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师爱为魂.doc_第1页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师爱为魂.doc_第2页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师爱为魂.doc_第3页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师爱为魂.doc_第4页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师爱为魂.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师德师风学习体会:师爱为魂 在中国没有那一种职业像教师这样人们首先注重的是其道德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有没有合格的师德是社会判定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 当前教师的师德问题颇为社会所诟病:部分教师无心教书敷衍塞责误人子弟;部分教师拜金严重把纯洁的师生关系变成赤裸裸的交易关系、金钱关系;部分教师品行不端方法粗暴给学生的身体、心理带来不良影响或造成伤害;部分教师言行粗俗志趣低下社会观感极差少数教师师德日堕教风日下影响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毁坏了学校的声誉也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何谓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的道德包括私德(个人品德)和公德(职业道德)很多人认为师德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不准确的教师不仅给学生“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教师肩负“传道”的责任教师的个人品德影响学生对其所传之“道”的态度敬畏生命的阿尔伯特史怀特不仅在理论上从生命的神圣性出发唤起人们对于所有生命的敬畏之心而且从30岁开始就“听从上帝的召唤”在中部非洲为最贫穷的人们工作或奉献了一生阿尔伯特史怀特的理论广为流传其理论正是由于其人格的魅力而充满力量为人们信服同时教师还是学生的人生楷模其个人品德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教师的个人品德在教学过程中常常转化为教育内容或与其他教育内容相结合构成新的教育内容;教师的个人品德也同样可以促使其教育手段的道德化已经毕业的学生在某一位老师时往往并不是因为他所传授的知识更多的是老师言传身教所体现出的品质或是老师举手投足间彰显的精神与风格这就说明教师个人品德对学生的重大影响因此关注师德就不能不关注教师的私德 教师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涉及到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其范围比较宽泛有人精炼地概括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认为颇为恰当 师爱为魂“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它是师德的核心即“师魂”近代教育家夏丏尊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有爱心的教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他的上下进退皆以学生为据胡忠、谢晓君夫妇之所以舍弃优裕的生活环境来到艰苦的xx就是因为那里的孩子更需要他们:“像我这种老师成都多得很不可能因为我走了个学生就读不成书但这里不一样没有几个老师愿意到这里来也没有几个老师愿意留下来他们长大的命运如果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我想得通我一个老师在里不是教书?在里不是育人?”胡忠以平素的语言、纯朴的行动向人们诠释着教育的真谛:学生至上大爱无疆 教师之爱的特点一是“兼爱”:既爱自己孩子也爱别人孩子只爱自己孩子谓之“偏私”;既爱优秀学生又爱问题学生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只爱优秀学生谓之“偏狭”;既爱有钱学生也爱贫困学生只爱有钱学生谓之“势利”二是宽容:以平和的心境、智慧的胸襟对生命个体给予尊重和唤醒胡忠、谢晓君夫妇支教时把三岁的女儿也带到xx并且与其他学生同样看待体现了教师的“博爱”胸怀用谢晓君的话说:“必须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地把孩子放在自己心里面一个称职的家长是不会只对孩子中的某一个好的每一个孩子都应该得到关爱” 高尔基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爱是相互的老师真心爱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对老师的爱戴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当年孔子“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深得弟子的敬佩和景仰孔子死后弟子筑庐而居守墓三年其中子贡守墓六年并且竭力维护老师的声誉和学说:“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今天我们的学生毕业后还有多少人记得我们、感念我们?我们在责备学生薄情寡义的时候有没有反思过我们当初对学生可曾真心相待、真情付出?也许学生记得的是某些教师曾经的横眉冷对、冷嘲热讽甚或寡廉鲜耻 学高为师学识是教师的奠基石学记有云:“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就是说只凭记忆力掌握书本上的各种知识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这种人不够资格当教师因此教师一定要有渊博的知识否则以己之昏昏焉能使人昭昭?自己都不懂的东西怎能帮助他人解除疑惑?