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doc_第1页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doc_第2页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doc_第3页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doc_第4页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 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是每一个中医人提高自己临床能力的有效途径认真研读古人的医术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有深远的促进作用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中医经典著作读书心得欢迎查看 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云: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这只是经典中的一小段我把自己平时读经典后运用经典的几个病案写出来与您一同分享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过来找我针灸治疗颈椎病因为以前脖子疼痛用二针就能明显减轻有时一针就可以了今天又来了说昨天科室有个事挺气人的领导安排给他做又没地方发泄实在不想接那个活儿晚上想着这事没睡好早上起来颈椎部位疼痛头晕不适因为我很了解我的同事平时蛮有性格的脾气较大又急躁听他说完心里明白了他的颈椎病是因为肝郁化火想起内经的原话: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针刺肝经原穴太冲用泻法1分钟后拔针头晕颈痛消失 省公安厅一领导上班期间办公室突然感觉心好像要跳出来了很难受自己摸脉每分钟接近150次持续了近30分钟打电话咨询该办?问起病因说最近因为国庆60周年庆因安保工作方面的问题工作压力大自己火气很大经常对下属发脾气我比较了解我的朋友要他平躺在床上用手重按左手内关穴处他照做了开始压上去疼痛难耐很想放弃电话中一再嘱咐直压到内关穴处无疼痛为止20分钟后电话告知心跳如常这也是来自于学习经典的体会内经原文: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选手厥阴心包经内关穴指压治疗疗效确实令人感到惊奇如果病人没经验的肯定会急诊叫120送去医院其实这也是中医针灸在急诊临床应用的典型案例 一从事药材生意的病人广州人在北京做生意因为肩背疼痛近1月在北京协和医院照片MR检查均未见异常局部打封闭贴膏药有用了也做了局部推拿按摩未见改善回广州后约出来吃晚饭餐桌上见患者咳嗽流涕很狼狈的样子连声说对不起他夫人说感冒很长时间了把他嘴上的烟拿掉还暗示要我告诉他抽烟会加重咳嗽其实自从见到患者的第一眼起治疗取穴已了然于心于是选手太阴肺经荥穴鱼际用泻法患者痛得哇哇叫不到2分钟拔针患者全身出微汗肩背疼痛咳嗽流涕所有症状全消失了我也点了一支烟顺手给他一支边聊边抽烟这与抽烟相关啊西医可是讲抽烟与呼吸道疾病有很大的相关性啊记得在老家有的抽烟活到九十多也未见咽喉炎气管炎及肺癌的有的从不占烟酒50多岁也一身的病啊其实他只是肺经外感风寒是肺经的问题针刺肺经鱼际穴针到病除病人觉得很神奇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在几千年前就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记载了该病的治疗方法: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 还有关于脾经病和肾经病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以西医命名的疾病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在这里就不举例了只是想说明一点想学好中医做一个名理的中医临床疗效好的中医无论您走遍千山万水访遍五岳九州的名师您终究还得回来温习我们共同的的经典:黄帝内经 这只是金匮真言论中的一小段读了也经常用常常收到针到病除的临床疗效很多病友说我看病用药取穴很随意但见效快疗效好对西医的同一个病能用很多很多方法治疗很难学也难看懂的其实我只是继承了中医学先祖的一点点东西在临床上运用经络辩证治疗而已黄帝内经里还有很多的宝贝等着我们的中医学子去挖掘去探索去继承去发扬 在这春雨纷纷的夜晚窗外寂静无声我独自坐在窗边看着窗外的行人纷纷不经意看到桌上的伤寒论手不由地打开台灯细细读起了起来这已经不是我第一次翻阅它但每一次翻阅它都带给我一种新的感悟体会它不仅让我惊喜也让我困惑但却又让我忍不住去思考、钻研这一次次的思考、钻研都化作无数的对伤寒论以及中医的深情 说道伤寒论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作者张仲景张仲景先生在历史上的主要贡献不是他的仕途成就而是他身居高位却愿意造福百姓为百姓生命健康之根本所日夜寻求探索从而留下了著作伤寒论为万千饱受病痛折磨的人民指引了一条出路而其著作伤寒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其留下了几百个经方更在于建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开创了理法方药的先河自此以后中医不再是师徒相传的经验之谈而是成为了一门拥有理论的学科使中医的各种看病方法都有理可寻有法可依由此观之张仲景之于中医犹如门捷列夫之于化学称其为医中之圣一点也不为过 然后在多次阅读伤寒论后我却发现想要真正读懂它并不是件易事不仅需要知识积累更需要一颗探求的心要深刻细读伤寒论首先就必须要有一种中医思维框架不仅是要翻看医案著作领悟前人经验更要自己结合日常多多思考书中为何如此阐释?