“学”联结起来,把“教”转化为“学”的关节。目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和规定性。教材是教学的主要凭借,正确地理解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教师能否进一步正确确立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目标或是目标不正确的教学是无的放矢。所以教师在对语文课程总体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和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基础上,必须认真教材,与编者进行深入对话。我认为,结合教材特点,巧设教学目标,能达到使学生乐学、好学、学好、学通之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利用教材确定教学目标呢?一、读透文本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首先要注重文本内容。所谓“注重内容”是指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领悟。一句话,就是读懂课文,理解中心。阅读课文,其本质就是理解内容,新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也是以理解为核心的。只有正确的理解和领悟了课文的内容,才能真正提高学生驾驭语文的能力。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熟读课文,应当注重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让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发挥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进授孔乙己一文时,我首先确定了这一教学目标: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并用一堂课加以分析理解。上课时,先检查学生阅读情况,然后讨论“孔乙己是怎样一个人”这一问题。尽管人物形象逼真,内涵丰富,但学生起初的回答却很简单、直接,大多以“好人”、“坏人”评价,经过提示和反复引导,一个倍受封建主义毒害的既懒惰又自负以至堕落到偷窃致残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分析,学生认识到,对人物形象的评论不能简单的以“好人”或“坏人”作结,孔乙己悲剧的发生是和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的。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实践告诉我们,那种不注重课文内容,而把注意力放在知识教学上的做法,显然是不足取的。二、结合单元提示:新教材每个单元都有导读,我们在制定某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时,不能孤立地就课论课,而应结合单元重点,把单篇的教学目标和单元的教学目标勾连起来。比如,九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中这样阐述到: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所以在教学本单元的心声一文时,教学目标可以这样设定:把握小说中李京京的形象,理解“心声”的深刻意义,学习主人公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单元提示对本单元的内容作了很好的总结,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作了有益的概括,值得我们在教学中借鉴,切不可忽视。三、利用书下注释:在确定目标时,我们应该重视每一个细节,书下注释是编者对文本的补充说明,编者的意图有时就是通过它们传达给我们的。丰子恺的竹影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这个单元选的是文化艺术方面的文章,有鲁迅的社戏、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冰心的观舞记、林嗣环的口技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作家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选自丰子恺文集(艺术卷),如果不注意结合单元提示和书下的注解,我们很多教师就会把教学重点放在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上,我个人更认为西洋画重写实,中国画重写意才是作者想传达给读者的重要的审美标准。我们带着学生学习之后更应学到一点美术欣赏的方法,能明显地区分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提升我们的审美修养。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是八年级下册的,在备课时,我注意到了书中的一句诗:“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是唐人元稹离思中的诗句,意思是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作者把它引用在文中,是想说吃过家乡高邮那么好的咸鸭蛋,其他地方的咸鸭蛋就瞧不上眼了。把这个解释搞清楚了,我们自然就能理解作者对家乡咸蛋的钟爱,那份浓浓的故乡情就自然流露出来了。就是这个注释让我明确了教学目标,甚至还找到了教学时的一个切入点。四、用好研讨与练习:能解决课后练习,也应是教学的目标之一。同样是端午的鸭蛋,文后研讨与练习二是这样要求的:“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这三点在课文中能看出来吗?请朗读课文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我仔细阅读了这个题目,在教学设计时,定下了品味汪曾祺的平淡有味、雅俗共赏的语言风格这一教学目标,可见,编者的用意之明显,也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我在教学时不仅引导学生品味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