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教学论:洞见与启示.doc_第1页
《孟子》教学论:洞见与启示.doc_第2页
《孟子》教学论:洞见与启示.doc_第3页
《孟子》教学论:洞见与启示.doc_第4页
《孟子》教学论:洞见与启示.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教学论:洞见与启示 朱峰 (浙江海洋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舟山316000) 摘要:孟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所著孟子一书为其教育理论的基本思想源泉。孟子在教学目的上提倡人性化,主张教学内容更丰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样化。这对我们今天的教学仍具指导意义。 关键词:孟子;教学理论;角色 :G642:A:1673-2596(xx)04-0274-02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幼年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孟子三迁的典故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道。少年时期的孟子拜入孔子之孙子思门下,而后荀子将二者列为一派,即儒家的“思孟学派”。他上承曾子子思,下启后世儒学,将儒家学说系统化理论化,尤其是其伦理学,对后世影响巨大。2000多年来,人们尊称其为“亚圣”,将他和孔子的主张,并列为“孔孟之道”。 孟子一书,汉传共计11篇,今本为内篇7篇,约为3万5千字。另外有性善等四篇专论为外篇,但已经失传。今天所谓孟子外书系明代人的撰作。直到后唐,孟子逐渐得到推崇,韩愈说:“孔子之徒没,尊圣人者孟氏而已独孟轲之传得其宗。”至宋代,朱熹将孟子尊为经,明代二程语录也有“孔子末,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至孟子而圣人之道益尊”。清代大儒戴震说:“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于海也。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轲始。”但也有不同,朱元璋对孟子中的民本思想很是不满,命人弄了个节文,让翰林院校对孟子,随后删掉八十五条,规定科举考试不能以此命题。 孟子是从他的性善论角度肯定教育功能的。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等道德品质都是生来就有的。不过孟子认为这些道德品质最初只是一种萌芽或端倪。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以下引证孟子只注章名)他还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告子上)可见孟子所说的性善,并不是天生的仁德,而是形成仁德的先天素质,要想充分发挥先天素质,就需要教育。孟子就是这样以他的性善论来肯定教育功能的。 一、教学目的 孟子的教育思想是他对人性思考的成果,他认为仁、义、礼、智根于心,也就是人性的外在表现,人活在世界上因此要做的是“养其性,以事天,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怎样修身呢?孟子又从统治者的教育目的出发给出结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因此,教育可以整合民心,塑造民众的人格,使国民得到教化。 简单而言,孟子就是要“明人伦”,他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告子上),也就是说仁义礼智,这四端是善性体现,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在。 二、教学内容 应该教授什么内容呢?孟子认为应该先抓好出发点,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子下)如果想学好东西,成就一番事业,应该先苦心志,做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先有一个志向,然后经过刻苦学习去追求它,同时做好肉体磨砺。 他还认为:“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可见志气难分难解。为了实现志,要培养每个人的气。有人问他有何特长,他回答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上)他有两个特长,一个是知言,另外一个就是具备浩然之气。他解释浩然之气:“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所谓“知言”,他解释为:“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也就是说,孟子了解言语知识,对不同的言辞会思辨分析,从而去伪存真,使圣人也同意他的观点。史记上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赵岐孟子题辞云:“孟子通六经,尤长于诗书。”冯友兰认为孟子在教学上十分注重讲诗、书,尤其注重引申其中意义。他对当时固定的课本六经,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灵活变通传述。他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他十分注重“志”,强调对诗阐发出新意。另外,他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知识应该批评性地继承,以一种审慎的理性去思辨现有的知识。 三、教学方法 首先,引而不发。孟子认为:“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孟子尽心上)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主要是指引方向;解惑的地位要低于传道;不发不是对教学不负责任,而是促使学生自己去认真思考,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辨能力。胡适认为孟子这是一种主张是强调教育主动性:“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因此学生要想对知识理解透彻,只有自己刻苦专研。他还主张教师的语言应该是:“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也就是教师语言应意味深远,不能太直白,诱导学生去认识和理解道才是正途。 其次,中规中矩,专心致志。孟子要求学生学习要注重打好基础,按部就班,专心致志,秉持锲而不舍的精神去把握知识。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他告诫,凡是学习必须遵守规则,按部就班一步步从基础开始,例如射箭就应该先拉开弓,不能跳过必要的环节,否则会欲速不达,为此他举了揠苗助长的例子。 再次,因材施教。孟子继承孔子的教学原则,对不同的学生性格和天赋上的差别给予关注,就像孔子雍也中所说的“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他说:“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孟子尽心上)这说明,孟子在教育学生时,强调因材施教,对于禀赋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最后,学习需创造环境。孟子对戴不胜说:“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使齐人傅之。”“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要求学齐语必须去齐国,在那里的环境之下几年就成功了。因此他主张要创造环境,通过教学环境的创设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教师角色的定位。从孟子的从人性出发的教学目的来看,教师应该不仅仅作为知识的输出者,还应是一名领航员,引导学生找准人生方向,激发他们成为具备传统美德的人,成为一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知识分子。对施教者而言,要具备孟子所提倡的道德思想:志向高远,勇于改革,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受教育者而言,应从孟子的教育思想中得到启示:对尚志与改过,学生要从思想上有清醒正确的认识。学生要自觉走出个人主义的狭小空间,克服无追求无目标的茫然,树立向善的生活目标。同时要注重环境的熏陶作用。目前的道德教育似乎很难让受教者感受到生活环境的人文气息,这不利于学生知、请、意、行相统一。 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学生要有充分的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拿90后为例,要分析他们的时代特征和群体共性,同时不忽视他们的个性特征,这样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引导他们创新,疏导他们的心理障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后,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内容。面对90后这样的教育对象,教师不能因循守旧死啃课本,要合理、大胆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育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xx.11. 2胡适.中国哲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8.2. 3梁启超.儒家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xx.3. 4程方平.孟子教育思想述评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