而不是死背医案记录其次在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应当结合基础理论思考不能以自己的意念为主导去排斥它甚至怀疑它最后在知识与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上就可对伤寒论提出质疑在疑问的过程中不仅是自身领悟的更高层次发展更是医学造诣的升华如此这般方能读领略到古人张仲景先生蕴藏在书中的智慧也能使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得到收获 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是战国时期出版的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作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内容包括脉诊、经络、脏腑、阴阳、病因、病理、营卫、俞穴针刺等基础理论同时也列述了一些病证其中一至二十二难为脉学二十三至二十九难为经络三十至四十七难为脏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难为疾病六十二至六十八为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难为针法该书还明确提出“伤寒有五”(包括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并对五脏之积泄痢等病多有阐发为后世医家所重视本次读书心得主要是关于“独取寸口”切脉法的理论研究及其临床应用 “独取寸口”的切脉方法虽然是内经首先提出的但实为难经首创详论其原理可以概括为下述二条:寸口为手太阴肺经脉动之处因其动可以探知;因其所处部位最能反映手太阴肺经情况而“肺朝百脉”全身经脉营卫气血均会聚于手太阴肺经所以寸口能探查全身经脉气血盛衰运行情况此所谓“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经脉的作用是行气血而营阴阳内系脏腑外络肢节脏腑组织之温养濡润、内外联系均依赖于此寸口既为“脉之大会”则脏腑之气朝会起止于此所以寸口能探查脏腑之气盛衰生败情况此所谓“寸口者五脏六腑之所终始” 难经首创了寸口的寸、关、尺三部定位、定位名称、定位方法及寸、关、尺三部脉位之长短;三部各有浮、中、沉三种指力及候诊方法以及十二经及人体不同部位疾病在寸口三部的候诊都有明确定位“脉有三部部有四经手有太阴阳明足有太阳少阴为上下部何谓也?然:手太阴阳明金也足少阴太阳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阴少阳木也生手太阳少阴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为上部手心主少阳火生足太阴阳明土土主中宫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养者也脉有三部九候各何主之?然:三部者寸关尺也九候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头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齐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齐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审而刺之者也”由于寸口脉反应灵敏简便易行所以得到了广泛和普遍运用 难经提出“独取寸口”的脉诊方法系统论述其诊病原理、脏腑配位、具体手法和辨脉识证的一般原则简便、易行、有效沿用至今不失其应有价值突出了中医诊法的特点确是诊断学上的伟大创举难经的“独取寸口”是用不同指力切按取得的表里不同层次反应不同的生理病理情况如五难有持脉若三、六、九、十二菽重以及按之至骨来分别测知肺、心、脾、肝、肾所属层次气血的情况十八难约之为浮、中、沉“九候”即浮取、中取、沉取的诊脉指法沿用至今更适用于临床“独取寸口”通过脉象辨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等内容特别是其依据阴阳脉法提出的“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关之前后分阴阳及阴阳相乘、伏匿和关格覆溢脉象等主病机理对临床很有启发作用 临床应用“独取寸口”脉法根据患者脉象辨析病机、病位常常是辨证论治过程的主要内容具体表现为:1.估测预后:以脉之有根无根来诊断疾病死生;三难指出覆溢脉为主死的真脏脉;十五难以胃气有无决病之死生;十七难以脉证合参来诊断病情的预后死生;二十一难的“脉病形不病曰死”等根据难经五脏脉“绝于内”、“绝于外”理论申明了毋“实实虚续损不足益有余”的治疗禁忌指出了诊脉在指导治疗方面的作用2.辨别病情难经论述的寸关尺三部九候部位诊察脏腑经络病变(十八难)、五脏脉象及其主病(十三难)以至损至脉象主病(十四难)、“伤寒有五”的相应脉象(五十八难)以及脉证合参的诊病理论(十六难)等等都常用于临床辨别病情、诊断辨证后世脉象主病的诊脉辨证方法就是对这些理论的扩展和发挥3.辨析病机难经通过脉象辨析疾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病机等内容特别是其依据阴阳脉法提出的“浮者阳也沉者阴也”(四难)关之前后分阴阳及阴阳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