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doc_第1页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doc_第2页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doc_第3页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doc_第4页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 王立革,焦晓燕,韩雄,王劲松,董二伟,武爱莲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所,太原030006) 摘要: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为试验处理,膜下沟灌(FP)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定植后2655天,FG+H处理明显提高了20cm处地温;定植后118154天,5、10、15、20、25cm处地温均低于FP。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明显提高,是FP的2.2倍。FG+H处理可明显降低060cm土壤硬度,而对土壤密度无明显影响。FG+H处理020cm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比FP分别提高18.4%、47.6%、34.9%和20.9%,且明显降低了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FG+H处理相对FP有缓解土壤酸化和盐化的趋势。FG+H处理番茄采收期相对FP推迟约10天左右,但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提高了19.9%。本研究结果表明,FG+H处理不仅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理化性状,而且番茄产量也明显提高。 关键词:日光温室;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土壤理化性状;蔬菜产量 :S153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xx-0500 0引言 设施土壤是设施农业赖以发展的物质基础1,随着中国设施栽培面积的迅速扩大及栽培年限的增加,设施土壤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2。连作障碍以及灌溉施肥是影响设施土壤环境的2个因素,轮作倒茬是缓解连作障碍既经济又有效的措施之一,但在实际生产中,受蔬菜市场影响以及经济利益驱动,轮作倒茬难以实施,而传统的灌溉施肥方式不仅造成水肥资源浪费,同时也导致了土壤养分失衡3、C/N比失调4、次生盐渍化5、酸化6等一系列问题,并且肥料种类对设施土壤pH和EC值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7。因此,改变灌溉施肥方式可以达到改善设施土壤环境的目的。 水肥一体化是实现水肥同步管理和高效精准的节水农业技术措施,灌溉时间、灌溉量及灌溉定额等技术参数对土壤pH、EC和全盐含量有一定的影响8,水肥一体化不仅可降低土壤硝态氮淋洗,提高氮肥利用率9-10,而且也能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11-12。若水肥一体化与传统开沟种植模式相结合,不仅会引起根系周边土壤随水流向沟底造成根系外露,而且也会降低养分利用率,高垄栽培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结合将会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已有研究证明,采用高垄模式种植大豆,不仅可降低土壤密度,提高土壤温度,而且也提高了大豆的产量13,14;露地种植马铃薯采用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可以增加马铃薯产量,而且也可提高氮素利用率15;尤秀娜等16在盐碱地种植黄瓜时采用高垄栽培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改善了黄瓜品质,同时也起到淋洗盐分的效果,使盐碱土EC值降低了52%。 综上所述,高垄栽培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于露地生产,不仅能够增加作物产量、提高氮素利用率,而且也能降低盐碱土EC含量,而设施土壤因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形成了特殊的生态环境,势必导致土壤环境异与露地土壤以及盐碱土。因此,该技术对设施土壤环境及蔬菜产量的影响尚不完全清楚,为此,通过研究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及蔬菜产量的影响,以期完善该技术的研究内容,为设施蔬菜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区概况 试验地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庄子乡南赵村,地处东经1124844,北纬373815,属温暖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123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445mm。温室土壤类型为石灰性褐土,其基本理化性状见表1。 1.2试验材料与设计 温室种植年限为3年,供试蔬菜为番茄,品种为劳斯特,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是在种植行处建梯形高垄,下垄宽6570cm,上垄宽4550cm,垄高20cm,垄上整平(如图1所示),番茄定植在垄上距边缘510cm处,每行番茄铺设1条滴灌管,定植后2530天覆盖地膜;以膜下沟灌(FP)为对照,种植行开沟,番茄定植与沟坡中上部,定植后2530天将地膜跨垄沟覆盖,膜下沟内灌溉;高垄覆膜滴灌(FG+H)和膜下沟灌(FP)面积均为400m2。 选择株高20cm左右,67片真叶的健壮番茄苗,于xx年11月6日定植,xx年5月24日拉秧。定植前每处理施腐熟优质鸡粪48t/hm2,有机肥养分含量为全氮(TN)24.69g/kg,全磷(TP)4.03g/kg,全钾(TK)9.76g/kg。番茄生育期的养分输入量及灌溉量见表2。 1.3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番茄定植后,在FG+H和FP区种植行的2株中间安装5、10、15、20、25cm曲管直角地温计1组(每处理3次重复),从定植后26天开始,每天上午8:309:00记录地温。 番茄拉秧后,分别在FG+H和FP处理区用铁锹挖60cm土壤剖面(3次重复),每10cm为单位用硬度计(日本DaikiRikaKogyoCo.Ltd.