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doc_第1页
大一新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doc_第2页
大一新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doc_第3页
大一新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doc_第4页
大一新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一新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状况的关系研究 巨雅婵JUYa-chan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ChongqingNormalUniversity,Chongqing401331,China) 摘要:目的:探讨应对方式在自尊与大学生学校适应之间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自尊问卷(SES),简明应对方式量表(SCSQ)和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CCSAS),对重庆高校1176名大一新生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和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和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起到共同的预测作用,除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不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外,其他情况下,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显著。结论:应对方式在自尊和大一新生学校适应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即大学生的自尊可以通过应对方式对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产生影响。 Abstract:Objective:todiscusstheactionmechanismofcopingstylebetweenfreshmanself-esteemandschool-adaptation.Method:SES,SCSQandCCSASareusedforsamplingsurveyofthe1176freshmeninChongqing.Result:self-esteemandpositivecopingstylearesignificantlypositivelyrelatedtoschooladaptationdimension.Negativecopingstyleissignificantlynegativelyrelatedtoschooladaptationdimension.Positivecopingstyleissignificantlypositivelyrelatedtoself-esteem.Negativecopingstyleissignificantlynegativelyrelatedtoself-esteem.Self-esteemandcopingstylecanbothpredictschooladaptation.Negativecopingstyledoesnthavesignificantintermediationinregressionanalysisofself-esteemandsatisfaction.Otherwisebothpositivecopingstyleandnegativecopingstylehavesignificantintermediationinregressionanalysisofself-esteemandsatisfaction.Conclusion:copingstyleplaysthepartialintermediaryrolebetweenself-esteemandschoolfreshmenadaptation,thatistosaytheself-esteemofcollegestudentscanaffectfreshmenschooladaptationbeusedthroughcopingstyle. 关键词:自尊;应对方式;适应;大学生 Keywords:self-esteem;copingstyle;adaptto;collegestudents :G641:A:1006-4311(xx)21-0196-03 0引言 学校适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虽然众多学者对其进行过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众多学者仍未达到共识。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学校适应看作是学生和学校环境、学校活动互动的状态。本研究赞同Birch的观点,认为学校适应不仅指学生的学校表现,而且包括学生对学校的情感和态度以及参与学校活动的程度1。大学是学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是个体有青年转向成年的过渡阶段,对学生的毕生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新生的学校适应不仅影响到其在校的学习和生活,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未来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学校适应长期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个性特征、认知方式、归因特点和应对方式等等;第二类是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各方面的社会支持系统。目前关于自尊与学校适应和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都仅限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探讨,未对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所以本研究重点考察三变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假设,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间相关显著,自尊和应对方式可对学校适应有共同的预测作用,且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显著。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重庆高校1300名大一新生,其中回收问卷1215份,回收率为93.5%。经过筛选保留问卷1176份,问卷有效率为96.8%。 1.2方法 1.2.1自尊量表2 该量表由Rosenberg编制,共10个项目,分四级评分,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91。 1.2.2简明应对方式量表3 该量表由解亚宁编制,共20个项目,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总量表的Cronbachsa系数为0.90,两个维度的Cronbachsa系数分别为0.89和0.78,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9。 1.2.3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4 该量表由方晓义等人于xx年编制,共60个项目,分为七个维度,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55到0.805之间,总体一致性系数为0.916。 1.3统计处理 本研究适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发现,重庆高校大一新生自尊水平以及学校适应的各个维度均较中值要高,情况比较良好。积极应对维度要高于消极应对维度。与应对方式常模相比,重庆高校大一新生积极应对维度得分要高于常模,消极应对维度得分要低于常模,可见重庆高校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在整体水平上是比较积极向上的。经t检验得知,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均显著高于女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满意度、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校园适应、自尊存在显著差异,在这六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曾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在自尊、积极应对、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以及校园适应八个方面均显著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同学。经F检验得知,不同户口类别的学生在自尊、积极应对、满意度、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适应以及校园适应维度有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在以上7个维度均显著低于城市学生,与城镇学生无显著差异。 2.2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和适应状况的相关 由表3可知,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积极应对方式和自尊呈显著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和自尊呈显著负相关。 