并且教师的知识是不断发展的“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终身学习与时俱进使自己的思想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新鲜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教师要懂得教育规律知道“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教师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使学生“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要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 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学生接受知识途径的多样化从知识总量上讲教师不一定比学生多“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在今天应该是正常的现象因此学高为师在今天更多地表现为教师以自己的好学精神、求真意识影响学生 好学是教师的本分孔子曾经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孔子一生“学而不厌”年近半百时他还感叹地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史记孔子世家也记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至韦编三绝可见其好学不倦的精神他的好学曾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地步 现在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好学之于教师已成“奢侈品”教师不读书已成常态一些教师自嘲地说只读三本书:教材、教参、教辅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一些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进反退人言中医往往是“老来俏”而教师一般是“老啦不中用了”其原因就是因为教师不同于其它职业不能靠经验生存而要靠智慧的活力、思想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而教师的智慧、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要靠不断学习来积累陶行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教师不读书、不学习的直接后果就是教师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说:“以目前教师的专业状态连迎合提升升学率这样一个低标准也有困难大批教师只能用加大作业量来对付考试并不具备教学智慧”教师不是读书人校园没有书香只闻铜臭这让社会、家长、学生情何以堪?这样的教师何以赢得学生的尊敬? 身正为范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为学生做出榜样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把你当成良师益友 这让我想起了一代大家梁启超梁启超在清华当教师时极富责任心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1927年5月底北京城局势危急梁启超拟到天津避难但临走之前还不忘完成自己的教学职责:“好在校阅成绩恰已完功本年学课总算全始全终良心上十分过得去整夜不睡点着蜡结束校中功课及其他杂事明日早车往津”另一国学大师钱穆自幼吸烟后来在小学任教课本有劝戒烟一节他自忖:自己嗜烟何以教学生遂决然戒之后数十年不吸对比大师我们当下的教师讲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有些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可他本分的阅卷任务都不能完成;有些教师要求学生不抽烟可自己在办公室甚至在教室吞云吐雾;有些教师要求学生不用手机可他自己在上课时自然而然掏出手机接电话 有人说:你希望你的学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自己也要努力成为那样的人比如当我们要求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的时候我们自己就应该首先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学校的工作之中而不会抱怨不会索要报酬不会斤斤计较教师的身教比其言传是对学生更有说服力的教育在西康福利学校胡忠以自己的经历感染着这些孩子在已毕业考上大学的44个学生中有10多个孩子已经跟胡忠约好毕业后回到藏区工作 总之教师应该是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我们不能奢望教师成为道德完人但起码应该是道德常人问题是如今教师的师德江河日下这是为什么?每一个有良知的教师都会这么问 从哲学上讲事物的变化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很多教师将教师师德堕落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归结于市场经济这当然不是没有道理但问题是内因才是根本同是教师甚至是同一所学校的教师师德迥然不同就是因为个人的修养不同有些教师“忧道不忧贫”在不断奉献中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教书育人中感受生活的快乐胡忠、谢晓君夫妇在xx支教由于是志愿者的身份每人每月只有300多元生活补助但是他们内心充实:“作为教师来说到今天为止我觉得是非常非常有意义的这种意义超越了内心对所有物质条件的追求当自己内心有了一种工作的快乐对孩子付出自己感受到了的满足”相反有些教师“忧贫不忧道”受不住清贫耐不住寂寞没有将心思放在怎样教书育人、提高教育质量上而是一门心思投入在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金钱上今天我们确实看到一些教师发财了或是因为办有偿家教班或是因为做生意甚至变相要求家长馈赠这些教师其实只有教师之名而无教师之实他们之所以仍处于教育的岗位得益于现在仍然没有建立教师退出机制不过有口皆碑我们难道没有看到家长、学生看他们的眼神?何曾有青眼? 一些教师为自己的失德辩护:我是一个普通教师从事普通的职业社会凭什么对我们的道德指三道四?我们为什么不能追求名利?我们为什么必须做出奉献?是的在今天教师是一个普通的职业但教育是一个神圣的事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它对于人本身的关怀和人的主体塑造并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由于教育本身的道德性人们必然对从事教育的教师寄予较高的道德期待和要求因为教师的道德身份与教学身份是不能分离的教师的人格、精神在教育中的教化、感动、鼓舞、引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