生产的DaikiA-1505)测定土壤硬度,避开土壤硬度测量点用环刀取样测定土壤密度;另在各处理区选择3个点位,用HoodIL-2700入渗仪(德国UGTGmbH)测定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 每处理区另选3条种植行,在每行的2株中间用土钻采集0200cm土壤剖面样品,以20cm为单位将土样分开装袋并标记,带回室内风干后研磨过0.15和2mm筛,分析测定0200cm土壤NO3-N含量,020cm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钾(AK)、有机质(OM)、pH和EC。 NO3-N采用2mol/LKCl浸提、三通道流动比色仪测定;全氮(TN)采用浓H2SO4消煮全自动凯氏定氮仪测定;有效磷采用0.5mol/LNaHCO3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钾(AK)采用1mol/LNH4Ac浸提、火焰光度法测定;有机质(OM)采用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土壤pH和EC值按水土比为5:1浸提,采用酸度计和电导仪测定。 进入采收期时,分别称量每次各处理区番茄产量并做好记录,按下列式(1)计算累计产量。 式中:Y:累计产量;i:第i次采收产量;n:采收次数;ai:每次采收产量。 1.4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OfficeExcelxx和Minitab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地温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定植后2659天,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明显提高了20cm处地温,而5、10、15、25cm处地温与膜下沟灌(FP)相近。随着定植时间的延长,在定植后5985和110115天,出现了2次明显的降温过程,这主要是受外界气候条件影响所致,在此期间,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与膜下沟灌(FP)地温相近且变化变化趋势一致。定植后115118天,不同层次地温迅速回升,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与膜下沟灌(FP)地温回升幅度相近。定植后118154天,不同层次地温均表现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低于膜下沟灌(FP),这是受外界气候回升的影响,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灌溉频率相对增加所致。 2.2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硬度和密度的影响 土壤硬度是指破碎土壤所受的阻力,硬度越大破土的阻力越大,作物根系生长的阻力越大。060cm土壤硬度测定结果显示(图3),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相对膜下沟灌(FP)土壤硬度变化幅度较大,除了30cm处23.2kg/cm2与膜下沟灌(FP)24.8kg/cm2无明显差异外(P0.05),其余层次的土壤硬度明显低于FP(P0.05)。 土壤密度是土壤物理性质的重要参数,与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及有机质含量有关,由图3可以看出,FG+H处理060cm土壤密度的变化范围1.41.6g/cm3均高于FP的1.31.5g/cm3,但统计分析差异并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 2.3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指土壤中的孔隙全部被水充满时,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是反映土壤饱和渗透性能的物理性质之一。其数值越大,表明土壤的渗透性能越好。由图4可知,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40mm/h显著高于FP处理18mm/h(P0.05),说明FG+H处理明显增加了土壤的渗透性能,这与闫映宇等17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4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的影响 由图5可以看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0200cm土壤剖面NO3-N含量高峰值出现在100cm处33.9mg/kg,膜下沟灌(FP)出现在180cm处192.7mg/kg,与定植前(基础土)相比,FG+H和FP不同层次NO3-N含量均高于定植前,但统计分析显示,FG+H处理与定植前无明显差异(P0.05),FP与定植前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 硝态氮淋洗与灌溉方式、灌溉量、氮素施用量以及土壤质地等因素有关。由灌溉量和氮素输入量可知(表2),番茄整个生育期,FP累计灌溉量3360t/hm2是FG+H处理2160t/hm2的1.6倍,FP氮素累计输入量638t/hm2是FG+H处理308t/hm2的2.1倍,这可能是FP处理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明显高于FG+H的重要原因。 2.5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土壤养分及pH、EC的影响 由表3可知,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020cm土壤全氮(TN)、有效磷、速效钾(AK)、有机质(OM)含量,相对膜下沟灌(FP)分别提高18.4%、47.6%、34.9%、20.9%,统计分析显示,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土壤pH高于膜下沟灌(FP)0.04个单位(P0.05);EC值相对FP降低了19.1%(P0.05)。 2.6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由图6可以看出,在定植后136天时,膜下沟灌(FP)处理番茄进入采收期,相对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番茄采收期的146天提前约10天左右。在定植后136161天,FP处理番茄产量高于FG+H处理,定植后161天至拉秧,FG+H处理番茄产量高于FP。就总产量而言,FG+H处理番茄总产量190119.1kg/hm2显著高于膜下沟灌(FP)158577.7kg/hm2(P0.05),总产量相对提高了19.9%。 