2.3自尊、应对方式对适应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将自尊和应对方式设为自变量,学校适应的七个维度分别设为因变量,采用逐步进入的方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 由表4可知,除了在将满意度设为因变量时有两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外,其他因变量均有三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对满意度有共同的预测作用,两个因素能够共同预测满意度的10.5%。自尊、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对择业适应有共同的预测作用,三个因素能够共同预测择业适应的27.5%,共同预测情绪适应的25.2%,共同预测自我适应的38.7%,共同预测人际关系的30.3%,共同预测学习适应的29.1%,共同预测校园适应的29.0%。 2.4中介效应分析 为了检验学业情绪在学业控制感和学业成绩之间的中介效应,本研究采用温忠麟提出的三步回归分析的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进行检验。5 由表5可知,除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不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外,其他情况下,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显著。 3讨论 3.1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的基本情况 经数据分析,重庆高校大一新生自尊水平以及学校适应的各个维度均较中值要高,情况比较良好。积极应对维度要高于消极应对维度。与应对方式常模相比,重庆高校大一新生积极应对维度得分要高于常模,消极应对维度得分要低于常模,可见重庆高校大一新生的应对方式在整体水平上是比较积极向上的,大家更倾向于用积极的应对方式来解决问题。 经t检验得知,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的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均显著高于女生,这与以往的研究是不一致的6。这有可能是各个学校学生的不同特点所决定的。张三菊的研究对象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学生,男生比例较大,且男生在专业上优势较强,而我校研究对象为师范类院校专业,女生比例较大。此外,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满意度、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关系、校园适应、自尊存在显著差异,在这六个维度上独生子女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这有可能是因为目前独生子女在家庭获得了更多的关注,社会支持系统较好,而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系统对于学校适应是有非常重要影响的。曾担任过班干部的学生在自尊、积极应对、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人际适应、学习适应以及校园适应八个方面均显著高于未担任班干部的同学,这有可能因为班干部经历锻炼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也提高了他们的适应能力。数据还表明,不同户口类别的学生在自尊、积极应对、满意度、择业适应、自我适应、人际适应以及校园适应维度有显著差异,农村学生在以上7个维度均显著低于城市学生,与城镇学生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城市的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经历的环境比较单纯,与学校环境相差较大,造成了暂时的学校适应情况较低。 3.2大学生自尊、应对方式和适应状况的相关 由数据分析得知,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这与孔文迪7、吕长超8、高志奎9、全宏艳10等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说明自尊水平是个体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自尊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这有可能是因为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对自己有更多的正面评价,基于自己更多的肯定,乐于接受和悦纳自我,也有可能是个体长期面对事件所采用的积极应对模式使得自尊水平处于相对较高水平。 此外,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各个维度也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这与王斐11研究基本一致。这说明自尊水平是学生各方面学校适应的一个重要的内部影响因素。自尊水平较高的学生可能有更好的学校适应能力,当然也有可能良好的学校适应使得学生的自尊保持着较高水平。 本研究还表明应对方式与学校适应也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温义媛12、包文婷13的研究基本一致。这表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学生,其学校适应水平相对较高,而习惯于消极应对的学生,学校适应水平相对较低。这有可能说明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大一新生的学校适应,反则反之。 3.3自尊、应对方式对适应状况的多元回归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知,除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对满意度有预测作用之外,学校适应的其他六个维度均可由自尊、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共同预测。虽然以往的研究未对三者关系进行过回归分析,但是仍有许多研究证实:自尊对校园适应有预测作用11;自尊对应对方式有预测作用9;应对方式对校园适应有显著预测作用13。可见自尊是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同时自尊也是应对方式的影响因素。此外,应对方式对学校适应也有重要影响。 3.4中介效应分析 由数据分析可知,除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和满意度的回归分析中不存在显著的中介作用外,其他情况下,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在自尊和学校适应各维度回归分析中均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显著。可见自尊对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即可以直接影响,也可以起到间接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学生自尊水平的高低可以直接影响学校适应情况,另一方面,自尊也可以通过影响应对方式,较高的自尊水平倾向于更多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较低的自尊水平则倾向于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间接影响学生学校适应。 4意见及建议 4.1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和积极关注,促进新生的学校适应 研究表明,高自尊和积极应对方式对新生的学校适应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所以学校和老师在新生教育的过程当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从正面积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并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教育学生自尊自爱,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促进新生的学校适应。 4.2加大对女生及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的关注 研究表明女生的择业适应和自我适应均显著低于男生,相对于城市学生,农村新生在自尊、积极应对和学校适应各个维度均显著偏低,所以女生、农村新生、贫困生、单亲家庭等特殊群体的学校适应问题应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大力关注。学校应该构建校院班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开设女性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等选修课程,开展人际关系、自我悦纳等主题的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的学校适应。 4.3重视学生的同辈辅导和同辈教育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重要阶段,同辈群体对于他们的成长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学校和老师应重视同辈群体这一重要力量,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作用,培养一批学校适应良好,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学生骨干,举行新生适应主题班会、新老生见面会、同辈心理辅导、爱心帮扶小组等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来促进新生学校适应。 参考文献: 1BirchSH,LaddGW.Theteacher-childrelationshipandchildrensearlyschooladjustmentJ.JournalofSchoolPsy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