3结论与讨论 土壤温度受农业生产影响较大,如耕作方式、灌溉方式、作物种类、天气以及土壤类型等18,当作物种类、气候条件和土壤质地条件一致时,耕作方式和灌溉方式则成为影响土壤温度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定植后2659天,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相对膜下沟灌(FP)明显提高了20cm处的土壤温度,而这段时期正处于设施蔬菜根系生长阶段,从而有助于培养壮苗,为抵御低温胁迫和提高产量奠定基础;由于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处理(FG+H)每次灌溉量均低于膜下沟灌(FP),随着外界气温的逐步回升,土壤蒸发量加大,因此,必须增加FG+H处理的灌溉频率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所以,在番茄生长后期(定植后118154天),不同层次土壤温度均表现出FG+H处理低于FP。 土壤硬度和密度均会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土壤硬度达到1.5MPa即15kg/cm2时(1MPa相当于每平方厘米面积上的承受压力为10kg),能促进甜菜侧根系生长19,当土壤强度达2.5MPa即25kg/cm2时,根的生长完全被抑制20,并且在同一生育期,紧实土壤(密度为1.55g/cm3)相对疏松土壤(1.25g/cm3)有利于激发黄瓜根系加粗生长21。本研究中FG+H处理060cm土壤硬度变化范围在18.323.2kg/cm2,FP在23.524.8kg/cm2,且FG+H处理060cm土壤密度在1.391.6g/cm3的变化范围略高于FP的1.311.56g/cm3,因此,FG+H处理相对FP是否有利于激发作物根系生长,还需作进一步的相关研究。 影响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因素包括土壤水分特性、质地、土壤结构、土壤中阳离子组成与含量、土温、有机质含量、土地利用方式等17,本研究结果显示,FG+H处理的表层土壤饱和导水率显著高于FP对照,其原因需作深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硝态氮是植物能够直接吸收利用的速效性氮素,不易被土壤胶体所吸附,易随水移动9。FG+H处理相对FP在低灌溉量和低氮素输入量的基础上,降低了02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该研究结果与前人9,12,15研究结果相同。虽然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的肥料施用量低于膜下沟灌(FP),但收获后的土壤养分含量较高与膜下沟灌(FP),因此,在采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时,还需合理施用肥料用量。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对020cm土壤pH和EC值虽然无明显影响,但相对膜下沟灌(FP)有降低土壤酸化和盐化的风险。 对番茄产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FG+H)处理的番茄采收期相对FP推迟约10天左右,但在定植后161天至拉秧,FG+H处理的番茄产量始终高于FP,最终,FG+H处理番茄总产量相对FP提高了19.9%。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可适当选择定植时间,以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垄覆膜水肥一体化技术(FG+H)相对膜下沟灌(FP)明显改善了设施土壤的温度、硬度和入渗性能,降低了硝态氮的淋洗,同时番茄产量明显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乃明,常晓冰,秦太峰.设施农业土壤特性与改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xx:6-10. 2史静,张乃明,包立.中国设施农业土壤质量退化特征与调控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xx,21(7):787-794. 3王立革,王劲松,焦晓燕,等.山西南部日光节能温室土壤化学特征及其相关性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xx,26(5):218-221. 4吴忠红,周建斌.山西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规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35(5):136-140. 5陈碧华,杨和连,李亚灵,等.不同种植年限大棚菜田土壤水溶性盐分的变化特征J.水土保持学报,xx,26(1):241-245. 6周德平,褚长彬,刘芳芳,等.种植年限对设施芦笋土壤理化性状、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xx,18(2):459-466. 7李海云,王秀峰.不同阴离子化肥对设施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xx,12(4):126-128. 8张玉龙.保护地土壤水分管理及其土壤退化防治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xx,35(5-6):378-382. 9韦彦,孙丽萍,王树忠,等.灌溉方式对温室黄瓜灌溉水分配及硝态氮运移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xx,26(8):67-72. 10吕谋超,蔡焕杰,黄修桥.同步滴灌施肥条件下根际土壤水氮分布试验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xx,27(3):24-27. 11AyarsJE,PheneCJ,HutmacherRB,etal.Subsurfacedripirrigationofrowcrops:areviewof15yearsofresearchattheWaterManagementResearchLaboratoryJ.AgriculturalWaterManagement,1999,42(1):1-27. 12聂斌,李文刚,江丽华,等.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番茄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及灌溉水分效率的影响J.水土保持研究,xx,19(3):102-107. 13刘丽君,马秀峰,乔栋,等.大豆高垄平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